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

文档序号:24697491发布日期:2021-04-16 12:0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

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灌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


背景技术:

2.目前,农田节水灌溉已经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一个长期项目,而节水效果尤其显著的一种手段,就是喷灌。
3.喷灌是借助水泵和管道系统或利用自然水源的落差,把具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到空中,散成小水滴或形成弥雾降落到植物上和地面上的灌溉方式,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使水通过喷头射至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的灌溉方法。
4.喷灌设备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喷水管和喷头等部分组成,可以是固定式的,半固定式的或移动式的,具有节省水量、不破坏土壤结构、调节地面气候且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
5.地埋式可伸缩的喷灌设备,属于上述固定式喷灌设备的一种,只不过其输水管都是埋在土壤下方的,而喷水管采用的是自动伸缩式结构,在喷水时利用水的压力将喷水管和喷头从土壤中伸出地面,之后喷水结束后再利用喷头和喷水管的自身重力缩回土壤下方。
6.这种自动伸缩喷灌设备在实际使用中,有利于田间耕作,并且能避免人为破坏设备,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节水喷灌设备。
7.但是由于大田作业中,埋设的输水管路过长,会使末端的喷灌效果变差,目前只能采取加大压力的措施,使用增压设备对管路增压,增添了不必要的成本,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以在管路内经由液体流向的变化而自动增加部分压力,减少增压设备使用的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
10.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包括输水管和喷水管,输水管和喷水管通过三通连接,关键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输水管内壁的增压螺旋槽和增压导片,增压螺旋槽和增压导片都设置在输水管靠近喷水管的一侧,增压螺旋槽为设置在输水管内侧壁的螺旋形凹槽,为第一次增压结构,增压导片为设置在输水管内侧壁的开口向喷水管侧的环形弹性拨片,为另一次增压结构,增压导片设置在增压螺旋槽与喷水管之间。
11.优选的,所述的增压螺旋槽和增压导片的数量都至少为一个。
12.优选的,所述增压螺旋槽的宽度为5

15mm,增压螺旋槽的深度不超过输水管壁厚的二分之一,增压导片沿输水管轴向的长度为10

30mm。
13.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输水管上的增压膨胀管,增压膨胀管设置在增压螺旋槽和
增压导片之间,增压膨胀管的内径大于输水管的内径,在增压膨胀管和输水管结合部的内侧壁为圆滑的过渡部。
14.优选的,在增压膨胀管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护管,保护管的外侧壁为锥台形,可以防止输水管在此处产生太大的震动。
15.优选的,所述增压膨胀管的长度不超过10cm。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输水管中增设了增压螺旋槽和增压导片,使输水管中的水在流经此部分后沿着螺旋形的凹槽产生更强的冲力,自动增加了喷水管处的压力,使得大田作业中,可以减少甚至不再需要额外的增压设备,简化了管路,大大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输水管,2、喷水管,3、增压螺旋槽,4、增压导片,5、增压膨胀管,6、保护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1.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地埋式自动伸缩节水喷灌设备的内增压埋地管,包括输水管1和喷水管2,输水管1和喷水管2通过三通连接,还包括设置在输水管1内壁的增压螺旋槽3和增压导片4,增压螺旋槽3和增压导片4都设置在输水管1靠近喷水管2的一侧,增压螺旋槽3为设置在输水管1内侧壁的螺旋形凹槽,增压导片4为设置在输水管1内侧壁的开口向喷水管2侧的环形弹性拨片,增压导片4设置在增压螺旋槽3与喷水管2之间,增压螺旋槽3和增压导片4的数量都至少为一个,优选为2至3个,此时增加的压力效果和生产成本的比例最佳。
22.为了使水在管内合理的增加压力,将增压螺旋槽3的宽度设计为5

15mm,增压螺旋槽3的深度不超过输水管1壁厚的二分之一,否则会影响输水管1的使用寿命,增压导片4沿输水管1轴向的长度为10

30mm。
23.当大田作业时,水流进入输水管1内,随着管路铺设的延长,输水管1内的水压会自然变小,但是在流经增压螺旋槽3后,水流会沿着螺旋形的增压螺旋槽3旋转,产生更快的流速,第一次增加了一部分冲击力,之后再经过增压导片4处,水流被环形且开口向后的弹性增压导片4挤压,第二次提升了水流的压力,达到不使用增压设备,使水流在输水管1内自动增加压力的内增压效果,减少甚至不再需要额外的增压设备,简化了管路,大大节省成本。
24.具体实施例2,如图2所示,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设置在输水管1上的增压膨胀管5,增压膨胀管5设置在增压螺旋槽3和增压导片4之间,增压膨胀管5的内径大于输水管1的内径,在增压膨胀管5和输水管1结合部的内侧壁为圆滑的过渡部。
25.为了防止输水管1在汇聚到增压膨胀管5产生过大的晃动,在增压膨胀管5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护管6,保护管6的外侧壁为锥台形。
26.为了保证水流增加的压力不会释放,增压膨胀管5的长度不超过10cm,否则长度过长就会失去之前螺旋产生的压力。
27.当大田作业时,水流进入输水管1内,随着管路铺设的延长,输水管1内的水压会自
然变小,但是在流经增压螺旋槽3后,水流会沿着螺旋形的增压螺旋槽3旋转,产生更快的流速,第一次增加了一部分冲击力,之后水流汇聚到增压膨胀管5处,进一步积攒水流的流量和冲击力,当增压膨胀管5处的水流充满后,进入到输液管1内,但是由于增压膨胀管5的内径大于输水管1的内径,水流会被压缩,第二次增加压力,之后得到增压的水流再经过增压导片4处,被环形且开口向后的弹性增压导片4再次挤压,第三次提升了水流的压力,达到不使用增压设备,使水流在输水管1内自动增加压力的内增压效果,减少甚至不再需要额外的增压设备,简化了管路,大大节省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