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5955发布日期:2021-06-22 15:0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培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

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现有的培育架没有相应的补水结构,目前对食用菌补水通常是靠人工补水,但是人工补水过程中不能确保喷洒均匀,补水较多的食用菌会产生病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具备对食用菌补水过程中喷水均匀的优点,解决了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现有的培育架没有相应的补水结构,目前对食用菌补水通常是靠人工补水,但是人工补水过程中不能确保喷洒均匀,补水较多的食用菌会产生病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包括培育架本体,所述培育架本体的内腔等距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培育架本体内腔的顶部和支撑板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排水板,所述培育架本体内腔的背面固定安装有供水管,所述培育架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所述培育架本体的顶部且位于水箱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水箱的左侧连通,所述水泵的排水端贯穿培育架本体并延伸至培育架本体的内腔与供水管的顶部连通,所述供水管的正面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正面连通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分别与支撑板的底部和培育架本体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壳体的正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正面与排水板的背面连通,所述壳体的左侧螺纹连接有转杆,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和培育架本体内腔的底部均滑动连接有培养皿。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和培育架本体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杆,所述培养皿的底部开设有与滑杆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杆的表面与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皿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拉手。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左端贯穿培育架本体并延伸至培育架本体的外部固定安装有转扭,所述转扭的表面刻设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培育架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管卡,所述水泵的排水端与管卡的内壁卡接。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连通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管盖。

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右端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腔,所述转杆的右端与壳体的内壁呈相适配设置。

优选的,所述排水板的底部连通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的数量为多个且等距分布在排水板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培育架本体、支撑板、排水板、供水管、水箱、水泵、连接管、壳体、排水管、转杆和培养皿的设置,达到了对食用菌补水过程中喷水均匀的目的,解决了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现有的培育架没有相应的补水结构,目前对食用菌补水通常是靠人工补水,但是人工补水过程中不能确保喷洒均匀,补水较多的食用菌会产生病变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滑杆、滑槽和拉手的设置,使用者需要取出食用菌时,通过拉动拉手将培养皿抽出,此时培养皿的移动带动其底部的滑槽在滑杆的表面滑动,达到了提升培养皿移动稳定性的目的,通过转扭的设置,使用者转动转扭时可以带动转杆的转动,同时通过防滑纹的设置,使用者在转动转扭的时候可以增加手掌与转扭之间的摩擦力,达到了防滑的目的,通过管卡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水泵的排水端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水泵的排水端产生移动,达到了对水泵的排水端进行固定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通过注水管的设置,使用者可以根据水箱内部的水位情况通过注水管向水箱的内部注水,同时通过管盖的设置,使用者注水完成后拧紧管盖,防止外部的灰尘通过注水管进入水箱的内腔,通过转杆的设置,使用者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时,转动该培养皿相对应的转扭,转扭的转动带动转杆转动,转杆的转动使其右端与壳体的内壁分离,此时供水管内部的水通过连接管进入壳体的内腔并通过排水管进入排水板的内腔,达到了控制供水的目的,通过雾化喷头的设置,可以将排水板内腔的水转化成水雾并喷向食用菌的表面,达到了补水均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局部左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局部正视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管卡局部左视剖面图。

图中:1、培育架本体;2、支撑板;3、排水板;4、供水管;5、水箱;6、水泵;7、连接管;8、壳体;9、排水管;10、转杆;11、培养皿;12、滑杆;13、转扭;14、管卡;15、注水管;16、雾化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食用菌培育用培育架,包括培育架本体1,培育架本体1的内腔等距固定安装有支撑板2,培育架本体1内腔的顶部和支撑板2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排水板3,培育架本体1内腔的背面固定安装有供水管4,培育架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5,培育架本体1的顶部且位于水箱5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水泵6,水泵6的进水端与水箱5的左侧连通,水泵6的排水端贯穿培育架本体1并延伸至培育架本体1的内腔与供水管4的顶部连通,供水管4的正面连通有连接管7,连接管7的正面连通有壳体8,壳体8的顶部分别与支撑板2的底部和培育架本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壳体8的正面连通有排水管9,排水管9的正面与排水板3的背面连通,壳体8的左侧螺纹连接有转杆10,支撑板2的顶部和培育架本体1内腔的底部均滑动连接有培养皿11,通过培育架本体1、支撑板2、排水板3、供水管4、水箱5、水泵6、连接管7、壳体8、排水管9、转杆10、培养皿11的设置,达到了对食用菌补水过程中喷水均匀的目的,解决了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现有的培育架没有相应的补水结构,目前对食用菌补水通常是靠人工补水,但是人工补水过程中不能确保喷洒均匀,补水较多的食用菌会产生病变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支撑板2顶部的左右两侧和培育架本体1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杆12,培养皿11的底部开设有与滑杆12相适配的滑槽,滑杆12的表面与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培养皿11的正面固定安装有拉手,通过滑杆12、滑槽和拉手的设置,使用者需要取出食用菌时,通过拉动拉手将培养皿11抽出,此时培养皿11的移动带动其底部的滑槽在滑杆12的表面滑动,达到了提升培养皿11移动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转杆10的左端贯穿培育架本体1并延伸至培育架本体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转扭13,转扭13的表面刻设有防滑纹,通过转扭13的设置,使用者转动转扭13时可以带动转杆10的转动,同时通过防滑纹的设置,使用者在转动转扭13的时候可以增加手掌与转扭13之间的摩擦力,达到了防滑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培育架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管卡14,水泵6的排水端与管卡14的内壁卡接,通过管卡14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对水泵6的排水端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水泵6的排水端产生移动,达到了对水泵6的排水端进行固定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水箱5的顶部连通有注水管15,注水管15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管盖,通过注水管15的设置,使用者可以根据水箱5内部的水位情况通过注水管15向水箱5的内部注水,同时通过管盖的设置,使用者注水完成后拧紧管盖,防止外部的灰尘通过注水管15进入水箱5的内腔。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转杆10的右端贯穿壳体8并延伸至壳体8的内腔,转杆10的右端与壳体8的内壁呈相适配设置,通过转杆10的设置,使用者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时,转动该培养皿11相对应的转扭13,转扭13的转动带动转杆10转动,转杆10的转动使其右端与壳体8的内壁分离,此时供水管4内部的水通过连接管7进入壳体8的内腔并通过排水管9进入排水板3的内腔,达到了控制供水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排水板3的底部连通有雾化喷头16,雾化喷头16的数量为多个且等距分布在排水板3的底部,通过雾化喷头16的设置,可以将排水板3内腔的水转化成水雾并喷向食用菌的表面,达到了补水均匀的目的。

工作原理:使用者使用本装置进行食用菌培育时,将食用菌菌丝培育在培养皿11的内腔,根据营养土的干燥度对食用菌进行补水,此时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水泵6,水泵6的工作将水箱5中的水抽进供水管4的内腔,此时使用者选择需要补水的培养皿11,并转动该培养皿11相对应的转扭13,转扭13的转动带动转杆10转动,转杆10的转动使其右端与壳体8的内壁分离,此时供水管4内部的水通过连接管7进入壳体8的内腔并通过排水管9进入排水板3的内腔,此时排水板3内腔的水通过雾化喷头16形成水雾并喷向食用菌,通过本装置的设置,达到了对食用菌补水过程中喷水均匀的目的,解决了在食用菌培育过程中需要对食用菌进行补水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现有的培育架没有相应的补水结构,目前对食用菌补水通常是靠人工补水,但是人工补水过程中不能确保喷洒均匀,补水较多的食用菌会产生病变的问题。

本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申请文件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申请文件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该装置通过外置电源进行供电。

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