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45870发布日期:2021-06-15 19:4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化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人口的与日俱增,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可供绿化的用地是越来越紧张,传统的平面绿化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城市绿化量的要求,而可以有效增加绿化面积的垂直绿化目前仅局限于种植攀援植物方面,虽然攀援植物能沿墙壁或柱体攀越直上,占用地面面积较少,但在实际中发现,这种绿化方式必须要有地面粘土的配合,且见效较慢,并不适于在以水泥地面为主的城市中推广实施。于是,垂直绿化墙便应运而生。

垂直绿化墙,是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辅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的绿化方式。可以有效起到降低噪音,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而设置在垂直绿化墙上的绿化植物主要的生长要素包括阳光、空气和水分,其中阳光和空气通常不是绿化过程中需要过多考虑的因素,在垂直绿化墙中需要人为参与最多的则是为植物提供适当的水分,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现有技术中,主要依赖人工对垂直绿化墙进行灌溉,灌溉方式一般是利用出水管直接对垂直绿化墙进行统一浇灌,浇灌过程均匀性较差,极易导致部分绿化植物因获水量较多出现疯长,而另一部分绿化植物则因获水量较少而枯死,并不利于垂直绿化墙的整体均匀生长,降低了垂直绿化墙的整体观赏性。此外,利用出水管对垂直绿化墙进行统一浇灌过程,不可避免会淋湿周围墙面或路面环境,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开发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提高对植物的灌溉均一性,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包括垂直设置的墙体支架,所述墙体支架设有若干呈阵列分布的方形通孔,各方形通孔分别配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方形通孔倾斜设置,所述支撑座内倾斜放设有花盆,花盆的开口端与方形通孔相对应;所述花盆包括盆体以及设置在盆体内部的隔土板,所述隔土板用于将盆体内部分割成种植区以及位于种植区下方的灌溉区,所述灌溉区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为集水区,所述集水区通过吸水绳与种植区相连,用于对种植区补充水分,所述挡板另一侧为排水区,所述挡板上设有用于连通排水区和集水区的溢流口,且所述花盆上设有与集水区相匹配的进水槽以及与所述排水区相匹配的漏水槽,所述支撑座上分别设有与进水槽和漏水槽相配合的通槽,以使集水区内液体水通过溢流槽以及漏水槽到达下一花盆的集水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隔土板包括多层板结构,各所述板结构上分别开设有若干渗水通槽,且相邻板结构上的渗水通槽错位设置,以保证种植区内多余水分通过渗水通槽到达灌溉区。

进一步的,所述隔土板上设有贯穿孔,所述吸水绳一端设置在集水区内,另一端穿过贯穿孔设置在种植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隔土板上设有若干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用于使种植区内多余水分流入灌溉区内,且所述吸水绳一端设置在集水区内,另一端通过条形通槽设置在种植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花盆内侧设有安装台,所述隔土板位于安装台上,且所述隔土板与安装台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土板与安装台通过抵接、粘接、螺接或卡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槽的面积大于所述漏水槽的面积,以保证由漏水槽流出的液体水能够完全进入至下一花盆的集水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花盆倾斜放置的角度与所述支撑座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且所述漏水槽设置在排水区的底部,所述进水槽设置在与溢流口相对应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一侧与花盆底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板体相连,且所述第二板体与花盆底部相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该绿化墙通过在墙体支架上开设若干呈阵列分布的方形通孔,并对方形通孔配设了倾斜的支撑座,当花盆倾斜放置在支撑座上时,花盆内的绿色植物便会通过方形通孔设置在墙体支架外侧,而花盆以及支撑座则会被隐藏在墙体支架的另一侧,从而实现整面墙体的绿化全覆盖,无需在墙体表面预留花盆位置,提高了绿化面积,提升了绿化墙的观赏性。此外,通过在花盆内部设置种植区和灌溉区,并在灌溉区内设置集水区和排水区,利用与集水区连通的进水槽将外部水流引入至花盆内,当集水区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高度,多余的液体水便会经溢流口到达排水区,并经排水区流入下一花盆内的集水区,从而实现从上至下的自动灌溉过程。该设计方案不仅保证了每个花盆内有充足的水分,同时也实现了同一竖直方向上各花盆间的水体流动,不仅提高了浇灌的均匀性,也有效避免了统一浇灌技术导致的墙面或路面污染等缺陷,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墙体支架、方形通孔以及支撑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墙体支架、支撑座以及通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墙体支架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墙体支架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墙体支架、方形通孔、支撑座以及通槽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呈上下设置的两支撑座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花盆的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盆体、隔土板、挡板、进水槽、溢流槽、漏水槽以及吸水绳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盆体与进水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盆体与漏水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隔土板与条形通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隔土板、板结构以及渗水通槽的位置关系侧视图。

附图标记

1-墙体支架,2-方形通孔,3-支撑座,4-通槽,5-盆体,6-隔土板,7-挡板,71-第一板体,72-第二板体,8-集水区,9-吸水绳,10-种植区,11-排水区,12-进水槽,13-漏水槽,14-条形通槽,15-安装台,16-板结构,17-渗水通槽。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包括垂直设置在地面上的墙体支架1。墙体支架1上开设有若干呈阵列分布的方形通孔2,即若干方形通孔2形成一个方阵,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方形通孔2等距设置,位于同一列的多个方形通孔2也等距设置。各方形通孔2分别配设有支撑座3,支撑座3与方形通孔2倾斜设置,以便使花盆能够倾斜放设在支撑座3内,花盆倾斜放置的角度与支撑座3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倾斜放设的花盆开口端与方形通孔2相对应,从而使花盆内的植物能够通过方形通孔2向外伸展,如图1-图6所示。这样就可以保证整面墙体支架1均能够被植物所覆盖,同时从正面还看不到盆体结构。这里所说的支撑座3可以是相互独立设置的,独立的支撑座3可以选择倾斜设置的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一侧与花盆侧壁相贴合,l型结构的另一侧则与花盆底部相抵接),或者也可以选用与花盆相匹配的类似于桶体或半桶体的结构,以便能够更好的与花盆的弧形侧壁相贴合,提高花盆的放置稳定性。当然,本技术方案中的支撑座3也可以采用连续结构,例如在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方形通孔2下方设置一倾斜的条形板,条形板的长边与墙体支架1的宽保持一致,条形板一侧与墙体支架1相连,另一侧则向下倾斜设置,条形板与墙体支架1相背一侧还设有限位板,限位板则设置在条形板的上方一侧(类似于倾斜的l型结构),且限位板与条形板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以此作为与漏水槽13相匹配的通槽。条形板在每个方形通孔2的两侧还设有隔离板,以进一步划分出多个与方形通孔2一一对应的放置槽,避免花盆在条形板上滑动,影响绿化墙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值得注意的是,若支撑座3在与花盆进水槽12和漏水槽13相对应位置是封闭结构,则还需要额外在支撑座3上分别开设与进水槽12相对应的通槽4以及与漏水槽13向对应的通槽4,例如类似于桶状的支撑座3。若支撑座3上方为非封闭结构(即支撑座3上方为敞口结构),而支撑座3下方则留有足够的缝隙作为通槽4,则无需在额外开设与进水槽12和漏水槽13相配合的通槽4,具体如上述所说的条形板以及限位板组成的支撑座3。以条形板以和限位板组成的支撑座3为例,为了进一步提高花盆在支撑座3内的放置稳定性,还可以在限位板与条形板相背一侧设置挡边结构,挡边结构设置在墙体支架1所在一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支撑座3的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制。

花盆包括盆体5以及设置在盆体5内部的隔土板6,隔土板6与盆体5底面相平行,隔土板6用于将盆体5的内部分割成种植区10以及位于种植区10下方的灌溉区,其中种植区10用于容纳土壤以及位于土壤中的植物根部。而灌溉区还设有挡板7,挡板7下方边缘与盆体5底部相固定,挡板7上方边缘则与隔土板6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以允许液体流通,挡板7的剩下两侧边则分别与盆体5侧壁固定连接。也就是说,挡板7对灌溉区做了进一步区域划分,其中,当盆体倾斜放置后,位于挡板7上方的一侧视为集水区8,集水区8通过吸水绳9与种植区10相连,用于对种植区10补充水分。即吸水绳9能够将集水区8内的液体水转移至种植区10内。而位于挡板7下方的一侧则视为排水区11,挡板7上方边缘则与隔土板6之间的缝隙则作为用于连通排水区11和集水区8的溢流口。同时,花盆上设有与集水区8相匹配的进水槽12以及与排水区11相匹配的漏水槽13。漏水槽13通常设置在排水区11的底部(排水区11的最低点),进水槽12则通常设置在与溢流口高度相对应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挡板7上方边缘与隔土板6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了集水区8的积水量,即溢流口的高度直接影响了集水区8的积水量的多少,当花盆倾斜放置在支撑座3上时,需保证溢流口高度大于进水槽12的高度,才不会导致集水区8内的液体水从进水槽12倒流出去。此外,无论支撑座3采用上述哪种结构,均需要保证支撑座3上分别设有与进水槽12和漏水槽13相配合的通槽4,以便使集水区8内液体水通过溢流槽以及漏水槽13到达下一花盆的集水区8内,如图7-图10所示。

作为优选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隔土板6包括多层板结构16,各板结构16上分别开设有若干渗水通槽17。且相邻板结构16上的渗水通槽17错位设置,以保证种植区10内多余水分通过渗水通槽17到达灌溉区。之所以选择在隔土板6内部设置多层板结构16,主要是为了在隔土板6内部形成多层渗水通槽17,通过层与层之间的渗水通槽17相互错位设置,以保证在水分渗透到灌溉区的过程中,不会使种植区10的土壤也进入灌溉区,即保证了种植区10的土壤不会流失,利于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当然,只要将渗水通槽17的宽度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种植区10的土壤也不会经渗水通槽流失至灌溉区,这样就无需在隔土板6内设置多层板结构16了。换句话说,也可以选择直接在隔土板6上只开设若干条形通槽14,使条形通槽14的宽度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使种植区10内的土壤无法穿过条形通槽14进入灌溉区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若隔土板6由多层板结构16组成,并在多层板结构16上分别开设渗水通槽17,利用相邻板结构16上渗水通槽17的错位设置实现对植物区10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则还需要另外在隔土板6上开设一贯穿孔,贯穿孔的内径与吸水绳9的外径相匹配。吸水绳9一端设置在集水区8内,另一端穿过贯穿孔设置在种植区10内。若选择在隔土板6上直接开设一层条形通槽14以此来达到对植物区10多余水分的排出,那么就可以不需要在隔土板6上另外开设供吸水绳9穿过的孔结构,此时,吸水绳9可以直接穿过条形通槽14来达到连通种植区10和灌溉区的目的,如图7和图8所示。即所述吸水绳9一端设置在集水区8内,另一端通过条形通槽14设置在种植区10内。

作为优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花盆内侧设有安装台15,隔土板6位于安装台15上,且隔土板6与安装台15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方案中,安装台15可以是沿盆体5周向连续设置的凸起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独立的块体结构沿盆体5周向均匀设置形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以方形结构的盆体5举例说明,由于盆体5结构为方形,则可以选择在盆体5内侧沿周向设置连续的凸起结构(方形凸起结构)作为安装台15,也可以选择在盆体5内部的相对两内侧面安装条形凸起结构以作为安装台15。安装台15与隔土板6之间可以采用简单的抵接、粘结、螺接或卡接等方式相连,均应在本申请的保护方案内。

作为优选的,如图9和图10所示,进水槽12的面积大于漏水槽13的面积,即开设的进水槽12大于漏水槽13,以保证由上一个花盆的漏水槽13流出的液体水能够完全进入至下一花盆的集水区8内,避免液体水流至环境中,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挡板7包括第一板体71和第二板体72,第一板体71一侧与花盆底部相连,另一侧与第二板体72相连,第二板体72与花盆底部保持平行,且第二板体72上表面与隔土板6的下表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作为溢流通道,第二板体72与第一板体71相背一侧与盆体侧壁之间的缝隙则作为溢流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便于灌溉的垂直绿化墙,通过在墙体支架1上开设若干呈阵列分布的方形通孔2,并对方形通孔2配设了倾斜的支撑座3,当花盆倾斜放置在支撑座3上时,花盆内的绿色植物便会通过方形通孔2设置在墙体支架1外侧,而花盆以及支撑座3则会被隐藏在墙体支架1的另一侧,从而实现整面墙体的绿化全覆盖,无需在墙体表面预留花盆位置,提高了绿化面积,提升了绿化墙的观赏性。此外,通过在花盆内部设置种植区10和灌溉区,并在灌溉区内设置集水区8和排水区11,利用与集水区8连通的进水槽12将外部水流引入至花盆内,当集水区8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高度,多余的液体水便会经溢流口到达排水区11,并经排水区11流入下一花盆内的集水区8,从而实现从上至下的自动灌溉过程。该设计方案不仅保证了每个花盆内有充足的水分,同时也实现了同一竖直方向上各花盆间的水体流动,不仅提高了浇灌的均匀性,也有效避免了统一浇灌技术导致的墙面或路面污染等缺陷,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