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33219发布日期:2022-01-12 01:3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鱼苗培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2.大口黑鲈主要栖息在水温较暖的湖泊与池塘浅水处,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其喜欢群栖于清激的缓流水中。经人工养殖驯化,已能适应稍微肥沃的水质。在池塘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植物从中。现有技术在培育大口黑鲈的苗种时,现有的培育装置,培育完成后,不方便取苗,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劳动和时间,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幼苗死亡。
3.因此,发明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箱主体,所述培育箱主体的底端内壁中部固定插接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培育箱主体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底端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空腔的顶端内壁贯穿设置有丝杆,且丝杆通过轴承与空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顶端螺纹贯穿凹槽的槽底中部,并延伸至活动板的顶部,所述丝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锥型齿轮,所述空腔的一侧内壁贯穿设置有传动杆,且传动杆的一端贯穿培育箱主体的一侧内壁,所述培育箱主体的一侧底端固定设置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位于空腔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锥型齿轮相适配的第二锥型齿轮,所述活动板的顶端边缘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的底部开设有转槽,所述圆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通槽,所述转槽的顶端内壁贯穿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通槽一一对应的第二通槽,所述转槽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挡板,且活动挡板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锯齿,所述活动挡板的中部固定贯穿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转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挡板的顶端贯穿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通槽一一对应的第三通槽。
6.优选的,所述圆槽的一侧开设有直槽,所述直槽内部设置有转杆,且转杆底端贯穿直槽的底端内壁,并延伸至转槽内部,多个所述第一通槽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过滤网。
7.优选的,所述转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传动齿轮,且传动齿轮与活动挡板的外侧壁的锯齿啮合连接,所述转杆的顶端贯穿直槽的顶端内壁,并延伸至活动板的顶部。
8.优选的,所述转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直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转块。
9.优选的,所述圆槽开设有多个,且多个圆槽呈环形这列分布,所述活动挡板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密封层,且密封层与转槽的内壁贴合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培育箱主体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顶端延伸至培育箱主体的上表面,所述活动板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块。
11.优选的,所述活动板的顶端中部对称设置有把手,所述丝杆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延伸杆,所述固定块的顶端边缘环绕设置有垫圈,且垫圈的顶端与凹槽的槽底贴合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传动杆和第二锥型齿轮转动,第二锥型齿轮带动第一锥型齿轮和丝杆转动,丝杆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活动板向上移动,直至活动板移动至培育箱主体的开口处,使鱼苗进入到多个圆槽内部,取出活动板的同时能够取出鱼苗,有利于方便取出鱼苗,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块转动转杆,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带动活动挡板转动,使多个第三通槽与多个活动挡板和第二通槽不再对对齐,在活动板移动至培育箱主体的开口处时,多个圆槽内部还有部分水,通过转动转块使多个第一通槽密封住,让部分水留在圆槽内部,有利于防止鱼苗在运输和取出过程中不死亡;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圆槽内部的水通过活动挡板和转槽的缝隙流出;通过过滤网的设置,有利于防止鱼苗进入活动板的底部,造成部分鱼苗无法取出。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部分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挡板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培育箱主体;2、固定块;3、空腔;4、丝杆;5、活动板;6、凹槽;7、传动杆;8、第一锥型齿轮;9、第二锥型齿轮;10、电机;11、转槽;12、第一通槽;13、活动挡板;14、第二通槽;15、第三通槽;16、转轴;17、直槽;18、转杆;19、传动齿轮;20、转块;21、圆槽;22、过滤网;23、把手;24、垫圈;25、限位槽;26、限位块;27、延伸杆;28、密封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大口黑鲈的苗种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箱主体1,所述培育箱主体1的底端内壁中部固定插接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开设有空腔3,所述培育箱主体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板5,所述活动板5的底端中部开设有凹槽6,所述空腔3的顶端内壁贯穿设置有丝杆4,且丝杆4通过轴承与空腔3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4的顶端螺纹贯穿凹槽6的槽底中部,并延伸至活动板5的顶部,所述丝杆4的底端固定设置有第一锥型齿轮8,所述空腔3的一侧内壁贯穿设置有传动杆7,且传动杆7的一端贯穿培育箱主体1的一侧内壁,所述培育箱主体1的一侧底端固定设置有电机10,且电机10的
输出端与传动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7位于空腔3内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锥型齿轮8相适配的第二锥型齿轮9,所述活动板5的顶端边缘开设有圆槽21,所述圆槽21开设有多个,且多个圆槽21呈环形这列分布,所述圆槽21的底部开设有转槽11,所述圆槽21的槽底贯穿开设有多个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通槽12,所述转槽11的顶端内壁贯穿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通槽12一一对应的第二通槽14,所述转槽 11的内部活动设置有活动挡板13,且活动挡板13的外侧壁固定设置有锯齿,所述活动挡板13的中部固定贯穿设置有转轴16,且转轴16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转槽11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挡板13的顶端贯穿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通槽12一一对应的第三通槽15,通过电机10带动传动杆7和第二锥型齿轮9转动,第二锥型齿轮9带动第一锥型齿轮8和丝杆4转动,丝杆4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活动板5向上移动,直至活动板5移动至培育箱主体1的开口处,使鱼苗进入到多个圆槽21内部,取出活动板5的同时能够取出鱼苗,有利于方便取出鱼苗,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23.进一步的,所述圆槽21的一侧开设有直槽17,所述直槽17内部设置有转杆18,且转杆18底端贯穿直槽17的底端内壁,并延伸至转槽11内部,所述转杆18的底端固定设置有传动齿轮19,且传动齿轮19与活动挡板13的外侧壁的锯齿啮合连接,所述转杆18的顶端贯穿直槽17的顶端内壁,并延伸至活动板5的顶部,所述转杆18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直槽17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杆18的顶端固定设置有转块20,通过转块20转动转杆18,带动传动齿轮19转动,传动齿轮19带动活动挡板13转动,使多个第三通槽15 与多个活动挡板13和第二通槽14不再对对齐,在活动板5移动至培育箱主体1的开口处时,多个圆槽21内部还有部分水,通过转动转块20使多个第一通槽12密封住,让部分水留在圆槽21内部,有利于防止鱼苗在运输和取出过程中不死亡。
24.其次,多个所述第一通槽12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过滤网22,通过过滤网 22的设置,有利于防止鱼苗进入活动板5的底部,造成部分鱼苗无法取出,所述活动挡板13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设置有密封层28,且密封层28与转槽 11的内壁贴合连接,通过密封层28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圆槽21内部的水通过活动挡板13和转槽11的缝隙流出,所述培育箱主体1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25,且限位槽25的顶端延伸至培育箱主体1的上表面,所述活动板 5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与限位槽25相适配的限位块26,所述活动板5的顶端中部对称设置有把手23,所述丝杆4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延伸杆27,所述固定块2的顶端边缘环绕设置有垫圈24,且垫圈24的顶端与凹槽6的槽底贴合连接,通过垫圈24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凹槽6槽底和固定块2的顶端摩擦产生磨损。
25.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26.使用时,向培育箱主体1的内部注入适量的水,将鱼苗放入到培育箱主体1的内部进行培育,当需要取出鱼苗时,通过电机10带动传动杆7和第二锥型齿轮9转动,第二锥型齿轮9带动第一锥型齿轮8和丝杆4转动,丝杆4 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活动板5向上移动,带动鱼苗向上移动,圆槽21内部的水通过多个第一通槽12、活动挡板13和第三通槽15流出圆槽21,当活动板5移动至培育箱主体1开口处时,活动板5脱离丝杆4,此时圆槽21内部还留有部分水,鱼苗分布在多个圆槽21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转动多个转块20,使转块20带动转杆18和传动齿轮19转动,传动齿轮19带动活动挡板13转动,活动挡板13转动一定角度之后,多个第三通槽15与多个第一通槽12不再对齐,从而使圆槽21内部的水不能够流出,存在圆槽21内部,供鱼苗呼吸,防止运输过程中,鱼苗死亡。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