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

文档序号:25898564发布日期:2021-07-16 20:30阅读:855来源:国知局
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


背景技术:

2.凤梨释迦一般也称释迦或蜜释迦,是番荔枝科多年生果树。凤梨释迦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大量碳水化合物,还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营养元素。同时凤梨释迦还含有番荔枝内脂,番荔枝内脂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的作用,因此凤梨释迦被喻为“抗瘤之星”。凤梨释迦果肉具有清喉润肺、促进肠蠕动作用。因此,凤梨释迦受市场广泛欢迎。
3.由此,现凤梨释迦已进行了规模化种植,但是,种植过程中发现凤梨释迦自然授粉率低,造成了结实率低,从而影响了凤梨释迦种植产量。因凤梨释迦的雌蕊比雄蕊早熟1天左右,所以,当雌蕊成熟时,雄蕊尚未成熟,待雄蕊成熟花药打开时,雌蕊已失去活力或活力较低;另外,即便是借助昆虫进行异花授粉,但因为凤梨释迦雌蕊成熟时,花瓣开张度不大,蜜蜂难以进入授粉,待花瓣开张度足够大,蜜蜂能够进入时,雌蕊的活力已经降到极低,依然造成雌蕊授粉率低,成果率低。而目前的凤梨释迦授粉是:将部分花朵直接采摘下来,再人工收集花粉,然后利用授粉工具用于雌蕊授粉。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低,工作量大,浪费花朵,被采摘的花朵无法形成果实,降低产量。因此,研发出一款适合凤梨释迦授粉,且同时能实现花粉采集的工具将对提高授粉效率,提高结实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
5.为了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包括筒体、圆筒锥、手柄、送风部、导风管和蓄电池;所述圆筒锥设置于筒体的一端,该圆筒锥的顶部开设有锥口;所述手柄的一端安装于筒体的另一端侧面;所述导风管、送风部、蓄电池并行设置于手柄内,所述送风部与导风管连接,所述送风部与蓄电池电连接。
7.工作原理:
8.将圆筒锥的锥口套于凤梨释迦花朵内的花蕊,启动送风部,送风部向圆筒内送风,风经圆筒内上升,并对位于圆筒锥内的花蕊进行吹动,雄蕊的花粉被吹动漂浮,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实现凤梨释迦雌雄蕊授粉,而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送风部停止送风后,该部分的花粉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筒体的底部,实现花粉收集。
9.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部包括有扇叶和驱动电机;所述扇叶设置于导风管,并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10.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启停按钮和风速按钮;所述启停按钮、风速按钮并行设置于手柄的侧面;所述启停按钮、风速按钮分别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11.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风管与圆筒锥切向连通。
12.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集粉斗;所述集粉斗设置于筒体。
13.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粉斗呈圆锥形状,并倒置安装于筒体底部。
14.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封盖;所述封盖设置于手柄的另一端,且该封盖上开设有通风口。
15.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拦网;所述拦网设置于所述通风口。
16.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护网;所述护网安装于导风管,并处于导风管和筒体的连通处。
17.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置于手柄内,用于安装送风部和蓄电池。
1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进步:
19.1.本实用新型具有授粉和收集花粉作用,即为将圆筒锥的锥口套于凤梨释迦花朵内的花蕊,启动送风部,送风部向圆筒内送风,风经圆筒内上升,并对位于圆筒锥内的花蕊进行吹动,雄蕊的花粉被吹动漂浮,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实现凤梨释迦雌雄蕊授粉,而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送风部停止送风后,该部分的花粉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筒体的底部,实现花粉收集。
20.2.本实用新型设有启停按钮和风速按钮,启停按钮能便于控制送风部启动送风和停止送风,便于进行授粉;风速按钮能便于控制送风部的送风量,进而能满足不同花朵上花蕊结合力度不同的需求,能更利于提高授粉率。
21.3.本实用新型的圆筒底部安装有集粉斗,能便于集中收集花粉。
22.4.本实用新型的手柄端部设有封盖,通过封盖能有效限制送风部和蓄电池位于手柄内。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4.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送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各部件名称及序号:1

筒体,2

圆筒锥,21

锥口,3

导风管,31

护网,4

扇叶,5

启停按钮,6

风速按钮,7

手柄,8

封盖,9

拦网,10

蓄电池,11

驱动电机,12

集粉斗,13

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
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如图1

3所示,一种凤梨释迦授粉采粉器,包括筒体1、圆筒锥2、手柄7、送风部、导风管3和蓄电池10;所述圆筒锥2设置于筒体1的一端,该圆筒锥2的顶部开设有锥口21;所述手柄7的一端安装于筒体1的另一端侧面;所述导风管3、送风部、蓄电池10并行设置于手柄7内,所述送风部与导风管3连接,所述送风部与蓄电池10电连接。
31.具体的工作方式:
32.将圆筒锥2的锥口21套于凤梨释迦花朵内的花蕊,启动送风部,送风部向圆筒1内送风,风经圆筒1内上升,并对位于圆筒锥2内的花蕊进行吹动,雄蕊的花粉被吹动漂浮,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实现凤梨释迦雌雄蕊授粉,而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送风部停止送风后,该部分的花粉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筒体1的底部,实现花粉收集;而且,收集到的该部分花粉可用于另外的花朵授粉,使得该部分花朵上的雌蕊能够在最佳时期授粉。
33.本实用新型通过送风部向圆筒内送风,风从圆筒上升至圆筒锥,而圆筒锥从底部至顶部呈筒径变小,有利于增大风压,凤梨释迦花朵内的花蕊通过锥口伸入圆锥锥内,花蕊在风吹动下,其上的花粉被吹起,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而该部分呈悬浮状态的花粉因受到圆筒锥限制,避免向外四处飞溅。
34.实施例2:
35.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送风部的一种结构形式。
36.如图1

3所示,所述送风部包括有扇叶4和驱动电机11;所述扇叶4设置于导风管3,并与所述驱动电机11传动连接。
37.所述驱动电机11旋转驱动扇叶4旋转,扇叶4旋转后即向导风管3内送风,导风管3再向圆筒1内送风,风经圆筒1上升至圆筒锥2,风在圆筒锥2内对花蕊进行吹动,花蕊上的花粉被吹起,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实现凤梨释迦雌雄蕊授粉,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送风部停止送风后,该部分的花粉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筒体1的底部,实现花粉收集。
38.实施例3:
39.与实施例1或2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启停按钮5和风速按钮6。
40.如图1所示,所述启停按钮5、风速按钮6并行设置于手柄7的侧面;所述启停按钮5、风速按钮6分别与驱动电机11电连接。
41.实施例4:
42.与实施例1

3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导风管和圆筒锥的一种连接方式。
43.如图1所示,所述导风管3与圆筒锥2切向连通。能利于风在圆筒内呈螺旋上升。
44.实施例5:
45.与实施例1

4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集粉斗12。
46.如图1所示,所述集粉斗12设置于筒体1。风在圆筒锥2内对花蕊进行吹动,花蕊上的花粉被吹起,一部分花粉粘附到雌蕊,实现凤梨释迦雌雄蕊授粉,另一部分的花粉呈悬浮状态,送风部停止送风后,该部分的花粉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筒体1的底部,即落入集粉
斗12内,实现花粉收集。
47.实施例6:
48.与实施例5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集粉斗的一种结构形式。
49.如图1所示,所述集粉斗12呈圆锥形状,并倒置安装于筒体1底部。能更便于对落入圆筒内的花粉进行集中收集。
50.实施例7:
51.与实施例1

6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封盖8。
52.如图1所示,所述封盖8设置于手柄7的另一端,且该封盖8上开设有通风口。封盖能利于将送风部和蓄电池限制于手柄内,避免送风部和蓄电池在授粉工作过程中出现脱落。通风口能利于送风部向导风管内送风时,外部空气及时向送风部补充风量,进而能利于送风部向导风管内持续送风。
53.实施例8:
54.与实施例7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还包括拦网9;所述拦网9设置于所述通风口。拦网能对从外部进入手柄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利于授粉正常进行,并能利于提高授粉率。
55.实施例9:
56.与实施例1

8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护网31。
57.如图1和3所示,所述护网31安装于导风管3,并处于导风管3和筒体1的连通处。能防止花粉掉落筒体底部时飘入手柄内。
58.实施例10:
59.与实施例1

9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支撑架13。
60.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架13置于手柄7内,用于安装送风部和蓄电池10。能较为方便将送风部和蓄电池安装于支撑架上,再由支撑架整体插入手柄内。
61.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