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13532发布日期:2021-07-20 15:4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领域,特别是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



背景技术:

潮汐灌溉植物营养液栽培技术是水培营养液栽培常用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依据潮水涨落的原理设计,让盆栽或者床栽植物间接性地接受营养液灌溉,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和营养液的灌溉效率。常用的潮汐灌溉技术手段是通过水泵或者水阀时控,将水泵送至苗床,使整个苗床中的水位缓慢上升并达到合适的液位高度(称为涨潮),将栽培床淹没约2-3公分的深度;在保持一定时间(作物根系充分吸收)后,约10-15分钟后,营养液因毛细作用而上升至盆中介质的表面,此时,打开回水口,将营养液排出,返回营养液池(称为落潮),待另一栽培床需水时再将营养液送出。潮汐灌溉关键技术原理在于水位的控制以及植物根系介质吸水饱和度的均一性。

现有的潮汐灌溉栽培装置,栽培床灌水时,无法保证整个液位平面水位上升的均衡性达到水床上各个植株同时吸水的目的,当栽培床灌水放水时,现有的栽培床同样无法保证整个液位平面均衡下降,且现有栽培床排水后的局部区域常出现有一定的积水,可能导致植株根系相水床生长。

另外,现有潮汐灌溉装置一般通过水泵或者水阀进行控制,当进行大面积苗床栽培或者多层苗床栽培时,水泵或者水阀的设置使得整个控制系统更加复杂,不利于潮汐灌溉装置的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解决了现有栽培床内的液面无法均衡的同时上升和下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包括了底板和围合在底板周围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底板上设有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两侧分布有多个分流通道,底板与侧板之间设有集水通道,集水通道的高度低于底板,分流通道连通水流通道和集水通道,水流通道的接收进水口流出的液体,集水通道用于汇聚底板上的液体并将输送至出水口,所述液体为植物培养的营养液或水。

进一步,所述水流通道的两侧分别设有隔板,所述隔板沿底板的长轴方向延伸,水流通道的远离进水口的一端与集水通道相通,隔板沿底板的长轴方向延伸可以将液体快速的输送至离进水口较远的位置,底板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正方形、圆形或其它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水流通道的两侧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穴盘支撑板,穴盘支撑板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凸台,相邻两个支撑凸台之间设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用于将底板上的液体汇聚至集水通道,分流通道为相邻两个穴盘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区域,所述穴盘支撑板由隔板向侧板倾斜使得穴盘支撑板内的液体向集水通道汇聚,支撑凸台用于支撑栽培床上后续放置的穴盘,间隔的区域形成排水沟能够将穴盘支撑板上的液体快速的排出。

进一步,两个隔板上均开设有多个分流口,分流口与分流通道一一对应,分流通道通过对应的分流口与水流通道相通,水流通道两侧的底板区域定义为灌溉区域,液体通过两侧隔板上的分流口在水流通道的流动过程中将液体分到两侧的灌溉区域,当分流口的开口大小5-10mm,该分流口测试为最佳开口,保证此通道进水后,能快速通往末端,并开始分流到分流口,能够让灌溉区域的液体均匀续满,两个隔板的分流口相对设置或错位设置。

进一步,同一个隔板上靠近进水口的分流口与进水口的直线距离大于分流口之间的距离,例如靠近进水口的分流口与进水口的直线设为分流口之间间距的两倍,让水流通道内的液体尽量往水流通道的末端流动,使得远离进水口处的液面与近进水口处的液面能够同时均衡上升,防止水床进水时液面出现一定的坡度。

进一步,所述支撑凸台的形状为长条形,支撑凸台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撑凸台与隔板在水平面内相垂直,支撑凸台等间距设置使得排水沟在穴盘支撑板上均匀分布,使得灌溉区域内涨水和退潮时的液面均能够均衡的上升和下降。

进一步,支撑凸台的顶面为弧形面且多个支撑凸台的顶面的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面,相邻两个支撑凸台的底部之间圆弧过渡形成所述排水沟,例如,穴盘支撑板的上表面形成波浪形的上下起伏结构,波谷为排水沟,波峰为支撑凸台,支撑凸台的顶面为弧形面使得支撑凸台上不易产生积水,支撑凸台上的液体能够快速的向排水沟排水。

进一步,每一个排水沟靠近隔板的位置上设有一斜坡,所述斜坡由隔板向排水沟倾斜,斜坡使得当水流通道的水从隔板漫出时,液体能够快速的流进排水沟,使得水床内不产生积水,保证植株根系不会往水床生长。

进一步,相同灌溉区域内的多个穴盘支撑板由分流通道连接成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集水通道包括依次相连通第一坡沟、第二坡沟和第三坡沟,所述第一坡沟与水流通道相通,第二坡沟与灌溉区域的排水沟和分流通道相同,第三坡沟与出水口相通,集水通道内的液体沿第一坡沟、第二坡沟和第三坡沟流动。

进一步,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同一侧板上,水口和出水口位于同一侧,液体从水流通道向其末端流动,而集水通道又沿着与其相反的流动方向流动到出水口,使得液体在栽培床的液体液面能够均衡的上升。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水流通道接收进水口流出的液体,水流通道设置在栽培床的中部,液体进入到水流通道后,能够快速的通往水床的另一端,同时液体通过分流通道将液体向进水通道的两侧流动,使得液位上升时,不会有从水床的一端向另一端形成一个液位坡度,由此保证上升液面的均衡性,达到水床上各个植株同时吸水目的,当退潮时,液体从排水沟迅速流出,水位能够快速下降且各个区域同时排水,确保整个平面均衡下降,因此水床上的植株介质能够同时吸水以及同时排水。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栽培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区域a的放大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穴盘支撑板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栽培床的俯视图,图中箭头表述水流方向。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穴盘支撑板的局部图,图中箭头表述水流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进水口;

200、出水口;

300、水流通道;310、隔板;320、分流口;

400、穴盘支撑板;410、分流通道;420、排水沟;430、支撑凸台;440、斜坡;

500、集水通道;510、第一坡沟;520、第二坡沟;530、第三坡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潮汐灌溉的栽培床,包括了底板、围合在底板周围的侧板,侧板上设有进水口100和出水口200,底板上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个隔板310,隔板310沿底板的长轴方向延伸,两隔板310之间的间隔为水流通道300,两间隔板310在底板中央位置对称分布,水流通道300的两侧为灌溉区域,灌溉区域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穴盘支撑板400,穴盘支撑板40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凸台430,每相邻两个支撑凸台430之间的间隔区域成为排水沟420。底板与侧板之间设有集水通道500,集水通道500的高度低于底板,每相邻两个穴盘支撑板400之间的间隔区域成为一分流通道410,集水通道500与出水口200相通,集水通道500用于将液体输送至出水口200,集水通道500、排水沟420和分流通道410均为至少为1°以上的坡度,穴盘支撑板400由隔板310向侧板倾斜使得穴盘支撑板400内的液体向集水通道500汇聚,支撑凸台430用于支撑栽培床上后续放置的穴盘,间隔的区域形成排水沟420能够将穴盘支撑板400上的液体快速的排出。

两个隔板310上均开设有多个分流口320,两个隔板310上的分流口320相对设置,同一个隔板310上靠近进水口100的分流口320与进水口100的直线设为分流口320之间间距的两倍,分流口320与分流通道410一一对应,分流通道410通过对应的分流口320与水流通道300相通,液体通过两侧隔板310上的分流口320在水流通道300的流动过程中将液体分到两侧的灌溉区域,分流口320的开口大小可为5-10mm。

支撑凸台430的形状为长条形,支撑凸台430等间距设置,支撑凸台430与隔板310在水平面内相垂直,支撑凸台430等间距设置使得排水沟420在穴盘支撑板400上均匀分布,使得灌溉区域内涨水和退潮时的液面均能够均衡的上升和下降。

支撑凸台430的顶面为弧形面且多个支撑凸台430的顶面的最高点处于同一水平面,相邻两个支撑凸台430的底部之间圆弧过渡形成排水沟420,由此穴盘支撑板400的上表面形成波浪形的上下起伏结构,波谷为排水沟420,波峰为支撑凸台430,支撑凸台430的顶面为弧形面使得支撑凸台430上不易产生积水,支撑凸台430上的液体能够快速的向排水沟420排水,每一个排水沟420靠近隔板310的位置上设有一斜坡440,斜坡440由隔板310向排水沟420倾斜,斜坡440使得当水流通道300的水从隔板310漫出时,液体能够快速的流进排水沟420,使得水床内不产生积水,保证植株根系不会往水床生长,方便放置和拿取。

集水通道500包括依次相连通第一坡沟510、第二坡沟520和第三坡沟530,第一坡沟510与水流通道300相通,第二坡沟520与灌溉区域的排水沟420和分流通道410相同,第三坡沟530与出水口200相通,第一坡沟510、第二坡沟520和第三坡沟530均具有1°以上的坡度使得集水通道500内的液体沿第一坡沟510、第二坡沟520和第三坡沟530流动。

进水口100和出水口200位于栽培床的同一侧板上,水口和出水口200位于同一侧,液体从水流通道300向其末端流动,而集水通道500又沿着与其相反的流动方向流动到出水口200,使得液体在栽培床的液体液面能够均衡的上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液体由进水口100进入到水流通道300上,液体在进入水流通道300后快速流向另一端,使得液体能够快速在底板上分布,同时液体通过隔板310上的分流口320及其连接的分流通道410向水流通道300两侧的灌溉区域分流,集水通道500上收集液体向出水口200流动,由于此时出水口200处于封闭状态,阻挡板6211挡住排空口212,液体在栽培床内逐渐积累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集水通道500和水流通道300的流向相反,保证进水时液体在水床上分布的均匀性,灌溉区域最靠近进水口100的分流口320与进水口100的直线距离大于分流口320之间的距离,由此导致液体平面的两端能够相对的同时积累上升,不会出现一个端的液面较低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