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79002发布日期:2021-09-08 03:0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2.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下游的太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出产的大闸蟹为上品,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现引种到各大湖区都有培育养殖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的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的死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死亡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箱,养殖箱为矩形体,养殖箱的内部镂空,养殖箱的一端开口,养殖箱开口的一端设有开闭门,开闭门与养殖箱转动连接,养殖箱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散气孔,相邻的第一散气孔之间间距相等,养殖箱内设有养殖板,养殖板位于养殖箱的底部,养殖箱内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散气孔,相邻的第二散气孔之间间距相等,隔板将养殖箱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连接有增氧机,第一腔室内还连接有控制器,增氧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养殖箱的上端面连接有饲养管,饲养管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内还连接有球形块。
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物,保持大闸蟹生长的营养需求,大闸蟹吃饱后需要进行充足的休息,大闸蟹饲养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饲养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的死亡,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现在设置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通过设置的养殖箱作为饲养大闸蟹的空间,通过养殖箱上设置的第一散气孔,便于将养殖箱放入水中饲养后,使得饲养的水进入养殖箱内,进而通过设置的开闭门,便于开启、关闭养殖箱,进而便于将大闸蟹放入养殖箱内,大闸蟹长大后便于将大闸蟹取出,通过养殖箱底部设置的养殖板,便于将大闸蟹养殖到养殖板上,进而通过设置的养殖板便于大闸蟹进食、玩耍、休息,通过养殖箱内设置的隔板,通过将养殖箱隔离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当养殖大闸蟹的水中含氧量较低时,通过第一腔室内设置的控制器,控制器调动增氧机工作,通过增氧机产生的氧气,通过隔板上设置的若干个第二散气孔,便于将产生的氧气输送到第二腔室内,便于增加
第二腔室内的含氧量,使得养殖的大闸蟹得到足够的氧气量,通过设置的饲养管,便于人工通过向饲养管内放置食物,使得食物进入第二腔室内,进而便于大闸蟹进食,通过设置的球形体便于增加大闸蟹的玩耍,进而促进大闸蟹的生长,优选的,养殖板上设置有水草,通过设有的水草便于大闸蟹食用,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玩耍,通过设置的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死亡的问题。
7.进一步地,养殖箱的上端面一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带,养殖箱的上端面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均位于养殖箱外部,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将养殖箱提起,进而便于将养殖箱拿出水面,进而便于观察大闸蟹的生长状况,还便于将大闸蟹放入养殖箱,进而将养殖箱放入水中进行养殖,当大闸蟹养殖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时,便于将大闸蟹取出进行观察,当现有的水位不适合养殖时,通过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改变养殖箱位置,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生长。
8.进一步地,第二腔室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第二腔室的顶部连接,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便于检测养殖大闸蟹的水温,进而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改变养殖箱所处的位置,进而便于处于不同的水位,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生长。
9.进一步地,养殖箱上还连接消毒包,消毒包位于养殖箱的外部,通过设置的消毒包便于对养殖箱内进行消毒处理,进而避免了养殖箱内产生大量的细菌,进而避免了产生的细菌影响大闸蟹的生长。
10.进一步地,饲养管一端与第二腔室连通,饲养管另一端连接有饲养斗,饲养斗与饲养管连接的一端到饲养斗另一端逐渐变宽,通过设置的饲养斗,便于将食物放置到饲养斗内,进而通过饲养斗便于将食物输送到饲养管内,进而通过饲养管将食物输送到第二腔室内,进而通过第二腔室便于喂养大闸蟹。
11.进一步地,开闭门上设有若干个第三散气孔,相邻的第三散气孔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散气孔、第二散气孔、第三散气孔的孔径相等,通过设置的第三散气孔,便于水流进入第二腔室内,通过设置的第三散气孔,还便于增加第二腔室内的含氧量,进而便于促进大闸蟹的生长。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将养殖箱提起,进而便于将养殖箱拿出水面,进而便于观察大闸蟹的生长状况,还便于将大闸蟹放入养殖箱,进而将养殖箱放入水中进行养殖;
14.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当大闸蟹养殖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时,便于将大闸蟹取出进行观察,当现有的水位不适合养殖时,通过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改变养殖箱位置,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生长;
15.3、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控制器调动增氧机工作,通过增氧机产生的氧气,通过隔板上设置的若干个第二散气孔,便于将产生的氧气输送到第二腔室内,便于增加第二腔室内的含氧量,使得养殖的大闸蟹得到足够的氧气量。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19]1‑
养殖箱,2

开闭门,3

第一散气孔,4

养殖板,5

隔板,6

第二散气孔,7

第一腔室,8

第二腔室,9

增氧机,10

控制器,11

饲养管,12

球形块,13

第一固定带,14

第二固定带,15

温度传感器,16

消毒包,17

饲养斗,18

第三散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1]
实施例1
[0022]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养殖箱1,养殖箱1为矩形体,养殖箱1的内部镂空,养殖箱1的一端开口,养殖箱1开口的一端设有开闭门2,开闭门2与养殖箱1转动连接,养殖箱1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散气孔3,相邻的第一散气孔3之间间距相等,养殖箱1内设有养殖板4,养殖板4位于养殖箱1的底部,养殖箱1内设有隔板5,隔板5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散气孔6,相邻的第二散气孔6之间间距相等,隔板5将养殖箱1分为第一腔室7、第二腔室8,第一腔室7内连接有增氧机9,第一腔室7内还连接有控制器10,增氧机9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养殖箱1的上端面连接有饲养管11,饲养管11与第二腔室8连通,第二腔室8内还连接有球形块12。
[0023]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物,保持大闸蟹生长的营养需求,大闸蟹吃饱后需要进行充足的休息,大闸蟹饲养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饲养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的死亡,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现在设置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通过设置的养殖箱作为饲养大闸蟹的空间,通过养殖箱上设置的第一散气孔,便于将养殖箱放入水中饲养后,使得饲养的水进入养殖箱内,进而通过设置的开闭门,便于开启、关闭养殖箱,进而便于将大闸蟹放入养殖箱内,大闸蟹长大后便于将大闸蟹取出,通过养殖箱底部设置的养殖板,便于将大闸蟹养殖到养殖板上,进而通过设置的养殖板便于大闸蟹进食、玩耍、休息,通过养殖箱内设置的隔板,通过将养殖箱隔离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当养殖大闸蟹的水中含氧量较低时,通过第一腔室内设置的控制器,控制器调动增氧机工作,通过增氧机产生的氧气,通过隔板上设置的若干个第二散气孔,便于将产生的氧气输送到第二腔室内,便于增加第二腔室内的含氧量,使得养殖的大闸蟹得到足够的氧气量,通过设置的饲养管,便于人工通过向饲养管内放置食物,使得食物进入第二腔室内,进而便于大闸蟹进食,通过设置的球形体便于增加大闸蟹的玩耍,进而促进大闸蟹的生长,优选的,养殖板上设置有水草,通过设有的水草便于大闸蟹食用,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玩耍,通过设置的一种用于大闸蟹的养殖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大闸蟹在养殖的过程中,氧气供应量不足导致大闸蟹生长缓慢,氧气
量过于不足还容易导致大闸蟹死亡的问题。
[0024]
实施例2
[0025]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养殖箱1的上端面一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带13,养殖箱1的上端面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带14,第一固定带13、第二固定带14均位于养殖箱1外部,第二腔室8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与第二腔室8的顶部连接,温度传感器15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
[0026]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养殖箱的上端面一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带,养殖箱的上端面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均位于养殖箱外部,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将养殖箱提起,进而便于将养殖箱拿出水面,进而便于观察大闸蟹的生长状况,还便于将大闸蟹放入养殖箱,进而将养殖箱放入水中进行养殖,当大闸蟹养殖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时,便于将大闸蟹取出进行观察,当现有的水位不适合养殖时,通过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便于改变养殖箱位置,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生长,第二腔室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第二腔室的顶部连接,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的温度传感器,便于检测养殖大闸蟹的水温,进而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改变养殖箱所处的位置,进而便于处于不同的水位,进而便于大闸蟹的生长。
[0027]
实施例3
[0028]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如图1所示,养殖箱1上还连接消毒包16,消毒包16位于养殖箱1的外部,饲养管11一端与第二腔室8连通,饲养管11另一端连接有饲养斗17,饲养斗17与饲养管11连接的一端到饲养斗17另一端逐渐变宽,开闭门2上设有若干个第三散气孔18,相邻的第三散气孔18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散气孔3、第二散气孔6、第三散气孔18的孔径相等。
[0029]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养殖箱上还连接消毒包,消毒包位于养殖箱的外部,通过设置的消毒包便于对养殖箱内进行消毒处理,进而避免了养殖箱内产生大量的细菌,进而避免了产生的细菌影响大闸蟹的生长,饲养管一端与第二腔室连通,饲养管另一端连接有饲养斗,饲养斗与饲养管连接的一端到饲养斗另一端逐渐变宽,通过设置的饲养斗,便于将食物放置到饲养斗内,进而通过饲养斗便于将食物输送到饲养管内,进而通过饲养管将食物输送到第二腔室内,进而通过第二腔室便于喂养大闸蟹,开闭门上设有若干个第三散气孔,相邻的第三散气孔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散气孔、第二散气孔、第三散气孔的孔径相等,通过设置的第三散气孔,便于水流进入第二腔室内,通过设置的第三散气孔,还便于增加第二腔室内的含氧量,进而便于促进大闸蟹的生长。
[0030]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