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15772发布日期:2022-03-19 21:4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野菊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野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叶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
3.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4.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460932.8的“一种野菊花的种植方法”的专利,其在说明书中记载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选地、整地、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本发明通过整地、施基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一系列方法对野菊花进行种植,使土壤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培育出的菊花植株抗病性强,同时培育出的菊花植株抗病性强,香味浓郁,有利于大面积推广野菊花种植”,上述专利所提供的方法,虽然能够实现野菊实现一定的抗病效果,但是其耗费人工成本,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野菊的抗病属性,无法满足种植人员的需求。
5.综上所述,研发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仍是野菊种植技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制备褐藻寡糖,并将褐藻寡糖溶入水中,制得褐藻寡糖诱导剂,将野菊种子在褐藻寡糖诱导剂浸泡,再进行培育种植,使所种植的野菊能够具有抗褐斑病和抗黑斑病的性能,有效的提升了野菊的抗病性。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1)制备褐藻寡糖,将褐藻寡糖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制得褐藻寡糖诱导剂;
10.(2)取野菊种子,将野菊种子用70%酒精消毒10min,再用无菌水冲洗7-9次,然后在褐藻寡糖诱导剂中浸泡2min,完成野菊种子的预处理;
11.(3)将预处理的野菊种子置于培养基上,密封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至野菊种子发芽;
12.(4)将发芽的野菊种子移至室温环境中继续培育,然后将培育的野菊幼苗种植到
种植田中。
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中(1),制备褐藻寡糖的方法为:
14.取3%褐藻酸钠底物,用naoh调ph值为7.0后灭菌;加入1%酶液,在温度为45℃的条件下,230-400rpm水浴恒温振荡反应;然后110℃煮沸灭活10-12min,9000rpm离心15min去除杂质;用滤膜过滤处理后,冷冻干燥机干燥,制得褐藻寡糖。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酶液为褐藻胶裂解酶溶液,其加入量为1%。
1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振荡反应的时间为5-6h。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膜为7000滤膜。
1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1)中,所述褐藻寡糖的加入量为2%。
1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3)中,在将预处理的野菊种子置于培养基上前,将培养基在烘箱内灭菌6h。
2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烘箱的温度为72℃。
2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3)中,所述培养箱的温度为22℃-23℃,其光照时间为15-16h。
22.有益效果
23.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发明通过制备褐藻寡糖,并将褐藻寡糖溶入水中,制得褐藻寡糖诱导剂,将野菊种子在褐藻寡糖诱导剂浸泡,再进行培育种植,使所种植的野菊能够具有抗褐斑病和抗黑斑病的性能,有效的提升了野菊的抗病性,提升了野菊种植的成活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野菊抗黑斑病的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28.实施例1:
29.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步骤一、制备褐藻寡糖,将褐藻寡糖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制得褐藻寡糖诱导剂。
31.其中,制备褐藻寡糖的方法为:
32.取3%褐藻酸钠底物,用naoh调ph值为7.0后灭菌;加入1%酶液,在温度为45℃的条件下,230rpm水浴恒温振荡反应;然后110℃煮沸灭活10min,9000rpm离心15min去除杂质;用滤膜过滤处理后,冷冻干燥机干燥,制得褐藻寡糖。
33.酶液为褐藻胶裂解酶溶液,其加入量为1%。
34.振荡反应的时间为5h。
35.滤膜为7000滤膜。
36.褐藻寡糖的加入量为2%。
37.步骤二、取野菊种子,将野菊种子用70%酒精消毒10min,再用无菌水冲洗7次,然后在褐藻寡糖诱导剂中浸泡2min,完成野菊种子的预处理。
38.步骤三、将预处理的野菊种子置于培养基上,密封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至野菊种子发芽。
39.其中,在将预处理的野菊种子置于培养基上前,将培养基在烘箱内灭菌6h。
40.烘箱的温度为72℃。
41.培养箱的温度为22℃,其光照时间为15h。
42.步骤四、将发芽的野菊种子移至室温环境中继续培育,然后将培育的野菊幼苗种植到种植田中。
43.实施例2:
4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大致和实施例1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45.在步骤一中,265rpm水浴恒温振荡反应,振荡反应的时间为56h,煮沸灭活11min;
46.在步骤二中,用无菌水冲洗8次;
47.在步骤三中,培养箱的温度为23℃,其光照时间为16h。
48.实施例3:
4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利用褐藻寡糖诱导野菊产生抗病性的方法大致和实施例1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50.在步骤一中,400rpm水浴恒温振荡反应,振荡反应的时间为6h,煮沸灭活12min;
51.在步骤二中,用无菌水冲洗9次;
52.在步骤三中,培养箱的温度为23℃,其光照时间为16h。
53.实施例4:
54.1)野菊抗褐斑病的效果。
55.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方法,分别培育野菊100株,分别作为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并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并不对野菊种子浸泡褐藻寡糖诱导剂,野菊100株,作为对照组,在各野菊的叶子上喷洒半知菌类菊壳针孢菌溶液,一周后,统计野菊叶子病变情况(出现褐斑病株数),将相关数据记录于表1。
56.表1:野菊叶子病变统计表
57.组别n褐斑病株数对比组10078第一实验组1002第二实验组1004第三实验组1003
58.由表1可知,与对比组相比,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中野菊出现褐斑病株数的数量均明显少于对比组(p<0.05),说明通过对野菊种子浸泡褐藻寡糖诱导剂,能够有效的诱导野菊产生抗褐斑病性能,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对于抗褐斑病效果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均能诱导野菊产
生抗褐斑病性能。
59.2)野菊抗黑斑病的效果。
60.采用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方法,分别培育野菊100株,随机各取20片野菊叶子,分别作为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并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并不对野菊种子浸泡褐藻寡糖诱导剂,培育野菊100株,随机取20片野菊叶子,作为对照组,在各野菊的叶子上喷洒壳针孢属的真菌溶液,两天后,统计野菊叶子病变情况(出现黑斑病的野菊叶子数),将相关数据记录于表2,并进行数据统计,见图1。
61.表2:野菊叶子病变统计表
62.组别n黑斑病叶数对比组2015第一实验组200第二实验组201第三实验组201
63.由表2和图1可知,与对比组相比,第一实验组、第二实验组和第三实验组中野菊叶子出现褐斑病的数量均明显少于对比组(p<0.05),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能够诱导野菊产生抗黑斑病性能。
64.本发明通过制备褐藻寡糖,并将褐藻寡糖溶入水中,制得褐藻寡糖诱导剂,将野菊种子在褐藻寡糖诱导剂浸泡,再进行培育种植,使所种植的野菊能够具有抗褐斑病和抗黑斑病的性能,有效的提升了野菊的抗病性。
6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