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动漂脚及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44953发布日期:2021-04-13 14:4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动漂脚及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垂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动漂脚及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立式鱼漂在有波浪的水域中进行垂钓时,其漂尾在波浪中时隐时现,在波浪的影响和干扰下,当鱼吃饵动作轻时不容易分辨漂尾的动作,常常导致眼睛过度疲劳;在水流中进行垂钓时,鱼漂的漂体常常被水流冲歪而导致漂尾倾斜甚至没入水中而影响垂钓。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授权公告号cn206390070u,公开了一种抗波浪和水流的软接式双鱼漂,包括主漂体和副漂体,在主漂体的底部同轴设有漂脚,在主漂体的顶部同轴设有第一连接头,在副漂体的底部同轴设有第二连接头,在副漂体的顶部同轴设有漂尾,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通过柔性连接件相连接;在副漂体内转动连接有旋转件,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轴线与副漂体的中心轴线垂直,在旋转件上固定有与旋转轴线垂直的磁针;主漂体和副漂体之间以柔性连接件相连接,当主漂体和副漂体均位于水中式,整体处于同轴状态,具有立式鱼漂的特点和功能;在副漂体上设置的带有磁针的旋转件,具有将副漂体定向的功能以保证副漂体以横向姿态进入垂钓者的视线进一步便于观察副漂体的运动。
4.中国专利文献,授权公告号cn205671303u,公开了一种自动导向的分水鱼漂,包括漂体,在漂体顶部设有漂尾,在漂体的底部设有漂脚,其特征在于,在漂体的侧面上插接有软质导向片,所述软质导向片所在曲面与漂体的中心轴平行;由流体力学知识可知,水滴形流线体在水中所受阻力最小,将本体的横截面设为水滴形,在有鱼吃鱼饵时本漂体运动幅度较大,能够准确及时地反应鱼儿吃食的情况,提高了鱼漂的灵敏度;另一方面,水滴形本体尖端侧面上设置的导向片以及配重金属插槽使得本体在水流的情况下自动保证雨滴形本体椭圆面迎着水流方向而所受阻力最小,提高了本漂体在水中的稳定性。
5.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09644957a,公开了一种中空排水醒目漂尾,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漂尾本体,在漂尾本体外壁上设有漂尾,在相邻两个漂尾之间设有间隔目,所述间隔目的颜色与漂尾的颜色不相同,在漂尾本体上设有多个与漂尾内部相连通的通水孔,多个通水孔沿着漂尾本体轴向和周向均匀交错分布,在漂尾本体底部连接有漂尾连接帽,所述漂尾连接帽与漂尾本体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制作;通过对浮漂的力学分析及模型计算对漂尾进行重新设计,采用中空、薄壁、排水通孔结构的漂尾大大提高了钓组系统的位移灵敏度和下降(速度)灵敏度,从而满足了钓深钓远的要求。
6.中国专利文献,授权公告号cn105475247b,公开了一种传光鱼漂及发光鱼漂,传光鱼漂包括漂体和导光棒,所述导光棒自上而下穿过漂体,位于漂体以上部分的导光棒为漂尾,位于漂体以内部分的导光棒为漂轴,位于漂体以下部分的导光棒为漂脚;发光鱼漂包括传光鱼漂和发光器,在发光器的光输出端设有导光棒接口,所述漂脚插装在导光棒接口内;
传光鱼漂能够单独做为鱼漂使用,同时其内部具有完整的导光光路,配合发光器可以在夜间钓鱼时使用;发光鱼漂取代了原来鱼漂的内置式电子器件的形式,其发光器还具有配重的作用,另一方由于在发光器上安装有浮力调节装置使得发光鱼漂具有浮力可调节的功能,发光器件的电池仓具有充电座的功能,从而实现了一种具有配重、浮力可调节的发光鱼漂。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滑动漂脚及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解决目前立式鱼漂不能在水流中进行垂钓,特别是不能在急流水中进行垂钓的问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滑动漂脚,包括滑座,滑座与漂尾和/或漂体滑动连接,在滑座上设有用于连接鱼线的插脚。
9.所述滑座上设有贯通孔,滑座由贯通孔滑动套设在漂尾或漂体上。
10.所述漂尾为扁圆形,滑座的贯通孔为相配合的扁圆孔。
11.所述插脚向外伸出滑座顶部。
12.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接的漂尾、漂体和漂杆,还包括滑动漂脚,滑动漂脚滑动连接在漂尾和/或漂体上,漂尾顶部或者中上部设有上阻挡器,漂杆上设有穿线环。
13.所述穿线环固定设在漂杆的底部。
14.所述穿线环包括固定部和穿线部,固定部同轴连接在漂杆的底部,穿线部连接在固定部底端,且穿线部为设有开口的回形环或圆环,所设开口处位于固定部底部处一侧。
15.所述穿线部为直线形结构或l形结构,穿线部的顶端同轴连接在固定部底端。
16.所述穿线环的固定部上套有可移动的套管,套管移动可封堵或打开穿线部上的开口。
17.所述漂体为柱形漂体或常规形状漂体,当漂体为柱形漂体时,滑动漂脚滑动连接在漂尾和/或漂体上,柱形漂体上还设有下阻挡器;当漂体为常规形状漂体时,滑动漂脚滑动连接漂尾上,常规形状漂体上端作为下阻挡器或设有下阻挡器。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滑动漂脚可在漂尾或漂体上上下滑动,解决目前立式鱼漂不能在水流中进行垂钓,特别是不能在急流水中进行垂钓的问题。
19.(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拥有目前立式鱼漂不具有在水流中垂钓的显著技术应用特征,特别是在缓流、中流、急水流中的垂钓应用,鱼漂直立水流中的效果显著,其垂钓效果和静水垂钓之间并无多少差别。
20.垂钓时将该抗流水鱼漂滑动漂脚插接在鱼线上的漂座内,漂座下部的鱼线穿在穿线环中滑动连接,当鱼漂竖直悬挂在鱼线上时,由于鱼漂自身重量会自动下落使滑动漂脚处于紧贴漂尾顶部上阻挡器的下方,当将鱼漂抛入水中平躺时,浮力起作用,铅坠下沉会带动鱼线在穿线环中向下滑动,同时也带动漂座上的滑动漂脚向漂体顶部移动,当滑动漂脚受到阻挡停止时,铅坠施加的力作用在穿线环上,此时以漂体为浮力支点,以穿线环处为杠
杆端部,从而带动整个鱼漂翻身直立,当鱼漂直立后,形成上下两个受力点,滑动漂脚处为上受力点,穿线环为下受力点,因鱼漂浮力、钓深的限制和铅坠的锚定作用,下受力点在水流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上受力点由于受水流、抛投距离等不尽相同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不能在竖直方向上和下受力点精确重合,这时就需要用送竿,回竿定位动作通过调整鱼线的长短来控制上受力点的位置,使其和下受力点在竖直方向上重合,提竿时,滑动漂脚直接受到向上的牵引力,同时带动其下面的鱼线在穿线环中向上滑动,末端的钩饵同步跟随,当滑动漂脚运行到上阻挡器处被阻挡止动,此时向上的牵引力作用在整个鱼漂上,从而带起整个鱼漂出水,综上所述,该抗流水鱼漂有两个滑动连接的同时还是两个受力点的实施技术获得了能在流水中直立垂钓的有益效果,该技术能准确、快速、方便的控制鱼漂在水中竖直姿态,是区别其它鱼漂的重要的有益技术效果特征。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滑动漂脚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滑动漂脚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滑动漂脚的应用示意例一的示意图,即漂体为常规形状漂体的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的示意图;图4是穿线环处于开口状态的抗流水鱼漂示意图;图5是穿线环处于开口状态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穿线环处于封口状态的抗流水鱼漂示意图;图7是穿线环处于封口状态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3中阻挡器的俯视图;图9是图3中阻挡器的仰视图;图10是图8中a

a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滑动漂脚的应用示意例二的示意图,即漂体为柱形漂体的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使用时调节过程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滑动漂脚的应用示意例三的示意图,即穿线环为直线形的开口状态示意图;图15是实施例四中穿线环处于封口状态的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滑动漂脚的应用示意例四的示意图一,即下阻挡器设置在漂体顶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滑动漂脚的应用示意例四的示意图二,下阻挡器设置在漂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使用时调节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23.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滑动漂脚,包括滑座41,滑座与漂尾和/或漂体滑动连接,在滑座41上设有用于连接鱼线的插脚3。
24.本实施例中,滑座41一侧设有贯通孔42,滑座41由贯通孔42滑动套设在漂尾或漂体上;插脚3设在滑座另一侧,并向外伸出滑座41顶部。
25.本实施例中,漂尾为扁圆形,滑座41的贯通孔42为相配合的扁圆孔。
26.本实施例公开的滑动漂脚可在漂尾或漂体上上下滑动,解决目前立式鱼漂不能在水流中进行垂钓,特别是不能在急流水中进行垂钓的问题。
27.实施例二:如图3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接的漂尾2、漂体6和漂杆7,还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滑动漂脚4,滑动漂脚4滑动连接在漂尾2上,漂尾2顶部设有上阻挡器1,漂杆7上设有穿线环71。
28.本实施例中,漂体采用常规形状漂体,此时漂体6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采用普通纺锤体形漂体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漂体。常规形状漂体上端作为下阻挡器或常规形状漂体上端固定设下阻挡器5。
29.本实施例中,穿线环71包括固定部711和穿线部712,固定部711为弹簧结构,固定部711同轴固定套设在漂杆7的底部,穿线部712连接在固定部711底端,且穿线部712为设有开口的回形环或圆环,所设开口处位于固定部711底部处一侧。
30.固定部711上套有可移动的橡胶套管713,橡胶套管713移动可封堵或打开穿线部711上的开口,使穿线部处于封口或开口状态。
31.本实施例中,穿线部712为l形结构,穿线部712的顶端同轴连接在固定部底端。
32.本实施例中,上阻挡器1可拆卸式固定在漂尾2上。具体的,上阻挡器1上设有盲孔,阻挡器1由盲孔处插接在漂尾2顶部。
3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拥有目前立式鱼漂不具有在水流中垂钓的显著技术应用特征,特别是在缓流、中流、急水流中的垂钓应用,鱼漂直立水流中的效果显著,其垂钓效果和静水垂钓之间并无多少差别。
34.垂钓时将该抗流水鱼漂的滑动漂脚4插接在鱼线上的漂座内,漂座下部的钓鱼线穿过穿线环71使鱼漂整体滑动连接在钓鱼线上,使鱼漂整体和钓鱼线处于平行连接状态,由于钓鱼线的漂座两端分别有限位的太空豆固定漂座,所以漂座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滑动漂脚4在上阻挡器1和漂体6顶部之间的漂尾2上滑动,漂脚下部的鱼线在穿线环71内滑动,在流水中垂钓时鱼线末端的铅坠和钩饵的重量带动鱼线下沉从而带动漂座上的滑动漂脚4向下滑动,当滑动漂脚4滑动至漂体6顶部时被阻挡停止,此时漂体浮力起作用,穿线环71起到使鱼漂直立的作用,由于铅坠沉入水底起到锚的作用,在水流的冲击下,鱼漂会向去水方向倾倒直至没入水中,用回竿、送竿动作使鱼线拉动整套钓组处于合适的垂钓距离,然后用微送竿、微回竿调整漂座上部钓线的长度总而带动滑动漂脚来控制整个鱼漂在流水中的直立状态。
35.提竿时,漂座带动滑动漂脚4向上滑动,当滑动漂脚4滑动至上阻挡器1处被制动从而带动整个鱼漂随漂脚一起出水。
36.实施例三: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漂体为圆柱形漂体8,漂尾2与
圆柱形漂体8等直径同轴连接。滑动漂脚4滑动套设在圆柱形漂体8及漂尾2上,柱形漂体8及漂尾作为导轨,且柱形漂体8上还固定设有下阻挡器5。
37.如图13所示,为本实施例采用铅坠悬坠钓法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垂钓时将该抗流水鱼漂滑动漂脚4插接在鱼线上的漂座内,漂座下部的鱼线穿在穿线环71中滑动连接,当鱼漂竖直悬挂在鱼线上时,由于鱼漂自身重量会自动下落使滑动漂脚4处于紧贴漂尾顶部上阻挡器1的下方,当将鱼漂抛入水中平躺时,浮力起作用,铅坠下沉会带动鱼线在穿线环中向下滑动,同时也带动漂座上的滑动漂脚4向漂体顶部移动,当滑动漂脚4受到阻挡停止时,铅坠施加的力作用在穿线环71上,此时以漂体为浮力支点,以穿线环71处为杠杆端部,从而带动整个鱼漂翻身直立,当鱼漂直立后,形成上下两个受力点,滑动漂脚4处为上受力点,穿线环71为下受力点,因鱼漂浮力、钓深的限制和铅坠的锚定作用,下受力点在水流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上受力点由于受水流、抛投距离等不尽相同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不能在竖直方向上和下受力点精确重合,这时就需要用送竿,回竿定位动作通过调整鱼线的长短来控制上受力点的位置,使其和下受力点在竖直方向上重合,提竿时,滑动漂脚4直接受到向上的牵引力,同时带动其下面的鱼线在穿线环71中向上滑动,末端的钩饵同步跟随,当滑动漂脚4运行到上阻挡器4处被阻挡止动,此时向上的牵引力作用在整个鱼漂上,从而带起整个鱼漂出水,综上所述,该抗流水鱼漂有两个滑动连接的同时还是两个受力点的实施技术获得了能在流水中直立垂钓的有益效果,该技术能准确、快速、方便的控制鱼漂在水中竖直姿态,是区别其它鱼漂的重要的有益技术效果特征。
38.具体的,如图13中(a)所示,滑动漂脚上段部分受到的水阻力大于其下段部分,需要向上移动滑动漂脚使露出滑动漂脚两端导轨的水阻力达到平衡。
39.此时,为最为迟钝的,不好的垂钓状态。
40.如图13中(b)所示,向上移动滑动漂脚使露出滑动漂脚两端导轨的水阻力达到平衡后的鱼漂状态。
41.此时,漂尾竖直为最佳垂钓观漂状态。
42.如图13中(c)所示,继续向上移动滑动漂脚,会使露出滑动漂脚下端导轨的水阻力稍大于露出滑动漂脚上端导轨的水阻力。
43.此时,鱼漂整体向水流反方向微倾是最佳钓鱼状态。
44.实施例四:如图14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穿线部71为直线形结构。
45.实施例五:如图16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滑动漂脚式漂体及抗水流鱼漂,作为滑动漂脚的另外一个应用示意例。
46.如图16和图17所示,一种滑动漂脚式漂体, 包括漂体和下阻挡器5,当下阻挡器5装配在漂体顶部时,此时漂体采用常规形状漂体,此时漂体6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采用普通纺锤体形漂体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漂体;当下阻挡器5设置在漂体上时,漂体为圆柱形漂体8,在圆柱形漂体8上设有滑动漂脚4,所述下阻挡器5包括与滑动漂脚4之间通过磁性吸引相连接的套环,在套环内设有厚壁弹性套,厚壁弹性套套设在圆柱形漂体8上,所述滑动漂脚4与圆柱形漂体8之间滑动连接。
47.所述滑动漂脚4包括滑座,所述滑座与圆柱形漂体8滑动连接,在滑座上设有用于连接鱼线的插脚3,且所述插脚3向上伸出滑座顶部。
48.在圆柱形漂体8顶端同轴设有用于连接漂尾2的顶螺纹孔;在圆柱形漂体8底端同轴设有用于连接漂杆7的底螺纹孔。
49.如图16和图17所示,一种抗水流鱼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接的漂尾2、漂体6和漂杆7,在漂尾2顶部或者中上部设有上阻挡器1,在漂体6顶部或者圆柱形漂体8上设有下阻挡器5;在上阻挡器1和下阻挡器5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漂脚4,滑动漂脚4与下阻挡器5之间通过磁性吸引相连接。
50.具体地结构为,当下阻挡器5设置在漂体6顶部时,漂尾2充当滑动漂脚4的滑动轨道,滑动漂脚4在漂尾2上滑动连接。当下阻挡器5设置在漂体上时,所述漂体为圆柱形漂体8,圆柱形漂体8和漂尾2充当滑动漂脚4的滑动轨道,滑动漂脚4在圆柱形漂体8和漂尾2上滑动连接,此时由于滑动漂脚4需要在漂体上滑动所以采用圆柱形漂体8结构。
51.为了实现下阻挡器5能够方便地在漂尾2或者圆柱形漂体8上改变固定位置,所述下阻挡器5包括与滑动漂脚4之间通过磁性吸引相连接的套环,在套环内设有厚壁弹性套;当下阻挡器5设置在漂体6顶部时,厚壁弹性套套设在漂尾2上,当下阻挡器5设置在圆柱形漂体8上时,厚壁弹性套套设在圆柱形漂体8上,从而通过厚壁弹性套的作用进行套设固定作用。
52.其中,滑动漂脚4包括滑座,所述滑座与漂尾2或者圆柱形漂体8滑动连接,在滑座上设有用于连接鱼线11的插脚3。
53.在在漂杆7上配有可拆卸安装的配重座,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进行选择性使用,同时漂尾2、漂体6和漂杆7之间优选地采用可拆卸安装方式,即漂尾2底部与漂体6顶部之间螺纹连接,漂体6底部与漂杆7顶部之间螺纹连接。
54.当漂杆7是非金属制成,如:漂杆7是碳纤维棒或玻璃纤维棒制成的,那么它自身的重量很轻达不到配重的要求,需要额外的配重加入(铅皮条),这就需要有个可以能在上面裹铅皮的配重座,这个配重量至少要大于:当鱼漂抛入水中平躺时,滑动漂脚4位于漂尾2最顶端处,这个配重量产生的力矩至少要满足能带动鱼漂翻身直立,使滑动漂脚4从顶部自由落体到下阻挡器处完成磁力吸引的动作。
55.具体分两种情况:(1)漂杆7自身为金属制成的各种外形,重量是漂脚滑动式抗水流鱼漂在出厂前就已设定好的,钓鱼人直接使用,不用自己设定。
56.(2)漂杆7自身为非金属,没有设定好配重,上面仅装好了配重座,由钓鱼人自行在上面裹铅皮设定重量。)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在使用铅坠悬坠钓法时,漂尾2顶部露出水面,鱼漂的其它部分位于水面之下,鱼线11连接在滑动漂脚4的插脚3上,在铅坠12和鱼线11的共同作用下,位于水面下部分的鱼漂将以滑动漂脚4为支点,水流的流动能量作用在滑动漂脚4以上部分和以下部从而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矩,当该两个力矩达到平衡时鱼漂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图18中的图(a)当两个力矩达到平衡时,鱼漂整体向流水方向倾斜,说明下阻挡器5位置调低了,将其向上位置调整后如图(b)所示,此时鱼漂整体位于竖直状态,继续向上位置调整后如图(c)所述两个力矩达到平衡时,保证鱼漂整体向水流反方向微倾是最佳钓鱼状态。
57.本实施例在使用铅坠悬坠钓法时,鱼漂整体向水流方向微倾或直立状态是最佳钓鱼状态。
58.这两种钓法区别在于:悬坠钓法需要鱼竿稍头做牵引定位,在水流的作用下鱼漂会缓慢向岸边靠近但灵敏度却是高的,铅坠触底钓法就是铅坠刚触底恰好保证不走漂的钓法,这种钓法钓点定位精准,鱼漂稳定不移动,无需鱼竿刻意牵引,具体操作是:扬竿抛漂至流水面上,鱼漂翻身直立下沉至钓目的过程中回竿压钓线入水,鱼漂靠自身平衡能力直立在流水面上,具有同静水中一样的技术垂钓效果,灵敏度趋于沉稳无假口,鱼漂整体竖直或向水流方向微倾是最佳钓鱼状态,上述两种钓法均是垂钓者斜身面向去水方向进行垂钓为佳。
59.根据水流大小等实际情况安装上述方式调整好后就可以进行垂钓,在垂钓的过程中,下阻挡器5的位置决定了鱼漂在水中的竖直状态,下阻挡器5和滑动漂脚4之间为磁力相互吸引关系,这个很重要,因为在垂钓过程中特别出现回竿逗鱼等微力技术动作时能保证滑动漂脚4不会发生向上位移,所以回竿这个技术动作会牵动鱼漂在水中进行水平式位移,而目前立式鱼漂做这个技术动作却是向外倾倒后再直立的过程,在鱼漂没有回位稳定时有鱼口出现,反映在鱼漂上是延迟的和不准确的讯号,上阻挡器1位于漂尾2末端起到制动滑动漂脚4的作用,当提漂时,滑动漂脚4脱离和下阻挡器5之间磁吸力向上滑动到上阻挡器1后被制动后带起整个鱼漂动作,此时向外伸出的插脚3高于上阻挡器1,位于整个鱼漂的最顶端,这就避免了鱼漂和鱼线11出现纠缠现象的产生,另外本实施例的漂脚滑动式抗水流鱼漂均可加载运用目前已有的电子发光鱼漂技术,对鱼漂内部和外部展开相关技术匹配的应用包括将漂尾、漂杆与漂体之间设为可拆卸式连接的连接方式,鱼漂并不限定其鱼漂漂体的形态,只要是能完成上述技术实施的漂体形态均可应用在导轨式鱼漂上,同样也不限定鱼漂的滑动轨道样式,无论是内轨还是外轨形式或者是可拆卸式连接的轨道,同样只要能完成上述技术实施的导轨样式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另外本实施例的漂脚滑动式抗水流鱼漂均可加载运用目前已有的电子发光鱼漂技术,对鱼漂内部和外部展开相关技术匹配的应用包括将漂尾、漂杆与漂体之间设为可拆卸式连接的连接方式,鱼漂并不限定其鱼漂漂体的形态,只要是能完成上述技术实施的漂体形态均可应用在导轨式鱼漂上,同样也不限定鱼漂的滑动轨道样式,无论是内轨还是外轨形式或者是可拆卸式连接的轨道,同样只要能完成上述技术实施的导轨样式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同样也不限定漂杆的样式及形状,无论是漂脚状或者是在漂脚上加装配重的形式,同样只要能完成上述技术实施的配重样式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60.关于在滑动式抗水流鱼漂的配重技术说明:漂体6下端设有漂杆7,是整个滑动式抗水流鱼漂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节点技术,并不被其外管形状所限制,漂杆7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作用:1,漂杆7使整个鱼漂的重心位于最下部,使鱼漂整体浮力结构为头轻脚重的结构形式,在水中起到使鱼漂直立水中和有一定的抗横向摆动作用,配合下阻挡器5的位置调整可以达到最佳的横向控制,保证了鱼漂在水流中的直立姿态。2 带动鱼漂在水面上做出翻身直立的动作使滑动漂脚7从漂尾2的最顶端滑动到下阻挡器5处吸合,这个技术特征很重要,关联着回竿定位、逗鱼动作产生的鱼漂水平移动技术效果,及最后的提漂动作产生免受水阻力伤害鱼漂的有益效果。
61.滑动漂脚式抗水流鱼漂的技术关联性:鱼漂做为导轨,鱼漂的漂杆7位于鱼漂的下
部是鱼漂整体的重心,主要作用是控制鱼漂整体在水中翻身直立确保滑动漂脚能从漂尾顶部滑落到下阻挡器5吸合,同时还控制着鱼漂竖向的平衡,下阻挡器5控制着鱼漂整体水平方向的平衡,下阻挡器5可变定位在轨道上和漂杆7相互作用协调控制着鱼漂在水流中的直立姿态,上阻挡器1则起到阻挡滑动漂脚7不脱出其漂尾2轨道的作用,上述各部技术关联共同组成了滑动漂脚式抗水流鱼漂总体的抗水流技术特征。
62.下阻挡器5的技术作用说明:鱼漂要直立在水流中,在受到的横向水流冲击力、钩坠向下的坠力和弧形鱼线的牵引力等一起产生的合力,这些力均作用在滑动漂脚上从而反映在鱼漂姿态上,滑动漂脚7是所有力的汇集点,而下阻挡器5则控制着滑动漂脚7在鱼漂轨道上的位置,等于下阻挡器5控制着所有力汇集点的位置,而下阻挡器5是可变定位的,从而能控制使该力汇集点上部分和下部分受到的力相等,使鱼漂在水流中保持直立的平衡。
63.上阻挡器的技术说明:上阻挡器设在漂尾顶部,起到了阻挡滑动漂脚脱出漂尾的作用,它和下阻挡器一起构成了限制滑动漂脚活动区间的技术组件。
6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基于滑动漂脚的下穿线环式抗流水鱼漂所有相关零部件均是为了实现该抗流水鱼漂的抗流水技术而特制的,本抗流水鱼漂的相关零部件均适用于目前已有的立式鱼漂并使其成为抗流水鱼漂的可能,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涵盖在本使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6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