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56853发布日期:2021-03-16 22:1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族过滤器器材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观赏虾因其丰富的体色和繁殖简单,引起的广大水族爱好者的追捧,养殖观赏虾需要使用到鱼缸、反气举和加热棒等养殖设备,而由于鱼缸内部空间有限,若是养殖设备过多,放置较为杂乱,且会占用较大的养殖空间;所以很有必要设计一款便于整理摆放,且占用空间较小的养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该多功能养殖装置既具备打氧、培菌、投食和加热的功能,且体积相对较小,减少了对饲养空间的占用。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包括排气管、培菌部、加热棒、投食管和饲料盆,所述排气管第一端与外界接通,排气管第二端上设有转接管,所述排气管上设有接通的进气端头,所述培菌部设置在转接管远离排气管的一端,且所述培菌部联通转接管与鱼缸内部,所述加热棒可拆卸地安装在培菌部上,所述投食管设置在排气管内,且投食管第一端贯穿排气管顶部至外界,投食管第二端贯穿转接管至鱼缸内部,所述饲料盆设置在投食管第二端开口处,且与转接管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第一端开口处还设有凸块,所述凸块设有多个,并呈圆周均布在该开口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进气端头设置在排气管底部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投食管第一端设有漏斗。

优选地,所述培菌部包括底盖和顶盖,所述底盖与转接管连接,且底盖内部设有与转接管接通的滤材腔,所述顶盖可拆卸地设置在底盖上方,并用于盖合所述底盖;所述顶盖上方设有进水柱,所述进水柱内部设有与滤材腔接通的进水腔,所述进水柱柱体上设有多个与进水腔接通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养殖装置还包括硝化棉,所述硝化棉套设在进水柱上。

优选地,所述进水腔内部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内部设有朝上开口的放置槽,所述加热棒可拆卸地设置在放置槽内。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用户使用时,先把外置的气泵设备出气端与进气端头接通,气泵将空气打入排气管内,空气在排气管内上升并从排气管顶部的第一端排出,根据反气举原理,排气管内上升的气体会带动鱼缸内的水流入培菌部,并依次通过培菌部、转接管、排气管,最终从排气管第一端流出,达到循环净水和培菌的效果,投食管在排气管和转接管内的部分均与排气管和转接管不联通,以确保在减少对饲养空间占用的同时,不影响反气举通道的完整,饲料盆可确保从投食管第一端投入的饲料不会撒地到处是,加热棒安装在培菌部上靠近水流流动处,使得鱼缸水体加热更均匀。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硝化棉后的外观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硝化棉后的外观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硝化棉后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顶盖的外观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顶盖的外观示意图二

图中:1排气管、11转接管、12进气端头、13凸块、2培菌部、21底盖、211滤材腔、22顶盖、221进水柱、222进水腔、223通孔、224安装柱、225放置槽、3加热棒、4投食管、41漏斗、5饲料盆、6硝化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附图1-附图9,一种多功能养殖装置,包括排气管1、培菌部2、加热棒3、投食管4和饲料盆5,排气管1第一端与外界接通,排气管1第二端上设有转接管11,排气管1上设有接通的进气端头12,培菌部2设置在转接管11远离排气管1的一端,且培菌部2联通转接管11与鱼缸内部,加热棒3可拆卸地安装在培菌部2上,投食管4设置在排气管1内,且投食管4第一端贯穿排气管1顶部至外界,投食管4第二端贯穿转接管11至鱼缸内部,饲料盆5设置在投食管4第二端开口处,且与转接管11一体成型。

综上所述,用户使用时,先把外置的气泵设备出气端与进气端头12接通,然后将该多功能养殖装置通过吸盘吸附于鱼缸内壁,使排气管1第一端露出水面,气泵将空气打入排气管1内,空气在排气管1内上升并从排气管1顶部的第一端排出,由于排气管1第二端与转接管11接通,而培菌部2联通转接管11与鱼缸内部,所以,根据反气举原理,排气管1内上升的气体会带动鱼缸内的水流入培菌部2,并依次通过培菌部2、转接管11、排气管1,最终从排气管1第一端流出,达到循环净水和培菌的效果,投食管4在排气管1和转接管11内的部分均与排气管1和转接管11不联通,以确保在减少对饲养空间占用的同时,不影响反气举通道的完整,饲料盆5设置在投食管4第二端开口处,以确保从投食管4第一端投入的饲料通过投食管4最终沉落在饲料盆5内,使饲料不会撒地到处是,也可防止饲料沉入底泥的缝隙中造成浪费,加热棒3安装在培菌部2上靠近水流流动处,使得鱼缸水体加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排气管1第一端开口处还设有凸块13,凸块13设有多个,并呈圆周均布在该开口内壁上,气泡从排气管1第一端排出时,凸块13可对气泡进行切割,使排出至鱼缸内的气泡更加细密,可减少大气泡破裂时的噪音和溅水。

进一步的,进气端头12设置在排气管1底部侧壁上,以使排气管1内留有足够的行程供气体上升,以确保反气举效率。

进一步的,投食管4第一端设有漏斗41,便于使用者投食,防止饵料掉落至投食管4外。

进一步的,培菌部2包括底盖21和顶盖22,底盖21与转接管11连接,且底盖21内部设有与转接管11接通的滤材腔211,顶盖22可拆卸地设置在底盖21上方,并用于盖合底盖21;顶盖22上方设有进水柱221,进水柱221内部设有与滤材腔211接通的进水腔222,进水柱221柱体上设有多个与进水腔222接通的通孔223。

综上所述,滤材腔211可用于放置过滤以及培菌所用的滤材,鱼缸内的水通过通孔223流入进水腔222,再流经滤材腔211,鱼缸内的养分和氧气通过水流带入滤材腔211内,使附着在滤材上的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硝化细菌得以存活繁殖,以便更好地净化水质。

进一步的,多功能养殖装置还包括硝化棉6,硝化棉6套设在进水柱221上,硝化棉6套可为硝化细菌提供更多的繁衍空间,提高水质净化的效果。

进一步的,进水腔222内部设有安装柱224,安装柱224内部设有朝上开口的放置槽225,加热棒3可拆卸地设置在放置槽225内,加热棒3安装在放置槽225内,节省了额外的摆放空间,同时便于对流入进水腔222的水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且使整个水体加热更加均衡,加热棒3顶部连接有电线,并可通过电线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