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

文档序号:27263177发布日期:2021-11-05 22:49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淡水鱼类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2.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倒刺鲃属(spinibarb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个水系,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名优经济鱼类,深受市场和养殖户喜爱。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光倒刺鲃的自然种群资源急剧下降,在我国许多江河已难觅踪迹。为保护这一水产种质资源,农业部先后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安徽等省建立了10多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由于原产地生存环境的破坏,光倒刺鲃的种群数量和质量严重衰竭,野生种质资源存在灭绝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人工繁育和养殖开发等研究工作,以实现其种质资源的恢复与延续,同时满足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目前由于光倒刺鲃的繁殖生物学、形态学等方面的因素,再加上高密度的养殖下病害频繁发生,而大量使用抗菌剂防治将造成药物残留、耐药性增强、引起动物免疫力下降等影响,其制约光倒刺鲃人工繁育大规模的生产;另外,由于光倒刺鲃怀卵量较少,仅家鱼的1/15~1/5,而常规的繁殖技术手段不能弥补怀卵量造成的不足,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
5.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一方面的人工繁育方法在鱼类繁育中的应用。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s1.亲本培育:
9.a.日常培育:亲鱼投放饲料a喂养,亲鱼放养密度为100~300尾/亩;
10.b.产前培育:用饲料b喂养,并保持冲水流速5~20cm/s的流水刺激;
11.c.产前催熟:对亲鱼注射人工激素进行预催产,同时10~30cm/s流水刺激;
12.s2.人工催产:选择性成熟的亲鱼,分两次注射人工激素,第一针注射雌鱼,第二针雌雄亲鱼均注射,全程保持20~50cm/s的流水刺激;
13.s3.人工受精;
14.s4.受精卵孵化:采用微流水刺激的方式对步骤s3受精得到的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得到仔鱼;
15.s5.苗种培育:
16.a.仔鱼培育:将步骤s4得到的仔鱼进行培养,3~5d后投喂开口饵料;
17.b.稚鱼培育及驯化:用粉状饲料驯食;
18.所述饲料a包括鱼粉、麦麸、豆粕、菜粕、面粉、玉米粉、豆油、啤酒酵母、甜菜碱、氯化胆碱、牛磺酸、二甲酸钾、磷酸二氢钙、复合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
19.所述饲料b包括饲料c和动物脂肪;
20.所述饲料c包括饲料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h、l

肉碱、甘露寡糖、β

葡萄糖和姜黄粉。
21.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饲料a包括鱼粉5~10%、麦麸20~27%、豆粕20~27%、菜粕15~20%、面粉5~9%、玉米粉5~8%、豆油2~5%、啤酒酵母2~5%、甜菜碱1~3%、氯化胆碱0.2~0.5%、牛磺酸0.05~0.15%、二甲酸钾1~5%、磷酸二氢钙0.5~1%、复合矿物质0.5~1.5%和复合维生素0.5~1.5%。
22.进一步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饲料a包括鱼粉6~7%、麦麸25~26%、豆粕25~26%、菜粕18~19%、面粉5~6%、玉米粉5~6%、豆油3~5%、啤酒酵母3~5%、甜菜碱1.6~2%、氯化胆碱0.3~0.5%、牛磺酸0.1~0.15%、二甲酸钾2~5%、磷酸二氢钙0.6~1%、复合矿物质1~1.5%和复合维生素1~1.5%。
23.优选地,所述饲料a的投喂频率为2~4次/d,投饵率为1~3%。
2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饲料a的投喂频率为2~3次/d,投饵率为1~2%。
25.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饲料c包括饲料a 92~96%、维生素c 0.01~0.07%、维生素e 0.01~0.07%、维生素h 0.01~0.07%、l

肉碱0.5~1.5%、甘露寡糖1~3%、β

葡萄糖0.5~1.5%和姜黄粉0.5%~1.5%。
26.进一步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饲料c包括饲料a 94.85~96%、维生素c 0.05~0.07%、维生素e 0.01~0.05%、维生素h 0.01~0.05%、l

肉碱1~1.5%、甘露寡糖2~3%、β

葡萄糖1~1.5%和姜黄粉0.5%~1%。
27.优选地,所述饲料b由饲料c和动物脂肪按质量比(16~18):1混合而成。
28.优选地,所述步骤s1产前培育中饲料b的投喂频率为2~4次/d,投饵率1~4%。
2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1产前培育中饲料b的投喂频率为2~3次/d,投饵率1~2%。
30.优选地,所述动物脂肪为鸭油、鸡油、猪油、牛油和羊油中的至少一种。
31.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的粉状饲料包括鱼粉、虾粉、蚯蚓粉、菜粕、淀粉、豆粕、玉米粉、啤酒酵母、豆油、乳酸杆菌、甘露寡糖、β

葡萄糖、磷酸二氢钙、氯化胆碱、复合维生素和复合矿物质。
32.进一步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步骤s5中的粉状饲料包括:鱼粉20~25%、虾粉5~10%、蚯蚓粉15~20%、菜粕10~15%、淀粉3~7%、豆粕15~20%、玉米粉4~9%、啤酒酵母3~8%、豆油3~8%、乳酸杆菌0.5~1%、甘露寡糖1~3%、β

葡萄糖0.5~1%、磷酸二氢钙0.5~1%、氯化胆碱0.2~0.5%、复合维生素0.5~1.5%和复合矿物质0.5~1.5%。
33.更进一步优选地,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步骤s5中的粉状饲料包括:鱼粉22~25%、虾粉7~8%、蚯蚓粉16~18%、菜粕10~11%、淀粉3~3.5%、豆粕15~18%、玉米粉5~9%、啤酒酵母6.5~7.5%、豆油3~4%、乳酸杆菌0.5~0.6%、甘露寡糖1~2%、β

葡萄糖0.8~0.9%、磷酸二氢钙0.8~1%、氯化胆碱0.4~0.5%、复合维生素1~1.5%和复合矿物质1~1.5%。
34.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人工激素为lrh

a2。
35.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人工激素的注射剂量为1~4μg/kg。
3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人工激素的注射剂量为1~3μg/kg。
37.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鱼的年龄在iv龄以上,体重1kg以上。
38.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00~300尾/亩。
39.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日常培育所用的水体的溶氧量≥5mg/l。
40.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日常培育所用的水体ph值为7.0~9.0。
41.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产前培育过程中保持5~10cm/s的流水刺激。
42.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产前催熟过程中保持20~30cm/s的流水刺激。
43.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针注射的人工激素为lrh

a2,注射量为1~3μg/kg,第二针注射的人工激素为混合人工激素,所述混合人工激素包括hcg、dom和lrh

a2。
44.进一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的第一针注射的人工激素的注射剂量为1~2μg/kg。
4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混合人工激素的注射剂量为400~600iu/kg hcg、3~6μg/kg dom和3~5μg/kg lrh

a2。
46.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混合人工激素的注射剂量为500~600iu/kg hcg、4~6μg/kg hcg和4~5μg/kg lrh

a2。
4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二针注射雌鱼时,雄鱼的注射剂量为雌鱼的1/3~1/2。
4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针注射人工激素与第二针注射人工激素之间间隔12~14h。
49.优选地,所述步骤s2全程保持30~40cm/s流水刺激。
50.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的亲鱼的雌雄比为(3~5):1。
51.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两针注射后人工催产效应时间为:12~20h。
52.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人工受精的方法为干法受精。
5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干法授精的具体步骤为:对雌鱼腹部轻压,将卵挤出,同时将雄鱼挤出的精液用任式液稀释后倒入卵中,用羽毛搅拌受精。
5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干法受精中所述精液与任式液的体积比为(2~3):1。
55.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受精卵人工孵化时水体的溶氧量≥6mg/l,水温为25~28℃。
56.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的开口饵料为蚯蚓浆和/或熟蛋黄。
57.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开口饵料的投喂频率为4~6次/d,投饵率为蚯蚓浆10~40g/万尾、熟蛋黄1~3个/10万尾。
5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开口饵料的投喂频率为4~5次/d,投饵率为蚯蚓浆10~30g/万尾、熟蛋黄1~2个/10万尾。
59.优选地,所述饲料a和粉状饲料中所述的复合矿物质包括nacl、znso4·
7h2o、feso4·
7h2o、mnso4·
4h2o、cuso4·
5h2o、cocl2、na2seo3和ki。
6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饲料a和粉状饲料中所述的复合矿物质包括nacl 100~110g/kg、znso4·
7h2o 23~25g/kg、feso4·
7h2o 22~25g/kg、mnso4·
4h2o 8.1~9.4g/kg、
cuso4·
5h2o 2.2~3g/kg、cocl
2 110~120mg/kg、na2seo
3 40~50mg/kg和ki 30~32mg/kg。
61.优选地,所述饲料a和粉状饲料中所述的复合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
12
、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h、维生素k3和维生素m。
6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饲料a和粉状饲料中所述的复合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 800~900iu/g、维生素b
1 0.3~0.5iu/g、维生素b
2 1.1~1.5iu/g、维生素b
3 3~4iu/g、维生素b
5 3~5iu/g、维生素b
6 0.5~0.7iu/g、维生素b
12 0.002~0.006iu/g、维生素c 5.5~5.9iu/g、维生素d 200~250iu/g、维生素e 2~5iu/g、维生素h 10~12iu/g、维生素k
3 2~6iu/g和维生素m 0.2~0.5iu/g。
63.优选地,所述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还包括产后亲鱼护理。
6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产后护理包括以下步骤:为对亲鱼进行体外消毒,同时注射青霉素,并投喂饲料c;
6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亲鱼体外消毒为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对亲鱼进行体外消毒。
6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为15~20mg/l。
67.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第一方面的人工繁育方法在鱼类繁育中的应用。
6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首次采用亲本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受精、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步骤对光倒刺鲃进行人工繁育,催产率达到80%以上,受精率达到90%以上,鱼苗存活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光倒刺鲃的高效人工育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障亲鱼的可持续开发利用;2、本发明光倒刺鲃人工繁育的方法操作控制方便,可实现光倒刺鲃的大规模生产养殖;3、本发明可为光倒刺鲃种质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分布水域的资源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苗种保障,并为光倒刺鲃的规模化育苗和人工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69.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70.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别说明,为从商业途径得到的材料和试剂。
71.实施例1
72.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3.2019年5月底,于广东韶关市金粤水产有限公司的鱼种场,运用本发明方法开展光倒刺鲃人工繁殖。
74.(1)亲本培育:
75.a.日常培育:在1500m2、水深1.3m的池塘进行光倒刺鲃亲本的培育,亲鱼来自于北江水系的种群,放养密度为200尾/亩,亲本iv龄以上,体重1kg以上;投喂饲料a(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鱼粉7%、麦麸25%、豆粕26%、菜粕18%、面粉5%、玉米粉6%、豆油3%、啤酒酵母3%、甜菜碱1.6%、氯化胆碱0.3%、牛磺酸0.1%、二甲酸钾2%、磷酸二氢钙1%、复合矿物质1%和复合维生素1%),投喂频率2次/d,投饵率2%,并配备增氧设施,使培育水体的溶氧量≥5mg/l,ph7.0~8.5。
76.b.产前培育:催产前2个月开始,用饲料c重量6%的鸭油包裹饲料c(以重量百分比
计,包括饲料a 94.85%、维生素c 0.05%、维生素e 0.05%、维生素h 0.05%、l

肉碱1%、甘露寡糖2%、β

葡萄糖1%和姜黄粉1%)进行投喂,以刺激亲鱼性腺快速同步发育,同时提高亲本抗应激能力和增强免疫能力,投喂频率2次/d,投饵率2%,培养过程中保持冲水流速5cm/s的流水刺激。
77.c.产前催熟:在催产前的15d,对亲鱼的胸鳍基部进行腹腔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lrhr

a2),剂量为1μg/kg,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1cm~1.5cm,雌雄剂量相同。注射后在池塘中继续培育,同时加强流水刺激(流速为20cm/s),并设置防逃网,网高2m。
78.(2)人工催产
79.从产前强化培育并催熟的亲鱼中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在23℃水温条件下进行人工催产,其雌雄比为3:1,雌雄初步判别依据为,雄鱼吻部、尾柄、尾鳍上具有明显的珠星,尤其在尾部可以摸到明显的磨砂,雌鱼珠星不明显,仅少量个体在吻部有珠星。催产过程分两次注射,两次注射间隔12h,第1次只给雌鱼注射1μg/kg的lrh

a2;第2次雌雄亲鱼均注射药物:500iu/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peridone,dom)和5μg/kg lrh

a2,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ml,雄鱼剂量减半,两针注射后效应时间为12h;全程保持30cm/s的流水刺激,并在池上方严密盖上鱼网,防止亲鱼跳出池外,遮盖网采用疏孔、软质的渔网为宜,减少鱼跳跃冲击过程受伤。
80.(3)人工授精
81.采用干法授精方式进行授精,对到效应期的雌鱼腹部轻压,将卵挤入清洁干燥的容器,同时将雄鱼挤出的精液用0.5倍(v/v)的鱼用任氏液稀释后立即倒入刚挤出的卵中,马上用羽毛轻轻搅拌2min进行人工授精,静置1min后用0.5%氯化钠溶液润洗受精卵1次;全程精子、卵子及受精卵应避免阳光直射。
82.(4)产后亲鱼护理
83.亲鱼人工催产后,体质较虚弱,身上往往有伤,因此要加强产后的护理,以提高其存活率。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20mg/l)对亲鱼进行体外消毒,同时给亲鱼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kg),然后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里,继续投喂一段时间饲料c,助其尽快恢复。
84.(5)受精卵孵化
85.将吸水膨胀后的受精卵转入孵化方框中,底部装上30目筛网,受精卵投放密度约30000粒/m2,采用微流水刺激孵化;孵化时确保水体溶氧量≥6mg/l;在25℃水温条件下孵化;仔鱼45~55h出膜。
86.(6)苗种培育
87.a.仔鱼培育:
88.仔鱼出膜后转移到面积为15m2,水深0.3m的水泥育苗池中暂养,鱼苗放养密度为30000尾/m2,避免带入未孵化的坏卵;保持水源水质清新,水体溶氧量超过6mg/l,维持水体温度在22~28℃,避免阳光直射;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在6~8mm,较少运动,集群滞留在水底,体外包被有较大的卵黄囊,以内源营养维持生命活动;3~5d卵黄囊吸收过半后,仔鱼陆续上浮水面并游于池底边开始觅食,此时开始投喂少量开口饵料(沿着池面边缘滴入少量80目过筛的蚯蚓浆和300目筛搓洗过滤的熟蛋黄),每天投喂5次,投饵率为蚯蚓浆20~30g/万尾、熟蛋黄2个/10万尾,保证其生长过渡时期的营养需求,同时每2天通过虹吸法排污换水1次,保持水体洁净。
89.b.稚鱼培育及驯化:从15日龄稚鱼开始,继续投喂蚯蚓浆,并配合少量粉状饲料(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鱼粉25%、虾粉8%、蚯蚓粉16%、菜粕10%、淀粉3%、豆粕18%、玉米粉5%、啤酒酵母6.5%、豆油3%、乳酸杆菌0.5%(106~107cfu/g)、甘露寡糖1%、β

葡萄糖0.8%、磷酸二氢钙0.8%、氯化胆碱0.4%、复合维生素1%和复合矿物质1%),粉状饲料的投喂频率为4次/d,投饵率5%,该阶段将育苗池注水至50~60cm的水位,每天吸污排污,并补充少量水。从25日龄稚鱼开始逐步增加投喂粉状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频率为4次/d,投饵率7%,该阶段将培育池水位提高到70~80cm,保持水体溶氧量6mg/l以上。经过40~50d培育的幼鱼苗种,规格可达4~5cm,其存活能力较强,可转入大池塘水体配合浮游动物继续培育;
90.其中,复合矿物质包括食盐100g/kg、znso4·
7h2o 23g/kg、feso4·
7h2o 22g/kg、mnso4·
4h2o 8.1g/kg、cuso4·
5h2o 2.2g/kg、cocl
2 110mg/kg、na2seo
3 50mg/kg和ki 32mg/kg;
91.复合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 800iu/g、维生素b
1 0.3iu/g、维生素b
2 1.1iu/g、维生素b
3 3iu/g、维生素b
5 3iu/g、维生素b
6 0.5iu/g、维生素b
12 0.002iu/g、维生素c 5.5iu/g、维生素d 200iu/g、维生素e 5iu/g、维生素h 10iu/g、维生素k
3 2iu/g和维生素m 0.2iu/g。
92.本次培育光倒刺鲃北江种群亲本,共催产雌鱼143尾,催产成功121尾,催产率为84.62%,无亲本损失;获得卵子24.5万粒,受精卵22.5万粒,受精率为91.84%;孵化仔鱼苗20.7万尾,孵化率为92.00%;经过40~50d的培育,共获得平均规格4~5cm的光倒刺鲃苗种19.8万尾,苗种培育存活率为95.65%,实现了较高效的人工繁育。
93.实施例2
94.一种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5.2020年5月中旬,于广东韶关市金粤水产有限公司的鱼种场,运用本发明方法开展光倒刺鲃人工繁殖。
96.(1)亲本培育:
97.a.日常培育:在1500m2、水深1.3m的池塘进行光倒刺鲃亲本的培育,亲鱼来自于北江水系的种群,放养密度为200尾/亩,亲本iv龄以上,体重1kg以上;投喂饲料a(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鱼粉6%、麦麸26%、豆粕25%、菜粕19%、面粉6%、玉米粉5%、豆油3%、啤酒酵母3%、甜菜碱2%、氯化胆碱0.3%、牛磺酸0.1%、二甲酸钾2%、磷酸二氢钙0.6%、复合矿物质1%和复合维生素1%),投喂频率2次/d,投饵率2%,并配备增氧设施,使培育水体的溶氧量≥5mg/l,ph7.0~8.5。
98.b.产前培育:催产前2个月开始,用饲料c重量6%的鸭油包裹饲料c(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饲料a 94.85%、维生素c 0.05%、维生素e 0.05%、维生素h 0.05%、l

肉碱1%、甘露寡糖2%、β

葡萄糖1%和姜黄粉1%)进行投喂,以刺激亲鱼性腺快速同步发育,同时提高亲本抗应激能力和增强免疫能力,投喂频率2次/d,投饵率2%,培养过程中保持冲水流速5cm/s的流水刺激。
99.c.产前催熟:在催产前的15d,对亲鱼的胸鳍基部进行腹腔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lrhr

a2),剂量为1μg/kg,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1cm~1.5cm,雌雄剂量相同。注射后在池塘中继续培育,同时加强流水刺激(流速为20cm/s),并设置防逃网,网高2m。
100.(2)人工催产
101.从产前强化培育并催熟的亲鱼中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在23℃水温条件下进行人工催产,其雌雄比为3:1,雌雄初步判别依据为,雄鱼吻部、尾柄、尾鳍上具有明显的珠星,尤其在尾部可以摸到明显的磨砂,雌鱼珠星不明显,仅少量个体在吻部有珠星。催产过程分两次注射,两次注射间隔12h,第1次只给雌鱼注射1μg/kg的lrh

a2;第2次雌雄亲鱼均注射药物:500iu/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4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peridone,dom)和5μg/kg lrh

a2,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ml,雄鱼剂量减半,两针注射后效应时间为12h;全程保持30cm/s的流水刺激,并在池上方严密盖上鱼网,防止亲鱼跳出池外,遮盖网采用疏孔、软质的渔网为宜,减少鱼跳跃冲击过程受伤。
102.(3)人工授精
103.采用干法授精方式进行授精,对到效应期的雌鱼腹部轻压,将卵挤入清洁干燥的容器,同时将雄鱼挤出的精液用0.5倍(v/v)的鱼用任氏液稀释后立即倒入刚挤出的卵中,马上用羽毛轻轻搅拌2min进行人工授精,静置1min后用0.5%氯化钠溶液润洗受精卵1次;全程精子、卵子及受精卵应避免阳光直射。
104.(4)产后亲鱼护理
105.亲鱼人工催产后,体质较虚弱,身上往往有伤,因此要加强产后的护理,以提高其存活率。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20mg/l)对亲鱼进行体外消毒,同时给亲鱼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kg),然后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里,继续投喂一段时间饲料c,助其尽快恢复。
106.(5)受精卵孵化
107.将吸水膨胀后的受精卵转入孵化方框中,方框底部装上30目筛网,受精卵投放密度约30000粒/m2,采用微流水刺激孵化;孵化时确保水体溶氧量≥6mg/l;在25℃水温条件下孵化;仔鱼45~55h出膜。
108.(6)苗种培育
109.a.仔鱼培育:
110.仔鱼出膜后转移到面积为15m2,水深0.3m的水泥育苗池中暂养,鱼苗放养密度为30000尾/m2,避免带入未孵化的坏卵;保持水源水质清新,水体溶氧量超过6mg/l,维持水体温度在22~28℃,避免阳光直射。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在6~8mm,较少运动,集群滞留在水底,体外包被有较大的卵黄囊,以内源营养维持生命活动;3~5d卵黄囊吸收过半后,仔鱼陆续上浮水面并游于池底边开始觅食,此时开始投喂少量开口饵料(沿着池面边缘滴入少量80目过筛的蚯蚓浆和300目筛搓洗过滤的熟蛋黄),投喂频率5次/d,投饵率为蚯蚓浆20~30g/万尾、熟蛋黄2个/10万尾,保证其生长过渡时期的营养需求,同时每2天通过虹吸法排污换水1次,保持水体洁净。
111.b.稚鱼培育及驯化:从15日龄稚鱼开始,继续投喂蚯蚓浆,并配合少量粉状饲料(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鱼粉22%、虾粉7%、蚯蚓粉18%、菜粕11%、淀粉3.5%、豆粕15%、玉米粉5%、啤酒酵母7.5%、豆油4%、乳酸杆菌0.6%(106~107cfu/g)、甘露寡糖2%、β

葡萄糖0.9%、磷酸二氢钙1%、氯化胆碱0.5%、复合维生素1%和复合矿物质1%),粉状饲料的投喂频率为4次/d,投饵率5%,该阶段将育苗池注水至50~60cm的水位,每天吸污排污,并补充少量水。从25日龄稚鱼开始逐步增加投喂粉状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投喂粉状饲料,投喂频率为4次/d,投饵率7%,该阶段将培育池水位提高到70~80cm,保持水体溶氧量6mg/l以上。经过40~50d培育的幼鱼苗种,规格可达4~5cm,其存活能力较强,可转入大池塘水
体配合浮游动物继续培育。
112.其中,复合矿物质包括食盐100g/kg、znso4·
7h2o 23g/kg、feso4·
7h2o 22g/kg、mnso4·
4h2o 8.1g/kg、cuso4·
5h2o 2.2g/kg、cocl
2 110mg/kg、na2seo
3 50mg/kg和ki 32mg/kg;
113.复合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 800iu/g、维生素b
1 0.3iu/g、维生素b
2 1.1iu/g、维生素b
3 3iu/g、维生素b
5 3iu/g、维生素b
6 0.5iu/g、维生素b
12 0.002iu/g、维生素c 5.5iu/g、维生素d 200iu/g、维生素e5 iu/g、维生素h 10iu/g、维生素k
3 2iu/g和维生素m 0.2iu/g。
114.本次培育光倒刺鲃北江种群亲本,共催产雌鱼123尾,催产成功109尾,催产率为88.62%,无亲本损;获得卵子22.0万粒、受精卵20.0万粒,受精率为90.91%;孵化仔鱼苗18.7万尾,孵化率为93.50%;经过40~50d的培育,共获得平均规格4~5cm的光倒刺鲃苗种17.6万尾,苗种培育存活率为94.12%,实现了较高效的人工繁育。
115.上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