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1575发布日期:2021-04-21 04:52阅读:19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2.将鲮鱼和鳜鱼养殖池塘按照一定的方式连通,进行循环水养殖,不仅可实现鲮鱼和鳜鱼的增产增效,还可利用养殖生物间的代谢互补性来消耗有害的代谢物,极大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定期进行水体交换,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加快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进池塘排泄废物的高效转化和有效利用,进而实现鲮鱼和鳜鱼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鳜鱼主要以鲮鱼为食,排放出发热粪便与含氮废物,氨氮可以直接被藻类吸收,也可以被细菌转化,最终转化为有机氮或者氮气。而粪便则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物或形成微生物絮团被鲮鱼摄食,辅以适时、适量补充有益菌菌种和营养元素可以加快生物转化进程通过水循环以将鳜鱼池塘中过高的有机废物转移到鲮鱼池塘,经过分解与转化,产生的藻类或微生物絮団被鲮鱼摄食,得到净化的水流再回到鳜鱼池塘中,此外,频繁的水体流动还能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増加池塘的生物活性该种池塘循环水养殖可以有效解决鳜鱼池塘高污染问题,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同时有机废物被鲮鱼利用,变废为宝,可实现养殖生态的高效转化。
3.而该种池塘水循环养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多种鱼种混养达到的技术效果,还能解决多种鱼类混养产生的难以修复的水质污染,可有效提高养殖效率。但现有技术中的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尚不成熟,存在池塘布局不合理,导致水质循环效果差、养殖成本大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所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有效地对连通的池塘进行水质循环,同时,简化进行鱼池清塘、加药等操作,便于节省养殖成本。
5.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第一养殖池、第二养殖池以及预处理池,所述预处理池上设置有若干排水管与所述第一养殖池连通,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内,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之间通过若干倾斜设置的涵管连通,所述涵管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内,所述涵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内,所述进水端高于所述出水端,所述涵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养殖池内设置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端通过进水管道与所述预处理池连通,所述预处理池的出水端设置有滤网。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与所述涵管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填充有滤料。
7.进一步地,所述滤料选自石英砂、砾石、无烟煤、陶粒、麦饭石、沸石、火山岩中的一种或多种。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上均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
9.进一步地,所述涵管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
°‑
35
°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的底部均设置有种植层。
11.进一步地,所述种植层厚度为10

60cm。
12.进一步地,所述预处理池内设置有水流搅拌装置。
13.进一步地,所述水流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轮,所述搅拌轴的末端连接有电机。
14.进一步地,所述涵管的直径为50

80c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设置向第二养殖池内倾斜的涵管,便于所述第一养殖池内的水体向第二养殖池内进行流动,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第二养殖池内部设置潜水泵,将第二养殖池内的高污染废水泵回预处理池中,经由所述预处理池的排水管回到第一养殖池内可达到将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的水体进行充分循环的目的,便于减少由害物质直接排放,降低病害发生几率,提高养殖质量。
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在涵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设置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可避免串塘,进一步在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置过滤装置,可进一步减少第一养殖池内包括剩余饵料在内的颗粒污染物进入第二养殖池内,避免引起第二养殖池内的水质进一步恶化,提高第二养殖池内的水质质量和养殖效果,同时,在所述预处理池的出水端设置滤网,可进一步对第二养殖池内的水质进行初步滤过,减少剩余饵料在内的颗粒状污染物进入第一养殖池内造成污染。
18.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设置独立于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的预处理池,可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通过将清塘药剂、营养物质或水质调节剂直接加入至所述预处理池内并开启所述水流搅拌装置搅拌至均匀,然后进行双塘水质循环,即可实现药物清塘或者、营养物质添加或者水质调节等操作,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便于减低养殖成本,并使得药物和调节剂在水中分布更均匀。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a

a’处的剖面图;
21.附图标记为:10为第一养殖池,20为第二养殖池,201为进水口,202为排水口,203为安装板,204为潜水泵,30为涵管,301为第一过滤网,302为第二过滤网,40为预处理池,401为进水管道,402为排水主管道,402a为排水支管道,50为电机,501为搅拌轴,502为搅拌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如图1

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第一养殖池10、第
二养殖池20以及预处理池40,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并行设置,所述预处理池40上设置有若干排水管与所述第一养殖池10连通,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便于将所述预处理池40内的水体均匀地输送至第一养殖池10内,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之间通过若干倾斜设置的涵管30连通,所述涵管30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所述涵管30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所述进水端高于所述出水端,便于第一养殖池10内的水体向第二养殖池20内流动,以保持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的水面高度基本持平。所述涵管30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01和第二过滤网302,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设置有潜水泵204,所述潜水泵204的出水端通过进水管道401与所述预处理池40连通,所述预处理池40的出水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预处理池40可拆卸连接,所述滤网便于滤除所述预处理池40的大颗粒杂质以及第二养殖池20内的剩余饵料。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网301和第二过滤网302与所述涵管30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过滤网301和第二过滤网302之间填充有滤料,所述滤料便于提高过滤效果。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涵管30的直径为60

70cm,所述涵管30的直径较常规尺寸更大,便于增加水体交换速度。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潜水泵204的进水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便于对进入所述潜水泵204的污水进行过滤,可有效地防止所述潜水泵204的堵塞和过滤。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料选自石英砂、砾石、无烟煤、陶粒、麦饭石、沸石、火山岩中的一种或多种,便于对流经所述涵管30的水体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进行拦截,提高所述第二养殖池20内的水体治疗。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潜水泵204采用电动潜水泵204,便于实现自动控制。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的水体深度处于1.5m

3m之间,适宜与大部分淡水鱼养殖。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潜水泵204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203,所述安装板203与所述第二养殖池20的塘体固定连接,避免潜水泵204基础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的泥沙。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上均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涵管3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
°‑
35
°
,利于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的水体交换。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的底部均设置有种植层,便于养殖水草。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的种植层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养殖池20,便于在第一养殖池10内养殖饵料鱼。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种植层厚度为10

60cm。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池40内设置有水流搅拌装置,所述水流搅拌装置便于将加入至所述预处理池40内的营养物质、调节剂以及清塘药物分散均匀,并通过排水管均匀输送至所述第一养殖池10。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管道包括与所述预处理池40连通的排水主管道402,所述排水主管道402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若干排水支管道402a,所述排水支管道402a与所述第一养殖池10连通且所述排水支管道402a的出水口间隔均匀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10的一侧。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池40内的水体通过水泵抽提至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排水主管道402上。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流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501,所述搅拌轴501上设置有若干搅拌叶轮502,所述搅拌轴501的末端连接连接有电机50。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均设置有增氧设备,便于提高所述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的水体溶解氧含量。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养殖池10的面积为第二养殖池20的1

4倍。
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使用时,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的水体经由所述涵管30流向第二养殖池20内,将所述第一养殖池10上部的富氧水输送至所述第二养殖池20,并通过所述潜水泵204将第二养殖池20中的高污染水质泵送至所述预处理池40,再通过所述预处理池40的排水管输送回第一养殖池10内,实现双塘水循环;进一步地,在所述预处理池40中添加处理药剂或营养物质,并在预处理池40内先分散均匀,然后开启所述排水管上的阀门,将预处理池40中的含药水体均匀输送至所述第一养殖池10内,通过涵管30和潜水泵204进行水体循环,便于对第一养殖池10和第二养殖池20内的水体进行处理,有效代替人工,分散效果好,可节省药剂用量、降低人工成本。
4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