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9262发布日期:2021-08-06 12:4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属于水稻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是全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大部分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在世界范围广泛栽植,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在水中生长,灌溉对水稻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水稻生长情况和产量高低。现有的水稻养殖灌溉设备较为简陋,功能单一,大部分设备十分沉重而且需要人工来搬运,十分费力,且灌溉时需要工人拖动管道来调整灌溉区域,调整时需要关闭水泵,耽误了很多时间,当稻田杂草过多或者需要调整水质,需要通过浇灌水药混合液时,大部分的现状都是农工一桶一桶的缓慢浇灌,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包括安装盒、自锁轮、入水口、第一连接管、旋转接头、转动机构、浇灌机构、喷灌机构、第二连接管、三通接头、控制面板,所述安装盒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自锁轮,所述安装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口,所述入水口的一端延伸至安装盒的内侧且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入水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侧设有转动机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顶部设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顶部设有浇灌机构,所述三通接头的顶部远离三通接头的一端设有喷灌机构,所述安装盒远离入水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牵引环,所述安装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电机固定板、伺服电机、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固定盘、转动安装盘,所述安装盒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固定板,所述电机固定板远离安装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安装盒的外侧顶部以及内壁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盘,所述第二伞齿轮与安装盒内壁顶部的固定盘转动连接,所述安装盒外侧顶部的固定盘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动安装盘,所述转动安装盘与第二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顶部延伸至转动安装盘的上方且与三通接头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浇灌机构包括浇灌管、固定架、第一电磁阀,所述三通接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浇灌管,所述转动安装盘的顶部且靠近浇灌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部与浇灌管固定连接,所述浇灌管的顶部远离固定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灌机构包括喷灌管、高压喷头、第二电磁阀、支撑杆、投料盒、进料口、单向阀开关、第三连接管,所述三通接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喷灌管,所述喷灌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高压喷头,所述喷灌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固定盘的顶部远离浇灌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投料盒,所述投料盒的顶部开凿有进料口,所述投料盒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单向阀开关,所述投料盒靠近喷灌管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且所述第三连接管远离投料盒的一端与喷灌管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高压喷头与地面呈三十度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灌管位于浇灌管的上方,且所述喷灌管的内径小于浇灌管的内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伺服电机、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实用性强,通过在设备上分别设置浇灌与喷灌的喷头,从而通过一个设备实现出大流量浇灌和大范围喷灌的不同效果,通过在喷罐管的一侧设置投料盒,并将投料盒与喷罐管相连使设备在喷灌时可以通过水压差将药液带着一起喷射出,从而省去农工背着喷药机对农田一点点的进行喷灌,并且通过转动安装盘带着浇灌管和喷灌管转动从而实现对不同方向的农田进行灌溉,操作便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盒;2、自锁轮;3、入水口;4、第一连接管;5、旋转接头;6、转动机构;61、电机固定板;62、伺服电机;63、第一伞齿轮;64、第二伞齿轮;65、固定盘;66、转动安装盘;7、浇灌机构;71、浇灌管;72、固定架;73、第一电磁阀;8、喷灌机构;81、喷灌管;82、高压喷头;83、第二电磁阀;84、支撑杆;85、投料盒;86、进料口;87、单向阀开关;88、第三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三通接头;11、牵引环;12、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稻养殖用灌溉装置,包括安装盒1、自锁轮2、入水口3、第一连接管4、旋转接头5、转动机构6、浇灌机构7、喷灌机构8、第二连接管9、三通接头10、控制面板12,安装盒1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自锁轮2,安装盒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入水口3,入水口3的一端延伸至安装盒1的内侧且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第一连接管4远离入水口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接头5,旋转接头5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9的一侧设有转动机构6,第二连接管9的顶部设有三通接头10,三通接头10的顶部设有浇灌机构7,三通接头10的顶部远离三通接头10的一端设有喷灌机构8,安装盒1远离入水口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牵引环11,安装盒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2。

进一步的,转动机构6包括电机固定板61、伺服电机62、第一伞齿轮63、第二伞齿轮64、固定盘65、转动安装盘66,安装盒1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电机固定板61,电机固定板61远离安装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62,伺服电机62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63,第二连接管9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64,第二伞齿轮64与第一伞齿轮63啮合连接,安装盒1的外侧顶部以及内壁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盘65,第二伞齿轮64与安装盒1内壁顶部的固定盘65转动连接,安装盒1外侧顶部的固定盘65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转动安装盘66,转动安装盘66与第二连接管9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管9的顶部延伸至转动安装盘66的上方且与三通接头10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机构6便于使转动安装盘66转动进而带动浇灌机构7和喷灌机构8一起转动从而对不同方向的稻田进行灌溉。

进一步的,浇灌机构7包括浇灌管71、固定架72、第一电磁阀73,三通接头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浇灌管71,转动安装盘66的顶部且靠近浇灌管7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72,固定架72的顶部与浇灌管71固定连接,浇灌管71的顶部远离固定架7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73,通过浇灌机构7便于对稻田进行大流量集中性的浇灌。

进一步的,喷灌机构8包括喷灌管81、高压喷头82、第二电磁阀83、支撑杆84、投料盒85、进料口86、单向阀开关87、第三连接管88,三通接头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喷灌管81,喷灌管8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高压喷头82,喷灌管8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83,固定盘65的顶部远离浇灌管7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84,支撑杆8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投料盒85,投料盒85的顶部开凿有进料口86,投料盒85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单向阀开关87,投料盒85靠近喷灌管81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88,且第三连接管88远离投料盒85的一端与喷灌管81固定连接,通过喷灌机构8便于对稻田进行大面积分散性的喷灌。

进一步的,高压喷头82与地面呈三十度夹角,便于更好的提高喷灌的范围。

进一步的,喷灌管81位于浇灌管71的上方,且喷灌管81的内径小于浇灌管71的内径,便于更好的控制喷灌机构8与浇灌机构7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伺服电机62、第一电磁阀73、第二电磁阀83均与控制面板12电性连接,便于更好的对设备进行控制。

具体的,伺服电机62、第一电磁阀73、第二电磁阀83以及控制面板12均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进行电性连接,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外部牵引绳与牵引环11缠绕相连并将设备拉至需要灌溉的稻田附近,然后将设备接通电源,当需要向稻田内灌水时,将外部灌溉用水泵输出端管道与入水口3固定连接,然后打开第一电磁阀73并关闭第二电磁阀83,然后灌溉用水从入水口3经过第一连接管4、旋转接头5、第二连接管9以及三通接头10后从浇灌管71的出口处喷出;当需要将药液与水混合对农田进行大面积覆盖性喷灌时,将药液从进料口86处倒入,然后通过控制面板12关闭第一电磁阀73并开启第二电磁阀83,然后水流经过三通接头10后经过喷灌管81后从高压喷头82处喷出,然后转动单向阀开关87,由于喷灌管81内水流速很快压强较小将投料盒85内的药液持续吸出并随着水流一起喷向农田内;在进行喷灌或浇灌时,通过控制面板12开启伺服电机62,伺服电机62的输出轴带动第一伞齿轮63转动,通过第一伞齿轮63与第二伞齿轮64啮合连接进而带动第二连接管9转动,从而使转动安装盘66转动,转动安装盘66带动浇灌机构7以及喷灌机构8转动,从而调整浇灌管71出水口以及高压喷头82的方向,对不同区域的农田进行灌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