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香菇菌种的接种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9136发布日期:2021-09-25 11:3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香菇菌种的接种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香菇接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香菇菌种的接种针。


背景技术:

2.香菇属起源于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菇,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珍贵食用菌,我国最早栽培香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目前市面上的香菇大部分是人工培养的,香菇的培养步骤多,接种属于其中一个步骤,其具体操作是在培养袋或者培养棒上进行扎孔注射菌种。
3.接种针上述接种方式中主要的接种工具,接种针直接插到培养袋或者培养棒,然后控制菌种的注射量,最后拔出接种针。手动重复对每个培养袋或者培养棒进行相同的操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4.接种针的侧壁分布多个通孔,菌种是液态状,受压后从这些通孔中挤出。但是接种针在插入过程中容易因细碎的培养基堵塞,使得菌种的注射受阻,并且疏通十分困难,为接种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以减小排液孔受阻的可能性,降低接种操作的难度,提高接种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香菇菌种的接种针,包括上端和下端贯通的外层管体,以及上端贯通和下端密封的内层管体;所述外层管体的内径与内层管体的外径适配,外层管体的侧壁和内层管体的侧壁均分布多个排液孔,且外层管体的排液孔与内层管体的排液孔一一对应;
6.所述内层管体的外侧壁设有与外层管体的上端对应的台阶面,以及内层管体的外侧壁设有可转动的螺母,所述外层管体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螺母适配的外螺纹;所述外层管体的上端和台阶面之间设有密封垫,通过螺母旋紧于外层管体的外螺纹,进而将密封垫夹紧于外层管体和台阶面之间。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8.螺母旋在外层管体并且保持一定的松紧程度,即螺母仅仅是起到防止外层管体和内层管体沿着轴向发生相对滑动的作用,但外层管体和内层管体可相对转动。在接种前,转动外层管体或者内层管体,使外层管体的排液孔与内层管体的排液孔错位,从而菌种液封堵在内层管体内。然后再插入培养袋或者培养棒中,插入到位后,再次转动外层管体或者内层管体,使外层管体的排液孔与内层管体的排液孔一一对应,注入菌种液,最后又一次转动外层管体或者内层管体,使外层管体的排液孔与内层管体的排液孔错位,并拔出,菌种接种完成。在插入和拔出过程均能有效地细碎的培养基堵塞排液孔,使得菌种的注射通畅无阻,接种操作更加容易,从而提高了接种效率。
9.优选地,所述内层管体的外部设有沿着周向的环状凸起,所述螺母的内壁设有与环状凸起对应的环状凹槽,通过环状凸起卡环状凹槽中进而使螺母与内层管体转动连接。
10.限位凸起卡在环状凹槽中只能转动,使得螺母相对于外层管体转动而无法沿着轴
向移动,外层管体通过螺纹旋紧后外层管体便与内层管体对接,防止了外层管体脱。
11.优选地,所述螺母的内螺纹长度不小于15cm。
12.由于外层管体和内层管体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反复转动,但是转动的幅度不会太大,螺母的内螺纹长度尽可能地长,提供更大的转动幅度。
13.优选地,所述内层管体的上端设有防滑接头。
14.防滑接头与菌种供液系统连接,减小在连接处出现漏液,松动的可能性。
15.优选地,所述内层管体的下端设有伸出外层管体的尖锥。
16.优选地,所述外层管体的下端与所述尖锥适配的锥形斜面。
17.锥形斜面和尖锥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更大的锥形体,更容易地插入培养袋或者培养棒中,同时减小插入的阻力。
18.优选地,所述密封垫的材料为橡胶。
19.优选地,所述外层管体和内层管体的材料均为不锈钢。
20.不锈钢材质耐空气、水等,具有很好的防生锈的特性,使用寿命长,同时兼顾其易消毒,大部分的消毒方式均可,为接种工作减小负担。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2.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外层管体1、内层管体2、防滑接头3、排液孔4、尖锥5、锥形斜面6、台阶面7、螺母8、密封垫9、环状凸起10、环状凹槽11、阀门12。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香菇菌种的接种针,包括上端和下端贯通的外层管体1,以及上端贯通和下端密封的内层管体2。另外,外层管体1和内层管体2的材料均为不锈钢。不锈钢材质耐空气、水等,具有很好的防生锈的特性,使用寿命长,同时兼顾其易消毒,大部分的消毒方式均可,为接种工作减小负担。内层管体2的上端设有防滑接头3,防滑接头3与菌种供液系统连接,减小在连接处出现漏液,松动的可能性。
28.如图1和图2所示,外层管体1的内径与内层管体2的外径适配,外层管体1的侧壁和内层管体2的侧壁均分布多个排液孔4,且外层管体1的排液孔4与内层管体2的排液孔4一一对应。所述内层管体2的下端设有伸出外层管体1的尖锥5,所述外层管体1的下端与所述尖
锥5适配的锥形斜面6。锥形斜面6和尖锥5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更大的锥形体,更容易地插入培养袋或者培养棒中,同时减小插入的阻力。
29.外层管体1和内层管体2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30.内层管体2的外侧壁设有与外层管体1的上端对应的台阶面7,以及内层管体2的外侧壁设有可转动的螺母8,所述外层管体1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螺母8适配的外螺纹;所述外层管体1的上端和台阶面7之间设有密封垫9,通过螺母8旋紧于外层管体1的外螺纹,进而将密封垫9夹紧于外层管体1和台阶面7之间。这里的密封垫9的材料为橡胶,也可以为硅胶。
31.而螺母8与外层管体1之前的连接关系如下:
32.内层管体2的外部设有沿着周向的环状凸起10,所述螺母8的内壁设有与环状凸起10对应的环状凹槽11,通过环状凸起10卡环状凹槽11中进而使螺母8与内层管体2转动连接。限位凸起卡在环状凹槽11中只能转动,使得螺母8相对于外层管体1转动而无法沿着轴向移动,外层管体1通过螺纹旋紧后外层管体1便与内层管体2对接,防止了外层管体1脱。所述螺母8的内螺纹长度不小于15cm。由于外层管体1和内层管体2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反复转动,但是转动的幅度不会太大,螺母8的内螺纹长度尽可能地长,提供更大的转动幅度。
33.使用方法:
34.内层管体2和外层管体1经过消毒后,内层管体2插入到外层管体1中,直至锥形斜面6和尖锥5无缝连接。螺母8旋在外层管体1,仅仅是起到防止外层管体1和内层管体2沿着轴向发生相对滑动的作用,但外层管体1和内层管体2可相对转动。在接种前,转动外层管体1或者内层管体2,使外层管体1的排液孔4与内层管体2的排液孔4错位,从而菌种液封堵在内层管体2内。然后再插入培养袋或者培养棒中,插入到位后,再次转动外层管体1或者内层管体2,使外层管体1的排液孔4与内层管体2的排液孔4一一对应,注入菌种液,最后又一次转动外层管体1或者内层管体2,使外层管体1的排液孔4与内层管体2的排液孔4错位,并拔出,菌种接种完成。在插入和拔出过程均能有效地细碎的培养基堵塞排液孔4,使得菌种的注射通畅无阻,接种操作更加容易,从而提高了接种效率。
35.另外,为了方便控制菌种液的通断,靠近外层管体1的上端设有阀门12。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