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捕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4374发布日期:2021-05-07 19:3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美洲大蠊捕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洲大蠊捕杀用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



背景技术:

大蠊是一种惹人讨厌的物种,经常出没在家里的厨房等地方,而且生命力较强,比较机敏,因此现有的捕杀装置,难以较好的对其进行较大规模的捕杀,而且捕杀成功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解决现有的大蠊捕杀装置难以大规模对大蠊进行捕杀、捕杀成功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包括诱导台、环形框和罩体,所述诱导台的底部设有称重传递机构,环形框设置在诱导台的顶部,环形框的中部均匀的开设有大蠊进入口,诱导台顶部环形框的范围内均匀的开设有诱导料放置槽,所述罩体设置在环形框的正上方,罩体内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与环形框外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相同,罩体的顶部设有与称重传递机构相连的支撑机构。

在诱导台的诱导料放置槽内放入诱导物料以此吸引大量的大蠊过来进食,大蠊被吸引过来后从环形框中部的大蠊进入口出进入环形框的范围内,在大蠊过来进食的过程中,随着诱导台上大蠊数量的增加,其重量会通过诱导台不断传递给称重传递机构,当诱导台上的大蠊达到一定数量后,在称重传递机构的作用下,支撑机构会失去支撑作用,此时罩体就会顺势从诱导台上方落下,快速的将环形框罩住,这样就封堵住了环形框中部的大蠊进入口,在环形框范围内的大蠊就被轻松的捕获了,这样能实现批量捕获,而且由于没有采用投喂毒饵的方式,能防止大蠊产生抗药性,另外由于大蠊只能通过大蠊进入口进入环形框所在的范围内,所以当罩体掉落时,环形框内的大蠊不易逃脱,捕杀成功率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称重传递机构包括底板、弹簧和切线刀片,底板水平的设置在诱导台的下方,底板和诱导台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切线刀片设置在诱导台的底部,所述支撑机构则包括支撑架和弹性支撑绳,支撑架设置在诱导台的两侧,支撑架的上部设有支撑绳通孔,弹性支撑绳的底部从诱导台和底板之间穿过,弹性支撑绳的底部位于切线刀片的正下方,弹性支撑绳的底部通过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绷紧杆与底板的顶部相连,弹性支撑绳的上部则穿过支撑架的支撑绳通孔与罩体相连,环绕诱导台设有倾斜设置的大蠊攀爬环。

大蠊堆积的重量不断的向下挤压诱导台,诱导台底部的弹簧被压缩,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切线刀片能切断弹性支撑绳的底部,切断后弹性支撑绳失去支撑作用,罩体就会因此掉落,每次布置捕杀装置时,只需要更换弹性支撑绳即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大蠊攀爬环的上底面设有凸起的防滑凸块。

使大蠊能更好的进入的爬上诱导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罩体的顶部设有透明观察窗口。

便于观察捕获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中的一项:

1.能实现批量补杀,且捕杀装置能重复使用,成本低。

2.采用物理手段捕杀,不会使大蠊产生抗药性。

3.捕杀成功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例1

图1示出了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包括诱导台1、环形框2和罩体3,所述诱导台1的底部设有称重传递机构4,环形框2设置在诱导台1的顶部,环形框2的中部均匀的开设有大蠊进入口21,诱导台1顶部环形框2的范围内均匀的开设有诱导料放置槽,所述罩体3设置在环形框2的正上方,罩体3内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与环形框2外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相同,罩体3的顶部设有与称重传递机构相连的支撑机构5。

在诱导台的诱导料放置槽内放入诱导物料以此吸引大量的大蠊过来进食,大蠊被吸引过来后从环形框中部的大蠊进入口出进入环形框的范围内,在大蠊过来进食的过程中,随着诱导台上大蠊数量的增加,其重量会通过诱导台不断传递给称重传递机构,当诱导台上的大蠊达到一定数量后,在称重传递机构的作用下,支撑机构会失去支撑作用,此时罩体就会顺势从诱导台上方落下,快速的将环形框罩住,这样就封堵住了环形框中部的大蠊进入口,在环形框范围内的大蠊就被轻松的捕获了,这样能实现批量捕获,而且由于没有采用投喂毒饵的方式,能防止大蠊产生抗药性,另外由于大蠊只能通过大蠊进入口进入环形框所在的范围内,所以当罩体掉落时,环形框内的大蠊不易逃脱,捕杀成功率高。

具体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称重传递机构4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称重传递机构4包括底板41、弹簧42和切线刀片43,底板41水平的设置在诱导台1的下方,底板41和诱导台1之间通过弹簧42连接,切线刀片43设置在诱导台1的底部,所述支撑机构5则包括支撑架51和弹性支撑绳52,支撑架51设置在诱导台1的两侧,支撑架51的上部设有支撑绳通孔,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从诱导台1和底板41之间穿过,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位于切线刀片43的正下方,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通过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绷紧杆6与底板41的顶部相连,弹性支撑绳52的上部则穿过支撑架51的支撑绳通孔与罩体3相连,环绕诱导台1设有倾斜设置的大蠊攀爬环7。

大蠊堆积的重量不断的向下挤压诱导台,诱导台底部的弹簧被压缩,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切线刀片能切断弹性支撑绳的底部,切断后弹性支撑绳失去支撑作用,罩体就会因此掉落,每次布置捕杀装置时,只需要更换弹性支撑绳即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大蠊攀爬环7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大蠊攀爬环7的上底面设有凸起的防滑凸块71。

使大蠊能更好的进入的爬上诱导台。

具体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罩体3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罩体3的顶部设有透明观察窗口。

便于观察捕获情况。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

本技术:
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包括诱导台(1)、环形框(2)和罩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台(1)的底部设有称重传递机构(4),环形框(2)设置在诱导台(1)的顶部,环形框(2)的中部均匀的开设有大蠊进入口(21),诱导台(1)顶部环形框(2)的范围内均匀的开设有诱导料放置槽,所述罩体(3)设置在环形框(2)的正上方,罩体(3)内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与环形框(2)外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相同,罩体(3)的顶部设有与称重传递机构相连的支撑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传递机构(4)包括底板(41)、弹簧(42)和切线刀片(43),底板(41)水平的设置在诱导台(1)的下方,底板(41)和诱导台(1)之间通过弹簧(42)连接,切线刀片(43)设置在诱导台(1)的底部,所述支撑机构(5)则包括支撑架(51)和弹性支撑绳(52),支撑架(51)设置在诱导台(1)的两侧,支撑架(51)的上部设有支撑绳通孔,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从诱导台(1)和底板(41)之间穿过,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位于切线刀片(43)的正下方,弹性支撑绳(52)的底部通过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绷紧杆(6)与底板(41)的顶部相连,弹性支撑绳(52)的上部则穿过支撑架(51)的支撑绳通孔与罩体(3)相连,环绕诱导台(1)设有倾斜设置的大蠊攀爬环(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蠊攀爬环(7)的上底面设有凸起的防滑凸块(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3)的顶部设有透明观察窗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美洲大蠊捕杀装置,包括诱导台、环形框和罩体,所述诱导台的底部设有称重传递机构,环形框设置在诱导台的顶部,环形框的中部均匀的开设有大蠊进入口,诱导台顶部环形框的范围内均匀的开设有诱导料放置槽,所述罩体设置在环形框的正上方,罩体内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与环形框外壁水平投影的形状大小相同,罩体的顶部设有与称重传递机构相连的支撑机构。解决现有的大蠊捕杀装置难以大规模对大蠊进行捕杀、捕杀成功率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明;程曙光;王娅美;官凤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京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4
技术公布日:2021.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