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3688发布日期:2022-10-18 20:0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该预备苗搬运装置将汇集了多株秧苗而形成为垫状的苗垫向秧苗插植装置的载秧台搬运。


背景技术:

2.〔背景技术1〕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文献中为“预备苗供给装置”),预备苗搬运装置向秧苗插植装置的载秧台搬运苗垫。预备苗搬运装置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隔着搭乘部(文献中为“搭乘驾驶部”)分配于左右。
4.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具备驱动预备苗搬运装置前后摆动的驱动体(文献中为“致动器”),当预备苗搬运装置向前侧摆动时,位于田埂的作业者能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部供给苗垫。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在预备苗搬运装置的高度与搭乘部的高度重合的状态下,预备苗搬运装置相对于搭乘部位于左右。因此,位于搭乘部的搭乘者的左右视野容易被预备苗搬运装置遮挡,并且搭乘者难以乘降于搭乘部。因此,预备苗搬运装置的结构存在改善的余地。
5.〔背景技术2〕
6.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文献中为“预备苗供给装置”),预备苗搬运装置向秧苗插植装置的载秧台搬运苗垫。
7.当作业者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时,从苗箱分离的状态的苗垫柔软而容易解体,因此通常作业者会使用“铲板”将苗垫从苗箱分离后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若是作业者不使用铲板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的结构,则是较为方便。
8.〔背景技术3〕
9.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具备具有载置面部(文献中为“输送带”)的预备苗搬运装置(文献中为“预备苗供给装置”),预备苗搬运装置将载置于载置面部的苗垫向秧苗插植装置的载秧台搬运。
10.苗垫的根部湿润,因此预备苗搬运装置需要以不使苗垫滑动的方式进行搬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秧机中,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搬运路径向后上方倾斜,对于沿着这样的向后上方倾斜的搬运路径向后方搬运苗垫而言,期望在载置面部设有防滑件。
11.现有技术文献
12.专利文献
1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55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4.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5.〔技术问题1〕
16.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1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该预备苗搬运装置不妨碍搭乘于搭乘部的搭乘者的乘降且从搭乘部对农田的可视性良好,容易补给苗垫。
18.〔技术问题2〕
19.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20.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的插秧机。
21.〔技术问题3〕
22.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2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该预备苗搬运装置能将苗垫以不会滑动的方式卡定进行搬运。
2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25.〔方案1〕
26.与技术问题1对应的方案如下。
27.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行驶机体,行驶于农田;秧苗插植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具有载置苗垫的载秧台,将秧苗插值于农田,所述苗垫通过将多株秧苗汇集为垫状而成;搭乘部,设于所述行驶机体,具有能供搭乘者就座的搭乘座椅;预备苗搬运装置,以位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前方的状态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具有经由所述搭乘部的上方向所述载秧台搬运所述苗垫的搬运机构;以及第一驱动体,驱动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绕设于所述搭乘部的上方的机体横向的摆动支点上下摆动。
28.根据本发明,预备苗搬运装置配置为能够绕设于搭乘部的上方的机体横向的摆动支点摆动,预备苗搬运装置采用使苗垫经过搭乘部的上方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通过预备苗搬运装置向上摆动来使预备苗搬运装置位于搭乘部的上方的结构。由此,与预备苗搬运装置位于搭乘部的机体横侧方的结构相比,搭乘者的左右视野难以被预备苗搬运装置遮挡,并且搭乘者容易乘降于搭乘部。此外,通过预备苗搬运装置向下摆动,位于田埂的作业者能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部供给苗垫。由此,能实现一种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该预备苗搬运装置不妨碍搭乘于搭乘部的搭乘者的乘降且从搭乘部对农田的可视性良好,容易补给苗垫。
2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具有跨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行的左右宽度,所述第一驱动体配置为能够使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姿势变更为下降姿势和上升姿势,所述下降姿势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向后上方倾斜而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搭乘座椅的上端部靠下侧处的姿势,所述上升姿势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从所述下降姿势向上摆动而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搭乘部位于前上方的姿势。
30.根据本结构,预备苗搬运装置具有跨于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行的左右宽度,因此预备苗搬运装置能够按照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行向载秧台搬运苗垫。此外,与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左右宽度比秧苗插植装置的左右宽度窄的结构相比,预备苗搬运装置能够接收大量的苗垫。此外,第一驱动体配置为能够使预备苗搬运装置姿势变更为下降姿势和上升姿势,在下降姿势下,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位于比搭乘座椅的上端部靠下侧处。因此,在预备苗搬运装置为下降姿势的状态下,位于田埂的作业者能容易地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供给苗垫。此外,通过将预备苗搬运装置姿势变更为上升姿势,搭乘者的左右视野难
以被预备苗搬运装置遮挡,并且搭乘者容易乘降于搭乘部。
3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配置为:在呈所述上升姿势的状态下,呈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的高度与所述摆动支点的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状态。
32.当采用本结构时,在预备苗搬运装置为上升姿势的状态下,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姿势接近水平。因此,即使在插秧机在农田中进行作业行驶而预备苗搬运装置振动的情况下,被预备苗搬运装置接收的苗垫也不会从预备苗搬运装置落下而被稳定地支承。
3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在呈所述下降姿势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行驶机体的前端部靠前侧处。
34.根据本结构,位于田埂的作业者能更容易地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供给苗垫。
35.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驱动体由电动液压缸构成。
36.根据本结构,第一驱动体是电动液压缸,因此即使例如在插秧机的发动机未驱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体也能够仅通过电源供给来驱动。
37.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配置为能够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贮留多片所述苗垫,所述搬运机构具备:环形转动体,沿着机体前后方向进给搬运所述苗垫;第二驱动体,对所述环形转动体进行转动驱动;第一检测部,在所述搬运机构的前部检测所述苗垫;以及第二检测部,在所述搬运机构的后端部检测所述苗垫,所述插秧机具备:控制部,对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驱动控制,所述控制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苗垫且所述第二检测部未检测到所述苗垫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转动驱动以使所述苗垫向后方被进给搬运预先设定的距离,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到所述苗垫的情况下,无论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状态如何,都不使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转动驱动。
38.根据本结构,通过第二驱动体对环形转动体进行转动驱动,苗垫被搬运向载秧台,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搬运机构。此外,第一检测部在搬运机构的前部检测苗垫,因此搬运机构能够向载秧台所在侧搬运由作业者供给来的苗垫。此外,搬运机构基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停止,因此会减轻作业者不意向预备苗搬运装置过度供给苗垫的隐患。
3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检测部,以沿着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排列的状态且以相互隔开比所述苗垫的搬运方向的长度短的距离的状态具备两个检测装置,所述控制部配置为在所述两个检测装置双方检测到所述苗垫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转动驱动。
40.搬运机构的前部是供给苗垫的区域,因此考虑到会有例如作业者误接触第一检测部的隐患。此时,当第一检测部为一个检测装置时,考虑到会有搬运机构发生误工作或发生误感测的隐患。在本结构中,两个检测装置沿着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排列,隔开比苗垫的搬运方向的长度短的距离。因此,当向搬运机构供给了苗垫时,两个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到一个苗垫。此外,控制部仅在两个检测装置双方检测到苗垫的情况下进行控制。因此,即使在作业者误接触检测装置之一的情况下,搬运机构也难以发生误工作、误感测。
4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先设定的距离设定为比所述苗垫的搬运方向的长度多出预先设定的长度。
42.当采用本结构时,苗垫在一次进给搬运时被搬运比一片苗垫的量多的量。因此,当向一个搬运机构供给了多片苗垫时,多片苗垫沿着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以隔开间隔的方式
排列。由此,在相邻的两个苗垫分别经过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时,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各自在检测到搬运方向下游侧的苗垫后且在检测到搬运方向上游侧的苗垫前暂时呈非检测状态。由此,避免了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各自连续地检测到相邻的两个苗垫的隐患,避免了搬运机构的意外的误工作、误感测。
4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行数对应的多个所述搬运机构,所述控制部配置为对所述多个搬运机构各自的所述第二驱动体分别进行驱动控制。
44.当采用本结构时,作业者能够按照插植行供给苗垫。此外,当搬运机构基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停止时,作业者能够向与其他插植行对应的搬运机构供给苗垫。也就是说,通过与插植行数对应地具备多个搬运机构的结构,与搬运机构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苗垫根据插植行被左右平衡良好地配置。此外,载置于载秧台的苗垫的量多数情况下会根据不同的插植行而产生偏差,但若采用本结构,作业者例如能够仅对载秧台上需要补给的插植行进行秧苗补给。由此,避免了对载秧台上无需补给的插植行进行不必要的秧苗补给的隐患,能对载秧台上需要补给的插植行进行适当的秧苗补给。
45.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部配置为能够切换为正转控制状态和反转控制状态,所述正转控制状态是以向所述载秧台所在侧进给搬运所述苗垫的方式对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状态,所述反转控制状态是以向所述载秧台所在侧的相反侧进给搬运所述苗垫的方式对所述第二驱动体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状态。
46.当采用本结构时,在垫苗剩余的情况下,作业者能通过切换第二驱动体的旋转方向来容易地回收苗垫。
47.〔方案2〕
48.与技术问题2对应的方案如下。
49.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行驶机体,行驶于农田;秧苗插植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具有载置苗垫的载秧台,将秧苗插植于农田,所述苗垫通过将多株秧苗汇集为垫状而成;以及预备苗搬运装置,以位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前方的状态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具有将所述苗垫向所述载秧台搬运的搬运机构,在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中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始端部所在的部分具备铲部,所述铲部从所述苗箱铲取载置于苗箱的状态的所述苗垫。
50.根据本发明,搬运机构的搬运始端部具备铲部,因此作业者即使不使用铲板也能向搬运机构的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由此,实现了容易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的插秧机。
5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搬运机构配置为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搬运所述苗垫,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延伸至比所述行驶机体的前端部靠前侧处,所述铲部设于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且相对于所述搬运机构设于搬运方向上游侧。
52.根据本结构,铲部设于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端部,因此例如在作业者位于农田的田埂的情况下,在插秧机的前方与田埂对置的状态下,作业者能一边利用铲部铲取苗垫一边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此外,铲部相对于搬运机构设于搬运方向上游侧,因此作业者只需将由铲部铲取到的苗垫直接推入,就能向搬运机构送入苗垫。由此,容易向载秧台供给垫苗。
5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铲部具备:板状的铲板部,相对于所述搬运始端部向外方
延伸;以及底承接部,能够在铲板部的下方处从下方与所述苗箱的底部抵接,在所述铲板部与所述底承接部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所述苗箱插入的间隙部,所述铲部配置为:当所述苗箱插入所述间隙部时,使所述苗垫从所述苗箱分离并使所述苗垫在所述铲板部上滑动,将所述苗垫引导向所述搬运机构的所述搬运始端部。
54.当采用本结构时,能够实现如下的结构:当作业者向间隙部推入苗箱时,苗箱和苗垫被铲板部分离,苗垫一边在铲板部上滑动一边向搬运机构的所述搬运始端部被推出。因此,例如位于农田的田埂的作业者能通过将载置有苗垫的苗箱从农田的田埂向间隙部推入来容易地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
55.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搬运机构具备对所述苗垫一边进行载置支承一边进行搬运的载置面部,所述铲部具备:杆部,沿着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延伸;以及上推部,设于所述间隙部并且随着所述苗箱的插入而将所述杆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推向上方,所述杆部配置为能够状态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所述杆部位于比所述载置面部靠下侧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杆部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被所述上推部上推至比所述载置面部靠上侧处的状态将由所述铲板部从所述苗箱分离出的所述苗垫向所述载置面部引导的状态。
56.为了可靠地向载秧台搬运苗垫,搬运机构的载置面部通常难以滑动。因此,当苗垫从铲部被引导向载置面部时,若苗垫在载置面部滑动,则有苗垫的根部被毁坏的隐患。当采用本结构时,当杆部被上推部上推时,杆部在第二状态下位于比载置面部靠上侧处,由此能够实现苗垫一边在杆部上滑动一边被引导至载置面部的结构,苗垫不易破损。此外,在苗垫位于杆部之上的状态下,通过使杆部从第二状态变更状态为第一状态,秧苗会从上方载置于载置面部。由此,更容易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
57.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载置面部的横向宽度配置为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比所述苗垫的横向宽度窄,多个所述杆部配置为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苗垫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的状态隔着所述载置面部分配于左右。
58.当采用本结构时,杆部配置为以位于苗垫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的状态隔着载置面部分配于左右,因此杆部能一边在左右两侧支承苗垫一边向载置面部引导苗垫。
5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杆部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端部延伸至所述间隙部,所述上推部具备:第一抵接部,从所述铲板部的顶端部向所述间隙部延伸;以及第二抵接部,连结于所述杆部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端部并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滑动接触,所述上推部配置为:当插入至所述间隙部的所述苗箱对所述第一抵接部施加按压作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将所述第二抵接部上推,由此使所述杆部从所述第一状态变更状态为所述第二状态,当所述苗箱的插入顶端部分插入至比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伸出端部更靠里侧处时,所述苗箱对所述第二抵接部施加按压作用,由此保持所述杆部的所述第二状态。
60.当采用本结构时,仅通过作业者向间隙部推入苗箱,杆部就会经由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从第一状态变更状态为第二状态,苗垫通过杆部被引导向载置面部。
6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越远离所述铲板部的顶端部的那一侧越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伸出顶端部以朝向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侧的方式屈曲形成。
62.当采用本结构时,第一抵接部的伸出前端部以朝向搬运机构的搬运方向侧的方式
屈曲形成,因此在作业者从间隙部拉出苗箱时,苗箱难以卡挂于第一抵接部。
6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具备:多个所述搬运机构,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行对应,在机体横向上排列;以及多个所述铲部,分别设于所述多个搬运机构的所述搬运始端部所在的部分,在机体横向上排列,多个所述杆部以相对于一个所述搬运机构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连结于在机体横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所述铲部中左右一侧的所述铲部处的左右另一侧的所述杆部和所述左右另一侧的所述铲部处的所述左右一侧的所述杆部各自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端部。
64.在苗箱的横向宽度比搬运装置的横向宽度宽的情况下,考虑到相对于一个搬运机构邻接于左右一方的杆部的第二抵接部与苗箱的左右一侧部不抵接,而与设于横向相邻的搬运机构的杆部的第二抵接部抵接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以隔着要供给苗垫的对象搬运机构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的杆部有无法按意图被抬起的隐患。当采用本结构时,会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设于要供给苗垫的对象搬运机构的左右一侧的杆部与设于横向相邻的搬运机构的左右另一侧的杆部被第二抵接部一起抬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左右一侧既可以是右侧,也可以是左侧。在左右一侧为右侧的情况下,左右另一侧为左侧,在左右一侧为左侧的情况下,左右另一侧为右侧。
65.〔方案3〕
66.与技术问题3对应的方案如下。
67.本发明的插秧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行驶机体,行驶于农田;秧苗插植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具有载置苗垫的载秧台,将秧苗插植于农田,所述苗垫通过将多株秧苗汇集为垫状而成;以及预备苗搬运装置,以位于所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前方的状态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具有将所述苗垫向所述载秧台搬运的搬运机构,所述搬运机构具备对所述苗垫一边进行载置支承一边进行搬运的载置面部,所述载置面部具备:多个卡定部,向上方凸起,对所述苗垫进行卡定搬运。
68.根据本发明,载置面部具备多个卡定部,因此多个卡定部与载置于载置面部的苗垫卡定。也就是说,多个卡定部对苗垫发挥防滑作用,因此与在载置面部不具备多个卡定部的结构相比,苗垫难以在载置面部上滑动。由此,即使在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搬运路径倾斜的情况下,预备苗搬运装置也能够不使苗垫滑动地进行搬运。由此,实现了具备能够以不使苗垫滑动的方式对苗垫进行卡定搬运的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
69.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预备苗搬运装置中所述搬运机构的搬运始端部所在的区域具备沿着搬运方向延伸的杆部,所述杆部配置为能够状态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所述杆部位于比所述载置面部靠下侧处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杆部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被上推至比所述载置面部靠上侧处的状态将所述苗垫向所述载置面部引导的状态,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杆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比所述多个卡定部的上端部靠上侧处。
70.载置面部具备多个卡定部,因此在搬运始端部处向载置面部引导苗垫时,若苗垫在载置面部滑动,则有苗垫的根部被卡定部毁坏的隐患。当采用本结构时,杆部配置为能够状态变更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杆部在第二状态下位于比多个卡定部的上端部靠上侧处。由此,一边避免苗垫与多个卡定部的滑动接触一边将苗垫引导至载置面部,苗垫不易破损。此外,在苗垫位于杆部之上的状态下,通过将杆部从第二状态变更状态为第一状态,秧
苗会从上方载置于载置面部。由此,兼顾了载置面部处的苗垫的防滑和向预备苗搬运装置供给苗垫的容易化。
71.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载置面部的横向宽度配置为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比所述苗垫的横向宽度窄,多个所述杆部配置为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苗垫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的状态隔着所述载置面部分配于左右。
72.当采用本结构时,杆部配置为以位于苗垫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的状态隔着载置面部分配于左右,因此杆部能以苗垫的根部不被卡定部毁坏的方式一边在左右两侧支承苗垫一边向载置面部引导苗垫。
73.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卡定部具备:多个第一卡定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所述载置面部的左右侧部凸起;以及多个第二卡定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所述载置面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凸起并且配置为比所述多个第一卡定部大,所述多个第二卡定部各自具有:倾斜面部,以在侧面观察时越靠搬运方向下游侧越向上侧远离所述载置面部的方式倾斜;以及立起面部,以跨于所述载置面部和所述倾斜面部的搬运方向后端部的方式在与搬运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
74.当采用本结构时,苗垫以左右跨于左右侧部的第一卡定部和左右中央部的第二卡定部的方式可靠地卡定于载置面部。此外,左右中央部的第二卡定部配置为比左右侧部的第一卡定部大,第二卡定部具有倾斜面部和立起面部。因此,当在搬运始端部处向载置面部引导苗垫时,若苗垫在载置面部滑动,会减轻苗垫与第一卡定部的滑动接触程度,并且,苗垫能够通过第二卡定部的倾斜面部向搬运方向下游侧顺畅地滑动。
75.例如,当采用上述的杆部以隔着载置面部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时,即使在苗垫支承于左右的杆部而左右中央部分挠曲的情况下,苗垫的左右中央部分也会被第二卡定部的倾斜面部支承。此外,苗垫支承于左右的杆部和配置为比第一卡定部大的第二卡定部,因此会一边避免苗垫与第一卡定部的滑动接触一边向载置面部引导苗垫。
76.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第二卡定部各自通过所述倾斜面部和所述立起面部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三角形。
77.当采用本结构时,容易实现第二卡定部的倾斜面部和立起面部。
附图说明
78.图1是具有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的侧视图,且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为下降姿势。
79.图2是具有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的侧视图,且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为上升姿势。
80.图3是具有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的俯视图。
81.图4是表示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82.图5是表示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和铲部的纵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83.图6是表示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和铲部的纵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84.图7是表示预备苗搬运装置的前搬运部和铲部的纵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85.图8是表示驱动皮带输送用马达的控制部的框图。
86.图9是表示与皮带输送用马达的驱动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87.图10是表示与皮带输送用马达的驱动控制相关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88.附图标记说明
89.22:载秧台;23:搭乘部;23a:搭乘座椅;28:电动液压缸(第一驱动体);30:预备苗搬运装置;31:前搬运部(预备苗搬运装置);32:后搬运部(预备苗搬运装置);40:搬运机构;41:环形转动带(环形转动体);41s:载置面部;42:皮带输送用马达(第二驱动体);44:卡定部;44a:第一卡定部(卡定部);44b:第二卡定部(卡定部);44c:倾斜面部;44d:立起面部;45:秧苗补给开关(第一检测部、检测装置);46:皮带开关(第一检测部、检测装置);47:第四片检测开关(第二检测部);50:铲部;51:铲板部;52:底承接部;53:杆部;54:板簧构件(第一抵接部、上推部);55:抵接构件(第二抵接部、上推部);55a:抵接构件(第二抵接部、上推部);55b:抵接构件(第二抵接部、上推部);60:控制部;c:行驶机体;p:上推部;s:间隙部;w:秧苗插植装置;x1:摆动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90.〔乘坐型插秧机的基本结构〕
91.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3中,箭头“f”为机体前方,箭头“b”为机体后方,箭头“u”为机体上方,箭头“d”为机体下方,箭头“l”为机体左方,箭头“r”为机体右方。
92.如图1~图3所示,乘坐型插秧机具备能够行驶于农田的行驶机体c。行驶机体c具有左右一对转向车轮10、10和左右一对后车轮11、11。左右一对转向车轮10设于行驶机体c的机体前部,以自如地对行驶机体c的朝向进行变更操作的方式配置,左右一对后车轮11设于行驶机体c的机体后部。行驶机体c的中央部具备进行各种驾驶操作的搭乘部23。搭乘部23以跨于行驶机体c的横向宽度方向的方式设于行驶机体c之上,具有能供搭乘者就座的搭乘座椅23a。此外,秧苗插植装置w以能够上下升降的方式支承连结于行驶机体c的后部,秧苗插植装置w配置为能够将秧苗插植于农田。秧苗插植装置w能够一次插植八行秧苗。秧苗插植装置w经由连杆机构17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连结于行驶机体c的后部。连杆机构17通过升降用液压缸16的伸缩动作而进行升降动作。
93.行驶机体c的前部具备能够对转向车轮10及后车轮11进行行驶驱动的发动机13和开闭式的机罩12。机罩12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容纳发动机13。虽未详细说明,但转向车轮10和后车轮11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公知的hst(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来作为用于传递发动机13的动力的变速机构。发动机13的动力经由变速机构传递给转向车轮10和后车轮11,变速后的动力经由电动马达驱动式的插植离合器(未图示)传递给秧苗插植装置w。
94.秧苗插植装置w具备四个传动箱18、八个旋转箱19、整地浮板21以及载秧台22。旋转箱19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各传动箱18的后部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各个旋转箱19的两端部具备一对旋转式的插植臂20。整地浮板21对农田的田面进行整地,秧苗插植装置w具备多个整地浮板21。载秧台22载置有插植用的垫状秧苗。
95.秧苗插植装置w一边对载秧台22向左右进行往复横向进给驱动,一边通过从传动箱18传递来的动力对各旋转箱19进行旋转驱动,通过各插植臂20从载秧台22的下部交替地取出秧苗并将其插植于农田的田面。虽未详细说明,但秧苗插植装置w通过多个旋转箱19所
具备的插植臂20来插植秧苗。
96.〔关于预备苗搬运装置〕
97.在搭乘部23的上方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30。预备苗搬运装置30以位于秧苗插植装置w的前方(前上方)的状态连结于行驶机体c。预备苗搬运装置30具有跨于秧苗插植装置w的插植行的左右宽度,在俯视观察时与搭乘部23的搭乘座椅23a重叠。预备苗搬运装置30具备前搬运部31和后搬运部32,前搬运部31以能够绕后端部的机体横向的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的方式配置。
98.后搬运部32以越靠后侧越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前搬运部31具备搬运机构40,搬运机构40将汇集多株秧苗而形成为垫状的苗垫向后方搬运,转移向后搬运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秧苗插植装置w能够一次插植八行秧苗,因此与秧苗插植装置w的插植行数对应地在左右排列配置有八行搬运机构40。从前搬运部31转移至后搬运部32的苗垫一边在后搬运部32上滑动一边被引导向下方的载秧台22。也就是说,搬运机构40经由搭乘部23的上方向载秧台22进行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前搬运部31和后搬运部32配置为能够以与载秧台22的往复横向进给驱动联动的方式向左右进行往复横向进给驱动。
99.行驶机体c具备左右的侧部框架24、24,侧部框架24、24在搭乘座椅23a的左右两侧方处向上立起设置。后支承框架部25连结于侧部框架24、24。后支承框架部25的上端部沿着摆动支点x1在机体横向上延伸。在后支承框架部25的上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处,后支承框架部25向下屈曲,后支承框架部25的左右两端部处的下端部分别连结于侧部框架24、24。并且,前搬运部31的后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后支承框架部25的上端部。此外,后搬运部32的前端部支承于后支承框架部25。
100.在机罩12的左右两侧方具备前支承框架部26、27。前支承框架部26、27各自支承有电动液压缸28和连杆机构33。连杆机构33分别枢轴支承于前支承框架部26和前搬运部31的前部处的支承承接部34。本发明的“第一驱动体”由电动液压缸28构成。
101.连杆机构33具备基端吊杆(boom)部33a和前端臂(arm)部33b,基端吊杆部33a与前端臂部33b以能够相互摆动的方式连结。基端吊杆部33a的一端部枢轴支承于前支承框架部26,基端吊杆部33a的另一端部枢轴支承于前端臂部33b。基端吊杆部33a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分枢轴支承于电动液压缸28的上端部。前端臂部33b的一端部枢轴支承于基端吊杆部33a,前端臂部33b的另一端部枢轴支承于支承承接部34。
102.电动液压缸28分别支承于前支承框架部27和基端吊杆部33a,通过电动液压缸28的伸缩动作,基端吊杆部33a上下摆动,支承承接部34进行升降动作。由此,前搬运部31以能够绕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的方式配置。换言之,电动液压缸28驱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搬运部31绕设于搭乘部23的上方的机体横向的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
103.电动液压缸28配置为能够使预备苗搬运装置30姿势变更为下降姿势和上升姿势。当电动液压缸28缩短时,连杆机构33的基端吊杆部33a和前端臂部33b被折叠,前搬运部31向前下方倾斜。在该状态下,前搬运部31的前部处的支承承接部34载置支承于设置在前支承框架部27的前部的载置框架部35。该状态为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下降姿势。
104.在下降姿势下,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搬运部31向后上方倾斜。并且,如图1的线l1所示,在下降姿势下,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位于比搭乘座椅23a的上端部靠下侧处。此外,在下降姿势下,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位于比机罩12的上端部靠下侧处。预
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在呈下降姿势的状态下位于比行驶机体c的前端部靠前侧处。在该状态下,作业者能从机体前方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苗垫。例如,在田埂位于机体前方的情况下,作业者能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苗垫。
105.如图2所示,当电动液压缸28伸长时,连杆机构33的基端吊杆部33a和前端臂部33b向前上方延伸,前搬运部31跨于前后沿着水平方向。
106.在上升姿势下,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搬运部31从下降姿势向上摆动而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相对于搭乘部23位于前上方。预备苗搬运装置30配置为:在呈上升姿势的状态下,呈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的高度与摆动支点x1的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搭乘部23的前方敞开。因此,搭乘于搭乘部23的搭乘者不会被前搬运部31遮挡前方的视野,能目视确认机体前方的农田。该状态为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上升姿势。
107.〔关于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搬运机构〕
108.如图4~图7所示,搬运机构40具备环形转动带41和多个辊43。环形转动带41相当于本发明的“环形转动体”。此外,虽未在图4~图7中示出,但在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终端部具备电动式的皮带输送用马达42(参照图8),皮带输送用马达42设于摆动支点x1的下方区域。本发明的“第二驱动体”由皮带输送用马达42构成。沿着搬运方向配置有多个辊43,各个辊43能够绕机体横向轴心转动。环形转动带41跨于前端部的辊43和后端部的辊43进行卷绕,后端部的辊43被皮带输送用马达42转动驱动。也就是说,皮带输送用马达42对环形转动带41进行转动驱动。环形转动带41以跨于前端部的辊43和后端部的辊43在上侧搬运路径与下侧返回路径之间巡回的方式被转动驱动。
109.环形转动带41的上侧搬运路径处的表面部分是苗垫的载置面部41s。在上侧搬运路径中,在环形转动带41之上载置有苗垫,苗垫通过环形转动带41的转动而被进给搬运向机体后方。即,搬运机构40具备对苗垫一边进行载置支承一边进行搬运的载置面部41s,苗垫通过搬运机构40而在载置面部41s上被进给搬运。
110.环形转动带41的横向宽度即载置面部41s的横向宽度配置为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比苗垫的横向宽度窄。前搬运部31具备滑动接触引导部31g,滑动接触引导部31g以隔着载置面部41s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苗垫中位于比载置面部41s靠左右外侧的区域的根部在被进给搬运向后方时与滑动接触引导部31g滑动接触,但由于滑动接触引导部31g形成为平坦面状,因此苗垫的根部与滑动接触引导部31g几乎不产生摩擦。滑动接触引导部31g中,后述的杆部53所在的区域被切口,后述的秧苗补给开关45、皮带开关46以及第四片检测开关47所在的区域被穿孔。
111.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具有能够沿着搬运方向载置四片苗垫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四片苗垫从前往后依次称为第一片、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也就是说,预备苗搬运装置30配置为能够沿着搬运方向(机体前后方向)贮留多片苗垫。在本实施方式中,八行搬运机构40左右排列配置。因此,预备苗搬运装置30配置为能够贮留三十二片苗垫。在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形成有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来作为多个卡定部44。
112.第一卡定部44a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载置面部41s的左右两侧部凸起,咬住苗垫的根部。第二卡定部44b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载置面部41s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凸起并且配置为比第一卡定部44a大。第二卡定部44b具有倾斜面部44c和立起面部44d。倾斜面部44c越靠搬
运方向下游侧越向远离载置面部41s的那一侧倾斜。立起面部44d以跨于载置面部41s和倾斜面部44c的搬运方向后端部的方式在与搬运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也就是说,第二卡定部44b通过倾斜面部44c和立起面部44d在机体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三角形。由此,即使在前搬运部31向前下方倾斜的情况下,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也会以不会在载置面部41s上滑动的方式被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可靠地卡定搬运。如此,搬运机构40配置为将苗垫向后方搬运。
113.〔关于预备苗搬运装置的铲部〕
114.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延伸至比行驶机体c的前端部靠前侧处。因此,在田埂与行驶机体c的前方邻接的状态下插秧机在农田的田埂边停止,预备苗搬运装置30向前下方倾斜时,作业者能从田埂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补给苗垫。作业者在向插秧机补给苗垫时,通常利用铲板从苗箱铲取苗垫并将其载置于载秧台22、预备苗台(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苗搬运装置30被用作预备苗台。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具备铲部50,作业者即使不使用普通的铲板也能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苗垫。即,在预备苗搬运装置30中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所在的部分具备铲部50,铲部50从苗箱铲取载置于苗箱的状态的苗垫。
115.如图4~图7所示,铲部50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设于搬运方向上游侧。铲部50使载置于苗箱的状态的苗垫从苗箱分离。铲部50具备板状的铲板部51、底承接部52以及左右的杆部53、53。铲板部51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向前方延伸。底承接部52设于铲板部51的下方。
116.左右的杆部53、53各自配置为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苗垫的横向宽度的范围内的状态隔着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分配于左右,沿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延伸。左右的滑动接触引导部31g、31g中,左右的杆部53、53所在的区域沿着杆部53的延伸方向被切口。左右的杆部53、53各自的后端部为摆动支点x2,杆部53、53各自配置为能够绕摆动支点x2上下摆动。
117.底承接部52配置为能够在铲板部51的下方处从下方与苗箱的底部抵接。铲板部51与底承接部52隔开相当于苗箱的四角的立起部分的高度的距离,在铲板部51和底承接部52之间形成有间隙部s。因此,铲部50以能够使苗箱插入间隙部s的方式配置。作业者将已放入苗箱的苗垫的端部上拉,以苗垫的根部相对于铲板部51位于上侧的状态将苗箱推入间隙部s。由此,苗垫和苗箱通过铲板部51被分离,苗垫一边在铲板部51上滑动一边被引导向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如此,铲部50配置为:当苗箱插入间隙部s时,使苗垫从苗箱分离并使苗垫在铲板部51上滑动,将苗垫引导向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
118.在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存在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也就是说,当作业者将苗箱推入间隙部s时,苗垫滑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苗箱的推入方向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朝向下侧。因此,被推入间隙部s的状态的苗箱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往后下方倾斜。
119.如上,在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形成有第一卡定部44a。因此,当苗垫滑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中途而苗垫的根部卡挂于第一卡定部44a时,苗垫的根部会被毁坏。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苗垫在滑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时,通过左右的杆部53、53相对于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被向上侧抬起。此时,左右的杆部
53、53被上推部p推向上方。上推部p设于间隙部s。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板簧构件54和抵接构件55来作为上推部p。板簧构件5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抵接部”,抵接构件5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抵接部”。
120.也就是说,左右的杆部53、53配置为能够状态变更为以下两个状态: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杆部53位于比载置面部41s靠下侧处的状态;以及杆部53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被上推部p上推至比载置面部41s靠上侧处的状态将苗垫向载置面部41s引导的状态(以下,称为“上推状态”)。该上推状态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状态”。此外,杆部53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比载置面部41s靠下侧处的状态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状态”。
121.板簧构件54支承于铲板部51的前端部,从铲板部51向间隙部s的里侧(苗箱被推入的那一侧)延伸。也就是说,板簧构件54从铲板部51的前端部向间隙部s延伸,以在搬运方向观察时越远离铲板部51的前端部的那一侧越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此外,左右的杆部53、53的前端部(搬运方向上游侧端部)延伸至间隙部s,抵接构件55焊接固定于杆部53的前端部。也就是说,抵接构件55支承于杆部53的前端部。抵接构件55在机体后侧与板簧构件54邻接。抵接构件55具备滑动面部分,滑动面部分与板簧构件54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板簧构件54、54与左右的杆部53、53各自的抵接构件55、55抵接。
122.如图5~图7所示,当苗箱被推入间隙部s时,板簧构件54被苗箱的插入前端部分上推,与抵接构件55抵接。抵接构件55从板簧构件54受到按压作用,一边与板簧构件54滑动接触一边被推向上方。由此,杆部53与抵接构件55一体地绕摆动支点x2向上摆动。如此,上推部p设于间隙部s并且随着苗箱的插入而将杆部53在搬运方向观察时推向上方。换言之,当插入间隙部s的苗箱按压板簧构件54时,板簧构件54将抵接构件55上推。由此,上推部p使杆部53从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比载置面部41s靠下侧处的状态变更为上述的上推状态。
123.考虑到苗箱的左右宽度比搬运机构40的左右宽度和铲部50的左右宽度中的至少一方宽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到有以下的隐患:相对于搬运机构40位于左右两侧的杆部53、53中的一方的抵接构件55不与苗箱的左右的立起部分抵接,一方的杆部53无法按意图被上推。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如图4所示,具备抵接构件55a和抵接构件55b来作为抵接构件55。抵接构件55a焊接固定于一个杆部53的前端部。抵接构件55b焊接固定于两个杆部53、53各自的前端部。抵接构件55b配置为比抵接构件55a宽度宽。
124.抵接构件55b焊接固定于在机体横向上相互邻接的铲部50、50中右侧(左右一侧)的铲部50处的左侧(左右另一侧)的杆部53和左侧(左右另一侧)的铲部50处的右侧(左右一侧)的杆部53各自的前端部。因此,与抵接构件55b连结的两个杆部53、53一体地绕摆动支点x2上下摆动。抵接构件55b在俯视观察时与在机体横方向上相互邻接的铲部50、50中右侧(左右一侧)的铲部50处的左侧(左右另一侧)的板簧构件54和左侧(左右另一侧)的铲部50处的右侧(左右一侧)的板簧构件54分别重叠。通过该结构,即使是上述宽度宽的苗箱,位于作为供给对象的搬运机构40的左右的杆部53、53也会通过该宽度宽的苗箱的左右的立起部分与抵接构件55b的抵接而被可靠地推向上侧。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7所示的抵接构件55是图4所示的抵接构件55a,但即使其为抵接构件55b,杆部53和抵接构件55b也如图5~图7所示地摆动。
125.当作业者进一步将苗箱推入间隙部s时,苗箱的插入前端部分插入至比板簧构件54的伸出端部更靠里侧处。此时,通过苗箱的左右的立起部分(四角的立起部分中的左右的
部分)对抵接构件55施加按压作用,上推部p配置为保持杆部53的上推状态。并且,苗垫一边在铲板部51和左右的杆部53、53上滑动一边移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此时,杆部53处于上推状态,因此杆部53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多个第一卡定部44a的上端部靠上侧处。因此,在苗垫的根部相对于第一卡定部44a位于上侧的状态下,苗垫在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上方滑动移动。由此,在苗垫滑动移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中途,苗垫的根部不会卡挂于第一卡定部44a。此外,苗垫的左右中央区域挠曲,但苗垫的左右中央区域与第二卡定部44b的倾斜面部44c滑动接触。倾斜面部44c向后上方倾斜,因此苗垫会以不会卡挂于倾斜面部44c的方式通过左右的杆部53、53和倾斜面部44c在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上方顺畅地滑动移动。此外,苗垫支承于左右的杆部53、53和配置为比第一卡定部44a大的第二卡定部44b,因此苗垫一边避免与第一卡定部44a的滑动接触一边被引导至载置面部41s。
126.在苗垫从苗箱分离(或大致分离)的状态下,当作业者将苗箱从间隙部s拉出时,抵接构件55不再受到按压作用,因此左右的杆部53、53绕摆动支点x2向下摆动。然后,左右的杆部53、53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下降至比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靠下侧处,苗垫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通过该结构,苗垫的根部不会卡挂于第一卡定部44a,苗垫滑动移动至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此时,苗垫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与铲板部51之间,但当在前后方向上五成以上苗垫载置于载置面部41s时,苗垫相对于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被充分卡定。然后,当环形转动带41通过皮带输送用马达42转动时,苗垫被进给搬运向后方。
127.如图5~图7所示,在板簧构件54的下部(伸出端部所在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回面部54a。此外,在抵接构件55的下部形成有折回面部55c。折回面部54a中,板簧构件54的伸出端部所在侧的部分向上弯曲地形成。此外,折回面部55c在抵接构件55的下部向上弯曲地形成。即,板簧构件54的伸出前端部和抵接构件55的下部各自以朝向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侧的方式屈曲形成。由此,在作业者将苗箱从间隙部s拉出时,会减轻苗箱卡挂于板簧构件54的伸出前端部或抵接构件55的下部的隐患,作业者能将苗箱从间隙部s顺畅地拉出。
128.需要说明的是,板簧构件54、54隔着抵接构件55b的折回面部55c位于左右。也就是说,抵接构件55b的折回面部55c位于在机体横向上相互邻接的铲部50、50中右侧(左右一侧)的铲部50处的左侧(左右另一侧)的板簧构件54与左侧(左右另一侧)的铲部50处的右侧(左右一侧)的板簧构件54之间。
129.〔关于搬运装置的搬运控制〕
130.当从铲部50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了苗垫时,搬运机构40通过皮带输送用马达42使环形转动带41转动从而将苗垫向后方进给搬运,以便作业者能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继续供给苗垫。
131.如图3和图4所示,在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处的环形转动带41的侧方,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具备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秧苗补给开关45与皮带开关46的分隔距离比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换言之,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第一片的区域中前后配置。因此,当从铲部50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供给了苗垫时,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被苗垫的侧部踩踏。本发明的“第一检测部”由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构成。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
一检测部”具备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来作为两个检测装置。左右的滑动接触引导部31g、31g中的一方与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对应地被穿孔。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以沿着搬运机构40的搬运方向排列的状态且以相互隔开比苗垫的搬运方向的长度短的距离的状态配置。秧苗补给开关45相对于皮带开关46位于前侧。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各自是所谓的限位开关。在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各自的上部具备三角形的构件,该三角形的构件被施力以使其比滑动接触引导部31g的上表面部分向上侧凸出。当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的侧部踩踏秧苗补给开关45时,秧苗补给开关45中的该三角形的构件滑动至比滑动接触引导部31g的上表面部分靠下侧处,秧苗补给开关45呈接通状态。此外,当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的侧部踩踏皮带开关46时,皮带开关46中的该三角形的构件滑动至比滑动接触引导部31g的上表面部分靠下侧处,皮带开关46呈接通状态。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各自在被踩踏时呈接通状态,在未被踩踏时呈断开状态。秧苗补给开关45通过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来感测一片苗垫已被从苗箱经由铲部50可靠地移载至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此外,皮带开关46通过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来感测一片苗垫已被从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向后方搬运了一片苗垫的量。如此,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在搬运机构40的前部检测苗垫。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各自的状态被输送至控制部60(参照图8)。
132.在搬运机构40的搬运终端部处的环形转动带41的侧方具备第四片检测开关47。本发明的“第二检测部”由第四片检测开关47构成。左右的滑动接触引导部31g、31g中的一方与第四片检测开关47对应地被穿孔。第四片检测开关47也是限位开关,在第四片检测开关47的上部具备三角形的构件,该三角形的构件被施力以使其比滑动接触引导部31g的上表面部分向上侧凸出。当由环形转动带41搬运至搬运机构40的搬运终端部的苗垫的侧部踩踏第四片检测开关47时,该三角形的构件滑动至比滑动接触引导部31g的上表面部分靠下侧处,第四片检测开关47呈接通状态。也就是说,第四片检测开关47在被踩踏时呈接通状态,在未被踩踏时呈断开状态。通过该结构,第四片检测开关47在搬运机构40的后端部检测苗垫。第四片检测开关47的状态被输送至控制部60(参照图8)。
133.如图8所示,控制部60能基于秧苗补给开关45、皮带开关46以及第四片检测开关47的检测结果来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控制,自动地对从铲部50供给至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的苗垫进行进给搬运。图8中一一示出了秧苗补给开关45、皮带开关46、第四片检测开关47以及皮带输送用马达42,而与八行搬运机构40相应地,八组秧苗补给开关45、皮带开关46、第四片检测开关47以及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与控制部60连接。控制部60配置为对多个搬运机构40各自的皮带输送用马达42分别进行驱动控制。载置于载秧台22的苗垫的量多数情况下会根据不同的插植行而产生偏差,但若采用该结构,作业者例如能够仅对载秧台22上需要补给的插植行进行秧苗补给。由此,避免了对载秧台22上无需补给的插植行进行不必要的秧苗补给的隐患,能对载秧台22上需要补给的插植行进行适当的秧苗补给。
134.如上所述,被进给搬运至搬运机构40的搬运终端部的苗垫在进一步被进给搬运向后方时,一边从前搬运部31的后端部在后搬运部32上滑动一边被送向下方的载秧台22。但是,秧苗插植装置w与普通的秧苗插植装置同样地左右侧倾。因此,当向载秧台22以偏向左右一方的方式供给苗垫时,秧苗插植装置w整体上会向左右一方倾斜,后搬运部32与载秧台22会左右错位,存在苗垫没有被正常地引导至载秧台22的隐患。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
期望将苗垫从前搬运部31的后端部左右均匀地向载秧台22输送的结构。
135.如图9的流程图所示,控制部60首先判定秧苗补给开关45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步骤#01)。若秧苗补给开关45为断开状态(步骤#01:否),则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不被转动驱动,流程结束。若秧苗补给开关45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步骤#01:是),则控制部60判定第四片检测开关47是否为断开状态(步骤#02)。若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接通状态(步骤#02:否),则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不被转动驱动,流程结束。若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步骤#02:是),则控制部60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按规定的旋转量驱动(步骤#03)。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旋转量为一片苗垫的量。也就是说,在秧苗补给开关45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60通过皮带输送用马达42来将环形转动带41转动驱动一片苗垫的量。
13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片苗垫的量”是指以比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的搬运方向的长度多出预先设定的长度,设定得较长的距离。因此,以前后并列的方式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多片苗垫互不干扰,呈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的状态。一片苗垫的量的长度例如设定为比苗垫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多出皮带开关46的前后方向尺寸。
137.当环形转动带41旋转驱动完了一片苗垫的量时,控制部60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已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步骤#04)。考虑到在环形转动带41旋转驱动完了一片苗垫的量的状态下,皮带开关46保持接通状态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考虑到苗垫在搬运中途意外地卡挂而无法按意图搬运,停留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的可能性。此外,即使在苗垫按意图被搬运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在苗垫的搬运中又有新的苗垫载置于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皮带开关46被该新的苗垫踩踏的可能性。因此,在皮带开关46保持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步骤#04:否),控制部60进行故障处理并输出警报(警报通知)。由此,作业者注意到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异常而能进行预备苗搬运装置30上的苗垫的整理作业。当皮带开关46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时(步骤#04:是),流程结束。
138.每当从铲部50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苗垫时,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被苗垫的侧部踩踏而呈接通状态,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向后方被进给搬运一片苗垫的量。将苗垫向后方进给搬运后,在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确保出一片苗垫的量的供给空间。此时,秧苗补给开关45不再被苗垫踩踏而回到断开状态,皮带开关46不再被苗垫踩踏而回到断开状态。
139.在图9的结束处理中,也可以具有对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回到断开状态这一情况进行确认的处理。也可以采用在该确认处理中,当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中的至少一方呈接通状态时,控制部60进行故障处理并输出警报的结构。并且,控制部60也可以采用只要警报未被复位就不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控制的结构。此外,在步骤#01中,可以是,除了判定秧苗补给开关45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的处理以外,还具有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若皮带开关46未切换为接通状态,则控制部60判定为皮带开关46异常,进行故障处理并输出警报。在该情况下,控制部60也可以采用只要警报未被复位就不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控制的结构。
140.被进给搬运至搬运机构40的搬运终端部的苗垫踩踏第四片检测开关47,第四片检
测开关47呈接通状态。此时,在一个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以前后排列的方式载置有三片苗垫。然后,即使作业者从铲部50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供给第四片苗垫,由于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接通状态,因此也会在图9的步骤#02中判定为“否”,载置于环形转动带41的载置面部41s的苗垫不会被进给搬运。因此,避免了在作业者未注意到的状态下相对于载秧台22偏向左右一方地供给苗垫的隐患。
141.此外,当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时,多片苗垫互不干扰地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因此,当环形转动带41转动驱动一片苗垫的量时,皮带开关46和第四片检测开关47各自必定会暂时切换为断开状态。由此,不会有皮带开关46、第四片检测开关47被前后排列的两片苗垫连续地踩踏的隐患,避免了皮带输送用马达42因误工作、误感测而额外继续转动驱动的隐患。
142.如此,控制部60配置为:在秧苗补给开关45检测到苗垫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未检测到苗垫的情况下,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自动进行转动驱动以使苗垫向后方被进给搬运一片量的距离。此外,控制部60配置为:在第四片检测开关47检测到苗垫的情况下,无论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的检测状态如何,都不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自动进行转动驱动。
143.此外,控制部60配置为能够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切换为正转控制状态和反转控制状态。在正转控制状态下,控制部60以向载秧台22所在侧进给搬运苗垫的方式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控制。此外,在反转控制状态下,控制部60以向载秧台22所在侧的相反侧进给搬运苗垫的方式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控制。当采用该结构时,在插秧机的插植作业完成后余留了垫苗的情况下,作业者能通过切换皮带输送用马达42的旋转方向来容易地回收苗垫。
144.〔其他实施方式〕
145.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例示出的结构,以下,举例示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46.(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流程图所示,控制部60判定秧苗补给开关45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来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驱动,并在皮带输送用马达42的驱动结束后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已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结构。在图10的流程图中,控制部60首先判定秧苗补给开关45是否为接通状态(步骤#11)。若秧苗补给开关45为断开状态(步骤#11:否),则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不被转动驱动,流程结束。若秧苗补给开关45为接通状态(步骤#11:是),则控制部60接着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为接通状态(步骤#12)。若皮带开关46为断开状态(步骤#12:否),则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不被转动驱动,流程结束。如此,皮带输送用马达42被转动驱动的条件包括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为接通状态。由此,即使例如作业者在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补给苗垫时误接触了秧苗补给开关45或皮带开关46,也会防止皮带输送用马达42误工作。
147.若皮带开关46为接通状态(步骤#12:是),则控制部60判定第四片检测开关47是否为断开状态(步骤#13)。若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接通状态(步骤#13:否),则皮带输送用马达42不被转动驱动,流程结束。若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步骤#13:是),则控制部60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驱动规定的旋转量(步骤#14)。也就是说,在图10所示的流程图中,在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为接通状态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控
制部60通过皮带输送用马达42来使环形转动带41转动驱动一片苗垫的量。
148.(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当从铲部50向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部供给了苗垫时,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被苗垫的侧部踩踏,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皮带开关46配置于预备苗搬运装置30中的载置第二片以后的苗垫的区域。例如,在载置第二片苗垫的区域配置有皮带开关46的情况下,通过苗垫从第一片的区域被向后输送至第二片的区域,皮带开关46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因此,也可以采用在图9所示的步骤#04的控制中,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的结构。此外,多片苗垫互不干扰地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因此,当苗垫从第二片的区域被向后输送至第三片的区域并且其他苗垫从第一片区域被向后输送至第二片区域时,皮带开关46首先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之后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因此,也可以采用在图9所示的步骤#04的控制中,判定皮带开关46是否暂时切换为断开状态并在之后切换为接通状态的结构。
149.(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秧苗补给开关45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60自动地对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旋转驱动,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具备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的开关,当该开关被作业者操作时,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驱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秧苗补给开关45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通知装置(例如蜂鸣器、语音指导、操作画面等)通知作业者能够操作该开关。并且,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当作业者操作该开关时,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转动驱动以使苗垫向后方被进给搬运一片量的距离。总之,控制部60配置为:在秧苗补给开关45检测到苗垫且第四片检测开关47未检测到苗垫的情况下,使皮带输送用马达42进行转动驱动以使苗垫向后方被进给搬运一片量的距离。
150.(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搬运机构40具备环形转动带41来作为环形转动体,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备环形转动带4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搬运机构40具备环形转动链条来作为环形转动体并在环形转动链条安装有铲斗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在环形转动链条安装有卡定搬运用的板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以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30,该预备苗搬运装置30具有经由搭乘部23的上方向载秧台22搬运苗垫的搬运机构40。或者,搬运机构40也可以是辊式输送机。
15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体由电动液压缸28构成,但例如第一驱动体既可以由通过液压马达驱动的液压缸构成,也可以由电动直线导轨构成。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体只要采用驱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绕设于搭乘部23的上方的机体横向的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的结构即可。
152.(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预备苗搬运装置30配置为:在呈上升姿势的状态下,呈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的高度与摆动支点x1的高度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状态,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预备苗搬运装置30也可以在呈上升姿势的状态下向后上方倾斜,还可以向后下方倾斜。
153.(7)也可以采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搬运部31和后搬运部32能够一体地绕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具备后搬运部32的结构。也就是说,作为第一驱动体的电动液压缸28只要采用驱动预备苗搬运装置30绕摆动支点x1上下摆动的结构即
可。
154.(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在呈下降姿势的状态下位于比行驶机体c的前端部靠前侧处,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预备苗搬运装置30的前端部也可以采用在呈下降姿势的状态下位于比行驶机体c的前端部靠后侧处的结构。
155.(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体由电动式的皮带输送用马达42构成,但第二驱动体也可以由液压马达构成。
156.(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检测装置即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来作为第一检测部,但也可以采用仅具备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中的一方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配置有皮带开关46的部位配置兼具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双方功能的一个开关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图9所示的步骤#01的控制中,判定该一个开关是否已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采用在图9所示的步骤#04的控制中,判定该一个开关是否已从接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的结构。
157.(11)秧苗补给开关45和皮带开关46各自可以不是限位开关,例如也可以是磁力开关,还可以是能够进行图像识别处理的摄像机传感器,还可以是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是光传感器。
158.(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备作为限位开关的第四片检测开关47来作为第二检测部,但第四片检测开关47并不限定于限位开关。例如,第四片检测开关47也可以是磁力开关,还可以是能够进行图像识别处理的摄像机传感器,还可以是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是光传感器。
159.(13)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也可以采用例如检测皮带输送用马达42的电流值并基于该电流值来计算载置于载置面部41s的苗垫的个数的结构。
160.(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搬运机构40具备环形转动带41来作为环形转动体,但也可以采用不具备环形转动带4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搬运机构40具备环形转动链条来作为环形转动体并在环形转动链条安装有铲斗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在环形转动链条安装有卡定搬运用的板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以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30,该预备苗搬运装置30具有将苗垫向载秧台22搬运的搬运机构40。或者,搬运机构40也可以是辊式输送机。
161.(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铲板部51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向前方延伸,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与左右端部的搬运机构40对应地设置的铲板部51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向机体横向外方延伸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采用铲部50具备相对于搬运机构40的搬运始端部向外方延伸的板状的铲板部51的结构。
162.(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备板簧构件54和抵接构件55来作为上推部p,但上推部p也可以仅由抵接构件55构成。
163.(1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杆部53、53以隔着载置面部41s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一个搬运机构40以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两个环形转动带41、41,在环形转动带41、41之间具备一个杆部53。此外,也可采用是以下结构:在一个搬运机构40以横向排列的状态具备两个环形转动带41、41,在两个环形转动带41、41的左右两侧部与环形转动带41、41之间具备三个杆部53、53、53。此外,也可以采用在环形转动带41、41各自的左右中央部分沿搬运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卡定部44b的结构。
164.(18)以隔着载置面部41s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的杆部53、53也可以采用于摆动支点x2所在的部分经由机体横向的连结构件连结的结构。由此,左右的杆部53、53绕摆动支点x2一体地摆动。
165.(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杆部53绕后端部的摆动支点x2摆动,但也可以采用杆部53不绕摆动支点x2摆动而仅上下滑动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采用杆部53绕前端部的摆动支点摆动的结构。
166.(2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抵接部的抵接构件55(55a、55b)焊接固定于杆部53的前端部(搬运方向上游侧端部),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抵接构件55(55a、55b)也可以采用螺栓连结于杆部53的前端部的结构。
167.(2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来作为多个卡定部44,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多个卡定部44也可以仅由第一卡定部44a和第二卡定部44b中的一方构成。也就是说,只要在载置面部41s具备向上方凸起来对苗垫进行卡定搬运的多个卡定部44即可。
168.(2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定部44b具有倾斜面部44c和立起面部44d,立起面部44d在与搬运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立起,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立起面部44d以在侧面观察时越靠搬运方向下游侧越接近载置面部41s的方式倾斜的结构。
169.(2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定部44b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三角形,但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第二卡定部44b也可以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带有圆度的三角形。此外,倾斜面部44c也可以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例如四分之一圆弧)。并且,也可以采用立起面部44d与圆弧状的倾斜面部44c的搬运方向下游侧端部相连的结构。
170.(2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定部44a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载置面部41s的左右两侧部凸起,但第一卡定部44a也可以采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载置面部41s的左右一方的侧部凸起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卡定部44a只要采用在搬运方向观察时从载置面部41s的左右侧部凸起的结构即可。
17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下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发生冲突,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172.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173.本发明能应用于具备预备苗搬运装置的插秧机,该预备苗搬运装置将汇集多株秧苗而形成为垫状的苗垫向秧苗插植装置的载秧台搬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