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3749发布日期:2021-12-24 21:1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具备多个分禾器的联合收割机,该多个分禾器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多个谷秆导入路径。
2.本发明第二和第三方面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在机体前部具备收割植立谷秆的割取部,在割取部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扶禾装置。


背景技术:

3.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植立谷秆扶起的多个扶禾装置(专利文献1中为“谷秆扶禾装置”)。
4.另外,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向扶禾装置提供动力的驱动轴(专利文献1中为“扶禾传动轴”)。该驱动轴以横跨多个扶禾装置的上部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另外,该驱动轴收纳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扶禾传动筒。
5.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具备以位于多个扶禾装置的上方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多个扶禾装置分别传递动力的扶禾驱动轴,该扶禾驱动轴的前方侧被上部罩覆盖。而且,以往,上部罩在上下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内以成为大致沿扶禾装置的前表面的姿态的状态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6.关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具备以位于多个扶禾装置的上方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多个扶禾装置分别传递动力的扶禾驱动轴,该扶禾驱动轴的前方侧被上部罩覆盖。而且,以往,存在如下结构:上部罩以能够在覆盖驱动轴的前方侧的关闭状态和开放驱动轴的前方侧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姿态变更的方式被支承为能够绕横轴心上下摆动,并且,将弹性卡合式的夹持件夹入固定侧的安装销而以关闭状态进行位置保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4841号公报
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

104258号公报
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

295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可以考虑设置从前方覆盖驱动轴的轴箱来代替扶禾传动筒。由此,驱动轴被轴箱保护,并且能够实现仅通过卸下轴箱就能够容易地接近驱动轴的结构。
11.但是,在植立谷秆为长秆品种的情况下,设想由扶禾装置扶起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与轴箱干涉的情况。由此,植立谷秆的上部成为向前方弯曲的姿态,容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12.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护驱动轴并且不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联合收割机。
13.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分禾器,其沿左右方向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多个谷秆导入路径;多个扶禾装置,其与所述多个谷秆导入路径对应设置,并且扶起植立谷秆;驱动轴,其以横跨所述多个扶禾装置的上部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向所述扶禾装置提供动力;以及轴箱,其从前方覆盖所述驱动轴,所述扶禾装置具有:扶禾机构,其具有环状转动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多个爪部;扶禾箱,其从所述轴箱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并且在使所述扶禾装置的输送路径露出的状态下从前方覆盖所述扶禾装置的返回路径及所述环状转动体,在所述轴箱中的与所述输送路径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凹入的凹部,在主视下,所述凹部的凹入长度比所述轴箱中的未形成所述凹部的部分的下端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间隔小。
14.根据本发明,在轴箱中的与输送路径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凹入的凹部。由此,由扶禾装置扶起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不易与轴箱干涉。因此,容易避免因植立谷秆的上部与轴箱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15.而且,根据本发明,在主视下,凹部的凹入长度比轴箱中的未形成凹部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的间隔短。由此,在主视下,轴箱中的形成有凹部的部分的下端位于比驱动轴靠下侧的位置。即,在主视下,驱动轴成为横跨轴箱的左右的全长被轴箱隐藏的状态。其结果是,驱动轴被轴箱可靠地保护。
16.即,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可靠地保护驱动轴并且不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联合收割机。
17.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凹部的左右宽度与夹着所述输送路径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扶禾箱的间隔相等。
18.凹部的左右宽度越小,轴箱的强度越容易变高。
19.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与凹部的左右宽度比隔着输送路径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的间隔大的情况相比,轴箱的强度容易变高。
20.另外,在凹部的左右宽度比隔着输送路径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的间隔小的情况下,容易由扶禾箱和轴箱形成台阶。若谷秆钩挂于该台阶,则容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21.在此,根据上述的结构,难以由扶禾箱和轴箱形成台阶。因此,容易避免因谷秆钩挂于台阶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22.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轴箱中,在与多个所述输送路径对应的状态下形成有多个所述凹部,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凹部之间的1个或多个所述扶禾箱的左右宽度的合计与所述2个凹部之间的间隔相等。
23.在轴箱中,未形成凹部的部分的左右宽度越大,轴箱的强度越容易变高。
24.这里,根据上述的结构,轴箱中未形成凹部的部分的左右宽度与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之间的1个或多个扶禾箱的左右宽度的合计相等。因此,与轴箱中未形成凹部的部分的左右宽度比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之间的1个或多个扶禾箱的左右宽度的合计小的情况相比,轴箱的强度容易变高。
25.另外,在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之间的1个或者多个扶禾箱的左右宽度的合计比这2个凹部的间隔小的情况下,容易由扶禾箱和轴箱形成台阶。若谷秆钩挂于该台阶,则容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26.在此,根据上述的结构,难以由扶禾箱和轴箱形成台阶。因此,容易避免因谷秆钩
挂于台阶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27.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爪部在所述爪部的移动范围内位于最高位置时,在主视下,所述爪部位于所述轴箱的附近。
28.根据该结构,轴箱中的未形成凹部的部分向下方延伸至位于最高的位置时的爪部的附近。由此,驱动轴被轴箱可靠地保护。
29.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主视下,所述凹部的凹入长度比所述轴箱中的未形成所述凹部的部分的下端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间隔的一半长。
30.根据该结构,在主视时,与凹部的凹入长度比轴箱中的未形成凹部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的间隔的一半短的情况相比,凹部的凹入长度变长。由此,容易更可靠地避免由扶禾装置扶禾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与轴箱干涉。其结果是,容易更可靠地避免因植立谷秆的上部与轴箱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31.关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在上部罩与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之间没有间隙,作物被夹在上部罩与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之间而使作物滞留的可能性小。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的空间变窄,在设置支承上部罩的部件等时,存在设置的自由度变低等不利的方面。
32.因此,希望在将扶起的作物向后方良好地输送的同时,提高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的部件的设置自由度。
33.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机体前部具备收割植立谷秆的割取部,所述割取部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扶禾装置;以位于多个所述扶禾装置的上方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分别传递动力的扶禾驱动轴;以及覆盖所述扶禾驱动轴的前方侧的上部罩,所述上部罩的上部侧部位设置为,在侧视观察时位于比所述扶禾装置的前表面靠前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上部罩中的比所述扶禾驱动轴靠下侧的下部侧部位具备朝向所述扶禾装置接近的接近部。
34.根据本发明,上部罩的上部侧部位以相对于扶禾装置的前表面靠前方侧的状态设置,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的空间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扩展的状态。其结果是,在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设置部件时,能够提高设置的自由度。上部罩的下部侧部位通过接近部而成为朝向扶禾装置接近的状态,因此不会在上部罩与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之间产生间隙,产生作物的输送不良的可能性小。
35.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作物的输送,并且能够提高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的部件的设置自由度。
3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上部罩在侧视时成为相对于所述扶禾装置的前表面呈高度不同状地靠前侧的状态。
37.根据本结构,上部罩的上部侧部位成为靠近前方的状态,在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形成大空间,部件的设置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38.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近部形成有朝后方弯曲面,该朝后方弯曲面在侧视时以向后方鼓出的形状弯曲的同时朝向所述扶禾装置接近。
39.根据本结构,在上部罩的凹入部位,向后方侧的进入急剧,向下侧的位置的变化少,而能够增大前后方向上的进入量。由于以朝向扶禾装置接近的方式凹入,因此下部侧部位的向前方侧的伸出变少,与作物接触的可能性也较小。
4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近部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在侧视时以朝向所述扶禾装置接近的方式倾斜。
41.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在上部罩形成倾斜面这样的简单的加工来应对,因此加工的工时少。
42.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近面形成有朝前方弯曲面,该朝前方弯曲面在侧视时以向前方鼓出的形状弯曲的同时朝向所述扶禾装置接近。
43.根据本结构,在形成上部罩的弯曲面的部位,向后方侧的进入急剧,向下侧的位置的变化少,但能够增大前后方向上的进入量。由于是向前方鼓出的形状,因此在下部侧部位也能够扩大上部罩与扶禾驱动轴之间的空间。
4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下部侧部位中的与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各自的谷秆扶禾路径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朝上凹入部,
45.在所述下部侧部位中的与多个上述扶禾装置各自的返回路径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具备上述接近部。
46.根据本方案,由于在谷秆扶禾路径的上方形成有朝上凹入部,所以即使是高度高的作物,作物的穗尖侧与上部罩接触而损伤的可能性也变小。另外,即使高作物朝向返回路径的上方侧部位倚靠,由于具备接近部,所以产生作物的输送不良的可能性也较小。
47.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接近部位于比所述扶禾装置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
48.根据本结构,在上部罩中的比接近部靠下侧的部位成为接近扶禾装置的前表面的状态。其结果是,上部罩与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少,能够顺畅地进行作物的输送。
49.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个扶禾装置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具备前照灯及覆盖该前照灯的前照灯罩,在所述前照灯罩的左右方向内方侧部位中的与所述下部侧部位相邻的部分具备在主视时向左右方向外方侧隐退的横向退缩部,在所述下部侧部位中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具备在主视时以进入所述横向退缩部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方侧伸出的伸出部。
50.根据本结构,能够利用上部罩的伸出部填埋由前照灯罩的横向退缩部形成的空间,能够减少前照灯罩与上部罩之间的间隙,顺畅地进行作物的输送。
51.关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上述现有结构中,通过夹持件的卡止保持,能够防止上部罩因机体振动或风等的影响而晃动而意外地开闭。但是,在进行扶禾装置、机体内部的维护作业时,需要在通过将上部罩向上方摆动来解除夹持件的位置保持而将上部罩切换为打开状态之后,将扶禾装置切换为打开状态。
52.其结果是,除了将扶禾装置切换为打开状态的作业之外,还需要克服夹持件的卡止保持力而将上部罩切换为打开状态的作业,存在繁琐。
53.因此,希望能够防止上部罩意外地开闭,并且能够不麻烦地进行维护作业。
54.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在机体前部具备收割植立谷秆的割取部,在所述割取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扶禾装置;驱动轴,其以位于多个所述扶禾装置的上方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向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分别传递动力;以及覆盖所述驱动轴的前方侧的上部罩,所述扶禾装置被支承为能够绕所述驱动轴的轴心上下
摆动,并且构成为能够在进行谷秆扶禾的通常作用姿态和向上方摆动而开放后方侧空间的开放姿态之间切换姿态,所述上部罩在覆盖所述驱动轴的前方侧的关闭状态和开放所述驱动轴的前方侧的打开状态之间以能够绕上部的横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扶禾装置,具备位置保持机构,所述位置保持机构将所述上部罩的位置保持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位置保持机构构成为,在将所述扶禾装置从所述通常作用姿态切换为所述开放姿态时,所述扶禾装置的前表面抵接而解除位置保持。
55.根据本发明,在收割作业中,通过位置保持机构将上部罩的位置保持为关闭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上部罩因机体振动、风等的影响而晃动从而意外地开闭。扶禾装置通过绕驱动轴的轴心上下摆动而切换为开放姿态,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机体内部的维护作业。并且,在为了维护作业而将扶禾装置从通常作用姿态切换为开放姿态时,伴随于此,罩部件被切换为打开状态。此时,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与上部罩抵接而上部罩连动地摆动,位置保持机构解除位置保持。其结果是,不存在分别进行扶禾装置的姿态切换操作和上部罩的姿态切换操作等操作的繁琐。
56.因此,能够防止上部罩意外地开闭,并且能够不麻烦地进行维护作业。
57.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位置保持机构中,设置于所述上部罩侧的第一部件与设置于所述驱动轴侧的第二部件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由此对所述上部罩进行位置保持。
58.根据本结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通过磁力而相互吸引,从而上部罩的位置被保持为关闭状态。在将扶禾装置从通常作用姿态切换为开放姿态时,通过其操作力,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克服磁力而分离。磁力只要是在割取作业时上部罩不会意外地开闭的程度的力即可,能够利用伴随扶禾装置的姿态变更的操作力容易地使其分离。
59.另外,如果是通过磁力进行位置保持的结构,则与机械性的卡止保持相比,难以产生扭曲等,容易顺畅地进行位置保持解除。
6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位置保持机构是铁材与磁铁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的结构。
61.根据本结构,通过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中的一方设为铁材,从而与将两者均设为磁铁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62.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件为铁材,所述第二部件为磁铁。
63.根据本结构,由于在上部罩侧具备由铁材料构成的第一部件,所以例如即使在由树脂材料构成上部罩的情况下,即使不使用基于螺栓等的紧固构造,也能够以简易的支承构造进行应对。
6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部罩的背面具备卡止保持所述第一部件的卡止部。
65.根据本结构,由于是对第一部件进行卡止保持的结构,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上部罩的安装作业、拆卸作业。
66.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上部罩的背面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肋,在所述加强肋具备所述卡止部。
67.根据本结构,通过具有加强肋,能够实现上部罩的强度加强。而且,通过有效地利用该加强肋,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应对卡止部。
68.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从所述驱动轴向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分别分支传递动力的
多个驱动传递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一部件设置于与相邻的所述驱动传递部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
69.根据本结构,着眼于左右隔开间隔地具备对多个扶禾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驱动传递部这一点,能够有效地利用驱动传递部的左右中间部的空余区域而紧凑地配置第一部件。
70.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部件设置于与所述驱动轴对置的位置。
71.根据本结构,上部罩在与驱动轴对置的位置被位置保持,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与驱动轴之间的间隔,即使由于与外物的抵接而被向后方按压,也能够防止接近驱动轴。
72.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部件设置于位于所述驱动轴的前方并覆盖所述驱动轴的罩部件。
73.根据本结构,驱动轴以不会因旋转而卷绕作物的方式被罩部件覆盖。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该罩部件来安装第二部件。
74.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从所述驱动轴向多个所述扶禾装置分别分支传递动力的多个驱动传递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二部件设置于与相邻的所述驱动传递部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
75.根据本结构,着眼于左右隔开间隔地具备对多个扶禾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驱动传递部这一点,能够有效地利用驱动传递部的左右中间部的空余区域而紧凑地配置第二部件。
附图说明
76.第一实施方式
77.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78.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79.图3是割取部的侧视图。
80.图4是割取部的主视图。
81.图5是表示轴箱等的结构的主视图。
82.第二实施方式
83.图6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84.图7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85.图8是表示扶禾装置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86.图9是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87.图10是表示第二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88.图11是表示第二部件的安装状态的横剖俯视图。
89.图12是表示第一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90.图13是上部罩的左端部的主视图。
91.图1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92.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93.第三实施方式
94.图16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95.图17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96.图18是表示扶禾装置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97.图19是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98.图20是表示第二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99.图21是表示第二部件的安装状态的横剖俯视图。
100.图22是表示第一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101.图23是上部罩的左端部的主视图。
102.图2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103.图2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上部罩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104.附图标记说明
105.第一实施方式
106.12
ꢀꢀꢀꢀꢀꢀ
分禾器
107.13
ꢀꢀꢀꢀꢀꢀ
扶禾装置
108.24
ꢀꢀꢀꢀꢀꢀ
扶禾机构
109.27
ꢀꢀꢀꢀꢀꢀ
扶禾箱
110.31
ꢀꢀꢀꢀꢀꢀ
环状转动链(环状转动体)
111.32
ꢀꢀꢀꢀꢀꢀ
爪部
112.33
ꢀꢀꢀꢀꢀꢀ
驱动轴
113.39
ꢀꢀꢀꢀꢀꢀ
轴箱
114.40
ꢀꢀꢀꢀꢀꢀ
凹部
115.d1
ꢀꢀꢀꢀꢀ
凹入长度
116.q1~q7
ꢀꢀ
谷秆导入路径
117.t1
ꢀꢀꢀꢀꢀꢀ
输送路径
118.t2
ꢀꢀꢀꢀꢀꢀ
返回路径
119.第二实施方式
[0120]2ꢀꢀꢀꢀꢀꢀꢀ
割取部
[0121]
13
ꢀꢀꢀꢀꢀꢀ
扶禾装置
[0122]
26
ꢀꢀꢀꢀꢀꢀ
前照灯装置
[0123]
27
ꢀꢀꢀꢀꢀꢀ
前照灯罩
[0124]
34
ꢀꢀꢀꢀꢀꢀ
扶禾驱动轴
[0125]
46
ꢀꢀꢀꢀꢀꢀ
上部罩
[0126]
46a
ꢀꢀꢀꢀꢀ
上部侧部位
[0127]
46b
ꢀꢀꢀꢀꢀ
下部侧部位
[0128]
47
ꢀꢀꢀꢀꢀꢀ
朝上凹入部
[0129]
49
ꢀꢀꢀꢀꢀꢀ
朝后方弯曲面
[0130]
50
ꢀꢀꢀꢀꢀꢀ
横向退缩部
[0131]
51
ꢀꢀꢀꢀꢀꢀ
伸出部
[0132]
69
ꢀꢀꢀꢀꢀꢀ
倾斜面
[0133]
70
ꢀꢀꢀꢀꢀꢀ
弯曲面
[0134]
q1
ꢀꢀꢀꢀꢀꢀ
谷秆扶禾路径
[0135]
q2
ꢀꢀꢀꢀꢀꢀ
返回路径
[0136]
第三实施方式
[0137]2ꢀꢀꢀꢀꢀꢀꢀ
割取部
[0138]
13
ꢀꢀꢀꢀꢀꢀ
扶禾装置
[0139]
34
ꢀꢀꢀꢀꢀꢀ
驱动轴
[0140]
46
ꢀꢀꢀꢀꢀꢀ
上部罩
[0141]
52
ꢀꢀꢀꢀꢀꢀ
位置保持机构
[0142]
53
ꢀꢀꢀꢀꢀꢀ
第一部件
[0143]
54
ꢀꢀꢀꢀꢀꢀ
第二部件
[0144]
55
ꢀꢀꢀꢀꢀꢀ
加强肋
[0145]
56
ꢀꢀꢀꢀꢀꢀ
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0146]
第一实施方式
[0147]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图1至图3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后”,将图2、图4、图5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设为“左”,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右”。另外,将图1、图3、图4、图5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d的方向设为“下”。
[0148]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0149]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以及7条能够收割植立谷秆的割取部2。在行驶机体1搭载有发动机e。
[0150]
行驶机体1具备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r、4l,在机体前部的右侧具备驾驶部5。在驾驶部5设置有驾驶坐席5a。在驾驶部5的后方,以沿机体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由割取部2割取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
[0151]
驾驶部5被驾驶室8覆盖。虽然未图示,但脱粒装置6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9夹持并输送从割取部2输送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设置于脱粒室的下部的筛选部筛选处理成谷粒和尘埃。谷粒储存于谷粒箱7,尘埃向机外排出。具备能够将存储于谷粒箱7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和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切碎后向机外排出的切碎装置11。
[0152]
割取部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且划分形成7个谷秆导入路径q1~q7的多个(8个)分禾器12;与所有的谷秆导入路径q1~q7分别对应地设置且将植立谷秆扶起的7个扶禾装置13;将导入到所有的谷秆导入路径q1~q7的植立谷秆切断的推子型的收割装置14;使收割的割取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合流并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15。
[0153]
8个分禾器12中的位于机体最横向外侧的2个分禾器12将植立谷秆分禾为割取对象和非割取对象,将割取对象谷秆导入到与该分禾器12相邻的扶禾路径,将非割取对象的谷秆引导至该扶禾路径的横向外侧。其他的分禾器12将植立于2个栽植行的谷秆向该分禾器12的两横侧分禾并导入到分禾器12的两横侧的扶禾路径。谷秆导入路径q1~q7具有由左
右两侧的分禾器12划分出的宽度,并且用于导入1行量的植立谷秆。
[0154]
即,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多个分禾器12,该多个分禾器12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形成多个谷秆导入路径q1~q7。另外,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多个扶禾装置13,该多个扶禾装置13与多个谷秆导入路径q1~q7对应地设置,并且将植立谷秆扶起。
[0155]
如图1及图3所示,输送装置15具备谷物禾秆拨禾用的填塞器(日文:
パッカー
)43a及谷物禾秆拨禾用的带突起的带43b。另外,输送装置15具备茎根输送装置50、64和穗尖输送装置51、65。茎根输送装置50、64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茎根。穗尖输送装置51、65将割取谷秆的穗尖卡止输送。输送装置15由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驱动。
[0156]
另外,输送装置15具备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以及交接供给装置79。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承接来自茎根输送装置50、64的割取谷秆并朝向脱粒输送链9输送。另外,交接供给装置79交接来自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78的割取谷秆,并将割取谷秆向脱粒输送链9的开始端部交接。
[0157]
〔割取部的框架构造〕
[0158]
接着,对割取部2的框架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具备前后朝向的圆筒状的割取支承框架1,该割取支承框架16将割取部2整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1升降。该割取支承框架16支承于设置在后上部的基端侧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17。
[0159]
在割取支承架16的前端部连结有沿左右方向即收割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下部侧横向架19。如图1所示,在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机体宽度方向两端部,以朝向机体前方延伸的状态连结有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的分禾框架20。在横跨这些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框架20的前后中途部彼此架设的状态下,连结有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割刀支承框架21。割取装置14支承于割刀支承框架21。
[0160]
如图2所示,在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框架20之间,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分禾框架20。这些中间部的分禾框架20的后端部与割刀支承框架21连结,并朝向机体前方呈悬臂状延伸设置。分禾框架20共计具备八根,在各分禾框架20的前端部分别具备分禾器12。
[0161]
如图1所示,从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左侧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有圆筒状的左侧上下朝向框架25。
[0162]
〔扶禾装置〕
[0163]
如图1、3所示,各扶禾装置13以下端侧位于机体前部侧且越靠近上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后倒倾斜状态的立起姿态设置。应于说明,在图3中示出了就座于驾驶座5a的驾驶员的视线le。如图3所示,割取部2构成为,驾驶员能够在就座于驾驶座椅5a的状态下观察分禾器12的前端。
[0164]
以下,对各扶禾装置13的结构进行说明。
[0165]
如图4所示,扶禾装置13具有扶禾机构24和扶禾箱27。扶禾机构24具有横跨位于上侧的驱动链轮28和张紧用链轮29、以及位于下侧的从动链轮30地卷绕的环状转动链31(相当于本发明的“环形转动体”)。
[0166]
另外,扶禾机构24具有多个爪部32。多个爪部32以沿着环状转动链31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安装于环状转动链31。
[0167]
另外,具备横跨7个扶禾装置13的上部彼此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3。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轴33。并且,来自驱动轴33的动力经由设置于中继传动箱34内的中
继传动轴35(参照图3)传递至驱动链轮28。由此,驱动轴33向扶禾装置13提供动力。驱动轴33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构成为在方形嵌合状态下传递动力。
[0168]
即,该联合收割机具备驱动轴33,该驱动轴33以横跨多个扶禾装置13的上部的状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向扶禾装置13提供动力。
[0169]
在此,对从发动机e向驱动轴33的动力传递进行详细叙述。如图3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横向传动轴111、割取传动轴112、横向的输入轴113。
[0170]
横向传动轴111沿左右方向延伸,收纳于枢轴支承部17的内部。割取传动轴112以前低后高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收纳于割取支承框架16的内部。横向的输入轴113沿左右方向延伸,收纳于下部侧横向框架19的内部。
[0171]
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横向传动轴111。另外,动力从横向传动轴111经由割取传动轴112而传递至横向的输入轴113。并且,动力从横向的输入轴113经由收纳于左侧上下朝向框架25的纵向传动轴(未图示)向驱动轴33传递。
[0172]
如图4所示,扶禾装置13将环状转动链31的左右两侧的上下移动路径中的任一个设定为输送路径t1,将相反侧设定为返回路径t2。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输送路径t1中,在环状转动链31通过的部位具备将爪部32立起引导的引导板。
[0173]
如图4所示,多个扶禾装置13中的右侧起第五个扶禾装置13以外的扶禾装置13以左右相邻的扶禾装置13彼此爪部32相互相对的状态配置。从右侧起第五个扶禾装置13以爪部32向左方突出而立起的状态配置。
[0174]
扶禾装置13在输送路径t1中,横向突出的爪部32一边对谷秆起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如果到达输送路径t1的终端,则脱离谷秆而收纳于扶禾箱27的内部,在返回路径t2下降而返回到输送路径t1侧。由此,各扶禾装置13利用上升移动的爪部32对导入到扶禾路径的植立谷秆进行扶禾处理。
[0175]
扶禾箱27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扶禾箱27构成为,在使扶禾装置13的输送路径t1露出的状态下,从前方覆盖扶禾装置13的返回路径t2及环状转动链31。
[0176]
〔轴箱〕
[0177]
如图4及图5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轴箱39。轴箱39在7个扶禾装置13的上部彼此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从前方覆盖驱动轴33。另外,扶禾箱27从轴箱39的下端向下方延伸。
[0178]
即,该联合收割机具备从前方覆盖驱动轴33的轴箱39。另外,扶禾装置13具有扶禾机构24和扶禾箱27,扶禾机构24具有环状转动链31及安装于环状转动链31的多个爪部32,扶禾箱27从轴箱39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并且以使扶禾装置13的输送路径t1露出的状态从前方覆盖扶禾装置13的返回路径t2及环状转动链31。
[0179]
在图5中示出了位于最高位置p的爪部32。最高位置p是爪部32的移动范围内的最高的位置。并且,如图5所示,在爪部32位于最高位置p时,在主视时,爪部32位于轴箱39的附近。
[0180]
即,在爪部32位于爪部32的移动范围内最高的位置时,在主视时,爪部32位于轴箱39的附近。
[0181]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轴箱39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凹部40a、第二凹部40b、第三凹部40c、第四凹部40d。第一凹部40a、第二凹部40b、第三凹部40c、第四凹部40d均是向上侧凹入的凹部40。
[0182]
第一凹部40a形成于轴箱39中的与从右侧起第一个输送路径t1及第二个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
[0183]
第二凹部40b形成于轴箱39中的与从右侧起第三个输送路径t1及第四个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
[0184]
第三凹部40c形成于轴箱39中的与从右侧起第五个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
[0185]
第四凹部40d形成于轴箱39中的与从右侧起第六个输送路径t1及第七个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
[0186]
即,在轴箱39中的与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凹入的凹部40。另外,在轴箱39中,以与多个输送路径t1对应的状态形成有多个凹部40。
[0187]
在此,在图5中示出了第一位置h1以及第二位置h2。第一位置h1是轴箱39中的形成有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另外,第二位置h2是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0188]
上下方向上的第一位置h1与第二位置h2之间的间隔与主视时的凹部40的凹入长度d1相等。
[0189]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第三位置h3。第三位置h3是上下方向上的驱动轴33的下端的位置。第三位置h3是比第一位置h1高的位置。
[0190]
而且,上下方向上的第二位置h2与第三位置h3之间的间隔为规定间隔d2。规定间隔d2等于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33之间的主视时的间隔。如图5所示,凹入长度d1比规定间隔d2短。
[0191]
即,在主视下,凹部40的凹入长度d1比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33之间的间隔短。
[0192]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长度d3。长度d3是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33之间的主视时的间隔的一半。并且,凹入长度d1比长度d3长。
[0193]
即,在主视时,凹部40的凹入长度d1比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33之间的间隔的一半长。
[0194]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第一宽度w1以及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是第三凹部40c的左右宽度。另外,第二宽度w2是隔着与第三凹部40c对应的输送路径t1而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之间的间隔。
[0195]
第一宽度w1与第二宽度w2相等。即,凹部40的左右宽度与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之间的间隔相等。
[0196]
应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相同”这一用语不仅包含严格一致的状态,也包含大致一致的状态。
[0197]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凹部40具有越向下侧越扩展的形状。并且,第一宽度w1是第三凹部40c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左右宽度。即,第三凹部40c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左右宽度与第二宽度w2大致一致。另外,第三凹部40c的上端部的左右宽度比第二宽度w2稍窄。另外,第三凹部40c的下端部的左右宽度比第二宽度w2稍宽。
[019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凹部4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左右宽度与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之间的间隔大致一致。另外,各凹部40的上端部的左右宽度比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的间隔稍窄。另外,各凹部40的下端部的左右
宽度比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之间的间隔稍宽。
[0199]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第三宽度w3、第四宽度w4、第五宽度w5。第三宽度w3是第二凹部40b与第三凹部40c之间的间隔。第二凹部40b和第三凹部40c是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凹部40。
[0200]
第四宽度w4是图4所示的7个扶禾装置13中的从右侧起第四个扶禾装置13中的扶禾箱27的左右宽度。另外,第五宽度w5是图4所示的7个扶禾装置13中的从右侧起第五个扶禾装置13中的扶禾箱27的左右宽度。这2个扶禾箱27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第二凹部40b与第三凹部40c之间。
[0201]
并且,如图5所示,第四宽度w4与第五宽度w5的合计与第三宽度w3相等。
[0202]
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第六宽度w6和第七宽度w7。第六宽度w6是第三凹部40c与第四凹部40d之间的间隔。第三凹部40c和第四凹部40d是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凹部40。
[0203]
第七宽度w7是图4所示的7个扶禾装置13中的从右侧起第六个扶禾装置13中的扶禾箱27的左右宽度。该扶禾箱27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第三凹部40c与第四凹部40d之间。
[0204]
并且,如图5所示,第七宽度w7与第六宽度w6相等。
[0205]
即,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40之间的1个或多个扶禾箱27的左右宽度的合计与2个凹部40之间的间隔相等。
[0206]
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在轴箱39中的与输送路径t1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凹入的凹部40。由此,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不易与轴箱39干涉。因此,容易避免因植立谷秆的上部与轴箱39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0207]
而且,如果是以上说明的结构,则在主视时,凹部40的凹入长度d1比轴箱39中的未形成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与驱动轴33之间的间隔短。由此,在主视下,轴箱39中的形成有凹部40的部分的下端位于比驱动轴33靠下侧的位置。即,在主视下,驱动轴33成为横跨轴箱39的左右的全长而被轴箱39隐藏的状态。其结果是,驱动轴33被轴箱39可靠地保护。
[0208]
即,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能够实现可靠地保护驱动轴33并且不易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联合收割机。
[0209]
〔其他实施方式〕
[0210]
(1)也可以代替履带行驶装置4r、4l而设置轮式的行驶装置,还可以设置半履带式的行驶装置。
[0211]
(2)凹部40的左右宽度可以比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的间隔大,也可以比隔着输送路径t1相互相邻的2个扶禾箱27的间隔小。
[0212]
(3)形成于轴箱39的凹部40的个数可以是四个以外的任何个数。例如,凹部40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
[0213]
(4)设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相邻的2个凹部40之间的1个或多个扶禾箱27的左右宽度的合计可以比2个凹部40之间的间隔大,也可以比2个凹部40之间的间隔小。
[0214]
应予说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相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应用。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仅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0215]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216]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备将植立谷秆扶起的多个扶禾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0217]
第二实施方式
[0218]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6),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7)。
[0219]
〔整体结构〕
[0220]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以及能够收割7条植立谷秆的割取部2。割取部2以能够绕横轴心p1摆动升降的方式与行驶机体1连结,并设置为能够通过升降用液压缸3驱动升降。
[0221]
行驶机体1具备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在机体前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侧)具备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后方,以沿机体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由割取部2割取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驾驶部5被驾驶室8覆盖。虽然未图示,但脱粒装置6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9夹持并输送从割取部2输送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设置于脱粒室的下部的筛选部筛选处理成谷粒和尘埃。谷粒储存于谷粒箱7,尘埃排出机外。具备能够将存储于谷粒箱7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和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切碎后向机外排出的切碎装置11。
[0222]
如图6、7所示,在割取部2具备多个(8个)分禾器12、多个(7个)扶禾装置13、推子型的割刀14、输送装置1,多个(8个)分禾器1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用于将各行植立谷秆导入7个谷秆导入路径,多个(7个)扶禾装置13以与所有谷秆导入路径分别对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并且将植立谷秆扶起,割刀14将扶起的植立谷秆的茎根切断,输送装置15使收割的割取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合流并向后方输送。
[0223]
割取部2具备支承整个割取部2的割取框架20。割取框架20具备:从机体框架21向机体前方延伸且后端部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主框架22、在该主框架22的前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框架23、以及从横框架23的一端部向行驶机体上方延伸的扶起传动箱24等。
[0224]
液压缸3遍及主框架22和机体框架21而连结,割取部2构成为,通过液压缸3而被上下摆动操作,从而能够遍及收割用的作业位置(图6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和作为位于上方的最大上升位置的退避位置(图6及图7中假想线所示的状态)而升降。
[0225]
割取部2具备覆盖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左右的侧罩25。在左右的侧罩25的上方具有左右的前照灯装置26和覆盖前照灯装置26的左右的前照灯罩27。
[0226]
前照灯罩27构成为覆盖割取部2的左右两侧部的上部所具有的前照灯装置26的周围以及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上部侧部分。左右的侧罩25构成为覆盖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下部侧部分。
[0227]
〔扶禾装置〕
[0228]
扶禾装置13以下端侧位于机体前部侧且越靠上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后倒倾斜状态的立起姿态设置。如图7所示,扶禾装置13在扶禾箱28的上部配备的驱动轮体29和张紧轮体30、以及在壳体下部配备的引导轮体31上卷绕张紧设置有环状转动链32。多根扶起爪33以规定间距起伏自如地支承于环状转动链32。
[0229]
在扶禾装置13中,环状转动链32的左右两侧的移动路径中的向上方移动的路径为
扶禾路径q1,相反侧为返回路径q2。在扶禾路径qq1中,在环状转动链32通过的部位具备立起引导扶起爪33的引导板。扶禾装置13在扶禾路径q1中,如果横向突出的扶禾爪33一边对谷秆起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并到达扶禾路径q1的终端时,则从谷秆脱离而收纳于扶禾箱28的内部,在返回路径中下降而返回到扶禾作用路径侧。
[0230]
具有扶禾驱动轴34,该扶禾驱动轴34以位于多个扶禾装置13的上方的状态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多个扶禾装置13分别传递动力。关于传动构造,虽未图示,但是来自机体侧的动力经由设置于主框架22的内部的前后朝向传动轴、设置于横框架23的内部的横向传动轴、以及设置于扶起传动箱24的内部的纵向传动轴而传递至扶禾驱动轴34。
[0231]
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驱动传递部35,该多个驱动传递部35从扶禾驱动轴34向多个扶禾装置13分别分支传递动力。如图9所示,驱动传递部35构成为,在纵长的驱动箱36的内部内置有上侧的锥齿轮机构37、沿箱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传动轴38、下侧的锥齿轮机构39、前后朝向传动轴40,从扶禾驱动轴34向扶禾装置13的驱动轮体29传递动力。
[0232]
如图8所示,从割取框架20的基端凸台部弯曲成山形的管制的支承臂41朝向前方延伸至扶禾装置13的上方部位。在支承臂41的前端连结有沿多个扶禾装置13的上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支承框架42。支承框架42是将板材弯曲而形成的,连结有支承臂41的前端。
[0233]
在支承框架42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螺栓连结有多个支承托架43,驱动箱36以能够绕横轴心x1上下摆动的方式嵌合支承于各支承托架43。在驱动箱36的上部贯通支承有扶禾驱动轴34。驱动箱36被支承为能够绕扶禾驱动轴34的轴芯x1上下摆动。
[0234]
扶禾装置13以能够一体摆动的状态连结于驱动箱36。扶禾装置13构成为,通过绕扶禾驱动轴34的轴心x上下摆动,如图8、9所示,能够在进行谷秆扶起的通常作用姿态(图9中用实线表示)和向上方摆动而开放后方侧空间的开放姿态(图9中用假想线表示)之间切换姿态。具备用于在开放姿态下保持位置的空气风门44。
[0235]
如图9、10所示,在由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驱动传递部35夹着的区域中的、与扶禾路径q1的上方对应的位置,以将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及下方侧覆盖的状态具备防卷绕罩45。防卷绕罩45的左右两侧被螺栓连结在支承托架43上。
[0236]
〔上部罩〕
[0237]
如图7、8、9所示,具备覆盖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的上部罩46。上部罩46以从左端的扶禾装置13到右端的扶禾装置13左右延伸的状态设置。上部罩46由树脂材料构成,在覆盖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的关闭状态和将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开放的打开状态下,以能够绕上部的横轴心x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扶禾装置13。
[0238]
在上部罩46,在与多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扶禾路径q1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朝上凹入部47。因此,容易避免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与上部罩46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情况。
[0239]
上部罩46的上部侧部位46a以相对于扶禾装置13的前表面13a呈高度不同状地靠近前方侧的状态设置,并且,在上部罩46中的比扶禾驱动轴34靠下侧的下部侧部位46b具备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接近部48。如图9、12所示,接近部48由朝后方弯曲面49构成,该朝后方弯曲面49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向后方呈弯曲状地退回到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
[0240]
在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中的与多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
应的部位具备接近部48。上部罩46的与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宽,延伸至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下侧的位置。在该宽幅的延伸设置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设置有接近部48。
[0241]
接近部48位于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即,在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形成有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凹入的朝后方弯曲面49。由此,即使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植立谷秆的穗尖侧倚靠与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应的部位,也容易避免与上部罩46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情况。
[0242]
如图13所示,在前照灯罩27的左右方向内方侧部位中的与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相邻的部分,具备在主视观察时向左右方向外方侧退缩的横向退缩部50。并且,在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中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具备以进入前照灯罩27的横向退缩部50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方侧伸出的伸出部51。通过这样构成,前照灯罩27与上部罩46之间的间隙变小,谷秆不会进入,容易避免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0243]
〔位置保持机构〕
[0244]
具备将上部罩46位置保持为关闭状态的位置保持机构52。如图7所示,在主视观察时,位置保持机构52设置于与上部罩46中的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多个部位分别对应的位置。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设置于上部罩46侧的第一部件53与设置于扶禾驱动轴34侧的第二部件54通过磁力相互吸引而对上部罩46进行位置保持。即,成为铁材与磁铁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的结构。第一部件53由铁材构成,第二部件54由永久磁铁构成。
[0245]
如图9、12所示,在上部罩46的背面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肋55。加强肋55以与上部罩46一体成型的状态形成于上部罩46的背面的上下两个部位。在该加强肋55具备卡止保持第一部件53的卡止部56。
[0246]
卡止部56设置有从上侧的加强肋55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构成为将第一部件53以夹入的状态卡止保持于该延伸部与上部罩46之间的凹部,并构成为设置有从下侧的加强肋55朝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部,构成为将第一部件53以夹入的状态卡止保持于该延伸部与上部罩46之间的凹部。
[0247]
第一部件53通过将铁板弯折成容易进入上下的卡止部56的形状而形成。上下的进入凹部58、60构成为,在使第一部件53进入的状态下通过弹性变形将第一部件53夹入并保持。
[0248]
第一部件53在主视观察时设置于与上部罩46中的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多个部位分别对应的位置,即与多个驱动传递部35中的相邻的驱动传递部35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另外,在侧视观察时,第一部件53设置于与扶禾驱动轴34对置的位置。
[0249]
第二部件54由永磁铁构成,设置于与第一部件53对置的位置、即与多个驱动传递部35中的相邻的驱动传递部35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第二部件54被安装在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所具备的防卷绕罩45。
[0250]
如图10、11所示,以固定状态安装有第二部件54的连结用的台座部61被从防卷绕罩45的后面侧抵接而被螺栓连结。如果台座部61被安装,则第二部件54穿过形成在防卷绕罩45的插通孔62而朝向前方露出。
[0251]
在上部罩46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部件53位于与第二部件54对置并接近的状态,第一部件53与第二部件54通过磁力而相互吸引,从而上部罩46在关闭状态下被保持位置。
[0252]
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通过使上部罩46上升摆动的力来解除位置保持。即,由磁力吸引的力被设定为通过手动操作使上部罩46上升摆动而能够解除位置保持的程度的力。
[0253]
上部罩46以覆盖扶禾装置13的上部前侧部分的状态设置,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在将扶禾装置13从通常作用姿态切换为开放姿态时,克服第一部件53与第二部件54因磁力而吸引的力,扶禾装置13的前表面13a抵接而解除位置保持。
[0254]
〔方向指示器〕
[0255]
以位于机体前部的状态具备左右的方向指示器62r、62l。作为左右的方向指示器62r、62l中的一方的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驾驶室8的前部的作为左右方向一侧的右侧部位。作为另一方的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l设置于机体前部中的作为左右方向相反侧的左侧部位、即割取部2的左侧部位。如图8所示,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l支承于与割取框架20连结的支承体72。
[0256]
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支承于驾驶室8的前支柱64。在驾驶室8的横外侧部具备后视镜65,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后视镜65的下端部的下方且与脱粒装置6的上端部相同的高度。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与右侧的前照灯装置26大致相同的位置。
[0257]
在驾驶室8内部的前部的右侧部位具备操作部67,该操作部67具有作为切换方向指示器62r、62l的工作状态的操作工具的切换开关66。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与操作部67相同的高度、且在主视观察时与驾驶室8的前挡风玻璃68的右侧端部的下端部对应的高度。
[0258]
割取部2的右侧端部位于比驾驶室8的右侧端部靠右方外方侧的位置。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在使割取部2上升至收纳位置时,也能够从前方侧目视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
[0259]
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比退避位置处的割取部2高的位置,以便在割取部2上升至退避位置时能够从机体前方侧进行目视观察。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即使在割取部2上升至退避位置的情况下也比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r的高度高的位置。
[0260]
〔其他实施方式〕
[0261]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近部48,采用形成有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凹入的朝后方弯曲面49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如图14所示,在下部侧部位46b,作为接近部48而形成有以从上部侧部位46a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69,另外,如图15所示,作为接近部48,也可以形成有一边以从上部侧部位46a向前方鼓出的形状弯曲一边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朝前方弯曲面70。
[0262]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上部罩46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形成这样的朝上凹入部47的结构。
[0263]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部罩46成为相对于扶禾装置13的前表面13a呈高度差状地靠前侧的状态,但也可以不是这样的高度差状,而是越靠上侧越逐渐靠前侧。
[0264]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接近部48位于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但接近部48也可以位于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下侧的位置。
[0265]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够成为在前照灯罩27具有横向退缩部50,并且在上部罩46具有伸出部51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构成为前照灯罩27的左右方向内方侧部位及上部罩46的外方侧端部均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设置。
[0266]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267]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0268]
第三实施方式
[0269]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机体前侧”,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机体后侧”(参照图16),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机体左侧”,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机体右侧”(参照图17)。
[0270]
〔整体结构〕
[0271]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以及能够收割7条植立谷秆的割取部2。割取部2以能够绕横轴心p1摆动升降的方式与行驶机体1连结,并设置为能够通过升降用液压缸3驱动升降。
[0272]
行驶机体1具备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4,在机体前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侧)具备驾驶部5。在驾驶部5的后方,以沿机体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对由割取部2割取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得到的谷粒的谷粒箱7。驾驶部5被驾驶室8覆盖。虽然未图示,但脱粒装置6一边利用脱粒供给链9夹持并输送从割取部2输送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一边在脱粒室内部对穗尖侧进行脱粒处理,并利用设置于脱粒室的下部的筛选部筛选处理成谷粒和尘埃。谷粒储存于谷粒箱7,尘埃排出机外。具备能够将存储于谷粒箱7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和将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切碎后向机外排出的切碎装置11。
[0273]
如图16、17所示,在割取部2具备多个(8个)分禾器12、多个(7个)扶禾装置13、推子型的割刀14、输送装置1,多个(8个)分禾器1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用于将各行植立谷秆导入7个谷秆导入路径,多个(7个)扶禾装置13以与所有谷秆导入路径分别对应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并且将植立谷秆扶起,割刀14将扶起的植立谷秆的茎根切断,输送装置15使收割的割取谷秆在收割宽度方向上合流并向后方输送。
[0274]
割取部2具备支承整个割取部2的割取框架20。割取框架20具备:从机体框架21向机体前方延伸且后端部被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主框架22、在该主框架22的前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框架23、以及从横框架23的一端部向行驶机体上方延伸的扶起传动箱24等。
[0275]
液压缸3遍及主框架22和机体框架4而连结,割取部2构成为,通过液压缸3而被上下摆动操作,从而能够遍及收割用的作业位置(图16中实线所示的状态)和作为位于上方的最大上升位置的退避位置(图16及图17中假想线所示的状态)而升降。
[0276]
割取部2具备覆盖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左右的侧罩25。在左右的侧罩25的上方具有左右的前照灯装置26和覆盖前照灯装置26的左右的前照灯罩27。
[0277]
前照灯罩27构成为覆盖割取部2的左右两侧部的上部所具有的前照灯装置26的周围以及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上部侧部分。左右的侧罩25构成为覆盖多个扶禾装置13的左右方向两侧的横侧方的下部侧部分。
[0278]
〔扶禾装置〕
[0279]
扶禾装置13以下端侧位于机体前部侧且越靠上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后倒倾斜状态的立起姿态设置。如图17所示,扶禾装置13在扶禾箱28的上部配备的驱动轮体29和张紧轮体30、以及在壳体下部配备的引导轮体31上卷绕张紧设置有环状转动链32。多根扶起爪33以规定间距起伏自如地支承于环状转动链32。
[0280]
在扶禾装置13中,环状转动链32的左右两侧的移动路径中的向上方移动的路径为
扶禾路径q1,相反侧为返回路径q2。在扶禾路径qq1中,在环状转动链32通过的部位具备立起引导扶起爪33的引导板。扶禾装置13在扶禾路径q1中,如果横向突出的扶禾爪33一边对谷秆起梳理作用一边上升移动,并到达扶禾路径q1的终端时,则从谷秆脱离而收纳于扶禾箱28的内部,在返回路径中下降而返回到扶禾作用路径侧。
[0281]
具有扶禾驱动轴34,该扶禾驱动轴34以位于多个扶禾装置13的上方的状态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向多个扶禾装置13分别传递动力。关于传动构造,虽未图示,但是来自机体侧的动力经由设置于主框架22的内部的前后朝向传动轴、设置于横框架23的内部的横向传动轴、以及设置于扶起传动箱24的内部的纵向传动轴而传递至扶禾驱动轴34。
[0282]
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多个驱动传递部35,该多个驱动传递部35从扶禾驱动轴34向多个扶禾装置13分别分支传递动力。如图19所示,驱动传递部35构成为,在纵长的驱动箱36的内部内置有上侧的锥齿轮机构37、沿箱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传动轴38、下侧的锥齿轮机构39、前后朝向传动轴40,从扶禾驱动轴34向扶禾装置13的驱动轮体29传递动力。
[0283]
如图18所示,从割取框架20的基端凸台部弯曲成山形的管制的支承臂41朝向前方延伸至扶禾装置13的上方部位。在支承臂41的前端连结有沿多个扶禾装置13的上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支承框架42。支承框架42是将板材弯曲而形成的,连结有支承臂41的前端。
[0284]
在支承框架42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螺栓连结有多个支承托架43,驱动箱36以能够绕横轴心x1上下摆动的方式嵌合支承于各支承托架43。在驱动箱36的上部贯通支承有扶禾驱动轴34。驱动箱36被支承为能够绕扶禾驱动轴34的轴芯x1上下摆动。
[0285]
扶禾装置13以能够一体摆动的状态连结于驱动箱36。扶禾装置13构成为,通过绕扶禾驱动轴34的轴心x上下摆动,如图18、19所示,能够在进行谷秆扶起的通常作用姿态(图19中用实线表示)和向上方摆动而开放后方侧空间的开放姿态(图19中用假想线表示)之间切换姿态。具备用于在开放姿态下保持位置的空气风门44。
[0286]
如图19、20所示,在由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驱动传递部35夹着的区域中的、与扶禾路径q1的上方对应的位置,以将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及下方侧覆盖的状态具备防卷绕罩45。防卷绕罩45的左右两侧被螺栓连结在支承托架43上。
[0287]
〔上部罩〕
[0288]
如图17、18、19所示,具备覆盖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的上部罩46。上部罩46以从左端的扶禾装置13到右端的扶禾装置13左右延伸的状态设置。上部罩46由树脂材料构成,在覆盖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的关闭状态和将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开放的打开状态下,以能够绕上部的横轴心x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扶禾装置13。
[0289]
在上部罩46,在与多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扶禾路径q1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朝上凹入部47。因此,容易避免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植立谷秆的上部与上部罩46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情况。
[0290]
上部罩46的上部侧部位46a以相对于扶禾装置13的前表面13a呈高度不同状地靠近前方侧的状态设置,并且,在上部罩46中的比扶禾驱动轴34靠下侧的下部侧部位46b具备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接近部48。如图19、22所示,接近部48由朝后方弯曲面49构成,该朝后方弯曲面49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向后方呈弯曲状地退回到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
[0291]
在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中的与多个扶禾装置13各自的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
应的部位具备接近部48。上部罩46的与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应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宽,延伸至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下侧的位置。在该宽幅的延伸设置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途设置有接近部48。
[0292]
接近部48位于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即,在比扶禾装置13的上端位置靠上侧的位置形成有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凹入的朝后方弯曲面49。由此,即使由扶禾装置13扶起的植立谷秆的穗尖侧倚靠与返回路径q2的上方对应的部位,也容易避免与上部罩46干涉而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的情况。
[0293]
如图23所示,在前照灯罩27的左右方向内方侧部位中的与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相邻的部分,具备在主视观察时向左右方向外方侧退缩的横向退缩部50。并且,在上部罩46的下部侧部位46b中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具备以进入前照灯罩27的横向退缩部50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方侧伸出的伸出部51。通过这样构成,前照灯罩27与上部罩46之间的间隙变小,谷秆不会进入,容易避免产生谷秆的输送不良。
[0294]
〔位置保持机构〕
[0295]
具备将上部罩46位置保持为关闭状态的位置保持机构52。如图17所示,在主视观察时,位置保持机构52设置于与上部罩46中的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多个部位分别对应的位置。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设置于上部罩46侧的第一部件53与设置于扶禾驱动轴34侧的第二部件54通过磁力相互吸引而对上部罩46进行位置保持。即,成为铁材与磁铁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的结构。第一部件53由铁材构成,第二部件54由永久磁铁构成。
[0296]
如图19、22所示,在上部罩46的背面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肋55。加强肋55以与上部罩46一体成型的状态形成于上部罩46的背面的上下两个部位。在该加强肋55具备卡止保持第一部件53的卡止部56。
[0297]
卡止部56设置有从上侧的加强肋55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构成为将第一部件53以夹入的状态卡止保持于该延伸部与上部罩46之间的凹部,并构成为设置有从下侧的加强肋55朝向上方延伸的延伸部,构成为将第一部件53以夹入的状态卡止保持于该延伸部与上部罩46之间的凹部。
[0298]
第一部件53通过将铁板弯折成容易进入上下的卡止部件56的形状而形成。上下的进入凹部58、60构成为,在使第一部件53进入的状态下通过弹性变形将第一部件53夹入并保持。
[0299]
第一部件53在主视观察时设置于与上部罩46中的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多个部位分别对应的位置,即与多个驱动传递部35中的相邻的驱动传递部35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另外,在侧视观察时,第一部件53设置于与扶禾驱动轴34对置的位置。
[0300]
第二部件54由永磁铁构成,设置于与第一部件53对置的位置、即与多个驱动传递部35中的相邻的驱动传递部35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第二部件54被安装在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所具备的防卷绕罩45。
[0301]
如图20、21所示,以固定状态安装有第二部件54的连结用的台座部61被从防卷绕罩45的后面侧抵接而被螺栓连结。如果台座部61被安装,则第二部件54穿过形成在防卷绕罩45的插通孔62而朝向前方露出。
[0302]
在上部罩46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部件53位于与第二部件54对置并接近的状态,第一部件53与第二部件54通过磁力而相互吸引,从而上部罩46在关闭状态下被保持位置。
[0303]
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通过使上部罩46上升摆动的力来解除位置保持。即,由磁力吸引的力被设定为通过手动操作使上部罩46上升摆动而能够解除位置保持的程度的力。
[0304]
上部罩46以覆盖扶禾装置13的上部前侧部分的状态设置,位置保持机构52构成为,在将扶禾装置13从通常作用姿态切换为开放姿态时,克服第一部件53与第二部件54因磁力而吸引的力,扶禾装置13的前表面13a抵接而解除位置保持。
[0305]
〔方向指示器〕
[0306]
以位于机体前部的状态具备左右的方向指示器62r、62l。作为左右的方向指示器62r、62l中的一方的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驾驶室8的前部的作为左右方向一侧的右侧部位。作为另一方的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l设置于机体前部中的作为左右方向相反侧的左侧部位、即割取部2的左侧部位。如图18所示,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l支承于与割取框架20连结的支承体72。
[0307]
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支承于驾驶室8的前支柱64。在驾驶室8的横外侧部具备后视镜65,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后视镜65的下端部的下方且与脱粒装置6的上端部相同的高度。
[0308]
在驾驶室8内部的前部的右侧部位具备操作部67,该操作部67具有作为切换方向指示器62r、62l的工作状态的操作工具的切换开关66。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与操作部67相同的高度、且在主视观察时与驾驶室8的前挡风玻璃68的右侧端部的下端部对应的高度。
[0309]
割取部2的右侧端部位于比驾驶室8的右侧端部靠右方外方侧的位置。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在使割取部2上升至收纳位置时,也能够从前方侧目视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
[0310]
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比退避位置处的割取部2高的位置,以便在割取部2上升至退避位置时能够从机体前方侧进行目视观察。右侧的方向指示器62r设置于即使在割取部2上升至退避位置的情况下也比左侧的方向指示器62r的高度高的位置。
[0311]
〔其他实施方式〕
[0312]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部件53为铁材、第二部件54为磁铁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第一部件53为磁铁、第二部件54为铁材的结构,还可以采用第一部件53以及第二部件54均为磁铁的结构。
[0313]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部件53及第二部件54设置于与相邻的驱动传递部35的左右中间部对应的位置,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部件53及第二部件54设置于驱动传递部35与上部罩46的背面之间。
[0314]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设置于上部罩46的背面的加强肋55具备卡止部56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设为在上部罩46具备用于支承第一部件53的专用的托架,在该托架具备卡止部的结构。
[0315]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够成为防卷绕罩45以将扶禾驱动轴34的前方侧及下方侧覆盖的状态设置、在该防卷绕罩45上具备第二部件54,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够成为具备将驱动轴34的整周覆盖的筒状的壳体、在该筒状的壳体上具备第二部件54的结构。
[0316]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置保持机构52为第一部件53和第二部件54通过磁力相互吸引的结构,但代替该结构,只要是与扶禾装置13的姿态变化对应地解除连结的结构,则也可以通过部件彼此的卡合来保持位置,作为位置保持机构52,能够使用各种结构。
[0317]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上部罩46形成有朝上凹入部4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形成这样的朝上凹入部47的结构。
[0318]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近部48,采用形成有以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凹入的朝后方弯曲面49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如图24所示,在下部侧部位46b,作为接近部48而形成有以从上部侧部位46a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69,另外,如图25所示,作为接近部48,也可以形成有一边以从上部侧部位46a向前方鼓出的形状弯曲一边朝向扶禾装置13接近的朝前方弯曲面70。
[0319]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320]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