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

文档序号:25099627发布日期:2021-05-18 22:4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

1.本发明涉及人工盐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


背景技术:

2.不同植物和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对盐离子的耐受性都不同。筛选具有较强耐盐性的作物品种在盐渍土壤种植,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获得生态效益,还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目前,国内外对作物耐盐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苗期,而且多采用含盐营养液的水培方式筛选。但是对于同一物种来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耐盐性机理不同,苗期的耐盐性难以反应全生育期耐盐性的情况。另外,土壤的结构组分复杂,水培方式的鉴定结果与大田实际之间有一定差距。现有的盐池又存在诸多不足,盐度分布不均、持续利用性差、排灌操作难、效率低等,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包括人工盐池,所述人工盐池上开设有多个盐槽,且人工盐池的一端设有盐水配比装置,所述盐槽内铺设有盐层,且盐层包括石子层、隔离布和盐土层,所述盐槽内设有渗水管,且渗水管通过安装块安装在盐槽的底部,所述盐槽之间设有分水管,且分水管分别通过下水管连接在每个盐槽内,所述分水管的一端插入人工盐池内,并通过抽水泵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盐水配比装置包括搅拌桶和盐桶,所述搅拌桶设置在人工盐池的内部,且出水管连接在搅拌桶的底部,所述搅拌桶的顶部连接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外侧,所述搅拌桶内顶部安装有螺旋输料机,所述搅拌桶的底部设有转轴,且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搅拌桶的两侧内壁上,所述转轴的表面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搅拌主杆,且转轴的底部设有多个振动杆。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盐桶设置在人工盐池的表面,且盐桶与搅拌桶的顶部连接,所述盐桶连通螺旋输料机的内部,所述螺旋输料机内安装有输料绞龙,所述搅拌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一,且输料绞龙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一的输出端。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搅拌主杆与转轴垂直设置,且搅拌主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形的凸块,所述搅拌主杆的表面垂直连接有搅拌辅助杆,所述搅拌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二,且转轴的一端转动穿过搅拌桶,并固定连接在电机二的输出端。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多个所述振动杆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且振动杆通过定位杆连接在搅拌桶的两侧,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活动插入连杆内,且定位杆的表面缠绕设置有张力弹簧。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渗水管为矩形的环状结构,且渗水管的底
部连接有卸水管,所述卸水管连接在排水管一上,所述渗水管的表面包裹设置有隔离布,所述石子层铺设在渗水管的表面,且隔离布设置在石子层的表面,所述隔离布设置有两层,且盐土层铺设在隔离布的表面。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盐槽的底部设有排水管一,所述人工盐池的一侧开设有排水槽,且排水管一的一端穿过人工盐池,并延伸至排水槽内,所述排水管一插入排水槽内的一端安装有排水阀,且排水槽通过排水管二与外连通,并且表面设有遮挡铁皮。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水管的一端连接有电磁阀,且分水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架安装在人工盐池的表面。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在盐槽内分别设置了下水管,下水管连接在分水管上,能将搅拌桶搅拌后的盐水输送到各个盐槽内,控制搅拌桶内搅拌盐水的含盐量,即可控制各个盐槽内的含盐量,能够更好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盐渍土对植物的胁迫,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对植物耐盐性开展鉴定评价;
13.在人工盐池的底部铺设回形的渗水管,渗水管表面设有数个孔隙,能便于人工盐池排水,并且渗水管包裹的隔离布和石子层上方铺设的两层隔离布,能防止泥沙堵塞渗水管,在一侧设置的排水槽与外界沟渠连通,能够即时排空槽内的弃水。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的立体图;
15.图2是本发明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的搅拌桶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发明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的渗水管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发明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盐层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人工盐池;2、安装架;3、盐槽;4、分水管;5、下水管;6、电磁阀;7、盐桶;8、进水管;9、排水管一;10、螺旋输料机;11、输料绞龙;12、电机一;13、搅拌辅助杆;14、转轴;15、电机二;16、振动杆;17、出水管;18、定位杆;19、张力弹簧;20、凸块;21、盐土层;22、隔离布;23、石子层;24、渗水管;25、卸水管;26、搅拌主杆;27、排水槽;28、排水管二。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0.实施例:如图1

4所示,本发明一种可以精确鉴定植物耐盐性的人工盐池系统,包括人工盐池1,人工盐池1上开设有多个盐槽3,且人工盐池1的一端设有盐水配比装置,盐槽3内铺设有盐层,且盐层包括石子层23、隔离布22和盐土层21,盐槽3内设有渗水管24,且渗水管24通过安装块安装在盐槽3的底部,盐槽3之间设有分水管4,且分水管4分别通过下水管5连接在每个盐槽3内,分水管4的一端插入人工盐池1内,并通过抽水泵连接有出水管17,盐水配比装置包括搅拌桶和盐桶7,搅拌桶设置在人工盐池1的内部,且出水管17连接在搅拌桶的底部,搅拌桶的顶部连接有进水管8,且进水管8的一端延伸至外侧,搅拌桶内顶部安
装有螺旋输料机10,搅拌桶的底部设有转轴14,且转轴1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搅拌桶的两侧内壁上,转轴14的表面等距离安装有多个搅拌主杆26,且转轴14的底部设有多个振动杆16。
21.其中,盐桶7设置在人工盐池1的表面,且盐桶7与搅拌桶的顶部连接,盐桶7连通螺旋输料机10的内部,螺旋输料机10内安装有输料绞龙11,搅拌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一12,且输料绞龙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一12的输出端。
22.其中,搅拌主杆26与转轴14垂直设置,且搅拌主杆26远离转轴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形的凸块20,搅拌主杆26的表面垂直连接有搅拌辅助杆13,搅拌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二15,且转轴14的一端转动穿过搅拌桶,并固定连接在电机二15的输出端。
23.其中,多个振动杆16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且振动杆16通过定位杆18连接在搅拌桶的两侧,定位杆18的一端活动插入连杆内,且定位杆18的表面缠绕设置有张力弹簧19。
24.其中,渗水管24为矩形的环状结构,且渗水管24的底部连接有卸水管25,卸水管25连接在排水管一9上,渗水管24的表面包裹设置有隔离布22,石子层23铺设在渗水管24的表面,且隔离布22设置在石子层23的表面,隔离布22设置有两层,且盐土层21铺设在隔离布22的表面。
25.其中,盐槽3的底部设有排水管一9,人工盐池1的一侧开设有排水槽27,且排水管一9的一端穿过人工盐池1,并延伸至排水槽27内,排水管一9插入排水槽27内的一端安装有排水阀,且排水槽27通过排水管二与外连通,并且表面设有遮挡铁皮。
26.其中,下水管5的一端连接有电磁阀6,且分水管4的两端分别通过安装架2安装在人工盐池1的表面。
27.工作原理:在盐槽3内分别设置了下水管5,下水管5连接在分水管4上,能将搅拌桶搅拌后的盐水输送到各个盐槽3内,控制搅拌桶内盐水的含盐量,即可控制各个盐槽3内的含盐量,能够更好的模拟自然条件下盐渍土对植物的胁迫,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对植物耐盐性开展鉴定评价;
28.在人工盐池的底部铺设回形的渗水管24,渗水管24的表面设有数个孔隙,能便于人工盐池排水,并且渗水管24包裹的隔离布和石子层23上方铺设的两层隔离布,能防止泥沙堵塞渗水管24,在一侧设置的排水槽27与人工盐池系统外的沟渠连通,能及时排空槽内的弃水,管道补给系统设于立体多层砖体结构的内部四周且位于隔离层上方,本方案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受外界天气条件干扰少,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实验。
29.盐桶7内填充盐料,通过输料绞龙11向搅拌桶内输送定量的盐料,进水管8向内注水,出水管17的一端连接了抽水泵,将水分别输送到盐槽3内,搅拌桶内在底部设置了振动杆16和转轴14,启动电机二15,使电机二15带动转轴14转动,从而搅拌主杆26旋转,搅拌主杆26上的凸块20与振动杆16相接触,能在旋转的时候,带动振动杆16来回的振动,增加底部的盐水搅动,便于水分与盐料的快速充分的混合,从而配比盐液。
30.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

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