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36336发布日期:2021-09-14 23:3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循环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循环暂养系统。


背景技术:

2.暂养是指对水产养殖动物苗种或成品进行短期饲养,对水产养殖动物进行暂养的目的主要包括:第一,降低水产养殖动物的活性,让水产养殖动物能够适应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以为后期水产养殖动物的配送做准备;第二,让水产养殖动物在不同于原生存环境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去除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泥沙,降低水产养殖动物食用时其身上存在的泥腥味。
3.现有对水产养殖动物进行暂养的常规做法是将水产养殖动物置于暂养池内进行一定时间的短期养殖,但是,暂养的目的无论是为了使水产养殖动物适应高密度的养殖环境,还是为了使水产养殖动物排出体内的泥沙以提高食用时的口感,在对水产养殖动物进行暂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均会对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定时更换,以保证暂养池内的水质。然而,目前对暂养池内的水进行更换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排出暂养池内一部分的水,并向暂养池内注入新的水,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较好的控制暂养池的换水成本,但却会对暂养池内的水质造成一定影响;第二种是将暂养池内的水全部排除,并重新向暂养池内注入新的水,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使暂养池内的水质保持在较优状态,但无疑会大幅度增加养殖成本。
4.通常,暂养池内的水受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理排泄物、水产养殖动物的躯壳(如鱼的鱼鳞、虾的触须、虾的肢体等)、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排出的泥沙、外界污染(如落叶、尘土等)等等,因此,若能够实现对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则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并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的水循环暂养系统。
6.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循环暂养系统,其中,包括暂养池、第一水泵、过滤装置和蛋白质分离器,暂养池具有养殖腔,暂养池设置有与养殖腔连通的注水管和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养殖腔的底部,第一水泵的抽水端与第一排水管连接,过滤装置的第一入口与第一水泵的排水端连通,蛋白质分离器的第二入口与过滤装置的第一出口连通,蛋白质分离器的第二出口与养殖腔连通。
7.由上可见,第一水泵通过第一排水管抽取养殖腔内的水进行循环,第一排水管的位置设置使得养殖腔内的水能够被尽可能的被抽取,并使得混杂在水中的杂质能够也被尽可能的被从养殖腔内抽出,而被第一水泵抽出的水及混杂在水中的杂质会先经过过滤装置进行第一次净化、过滤,使过滤装置将水中粒径较大的杂质滤除;接着,由过滤装置流出的水会经过蛋白质分离器,使蛋白质分离器将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及重金属等物质滤除,从
而降低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及重金属,再者,蛋白质分离器还能够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使循环水能够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一定的氧气;接着,由蛋白质分离器流出的水可回流至暂养池,实现一次水循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循环暂养系统的设计,使得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8.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连通在第一出口和第二入口之间。
9.由上可见,臭氧发生器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臭氧对循环水进行消毒,从而对循环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起到提高循环水水质的作用。
10.进一步的方案是,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蓄水池和第一控制阀,蓄水池具有蓄水腔,第二出口与蓄水腔连通,蓄水腔与养殖腔之间通过输水管连通,蓄水腔的底部水位高于养殖腔的底部水位,第一控制阀安装在输水管上。
11.由上可见,蓄水池用于对循环水起到暂存作用,其用于保证循环水中的大部分臭氧消散后再供给给暂养池,以避免循环水中的臭氧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影响。此外,通过对蓄水池和暂养池的相对水位设置,使得当第一控制阀打开时,蓄水池能够实现对暂养池进行自然供水,从而免除需要额外设置水泵的麻烦。
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蓄水池设置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蓄水腔的底部,第二排水管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
13.由上可见,当蓄水池内的水无法满足重复利用要求时,能够通过第二排水管和第二控制阀将蓄水池内的水排放掉。
14.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安装在第一排水管上,沿第一排水管的第一水流方向,第三控制阀位于第一水泵的上游端。
15.由上可见,当无需对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循环清洁过滤时,可通过第三控制阀切断养殖腔与第一水泵的抽水端之间的连通,以防止暂养池内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反涌至过滤装置,从而避免非水循环状态下暂养池内水流失。
16.进一步的方案是,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水支管,沿第一水流方向,第一排水支管位于第三控制阀的上游端,第四控制阀安装在第一排水支管上。
17.由上可见,当暂养池内的水无法满足重复利用要求时,可通过第四控制阀将暂养池内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排放掉。
18.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过滤装置沿自身的第二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第三过滤层,第一过滤层包括生化棉或过滤棉,第二过滤层包括活性炭和/或kdf颗粒,第三过滤层包括珊瑚沙。
19.由上可见,过滤装置的过滤层数量,各过滤层的过滤材料均可根据实用需求进行相适应的改变。
20.进一步的方案是,过滤装置还包括外壳和反清洗单元,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第三过滤层设置在外壳内,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均设置在外壳上,外壳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污口,反清洗单元安装在外壳的顶部,反清洗单元包括螺旋桨和电机,螺旋桨位于外壳内,螺旋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水流方向,电机驱动螺旋桨转动。
21.由上可见,通过在外壳的底部设置排污口以及设置反清洗单元,使得当过滤装置
内过滤的杂质积攒过多时,可通过反清洗单元将至少部分杂质从各过滤层上清除并使杂质从排污口排出过滤装置,从而保证过滤装置既能够有效的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又能够避免杂质影响过滤装置内水的正常流动。
2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暂养池设置有闸门,闸门靠近暂养池的底部设置,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中转池,闸门与中转池之间设置有流道,流道的底部水位高于中转池的底部水位。
23.由上可见,中转池用于容纳提升机,并在暂养池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如鱼)时通过流道接收被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从而配合提升机将水产养殖动物转运至加工仓库或活鱼运输车,以起到对暂养池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中转的作用。
24.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中转池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中转池分隔出第一池腔和第二池腔,隔板上设置有网孔,网孔连通第一池腔和第二池腔,流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一池腔处;水循环暂养系统还包括水位监测单元、第二水泵、控制器、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中转池内还设置有第一水位点和第二水位点,第二水位点位于第一水位点和中转池的底部之间,水位监测单元分别监测第一水位点处和第二水位点处是否有水,第二水泵设置在第二池腔内,第二水泵的抽水端位于第二池腔的中部至底部之间,第二水泵的排水端与养殖腔之间设置有回水管,控制器与水位监测单元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二水泵开启或关闭,第五控制阀安装在回水管上,沿回水管的第三水流方向,第五控制阀位于第二水泵的下游端,回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水支管,第二排水支管位于第二水泵和第五控制阀之间,第六控制阀安装在第二排水支管上。
25.由上可见,当中转池内的水位高于第一水位点时,控制器能够根据水位监测单元的第一监测信号控制水泵单元将中转池内的水抽出,直至中转池内的水位降低至第二水位点,以防止中转池内由于水位过高而影响提升机的转运效果,并提高提升机的转运效率,而由于中转池内的水为暂养池直接排放得到的,因此,当该部分的水符合使用要求时,可通过第五控制阀将该部分的水回收至暂养池,而当部分的水不符合使用要求时,则可通过第六控制阀将该部分的水排放掉。此外,在中转池内设置隔板能够避免中转池内水产养殖动物从第一池腔游动到第二池腔,起到降低水产养殖动物的活动空间,提高提升机的转运效率的作用,同时,隔板还能够防止第一池腔内的杂质(如鱼的鱼鳞、虾的触须、虾的肢体、泥土、落叶等)进入第二池腔内,以避免第二水泵的抽水端被杂质堵塞,从而保证第二水泵工作的可靠性,并对第二水泵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的暂养池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的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31.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2.水循环暂养系统实施例:
33.参照图1,水循环暂养系统100包括暂养池11、蓄水池12、中转池13、第一水泵21、第二水泵22、过滤装置3、蛋白质分离器4、臭氧发生器5、输水管61、回水管62、流道63、第一控制阀71、第二控制阀72、第三控制阀73、第四控制阀74、第五控制阀75、第六控制阀76、水位监测单元8和控制器9。
34.结合图2,暂养池11用于对水产养殖动物进行短期养殖,暂养池11具有养殖腔111,养殖腔111用于容纳水产养殖动物,如容纳鱼、虾或贝类等。暂养池11设置有注水管112、第一排水管113和闸门114,注水管112与外部供水管道连接,使得通过注水管112能够直接向暂养池11注入新鲜水(即非循环水)。注水管112的出水口优选靠近养殖腔111的开口设置,注水管112上设置有第七控制阀1121,第七控制阀1121用于控制注水管112在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当需要向养殖腔111内注入新鲜水时,控制第七控制阀1121打开,使注水管112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外部供水管路通过注水管112向养殖腔111内注入新鲜水;当不需要向养殖腔111内注入新鲜水时,控制第七控制阀1121关闭,使注水管112处于截止状态,从而使外部供水管路停止通过注水管112向养殖腔111内注入新鲜水。
35.第一排水管1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养殖腔111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管113沿养殖腔111的高度方向自养殖腔111的底部向养殖腔111的开口延伸,且第一排水管113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1131。通过对第一排水管113的安装位置设置,使得当养殖腔111内的水产养殖动物的活动强度较大时,水中被水产养殖动物搅动的杂质【如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理排泄物、水产养殖动物的躯壳(如鱼的鱼鳞、虾的触须、虾的肢体等)、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排出的泥沙、外界污染(如落叶、尘土等)】均能够通过第一排水管113的第一进水孔1131排入第一排水管113。
36.闸门114设置在暂养池11的卸出口处,闸门114用于打开或封闭卸出口。例如,当需要将养殖腔111内的水产养殖动物卸出暂养池11时,打开闸门114,以使得卸出口处于开启状态,从而使得养殖腔111内的水产养殖动物能够通过卸出口卸出养殖腔111;当不需要卸出养殖腔111内的水产养殖动物时,关闭闸门114,使闸门114对卸出口进行封闭。
37.第一水泵21的抽水端与第一排水管113连接,使得第一水泵21能够通过第一排水管113抽取养殖腔111内的水进行循环。第三控制阀73安装在第一排水管113上,沿第一排水管113的第一水流方向,第三控制阀73位于第一水泵21的上游端,第三控制阀73用于控制第一排水管113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第一水泵21要抽取养殖腔111内的水进行循环时,控制第三控制阀73打开,使第一排水管113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一水泵21的抽水端能够通过第一排水管113抽取养殖腔111内的水并进行循环;当第一水泵21不工作时,控制第三控制阀73关闭,使第一排水管113处于截止状态,从而防止养殖腔111内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反涌至过滤装置3,从而避免非水循环状态下暂养池11内水流失。
38.此外,第一排水管113上设置有第一排水支管1132,沿第一排水管113的第一水流方向,第一排水支管1132位于第三控制阀73的上游端,第四控制阀74安装在第一排水支管1132上,第四控制阀74用于控制第一排水支管1132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当暂养池11内的水无法满足重复利用要求时,控制第三控制阀73关闭的同时,控制第四控制阀74开启,从而使养殖腔111内的水通过第一排水支管1132排放掉;在无需将养殖腔
111内的水由第一排水支管1132排放掉时,控制第四控制阀74关闭。
39.结合图4,过滤装置3包括外壳31和反清洗单元32,外壳31具有容纳腔,且外壳31上设置有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和排污口311。第一入口和排污口311靠近容纳腔的底部设置,第一出口靠近容纳腔的顶部设置,第一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水泵21的排水端连通,使得第一水泵21排出的水能够通过第一管道注入过滤装置3。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层33、第二过滤层34和第三过滤层35,沿过滤装置3的第二水流方向,第一过滤层33、第二过滤层34和第三过滤层35依次分布。其中,第一过滤层33优选包括生化棉或过滤棉;第二过滤层34优选包括活性炭和/或kdf颗粒;第三过滤层35优选包括珊瑚沙。
40.反清洗单元32设置在外壳31的顶部,反清洗单元32包括螺旋桨321和电机322。其中,螺旋桨321位于容纳腔内,且螺旋桨32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过滤装置3的第二水流方向,即在本实施例中,螺旋桨32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过滤装置3的高度方向。电机322位于容纳腔外并与外壳31固定连接,电机322的电机322轴与螺旋桨321固定连接,电机322用于驱动螺旋桨321进行转动。通过设置排污口311及反清洗单元32,使得当过滤装置3内过滤的杂质积攒过多时,可通过反清洗单元32将至少部分杂质从各过滤层上清除并使杂质从排污口311排出过滤装置3,从而保证过滤装置3既能够有效的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又能够避免杂质影响过滤装置3内水的正常流动。
41.过滤装置3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蛋白质分离器4的第二入口连通,使得由过滤装置3流出的水能够通过第二管道流入蛋白质分离器4。过滤装置3用于对循环水进行第一次净化、过滤,而蛋白质分离器4则用于对循环水进行第二次净化、过滤,具体地,过滤装置3主要对水中粒径较大的杂质滤除,蛋白质分离器4用于将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及重金属等物质滤除,以降低水中的蛋白质、有机质及重金属,此外,蛋白质分离器4还能够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使循环水能够为水产养殖动物提供一定的氧气。臭氧发生器5的出气口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二管道连通,臭氧发生器5能够通过自身产生的臭氧对循环水进行消毒,从而对循环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起到提高循环水水质的作用。
42.结合图3,蓄水池12具有蓄水腔121,蓄水腔121通过第三管道与蛋白质分离器4的第二出口连通,蓄水池12用于对循环水起到暂存作用,并用于使循环水中的大部分臭氧消散后再供给给暂养池11,以避免循环水中的臭氧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影响。此外,蓄水腔121通过输水管61与养殖腔111连通,第一控制阀71安装在输水管61上,第一控制阀71用于控制输水管61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蓄水腔121的底部水位高于养殖腔111的底部水位,以在当第一控制阀71打开时,输水管61切换至导通状态,使得蓄水池12内的水能够在水位高度差的作用下对暂养池11进行自然供水,从而免除需要额外设置水泵的麻烦;当第一控制阀71关闭时,输水管61切换至截止状态,从而使得蓄水池12内的水无法流入暂养池11,此时,蓄水池12内的水可以进行臭氧消散处理。
43.蓄水池12设置有第二排水管122,第二排水管122能够在当蓄水池12内的水无法满足重复利用要求时,使蓄水腔121内的能够通过第二排水管122排放掉。具体地,第二排水管1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蓄水腔121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水管122沿蓄水强的高度方向在蓄水腔121的底部向蓄水腔121的开口延伸,且第二排水管12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1221。通过对第二排水管122的安装位置设置,能够有效的加快蓄水腔121内水的排放速度。第二控制阀72安装在第二排水管122上,第二控制阀72用于控制第二排水管122在导通
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当需要排放掉蓄水腔121内的水时,控制第二控制阀72打开,使第二排水管122切换至导通状态;当部需要排放掉蓄水腔121内的水时,控制第二控制阀72关闭,使第二排水管122切换至截止状态。
44.流道63设置在闸门114和中转池13之间,且流道63连通暂养池11和中转池13,其中,流道63底部的水位高于中转池13底部的水位,从而使得由暂养池11流出的水产养殖动物和水能够经由流道63流入中转池13内。结合图5,中转池13内设置有隔板131,隔板131将中转池13分隔处第一池腔132和第二池腔133,隔板131上设置有网孔,且网孔连通第一池腔132和第二池腔133,流道63的出口设置在第一池腔132处。中转池13的第一池腔132用于容纳提升机10,并在暂养池11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时通过流道63接收被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从而配合提升机10将水产养殖动物转运至加工仓库或活鱼运输车,以起到对暂养池11卸出的水产养殖动物进行中转的作用。
45.中转池13内还设置有第一水位点和第二水位点,第二水位点位于第一水位点和中转池13的底部之间,水位监测单元8分别监测第一水位点处和第二水位点处是否有水,第二水泵22设置在第二池腔133内,第二水泵22的抽水端位于第二池腔133的中部至底部之间,第二水泵22的排水端与养殖腔111之间设置有回水管62,控制器9与水位监测单元8电连接,控制器9控制第二水泵22开启或关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水位监测单元8设置于第二池腔133内,水位监测单元8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81、第二水位传感器82和第三水位传感器83,其中,第一水位传感器81设置于第一水位点处,以监测第一水位点处是否有水;第二水位传感器82设置于第二水位点处,以监测第二水位点处是否有水;第三水位传感器83设置于第二池腔133的底部,第三水位传感器83用于第一水位传感器81建立第一监测回路,第三水位传感器83还用于与第二水位传感器82建立第二监测回路,以实现水位监测单元8对中转池13内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测。
46.控制器9与水位监测单元8的第一水位传感器81、第二水位传感器82和第三水位传感器83电连接,以分别获取第一水位传感器81、第二水位传感器82和第三水位传感器83发送的监测信号,并根据相关监测信号控制第二水泵22进行启动或关闭。
47.第五控制阀75安装在回水管62上,沿回水管62的第三水流方向,第五控制阀75位于第二水泵22的下游端。第五控制阀75用于控制回水管62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当第二水泵22将中转池13内的水抽取至养殖腔111时,控制第五控制阀75开启,使回水管62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第二水泵22将中转池13内的水抽取至养殖腔111。回水管62上设置有第二排水支管621,第二排水支管621位于第二水泵22和第五控制阀75之间,第六控制阀76安装在第二排水支管621上,第六控制阀76用于控制第二排水支管621在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在当第二水泵22将中转池13内的水抽取并排放掉时,控制第五控制阀75关闭并控制第六控制阀76开启,使第二水泵22抽取的中转池13内的水经由第二排水支管621直接排放掉。
4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提升机10设置在第一池腔132内时,其提升末端101伸入第一池腔132内,且流道63的出口位于提升机10的提升末端101上方,从而使得进入流道63内的水产养殖动物能够直接落入至提升机10的提升末端101上,以提高提升机10的转运效率。此外,第一水位点位于第二池腔133的上部并优选靠近第二池腔133的开口设置,第二水位点优选设置于提升机10的提升末端101的下方。再者,池体的横截面优选呈方形设置,以有效
的提高提升机10的转运效率。具体地,提升机10分别与中转池13的池壁和隔板131邻接,以使得提升机10的提升末端101、隔板131、中转池13的池壁之间围成提升位102,该提升位102用于限制进入中转池13的水产养殖动物的活动空间,并有效的防止排入第一池腔132内的水产养殖动物游动到提升机10的提升末端101的下方,从而保证排入第一池腔132内的水产养殖动物能够被提升机10全部转运至后级鱼池或后级设备。
49.以下以水产养殖动物为鱼举例简述水位监测单元8、提升机10、控制器9及第二水泵22的工作原理:
50.当鱼被从流道63注入提升位102时,提升机10将落在其提升末端101处的鱼进行转运,而随着注鱼时间的增加,中转池13内的水位会逐渐上升,当中转池13内的水漫过第三水位传感器83和第二水位传感器82时,控制器9控制第二水泵22保持关闭状态。当中转池13内的水漫过第一水位传感器81时,第一水位传感器81向控制器9发送第一监测信号,控制器9在获取第一监测信号后控制第二水泵22启动,使第二水泵22抽取中转池13内的水排放至指定地方(如排放至暂养池11或直接排放掉)。随着第二水泵22对中转池13内水的抽取,中转池13内的水位会逐渐降低,从而减小鱼的活动空间,保证提升机10能够正常大对提升位102内的于进行转运。当中转池13内的水下降至第二水位点处时,第二水位传感器82向控制器9发送第二监测信号,控制器9在获取第二监测信号后,控制第二水泵22停止工作,从而暂停对中转池13内的水的抽取,以避免第二水泵22长时间持续工作,延长第二水泵22的使用寿命。
5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控制阀71至第七控制阀1121均可采用机械式控制阀,也可采用电子式控制阀。第一控制阀71至第七控制阀1121均电子式控制阀时,第一控制阀71至第七控制阀1121分别与控制器9电连接。
52.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循环暂养系统的设计,使得暂养池内的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53.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