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07257发布日期:2022-04-16 16:0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


背景技术:

2.大棚农作物是指在大棚上覆盖塑料薄膜所种植出来的蔬菜,可人为控制蔬菜上市季节。采用大棚覆盖塑料薄膜种植蔬菜,就是人为地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调整蔬菜生产季节,调节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优质高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一般上半年雨季较多,雨季雨水过多大棚内易积水,农作物苗期遭受雨涝后,沤根死苗,所以大棚蔬菜种植户一般要提前做好防涝排涝的准备,一旦涝害过重,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使大棚能生产更多的优质蔬菜,完善水系配套,一定要开好沟、渠,便于引水、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包括大棚,所述大棚的内腔底部设有土壤,所述大棚的内部设置有水槽,所述土壤之间开设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水槽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集水管,所述排水管与集水管相互连通,所述水槽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侧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延伸至大棚的外部,所述水槽的一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刻度尺和可视窗,所述水槽的一侧外壁靠近可视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水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槽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7.优选的,所述水槽与集水管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
8.优选的,所述土壤之间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沟,所述排水沟是等距离分布,且所述排水沟与排水管是竖直贯通的。
9.优选的,所述排水沟与排水管相互连通,所述排水沟与排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10.优选的,所述水槽的高度低于大棚的高度,且所述水槽的底部埋在土壤之中。
11.优选的,所述集水管的高度高于抽水管的高度。
12.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与水位传感器通过导线电性相连。
13.优选的,所述排水沟的内部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过滤孔大于第一过滤网的过滤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使用时,当雨季来临,降水量过多,雨水流进大棚的内部,进入土壤之中,雨水聚集在排水沟内,避免雨水浸泡农作物的根部,雨水混着泥土经过第二过滤网的过滤,
雨水经过排水管进入到集水管,流入水槽,当水槽内的水量达到一定位置,水位传感器发出警报,启动控制开关,抽水泵开始工作,雨水在第一过滤网的过滤下,在抽水泵的作用下通过连接头进入抽水管流出大棚,避免了雨水过多导致大棚内积水,使得农作物苗期遭受雨涝,造成损失。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位传感器能根据水位高度进行及时的排水,排水效率高,避免雨涝,保护了农作物,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能有效过滤杂质,使得雨水能循环使用,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水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水槽的内部结构透视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排水沟与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大棚;2、土壤;3、水槽;4、排水沟;5、排水管;6、集水管; 7、抽水泵;8、连接头;9、抽水管;10、刻度尺;11、可视窗;12、控制开关; 13、水位传感器;14、第一过滤网;15、第二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1.如图1-4所示,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包括大棚1,所述大棚1 的内腔底部设有土壤2,所述大棚1的内部设置有水槽3,所述土壤2之间开设有排水沟4,所述排水沟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5,所述水槽3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集水管6,所述排水管5与集水管6相互连通,所述水槽3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的一侧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8,所述连接头8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抽水管9,所述抽水管9延伸至大棚1的外部,所述水槽3的一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刻度尺10和可视窗11,所述水槽3的一侧外壁靠近可视窗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12,所述水槽3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3,所述水槽3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4。
2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水槽3与集水管6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能够避免雨水渗漏。
2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土壤2之间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沟4,所述排水沟 4是等距离分布,且所述排水沟4与排水管5是竖直贯通的,能够便于排水。
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排水沟4与排水管5相互连通,所述排水沟4 与排水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能够避免雨水渗漏。
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水槽3的高度低于大棚1的高度,且所述水槽3 的底部埋在土壤2之中。
2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集水管6的高度高于抽水管9的高度,能够便于雨水的排出。
2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12与水位传感器13通过导线电性相连。
2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排水沟4的内部设有第二过滤网15,所述第二过滤网15的过滤孔大于第一过滤网14的过滤孔,能够便于过滤杂质。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使用时,当雨季来临,降水量过多,雨水流进大棚1的内部,进入土壤2之中,雨水聚集在排水沟4内,避免雨水浸泡农作物的根部,雨水混着泥土经过第二过滤网 15的过滤,雨水经过排水管5进入到集水管6,流入水槽3,当水槽3内的水量达到一定位置,水位传感器13发出警报,启动控制开关12,抽水泵7开始工作,雨水在第一过滤网14的过滤下,在抽水泵7的作用下通过连接头8进入抽水管 9流出大棚1,避免了雨水过多导致大棚1内积水,使得农作物苗期遭受雨涝,造成损失。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位传感器13能根据水位高度进行及时的排水,排水效率高,避免雨涝,保护了农作物,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14和第二过滤网 15能有效过滤杂质,使得雨水能循环使用,节约资源。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包括大棚(1),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1)的内腔底部设有土壤(2),所述大棚(1)的内部设置有水槽(3),所述土壤(2)之间开设有排水沟(4),所述排水沟(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5),所述水槽(3)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集水管(6),所述排水管(5)与集水管(6)相互连通,所述水槽(3)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的一侧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8),所述连接头(8)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抽水管(9),所述抽水管(9)延伸至大棚(1)的外部,所述水槽(3)的一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刻度尺(10)和可视窗(11),所述水槽(3)的一侧外壁靠近可视窗(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12),所述水槽(3)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3),所述水槽(3)的内腔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与集水管(6)的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密封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2)之间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沟(4),所述排水沟(4)是等距离分布,且所述排水沟(4)与排水管(5)是竖直贯通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4)与排水管(5)相互连通,所述排水沟(4)与排水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3)的高度低于大棚(1)的高度,且所述水槽(3)的底部埋在土壤(2)之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6)的高度高于抽水管(9)的高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2)与水位传感器(13)通过导线电性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4)的内部设有第二过滤网(15),所述第二过滤网(15)的过滤孔大于第一过滤网(14)的过滤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片大棚自动排洪防涝装置,包括大棚,大棚的内腔底部设有土壤,大棚的内部设置有水槽,土壤之间开设有排水沟,排水沟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水槽的两侧固定安装有集水管,排水管与集水管相互连通,水槽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抽水泵,抽水泵的一侧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的另一端通过法兰连接有抽水管,抽水管延伸至大棚的外部,水槽的一侧外壁固定安装有刻度尺和可视窗,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水位传感器能根据水位高度进行及时的排水,排水效率高,避免雨涝,保护了农作物,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能有效过滤杂质,使得雨水能循环使用,节约资源。节约资源。节约资源。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小怡花卉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4
技术公布日:202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