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2474发布日期:2021-08-24 12:0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菌棒搅拌活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



背景技术:

食用菌废菌棒是食用菌栽培后的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维生素、抗生素、矿质元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可见,其不仅能够对环境污染构成威胁,而且也是有效的农业资源。故而,对于食用菌废菌棒资源化利用得到了快速研究,使得被大量应用于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生物碳基有机肥生产中作原料,或者将其用于农作物栽培基质,例如:园艺作物栽培、中草药栽培、食用菌栽培等方面。但是,由于食用菌废菌棒是栽培食用菌所残留的农业废弃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元素和菌群,因此在资源化再利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对食用菌废菌棒再生活化利用,以达到提升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效果目的。

目前,对于活化再利用过程中,我们研究了以溶液活化剂浸泡方式,实现对食用菌废菌棒中有毒有害成分部分脱除、降解、灭菌等目的,将经处理之后的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用于食用菌栽培基料再制备研究,使得食用菌废菌棒再应用量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还能够保证食用菌生产的产量,为食用菌废菌棒再生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降低了食用菌栽培成本。可是,由于食用菌废菌棒在活化处理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设备,导致食用菌废菌棒活化处理效果和效率不理想,无法实现连续活化处理,导致处理周期较长,处理量较小。

鉴于此,我们针对食用菌废菌棒采用液体活化剂活化处理用设备作出了研发,为食用菌废菌棒活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

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包括活化箱,所述活化箱底部设有立柱,在位于所述活化箱底板上设有第二轴承,所述活化箱顶板上设有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从所述第二轴承伸入到所述活化箱外部连接电机,且所述搅拌杆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搅拌杆位于所述活化箱内段上设有搅拌叶,且所述搅拌叶能够向所述活化箱顶端输送物料;所述活化箱侧壁上设有排料口和滤液入口,所述滤液入口上设有倾斜斗,所述倾斜斗顶部设有过滤板,且所述过滤板从所述排料口排出端倾斜向下;所述过滤板顶部设有排料腔,所述排料腔位于所述过滤板倾斜底端的侧壁上设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上设有封闭组件;所述活化箱,在设所述排料口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上料斗。

为了能够实现对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进行浸泡活化,再利用搅拌叶搅拌排料,提高对食用菌废菌棒活化处理效果,优选,所述的活化箱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活化箱分割成位于右端的进料腔和位于左端的搅拌腔;所述隔板与所述活化箱底部之间设有连通口;所述上料斗设在所述进料腔顶部,所述搅拌杆设在所述搅拌腔内。

为了能够实现在搅拌叶搅拌输送物料,将物料从排料口排出活化箱时,实现自动过滤、自动排料目的,优选,所述的封闭组件包括设在所述排出口内的阀门件和设在所述排料腔顶部的调节件;所述阀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排出口顶部的第一旋转轴,设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上设有封闭板和压缩板,所述封闭板与所述压缩板之间呈钝角,且在所述压缩板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旋转时,所述封闭板随着旋转;所述压缩板位于所述排料腔内部,且在所述压缩板与所述排料腔内壁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压缩板和所述排料腔内壁均固定连接;所述调节件包括设在所述排料腔顶部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上设有挤压杆和调节杆,所述挤压杆和所述调节杆之间呈直角,所述挤压杆能够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且在所述挤压杆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时,所述调节杆也能够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挤压杆在旋转时,能够推动所述压缩板旋转;所述调节杆倾斜向下的底端一体成型设有竖直向下的纵向杆,所述纵向杆底端设有水平杆,所述水平杆与所述排料口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所述挤压杆紧贴所述排料腔内壁。

为了提高封闭组件开启与关闭时候的稳定性,优选,所述的水平杆右端与所述排料口顶部的所述活化箱外壁之间设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活化箱外壁上自由滑动。

本实用新型在活化处理过程中,是将活化剂与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一起加入到活化箱内部,经浸泡,搅拌,实现对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处理目的;具体本研究在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活化剂为液体活化剂,例如:一定浓度(75%)的乙醇溶液,或者直接采用水浸泡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①经搅拌杆上设搅拌叶,使得搅拌叶能够将进入到活化箱内的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与活化溶剂经搅拌,并向活化箱顶端输送,从活化箱靠近顶端侧壁上的排料口中排出,提高活化剂与粉碎物接触时间,提高活化效果,同时能够实现连续活化处理,提高活化效率;且在从排料口排出之后,能够实现过滤板过滤,回收活化剂,降低活化剂消耗量,避免环境污染。

②经封闭组件结构设计,实现在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在被活化处理后,从活化箱内排出来之后,在排料腔内过滤,实现对液体成分回收进入到活化箱内,在排料腔内滤渣逐渐增多的基础上,实现对调节件上的水平杆高度调节,实现挤压杆与压缩板之间接触挤压,实现对封闭板打开,达到排出过滤物料目的,提高了灵活性,同时也能够保障对搅拌叶搅拌输出来的物料进行过滤,降低含水率,也避免废液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活化箱2-立柱3-进料腔4-上料斗5-搅拌腔6-搅拌叶7-搅拌杆8-隔板9-连通口10-第一轴承11-第二轴承12-电机13-滤液入口14-倾斜斗15-过滤板16-排料口17-排出口18-排料腔19-调节件20-阀门件21-弹簧19.1-挤压杆19.2-调节杆19.3-纵向杆19.4-水平杆20.1-压缩板20.2-封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参见图1和图2,在该实施例中,食用菌废菌棒再利用生产食用菌活化装置,包括活化箱1,所述活化箱1底部设有立柱2,在位于所述活化箱1底板上设有第二轴承11,所述活化箱1顶板上设有第一轴承10,在所述第一轴承10和所述第二轴承11之间设有搅拌杆7,所述搅拌杆7从所述第二轴承11伸入到所述活化箱1外部连接电机12,且所述搅拌杆7与所述第二轴承11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搅拌杆7位于所述活化箱1内段上设有搅拌叶6,且所述搅拌叶6能够向所述活化箱1顶端输送物料;所述活化箱1侧壁上设有排料口16和滤液入口13,所述滤液入口13上设有倾斜斗14,所述倾斜斗14顶部设有过滤板15,且所述过滤板15从所述排料口16排出端倾斜向下;所述过滤板15顶部设有排料腔18,所述排料腔18位于所述过滤板15倾斜底端的侧壁上设有排出口17,所述排出口17上设有封闭组件;所述活化箱1,在设所述排料口16相对的侧壁上设有上料斗4。

在使用过程中,将食用菌废菌棒经粉碎机粉碎后,从上料斗4内加入到活化箱1内,在加入的同时,加入活化剂(75%的乙醇溶液),开启电机搅拌,使得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与活化剂混合均匀,在搅拌叶6作用下,将粉碎物输送到顶端,从排料口16排出活化箱1内,使得活化箱1在过滤板15上过滤,使得液体从倾斜斗14、滤液入口13进入到活化箱1内,实现活化剂的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而且经排料腔18内设排出口,排出口17上设有封闭组件,提高对食用菌废菌棒中液体过滤效果,同时实现了对活化后的食用菌废菌棒粉碎物间隙排出。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化箱1内设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所述活化箱1分割成位于右端的进料腔3和位于左端的搅拌腔5;所述隔板8与所述活化箱1底部之间设有连通口9;所述上料斗4设在所述进料腔3顶部,所述搅拌杆7设在所述搅拌腔5内。提高了活化处理效率和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封闭组件包括设在所述排出口17内的阀门件20和设在所述排料腔18顶部的调节件19;所述阀门件20包括安装在所述排出口17顶部的第一旋转轴,设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上设有封闭板20.2和压缩板20.1,所述封闭板20.2与所述压缩板20.1之间呈钝角,且在所述压缩板20.1围绕所述第一旋转轴旋转时,所述封闭板20.2随着旋转;所述压缩板20.1位于所述排料腔18内部,且在所述压缩板20.1与所述排料腔18内壁之间设有弹簧21;所述弹簧21与所述压缩板20.1和所述排料腔18内壁均固定连接;所述调节件19包括设在所述排料腔18顶部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上设有挤压杆19.1和调节杆19.2,所述挤压杆19.1和所述调节杆19.2之间呈直角,所述挤压杆19.1能够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且在所述挤压杆19.1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时,所述调节杆19.2也能够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挤压杆19.1在旋转时,能够推动所述压缩板20.1旋转;所述调节杆19.2倾斜向下的底端一体成型设有竖直向下的纵向杆19.3,所述纵向杆19.3底端设有水平杆19.4,所述水平杆19.4与所述排料口16顶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所述挤压杆19.1紧贴所述排料腔18内壁。实现了自动排料与封闭的间隙性排料操作,提高了对液体过滤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的水平杆19.4右端与所述排料口16顶部的所述活化箱1外壁之间设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能够在所述活化箱1外壁上自由滑动。增强了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对于压缩板20.1与封闭板20.2之间呈135°夹角。

本实用新型其他未尽事宜参照现有技术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的公知常识、常规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