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

文档序号:29127399发布日期:2022-03-05 00:28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东北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退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到地方的高度关注,针对如何解决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东北各地推出了办法,秸秆还田被视为保护黑土地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措施。秸秆中富含植物必须的各种营养,秸秆还田能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改善土壤肥力,进而增加作物产量;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利用,在减少化肥用量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旱田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相对成熟(例如:玉米秸秆翻压还田、覆盖还田、碎混还田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推广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东北黑土区稻秆还田一直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稻秆还田腐烂过程中会产生亚铁、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危害水稻根系生长;二是稻秆腐烂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影响水稻生长;三是稻秆还田过程中容易漂浮,捞茬费工,影响农民积极性。
3.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有效解决的解决办法,影响了稻秆还田技术大面积推广。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的稻田约600万亩,草谷比约为1:0.9,按亩产600公斤计算,每亩产生秸秆量约为667公斤,除少量被农民用作薪柴外,大量稻秆被农民放荒烧掉,即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即可提高耕地质量又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本发明可有效解决稻秆还田存在的三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稻杆还田处理;将稻杆进行粉碎再均匀抛撒到田间;对于秸秆未粉碎抛撒的田块,在秸秆还田前,用秸秆粉碎抛撒机械进行二次粉碎,再均匀抛撒到田间;再将稻杆依次进行深翻混拌和深旋混拌;在翻旋混拌后以及搅浆前将旋翻混拌过程中没有旋翻到的池角等处用小型旋耕机干旋整平;s2泡田;清理好田埂后放水泡田,泡田时间2-5天,保持“花达水”状态;s3制浆;先进行搅浆,把秸秆均匀搅拌到泥中,搅浆后用耢子耢平泥面,达到寸水不露泥的效果,并耢出2-3cm的泥浆层;对泥浆进行自然沉降,直到泥水分清,泥面沉实但不板结;s4田间管理;根据水稻秸秆的生长状态,对稻杆进行灌溉;根据时令进行晒田操作,晒到土壤裂缝为止,然后进行干湿交替的灌溉;s5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并重点防控水稻二化螟、潜叶蝇。
6.优选的,在s1稻杆还田处理的步骤中,其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1稻秆粉碎抛
洒;采用自带秸秆粉碎抛洒功能的收割机,收割稻秆并粉碎,秸秆粉碎后要抛撒均匀,过程中留茬高度20cm,粉碎长度90%以上达到10-20cm;二次粉碎的时候,二次粉碎,不用刻意选择粉碎机型,可就地取材,甚至旱田秸秆粉碎机也可以用,只要粉碎长度90%以上达到10—20cm即可,并做到抛洒均匀;s12稻秆翻旋混拌;s121深翻混拌;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用对翻转犁及常规犁翻耕,将粉碎的稻秆与土充分混拌,为春季均匀搅浆创造条件,犁垡宽30cm-40cm,翻耕深度为18-20cm,土层较浅的地块翻深为15-18cm;s122深旋混拌;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的60%,采用旋刀长23.5cm的旋耕机旋耕,旋将粉碎到秆与耕层土壤充分混拌,旋耕的深度为18-20cm,土层较浅的地块旋耕深度为15-18cm;s13干旋整平。
7.优选的,在s2泡田的步骤中,泡田时间选在4月下旬,清理好田埂后放水泡田,泡田时间2-5天,保持“花达水”状态,秋翻立垡地块,泡田水深为垡片高度的2/3,等水渗到土块下1/3处时开始搅浆。
8.优选的,在s3制浆的步骤中,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31搅浆;搅浆机作业用时采用慢2档位,把稻秆均匀混拌在泥里,在打浆机后焊接一个背面朝下的耙子,将田泥中稻秆弹压入泥;秸秆抛撒不匀和秸秆量大的地方,如果搅浆一遍之后池角、池边仍有秸秆在泥面上,可以再用慢3档位找零,把秸秆全部均匀混拌到泥里;耙地要达到土壤细碎,上软下松,田面平整,高低差不过一寸;在整地后泡田前要施足底肥;s32耢平;搅浆后用直径15cm及以上的耢子耢平泥面,耢出2-3cm的泥浆层;s33沉浆;泥浆沉淀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及泥水糊度情况而定,一般沙质土沉浆时间1-2天左,壤土沉实3-4天,黏土需沉实4-5天,直到泥水分清,泥面沉实但不板结。
9.优选的,在s4田间管理的步骤中,田间管理包括以下部分:s41晒田;根据天气情况,于6月下旬,水稻分蘖末期,结合抑制无效分蘖工作,晒田1次,晒到土壤裂缝为止,然后进行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通气增加根系周围的氧气浓度,氧化硫化氢,亚铁等还原性物质,增加根细胞呼吸作用,排放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s42施肥;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在化肥的施用上,要氮、磷、钾、锌、硅等各种元素合理配合施用;掌握“前稳、中足、后巧”的原则,做到看苗情长势、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量;s42灌溉;水稻秸秆还田后不能长期淹水,必须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式。
10.优选的,s42施肥中需要注意:如果土壤ph值≤5.5,秸秆还田配合施用钙镁磷肥这些碱性物质,以减轻还原性物质危害;如果盐碱地种稻,还应配合适量施用的硫酸锌这些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为15kg/公顷。
11.优选的,s42施肥中还需要注意:还田后微生物分解秸秆会和秧苗争夺速效氮素,全量还田可增加尿素2kg/亩,如果底肥n施入量在85kg以上,整个生育期n施入量在185kg以上,那么并不需要增加前期氮肥用量,保持正常施肥即可。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利用农民常用的农用机械处理稻秆翻压全量还田与花达水泡田、晒田以及晒天后干湿交替的灌水模式集成种植水稻技术方法,能够稳定水稻产量或提高产量;每年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0.3g/kg左右,以及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的粘着性;解决了稻秆漂浮、稻秆还田产生的还原性物质对水稻根系的影响、并能解决焚烧稻秆产生的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本发明给出的这种技术集成方法,基本能适用于湿润-干旱气候下大部分土壤环境,不仅适用区域广,环保性好,改善
土壤地力;同时为稻秆环境友好型处理方式找到出路。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相关因素变化情况表。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5.参照图1,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稻杆还田处理;将稻杆进行粉碎再均匀抛撒到田间;对于秸秆未粉碎抛撒的田块,在秸秆还田前,用秸秆粉碎抛撒机械进行二次粉碎,再均匀抛撒到田间;再将稻杆依次进行深翻混拌和深旋混拌;在翻旋混拌后以及搅浆前将旋翻混拌过程中没有旋翻到的池角等处用小型旋耕机干旋整平;s2泡田;清理好田埂后放水泡田,泡田时间2-5天,保持“花达水”状态;s3制浆;先进行搅浆,把秸秆均匀搅拌到泥中,搅浆后用耢子耢平泥面,达到寸水不露泥的效果,并耢出2-3cm的泥浆层;对泥浆进行自然沉降,直到泥水分清,泥面沉实但不板结;s4田间管理;根据水稻秸秆的生长状态,对稻杆进行灌溉;根据时令进行晒田操作,晒到土壤裂缝为止,然后进行干湿交替的灌溉;s5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并重点防控水稻二化螟、潜叶蝇。
16.在本实施例中,在s1稻杆还田处理的步骤中,其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1稻秆粉碎抛洒;采用自带秸秆粉碎抛洒功能的收割机,收割稻秆并粉碎,秸秆粉碎后要抛撒均匀,过程中留茬高度20cm,粉碎长度90%以上达到10-20cm;二次粉碎的时候,二次粉碎,不用刻意选择粉碎机型,可就地取材,甚至旱田秸秆粉碎机也可以用,只要粉碎长度90%以上达到10—20cm即可,并做到抛洒均匀;s12稻秆翻旋混拌;s121深翻混拌;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下,用对翻转犁及常规犁翻耕,将粉碎的稻秆与土充分混拌,为春季均匀搅浆创造条件,犁垡宽30cm-40cm,翻耕深度为18-20cm,土层较浅的地块翻深为15-18cm;s122深旋混拌;当土壤含水量高于田间持水量的60%,采用旋刀长23.5cm的旋耕机旋耕,旋将粉碎到秆与耕层土壤充分混拌,旋耕的深度为18-20cm,土层较浅的地块旋耕深度为15-18cm;s13干旋整平。
17.在本实施例中,在s2泡田的步骤中,泡田时间选在4月下旬,清理好田埂后放水泡田,泡田时间2-5天,保持“花达水”状态,秋翻立垡地块,泡田水深为垡片高度的2/3,等水渗到土块下1/3处时开始搅浆。
18.在本实施例中,在s3制浆的步骤中,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31搅浆;搅浆机作业用时采用慢2档位,把稻秆均匀混拌在泥里,在打浆机后焊接一个背面朝下的耙子,将田泥中稻秆弹压入泥;秸秆抛撒不匀和秸秆量大的地方,如果搅浆一遍之后池角、池边仍有秸秆在泥面上,可以再用慢3档位找零,把秸秆全部均匀混拌到泥里;耙地要达到土壤细碎,上软下松,田面平整,高低差不过一寸;在整地后泡田前要施足底肥;s32耢平;搅浆后用直径15cm及以上的耢子耢平泥面,耢出2-3cm的泥浆层;s33沉浆;泥浆沉淀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及泥水糊度情况而定,一般沙质土沉浆时间1-2天左,壤土沉实3-4天,黏土需沉实4-5天,直到泥水分清,泥面沉实但不板结。
19.在本实施例中,在s4田间管理的步骤中,田间管理包括以下部分:s41晒田;根据天气情况,于6月下旬,水稻分蘖末期,结合抑制无效分蘖工作,晒田1次,晒到土壤裂缝为止,然后进行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通气增加根系周围的氧气浓度,氧化硫化氢,亚铁等还原性物质,增加根细胞呼吸作用,排放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s42施肥;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在化肥的施用上,要氮、磷、钾、锌、硅等各种元素合理配合施用;掌握“前稳、中足、后巧”的原则,做到看苗情长势、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量;s42灌溉;水稻秸秆还田后不能长期淹水,必须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式。
20.在本实施例中,s42施肥中需要注意:如果土壤ph值≤5.5,秸秆还田配合施用钙镁磷肥这些碱性物质,以减轻还原性物质危害;如果盐碱地种稻,还应配合适量施用的硫酸锌这些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为15kg/公顷。
21.在本实施例中,s42施肥中还需要注意:还田后微生物分解秸秆会和秧苗争夺速效氮素,全量还田可增加尿素2kg/亩,如果底肥n施入量在85kg以上,整个生育期n施入量在185kg以上,那么并不需要增加前期氮肥用量,保持正常施肥即可。
22.对于本发明中提出的实施例,要进行相关的土壤实验确保其是有效的,在图1中,本发明从上到下依次在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选取了面积不同的土地进行施用。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和暗示相对重要性和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和者隐含地包括一个和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和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和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