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场用驱鸟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0059发布日期:2021-11-03 13:30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场用驱鸟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弹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场用驱鸟弹。


背景技术:

2.驱鸟弹由发射药、弹丸、外壳等组成,通过专用发射装置将弹丸发射到空中,产生爆响声惊吓飞行的鸟类,达到驱鸟的效果。驱鸟弹广泛用于机场驱鸟作业,保障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的安全。现在机场使用钛镭弹和二踢脚弹两种驱鸟弹。
3.如图9所示,钛镭弹由弹头31、发射药筒33、装在弹头31内的效果药32、装在发射药筒33内的发射药34、电子引信35等组成。发射药筒33为纸质。电子引信35由两根导线、及两根导线一端之间的发热丝和包裹在发热丝上的易燃物组成,当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电源的正负极时,电流流过发热丝,并引燃包裹在发热丝上的易燃物,进而引燃发射药34。钛镭弹装入发射管内的状态如图10所示,钛镭弹从后面装入发射管37后,关闭后盖36,钛镭弹的电子引信导线通过后盖37和发射管36后端之间的孔引出,连接到控制系统电路的正负极。当控制系统通过电子引信35导线通电时,电子引信35爆燃,点燃发射药,将弹头31从发射管37内推出,发射到空中后效果药32爆炸。发射药筒33被炸碎,残留在发射管37内。
4.如图7所示,二踢脚弹由外筒21、堵塞22、隔层23、弹头24、发射药25、电子引信26等组成。二踢脚弹的电子引信26与钛镭弹的电子引信35相同。二踢脚弹装入垂直发射管27内的状态如图8所示,二踢脚弹垂直插入发射管27内,电子引信26导线从二踢脚弹和发射管之间的空隙引出,连接到控制系统电路的正负极。当控制系统通过电子引信26导线通电时,电子引信26爆燃,点燃发射药25,将弹头从二踢脚外筒21中推出,发射到空中爆炸,二踢脚外筒21留在发射管27中。
5.钛镭弹发射管一次只能装填一发,发射完成后才能再次装填,驱鸟作业的持续性差。其次,每次装填钛镭弹,必须手动将发射管后盖打开,将钛镭弹装入,再手动关闭后盖,另外,钛镭弹的电子引信必须由人工操作,才能将其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到控制系统电路的正负极。钛镭弹的这种装填操作过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驱鸟作业的及时性,增加了维护驱鸟设备的工作量。再次,钛镭弹发射完成后,纸质的发射药筒被炸碎,并残留在弹膛内,需要及时清理,否则残留物积攒过多时,将无法装入钛镭弹。
6.结合图7、图8,二踢脚弹需垂直插入发射管内,与钛镭弹装填方式相比,较简单。其它与钛镭弹相似。综上所述,钛镭弹和二踢脚弹受限于其结构特征,必须通过手动操作才能完成装填,无法实现全自动装填,不能有效提高驱鸟作业的持续性和及时性、降低维护驱鸟设备的工作量。
7.鉴于此,目前亟待提出可实现多次装填、且自动上膛、发射以及退壳的一种机场用驱鸟弹。


技术实现要素:

8.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场用驱鸟弹,以实现自动上
膛、发射以及自动退壳的功能。
9.本实用新型的机场用驱鸟弹,包括弹壳以及弹头:
10.所述弹壳包括相互连接的弹壳底座和弹壳筒;
11.所述弹壳筒内填充设有发射药;所述弹头嵌入所述弹壳筒内,所述弹头内填充设有效果药;
12.所述弹壳筒内设有电子引信,所述电子引信一端嵌入所述发射药内,另一端具有一对导线并穿过所述弹壳筒;
13.所述弹壳筒外壁设有一对适于电子引信的导线穿过的导线孔;所述弹壳筒于所述导线孔处设有电极触片。
14.进一步的,所述弹壳筒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柱形部、锥形部以及第二柱形部;所述弹壳筒的第一柱形部、锥形部以及第二柱形部内径相同。
15.进一步的,所述弹壳底座具有第三柱形部和第四柱形部;所述第三柱形部外壁设有退膛槽;所述弹壳底座的第四柱形部与所述弹壳筒的第一柱形部内壁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弹壳筒的第一柱形部内壁与所述弹壳底座的第四柱形部外壁之间通过胶水粘接;所述弹壳底座的第四柱形部的环形面与所述弹壳底座的第一柱形部端面通过胶水粘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导线孔设于所述弹壳筒的第一柱形部外壁,所述电极触片呈环状且包覆于所述导线孔外。
18.进一步的,所述弹头呈柱形,且所述弹头与所述发射药之间设有隔层。
19.进一步的,所述弹壳筒的第二柱形部端面设有封堵层。
20.进一步的,所述弹头内设有延时引信。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鸟弹,配合专用的发射装置,可实现驱鸟弹自动上膛、发射、退弹壳的功能,有效提高驱鸟作业的持续性、减少维护驱鸟设备的工作量。
2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鸟弹,采用弹壳和弹头的结构设计,在发射过程当中,将发射药产生的残渣留在弹壳内并随着弹壳一起弹出,减少对发射装置的发射管造成的污染。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鸟弹的剖视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壳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壳筒的剖视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鸟弹于发射管内的剖视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射管的剖视示意图;
30.图7是背景技术中的二踢脚弹剖面示意图;
31.图8是背景技术中的二踢脚弹入发射管的剖面示意图;
32.图9是背景技术中的钛镭弹剖面示意图;
33.图10是背景技术中的钛镭弹装入发射管的剖面示意图;
34.其中,1、弹壳;2、弹头;3、发射药;4、效果药;5、电子引信;6、电极触片;7、发射管;8、点火件;11、弹壳筒;12、弹壳底座;51、导线;71、膛管;72、膛盖;1101、第一柱形部;1102、第二柱形部;1103、锥形部;1201、第三柱形部;1202、第四柱形部;1203、退膛槽;7101、电极孔;7201、退膛钩;7202、锥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本实施例的机场用驱鸟弹,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弹壳1和弹头2。
37.弹壳1包括相互连接的弹壳底座12以及弹壳筒11,弹壳1内填充有发射药3,发射药3在点燃后提供动力以驱使弹头2发射。弹头2呈柱形,嵌入弹壳筒11内并与发射药3接触,弹头2内填充有效果药4,效果药4通过弹头2发射后燃烧发出声、光或气味以实现驱鸟的目的。为了点燃效果药4,弹头2内还设有延时引信。
38.具体地,弹头2与发射药3之间设有隔层,以避免发射药3溢出。
39.所述效果药为现有技术中常规产品,如中国专利cn105890468a中采用的效果药,所述发射药可采用黑火药。
40.如图2和图3所示,弹壳筒1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柱形部1101、锥形部1103以及第二柱形部1102;所述弹壳筒11的第一柱形部1101、锥形部1103以及第二柱形部1102内径相同。
41.如图1所示,弹壳底座12具有第三柱形部1201和第四柱形部1202;所述第三柱形部1201外壁设有退膛槽1203;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四柱形部1202与所述弹壳筒11的第一柱形部1101内壁连接。所述弹壳筒11的第一柱形部1101内壁与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四柱形部1202外壁之间通过胶水粘接;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四柱形部1202的环形面与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一柱形部1101端面通过胶水粘接。
42.如图1和图2所示,弹壳筒11内部设有电子引信5,电子引信5一端嵌于发射药3内,另外一段具有两根导线51并且两根导线51穿过弹壳筒11壁,通过两根导线51将电子引信5点燃,进而点燃弹壳1内的发射药3,以实现发射的基础功能。同时发射药3点燃将弹头2发射时,也会点燃弹头2内的延时引信,进而点燃效果药4。
43.弹壳筒11的外壁设有一对适于电子引信5穿过的导线51孔,所述弹壳筒11于所述导线51孔处设有电极触片6。如图4所示,所述导线51孔设于所述弹壳筒11的第一柱形部1101外壁,所述电极触片6呈环状且包覆于所述导线51孔外。
44.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图5和图6所示,将本实施例中的驱鸟弹装入发射管7后,其中,所述发射管7包括膛管71和膛盖72;所述膛盖72一端设有退膛钩7201,所述退膛钩7201与所述弹壳底座12的退膛槽1203卡接;所述膛管71外壁设有电极孔7101,适于所述点火件8穿过并与电极触片6连接,点火件8为电极触针;所述电极触针一端穿过所述电极孔7101与电极触片6连接,另一端适于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膛管71内壁具有锥形面,所述膛管71内壁的锥形面锥度与所述弹壳筒11的锥形部1103锥度相同,适于对弹
壳1限位。
45.退壳钩勾入退膛槽1203。控制系统向电极触针通电时,电流通过电极触针、电极触片6,进入电子引信5,再通过电极触片6、电极触针形成回路。电子引信5的发热丝点燃包裹在引信头上的易燃物,进而引燃发射药3,将弹头2推出弹壳1,通过发射管7,发射到空中。发射药3燃烧的同时,点燃弹头2的延时引信。发射管7膛盖72径向后退时,退壳钩将弹壳1从发射管7拉出。
46.本实施例的驱鸟弹的制造过程具体为,首先,将电子引信5的两根导线穿过导线51孔;将电极触片6安装到弹壳筒11上,且包覆于所述导线51孔外。然后,使用胶水将所述弹壳筒11的第一柱形部1101内壁与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四柱形部1202外壁之间粘接;使用胶水将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四柱形部1202的环形面与所述弹壳底座12的第一柱形部1101端面之间粘接;之后将发射药3装填入弹壳筒11内,并依次安装隔层、弹头2以及封堵层。
4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