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蜂巢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4251发布日期:2021-11-29 21:11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蜂巢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养蜂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蜂巢框。


背景技术:

2.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具有嗅觉灵敏、擅于采集零星蜜粉源等特性,适合我国广大山区、丘区饲养,其生产的优质蜂蜜和传花授粉的生态价值,是西方蜜蜂(简称西蜂)无法取代的。十八世纪美国养蜂家郎斯特罗什发明了活框蜂箱用于饲养西蜂,并于十九世纪初传入我国用于饲养中蜂,与我国传统蜂箱饲养中蜂相比,虽在蜂群的饲养管理、繁育分蜂、产蜜量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对养蜂员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高,对广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山区农民及而言,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掌握,盲目大面积推广,往往适得其反;另外,用郎氏活框蜂箱饲养中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完全适宜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因此,改进蜂箱及巢框,为山区养蜂农民设计一款适合中蜂生物学特性、简洁高效、适用性强的蜂箱及配套巢框,是我们国内养蜂界一直坚持不懈工作。
3.(一)中蜂生物学特性
4.1.
ꢀ“
喜静忌动、结团而居”5.中蜂“喜静忌动、结团而居”的习性能够更加有效躲避敌害,是长期进化选择的结果。生活在树洞、岩石洞中的野生中蜂,通常根据洞的形状将蜂巢筑为半球形,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不仅群强、产量高,而且病害少。所以,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尽量将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解决蜂群住好的问题。
6.2.蜂群的巢温及湿度调节
7.蜂群具有调节恒定巢温的能力,单只蜜蜂属于变温动物,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则具有类似恒温动物调节体温恒定的能力。蜂巢温度通常保持在最适合蜜蜂生长的34
°
c

35
°
c,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发育和繁殖。蜂群需要热量时,部分专司产热的工蜂会震动胸部肌肉产生热量,其他工蜂翅膀微张,形成一个保护层,保持住蜂群的温度。当巢内温度过高时,工蜂就会四下散开,并在巢门扇动翅膀使空气流动起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如果这种方法不足以降温,采水蜂会采来水滴放在巢脾或箱壁,扇动翅膀促其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
8.蜂巢中适宜的相对湿度,在蜜蜂繁殖期生长发育为90%~95%,越冬期75%

80%,蜂蜜生产期70%左右。河南群众称中蜂为“水蜜蜂”。当湿度低于或者高于合理区间,蜂群都会去调节。
9.(二)郎氏蜂箱巢框的缺点
10.1.中蜂蜂路一般在8mm

10mm之间,按照这样的蜂路在蜂箱里摆放好巢框后再盖上覆布。饲养过程中,蜂农在查看蜜蜂过程中,一揭开覆布,由于巢脾与巢脾之间空隙与外面直接相通,整个蜂群原来已经调节好的的温度和湿度立马被破坏。查看完毕盖上覆布后,蜜蜂将耗费两三个小时才能重新将生活环境调节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样将耗费蜜蜂大量的精力,并且消耗蜂蜜。并且,这也违背蜜蜂“喜静忌动”的生物学特性,如果经常这样的打
扰,对蜂群发展肯定不利,并且可能引起蜜蜂的飞逃。
11.2.山区老百姓文化程度低,使用活框蜂箱饲养中蜂,对蜂路的把握不到位,相邻巢框形成的蜂路或大或小,极大影响整个蜂群的发展,不利于蜂蜜的生产。
12.3.在蜂群的运输过程中,为了蜂群的安全,必须将蜂箱里的每个巢框用铁钉或卡子固定,否则巢框之间容易相互挤压,压伤蜜蜂,这样也耗费蜂农的时间和精力。


技术实现要素:

1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蜂巢框,使得多个巢框并列组合时,上框梁之间基本密闭,上框梁下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打开蜂箱揭开覆布查看蜂群时,不易惊扰蜂群,破坏蜂群的温度和湿度程度较小;相邻巢框之间形成的蜂路为10mm,正好适合中蜂养殖。
1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15.一种中蜂巢框,包括上框梁、侧梁和下框梁,所述上框梁、两根侧梁和下框梁组成一个矩形框,所述上框梁的至少一个侧部设有凸边,所述凸边使得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两个巢框的上框梁相贴合、大框端面相间隔。
16.通过以上结构设计,一是使得多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相邻两个巢框的上框梁相贴合、大框端面相间隔。进而使得多个巢框的上部相接触,形成一个隔离带,使得巢框下部与上部隔离,打开蜂箱揭开覆布查看蜂群时,不易惊扰巢框下部的蜂群,破坏巢框下部的蜂群的温度和湿度程度较小。二是通过凸边实现对相邻两个巢框的大框端面的距离进行快速定距,便于快速安放多个巢框,效率较大程度提高。如相邻两个巢框的大框端面的距离要求为10cm,通过设置相应的凸边尺寸,当相邻两个巢框靠拢后,由凸边的阻挡,刚好保证了相邻两个巢框的大框端面的距离为10cm,其定距效率好,便捷高效对巢框进行布设。
17.优选的,所述上框梁的一个侧部设有凸边;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凸边相接触于另一个巢框的上框梁无凸边的一侧面。
18.将上框梁的一个侧壁设置凸边,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19.优选的,所述上框梁的两个侧部分别设有凸边;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凸边相接触于另一个巢框的凸边。
20.在上框梁的两个侧部分别设有凸边,使得上框梁的纵向截面为倒“凸”形,利用两侧部的凸边相接触来封闭巢框下部。
21.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梁其中一侧部的凸边为上凸边,另一侧部的凸边为下凸边;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上凸边盖于另一个巢框的下凸边。
22.将上框梁的两侧部分别设置上凸边和下凸边,使得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上凸边盖于另一个巢框的下凸边。进而两个巢框相接触的贴合性进一步增强。
23.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梁的下底面还设有沟槽。
24.增加沟槽的设计,便于根据需求,将相关的零部件安装到沟槽中。
25.进一步地,所述上框梁的两端还分别设有凸耳。
26.增加凸耳的设计,便于将巢框安装到蜂箱的相应位置,以及便于握持凸耳,对巢框进行搬动。
27.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中蜂巢框,还包括拉绳,所述侧梁设有间隔分布的若干通
孔,所述拉绳依次穿过两根侧梁的通孔,在两侧梁之间形成间隔分布的若干条拉条。
28.通过增加拉绳,将两个侧梁进行拉连,便于安装巢础等零部件。
29.进一步地,所述拉绳为铁丝。
30.将拉绳采用铁丝,取材方便,还可以采用铜丝等其他金属丝等。
3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32.1.更加适合中蜂的“喜静忌动”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巢框与巢框是并拢摆放的,相邻巢框的上框梁形成了一个基本闭合整体,将蜂群的生活环境与覆布之间及蜂箱其他空间隔离,打开蜂箱揭开覆布查看蜂群时,不易惊扰蜂群,破坏蜂群的温度和湿度程度较小。
33.2.利于蜂群温湿度的调节。查看完蜂群盖上覆布后,由于巢框上框梁之间已经合拢闭合,巢框与巢框之间形成了较小的闭合空间,蜂群能很快地将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最佳程度;巢框与巢框的框耳之间留有间距空隙,蜂箱里空气的可通过此处空隙上下流通,利于蜂群的温湿度的调节。
34.3便于蜂农操作。蜂农只需将巢框并拢摆放,相邻两巢框之间的蜂路就是两上框梁凸边凸出的尺寸之和,适合中蜂巢脾间距;蜂农还可以通过框耳之间的间隙查看蜂群的情况,这样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山区蜂农;
35.4.便于搬运。使用这样的巢框,只需将边上的巢框固定,可不必再采用其他固定措施,就可以搬运蜂群。
36.总之,使用这种巢框饲养中蜂,适合中蜂生物学特性,利于蜂群的生长发展,便于管理和运输,可促进中蜂产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3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零件1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零件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图3的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零件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图5的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44.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45]1‑
上框梁,11

凸边,111

上凸边,112

下凸边,12

沟槽,13

凸耳,2

侧梁,3

下框梁,4

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7]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发明。在其他实例中,为
了避免混淆本发明,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0048]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004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
[0050]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蜂巢框,包括上框梁1、侧梁2和下框梁3,所述上框梁1、两根侧梁2和下框梁3组成一个矩形框,所述上框梁1的至少一个侧部设有凸边11,所述凸边11使得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两个巢框的上框梁1相贴合、大框端面相间隔。
[0051]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梁1的一个侧部设有凸边11;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凸边11相接触于另一个巢框的上框梁1无凸边11的一侧面。
[0052]
如图3~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梁1的两个侧部分别设有凸边11;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凸边11相接触于另一个巢框的凸边11。
[0053]
具体的,上框梁1的长度根据采用的中蜂蜂箱内径而定,上梁横1切面为倒“凸”型,上面宽35mm,下面宽为25mm,上框梁厚20mm。巢框侧梁2的长度根据中蜂蜂箱高度设计而定,宽为20mm,厚为10mm。
[0054]
如图5~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梁1其中一侧部的凸边11为上凸边111,另一侧部的凸边11为下凸边112;当两个巢框并列相接触时,一个巢框的上凸边111盖于另一个巢框的下凸边112。
[0055]
以上上框梁1的三种实施结构,各有优点,第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第二种对称结构,更加紧凑,简洁;第三种两个巢框并合后,紧密性更好。
[0056]
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梁1的下底面还设有沟槽12。
[005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框梁1的两端还分别设有凸耳13。
[0058]
具体的,凸耳长18mm,凸耳厚10mm。
[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中蜂巢框,还包括拉绳4,所述侧梁2设有间隔分布的若干通孔,所述拉绳4依次穿过两根侧梁2的通孔,在两侧梁2之间形成间隔分布的若干条拉条。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绳4为铁丝。
[0061]
其他实施例中,拉绳4可以采用铜丝等其他金属丝等。用于安装巢基等。
[0062]
本实用新型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
赘述。
[0063]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