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小豆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00222发布日期:2021-06-04 12:55阅读:86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小豆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2.红小豆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豆类之一,是河北省传统的出口创汇的特色杂豆,也是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的良好的茬口。但是,在生产上,红小豆种子由播种机种于垄沟内,致使红小豆底荚高度较低,机械收割时底部的豆荚被割刀铲断,或者豆荚位于割刀以下无法收割,造成机械炸荚、丢荚落荚现象,造成产量损失严重。
3.因此,提高红小豆底荚高度成为目前提高机械收割率的主要方式。现有技术虽然对如何提高红小豆产量公开了诸多方法,但是并未公开如何提高红小豆底荚高度,从而提高机械收割率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小豆的种植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红小豆的底荚高度,提高机械收割率,同时又不会出现徒长、倒伏现象,能够提高红小豆的产量。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小豆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a)将红小豆采用赤霉素浸种催芽后机播;
7.b)红小豆幼苗进入3片真叶期,对红小豆幼苗施用胺鲜酯;
8.c)红小豆植株进入花芽分化期,对红小豆植株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
9.d)红小豆植株开花结荚后,对红小豆植株施用多效唑。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a)具体为:
11.将红小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后再在赤霉素溶液中浸泡。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a)具体为:
13.将红小豆种子在35~45℃水中浸泡20~40min后再在0.01~0.1wt%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40~60h。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b)中,胺鲜酯的浓度为0.0001~0.0005wt%,施用量为5~15l/亩。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c)中,赤霉素的浓度为0.001~0.005wt%,施用量为30~60l/亩;
16.复硝酚钠的浓度为0.01wt%~0.05wt%,施用量为30~60l/亩。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d)中,多效唑的浓度为0.001~0.008wt%,施用量为10~30l/亩。
18.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红小豆出苗至5、6片叶时,喷施除草剂。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草剂为高效氟吡甲禾灵。
20.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c)之后还包括追施氮肥。
21.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红小豆初花期至鼓粒期施叶面肥。
22.本发明提供的红小豆种植方法,首先将红小豆采用赤霉素浸种催芽后机播,在红小豆幼苗进入3片真叶期,对红小豆幼苗施用胺鲜酯,然后在键入花芽分化期,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在开花结荚后,施用多效唑。在本发明中,采用赤霉素浸种,然后在三片真叶期施用胺鲜酯、并在花芽分化期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能够促进红小豆茎叶生长,增加红小豆第一节间长度,提高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而在花芽分化期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并且在开花结荚后施用多效唑可以在提高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的同时抑制红小豆生长,防止徒长、倒伏现象发生,以免影响机械收割。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适宜的时机使用特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实现前促后控,即分枝前生长加快,第一节间增长加快,而后期生长较慢,防止徒长、倒伏,最终实现提高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的目的,从而保证机械收割顺利进行,增加红小豆的产量。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红小豆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从而大幅提高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小豆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a)将红小豆采用赤霉素浸种催芽后机播;
25.b)红小豆幼苗进入3片真叶期,对红小豆幼苗施用胺鲜酯;
26.c)红小豆植株进入花芽分化期,对红小豆植株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
27.d)红小豆植株开花结荚后,对红小豆植株施用多效唑。
28.本发明首先将红小豆种子在35~45℃水中浸泡20~40min后再在0.01~0.1wt%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40~60h。采用赤霉素浸种催芽,不仅能够促进红小豆种子的快速萌发,而且对出出苗后的生长,提高第一节间长度有益。
29.红小豆浸种催芽后采用机播的方式进行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所述底肥优选为有机肥,施用量为100~300kg/亩。
30.机播时,播种密度为20~25万株左右,株距10~20cm,行距10~20cm,播种后覆土3~5cm进行镇压。
31.红小豆出苗后进行中耕,至进入3片真叶期时,施用胺鲜酯,胺鲜酯能够促进红小豆快速生长,增加红小豆第一节间长度。所述胺鲜酯的施用浓度为0.0001~0.0005wt%,施用量为5~15l/亩。3片真叶期,幼苗较为娇嫩,只有施用胺鲜酯不会造成烧苗现象,但是要注意胺鲜酯的施用浓度。
32.待红小豆出苗至5、6片叶时,喷施除草剂进行除草。在本发明中,所述除草剂包括但不限于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奎禾灵、精稳杀得,优选为高效氟吡甲禾灵。例如,可以0.05wt%的高效氟吡甲禾灵药液进行除草,30l/亩。
33.红小豆进入花芽分化期,对红小豆植株施用赤霉素和复硝酚钠,所述赤霉素的浓度为0.001~0.005wt%,施用量为30~60l/亩;所述复硝酚钠的浓度为0.01wt%~0.05wt%,施用量为30~60l/亩。所述赤霉素和复硝酚钠合用,能够促进红小豆的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同时,上述浓度的赤霉素和复硝酚钠,不会造成红小豆徒长。
34.喷施赤霉素和复硝酚钠后,追施氮肥。在本发明中,所述氮肥的施用量为10~20kg/亩。
35.红小豆植株开花结荚后,对红小豆植株施用多效唑,控制红小豆植株生长,防止徒长、倒伏现象的发生。在本发明中,所述多效唑的浓度为0.001~0.008wt%,施用量为10~30l/亩。
36.在红小豆初花期至鼓粒期,本发明还可以施用叶面肥,所述叶面肥可以包括质量比为5kg、2kg:500g:200g的尿素、磷酸铵、钼酸钾和硼砂。
37.在红小豆种植期间,还包括以下田间管理:
38.1、浇水:分别在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荚期浇水;
39.2、病虫害管理。
40.在红小豆植株上有三分之二的荚果变黄时采用机械收割机进行收获。
4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适宜的时机使用特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实现前促后控,即分枝前生长加快,第一节间增长加快,而后期生长较慢,防止徒长、倒伏,最终实现提高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的目的,从而保证机械收割顺利进行,增加红小豆的产量。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红小豆结荚位、提升底荚高度,从而大幅提高产量。
42.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种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43.实施例
44.一、试验地选择
45.试验在唐山市进行,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疏松不易积水的地块,距离水源近,便于浇水。深翻30cm左右,每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kg,土地分为四个实验区,分别为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
46.二、红小豆的种植
47.选择冀红19作为种子,人工挑选饱满、无杂质、无虫蛀的健康种子,在40℃温水中浸泡30min,期间不断搅拌,随时将漂浮的种子出去,然后将种子捞出,滤干水分,在0.05wt%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48h,期间每隔3h搅拌一次,使种子充分吸收水分。
48.6月25日采用机播种植红小豆,播种密度为1.2万株/亩左右,株距11cm,行距50cm,播种后覆土4cm进行镇压。
49.红小豆出苗后进行中耕,至进入3片真叶期时,实施例1组喷施浓度为0.0002wt%的胺鲜酯药液,每亩喷施10l;实施例2组喷施浓度为0.0001wt%的胺鲜酯药液,每亩喷施10l;对照1组喷施10l水;对照2组喷施浓度为0.05mg/l的三十烷醇溶液,每亩喷施10l;
50.红小豆出苗至5、6片叶时,喷施0.05wt%的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药液进行除草,30l/亩;
51.红小豆进入花芽分化期,实施例1组对红小豆喷施0.001wt%的赤霉素药液和0.02wt%的复硝酚钠药液,每亩分别喷施40l赤霉素药液和50l复硝酚钠药液;实施例2组喷施0.002wt%的赤霉素药液和0.01wt%的复硝酚钠药液。每亩分别喷施40l赤霉素药液和50l复硝酚钠药液;对照1组喷施90l0.001wt%的赤霉素药液;对照2组喷施90l 0.02wt%的复硝酚钠药液;喷施药液5天后,追加10kg/亩氮肥;
52.红小豆植株开花结荚后,实施例1组对红小豆喷施0.005wt%的多效唑药液,,实施例2组喷施0.004wt%的多效唑药液,对照1组喷施水,对照2组喷施0.2wt%的矮壮素药液,每亩喷施20l。红小豆初花期至鼓粒期施10kg/亩的叶面肥,所述叶面肥包括质量比为5kg、
2kg:500g:200g的尿素、磷酸铵、钼酸钾和硼砂。
53.三、田间管理
54.1、浇水:分别在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荚期浇水;
55.2、病虫害管理。
56.四、收获
57.在红小豆植株上有三分之二的荚果变黄时采用机械收割机进行收获。
58.在成熟前,按照小区试验的顺序,每个小区将长势一致的红小豆,连续取5株,进行室内考种,量取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每株荚数、每粒荚数及百粒重,计算其平均值;然后小区按实际产量折合成每亩产量,结果参见表1。
59.表1
60.组别实施例1实施例2对照1组对照2组株高(cm)64.463.564.863.4分枝数(个)4554主茎节数(节)18172019底荚高度(cm)14.514.010.19.5单株荚数(个)44.645.735.336.5荚长(cm)8.07.57.27.5单荚粒数(个)7.26.95.96.1百粒重(g)17.2317.4615.2516.13产量(kg/亩)186.6192.4148.3150.2
61.由表1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提高了红小豆的底荚高度,减少了红小豆机械收割时机械炸荚、丢荚落荚现象,产量明显提高。
6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