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4342发布日期:2021-04-16 15:4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农业种植过程中的n、p养分流失面源污染已成为全国重大环境问题。在水稻种植过程的施肥总量中,磷肥占其中的15%~25%,氮肥占其中的20%~50%,但水稻只能吸收其中50%的氮肥和磷肥,其他的50%会流失于地表,或在地表层消失、蒸发于空气中等。因此,土壤、大气及水分都会由于大量流失的化肥而受到污染和影响,亟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实现氮磷减排,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3.水稻育苗过程是水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水稻育苗过程需要采用营养基质,配备一定的营养土,而且需要大量喷水,维持土壤湿润。但目前常常喷水过勤,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出现少氧无氧情况而出现幼苗徒长现象,土壤水分过大,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繁殖,很难育出壮苗。同时,喷水过多,导致营养土中的氮磷流失过多,造成下渗水的水体污染。再加上育苗过程中需要为水稻种子发芽和成长提供合适的温度,导致育苗过程中氮磷流失量高。而且,育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并未有循环利用,高氮磷含量的废水直接外排造成面源污染。因此,需要在水稻育苗过程中,开展生态化育苗技术和装置的研发。
4.生物质炭是一类由植物生物质在300℃~700℃低温条件下热解炭化形成的一类高度芳香化难熔多孔性固态物质。具有增加土壤碳库储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和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不仅如此,高度稳定性、经济性、固碳减排和对n、p等养分的专性吸附与持留特性,成为土壤改良和遏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材料。水稻生物质秸秆是制备生物质炭的理想原料,将价廉易得的水稻秸秆生物质原料经适当炭化加工加入育苗基质中,并对育苗装置进行改进,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水稻秸秆处理处置难题,使水稻秸秆废弃物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水稻育苗过程中化肥施用量,削减水稻育苗过程中n、p养分流失,从而有效遏制稻田面源污染引发的农村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5.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能够保证育苗过程中氮磷的持留,并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下渗水实现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在育苗过程中采用立体式育苗,并引入水稻秸秆生物炭作为氮磷吸附基质,维持下渗水的循环利用,保证育苗过程中氮磷的持留,并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从而实现降低氮磷的流失。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包括有育苗支架和多个育苗托盘,所述育苗支架在垂直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支撑框托,多个所述支撑框托相对于所述育苗支架垂直设置且朝所述育苗支架的中心方向延伸,多个所述育苗托盘分别依次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框托上,
所述育苗托盘的底部铺设有含有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的育苗基质层,所述育苗基质层的厚度为5~6cm。
9.作为优选的,所述育苗托盘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渗水孔,多个所述渗水孔呈阵列布置。
10.作为优选的,相邻设置的所述育苗托盘上的所述渗水孔在垂直方向上呈错位设置。
11.作为优选的,所述渗水孔的孔径为0.5~1mm。
12.作为优选的,所述育苗基质层的颗粒粒径为2~3mm,所述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的总重量为所述育苗基质层总重量的1%。
13.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有循环浇灌单元,所述循环浇灌单元包括循环水箱、喷淋头、循环水管和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箱放置在所述育苗支架的底部且低于靠近所述育苗支架底部的所述育苗托盘设置,所述喷淋头设置在所述育苗支架的顶部且高于靠近所述育苗支架顶部的所述育苗托盘设置,所述循环水箱和所述喷淋头之间连接有所述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泵设置在所述循环水管上。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采用立体式的育苗方式,每个育苗盘上均设置有渗水孔,并与循环浇灌单元配合实现循环水浇灌。同时每个育苗盘上均铺设了含有水稻生物质炭的育苗基质层,在提升基质含水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浇灌水内的氮、磷流失,为水稻育苗过程的保水及生态化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中育苗托盘上渗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中育苗托盘设置育苗基质层的主视图。
19.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说明:
20.1、育苗支架;2、育苗托盘;3、支撑框托;4、循环水箱;5、喷淋头;6、循环水管;7、循环水泵;8、育苗基质层;9、渗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参见图1~图3所示,一种生态型水稻育苗装置,包括有育苗支架1、多个育苗托盘2
以及循环浇灌单元。
23.其中,育苗支架1在垂直方向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支撑框托3,多个支撑框托3相对于育苗支架1垂直设置且朝育苗支架1的中心方向延伸,以此作为每个育苗托盘2的底座,多个育苗托盘2分别依次放置在多个支撑框托3上。
24.循环浇灌单元包括循环水箱4、喷淋头5、循环水管6和循环水泵7,循环水箱4放置在育苗支架1的底部且低于靠近育苗支架1底部的育苗托盘2设置,喷淋头5设置在育苗支架1的顶部且高于靠近育苗支架1顶部的育苗托盘2设置,循环水箱6和喷淋头5之间连接有循环水管6,循环水泵7设置在循环水管6上。
25.育苗托盘2的底部铺设有含有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的育苗基质层8,育苗基质层8的厚度为5~6cm,育苗基质层8的颗粒粒径为2~3mm,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的总重量为育苗基质层8总重量的1%。育苗托盘2的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孔径为0.5~1mm的渗水孔9,多个渗水孔9呈阵列布置,且相邻设置的育苗托盘2上的渗水孔9在垂直方向上呈错位设置。
26.首先,向放置在育苗支架1底部的循环水箱4内注入浇灌用水。其次在每个育苗托盘2的育苗基质层8内插植多个水稻育苗,并依次放置在支撑框托3上。打开循环水泵7,将循环水箱4内的浇灌用水抽取至喷淋头5处并洒向育苗支架1的育苗托盘2内。由于育苗托盘2内的育苗基质层8本就含有水分,因此育苗托盘2中未被吸收的浇灌用水则会从渗水孔9流入位于下层的育苗托2盘内,层层下渗最终流回循环水箱4中。
27.由于渗水孔9的孔径小于育苗基质层8的颗粒粒径,故而浇灌用水下渗时,育苗基质层8不会随此流入下一层育苗托盘2中。且在育苗基质层8内混合有水稻秸秆生物质炭,故而可吸收浇灌用水中的氮、磷,可保证育苗基质层8的水分,降低氮磷流失。
2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