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及园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91950发布日期:2021-12-08 18:56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及园林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林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及园林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割草机等园林设备中大都配置有离合装置,通过传递来自发动机或驱动电机的转速。但是目前园林设备配备的离合装置结构复杂,这样离合装置的可靠性不高。另外,离合装置通过皮带连接发动机或驱动电机,在运行时皮带容易脱落。
3.为此,需要改进目前的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离合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及的缺陷。
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轴、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包括:第二传递部件,
7.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后有容置空间,所述传输组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8.所述第二壳体上相对的配置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壳体上配置有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
9.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后第一凹槽与第三凹槽组合以及第二凹槽与第四凹槽组合以分别构成输出孔,
10.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输出孔及第二传递部件,所述输出轴上配置有键,所述键用以与所述第二传递部件卡接。
11.优选的,该传输组件还包括:第一传递部件及第三传递部件,
12.所述第一传递部件的一侧端凸出于所述壳体并连接从动轮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内部的底座上,所述第一传递部件的至少部分表面配置有第一齿,
13.所述第三传递部件套设与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三传递部件上配置有第二齿,所述第二齿用以与所述第一齿啮合,所述第三传递部件的朝向第二传递部件侧配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用以与第二传递部件端部的第二卡接部匹配卡接。
14.优选的,该第二传递部件配置有穿孔,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穿孔,且所述穿孔的周向上配置有至少一个槽,所述槽用以与所述键卡接。
15.优选的,该槽的截面呈u型或c型。
16.优选的,该穿孔的周向相对的配置有一对槽,所述槽分别用以卡接所述键,所述键安装于输出轴。
17.优选的,该键包括,基部及卡接部,所述基部嵌入输出轴的安装位,所述卡接部用以嵌入第二传递部件的槽内,以将第一传递部件的传输动力传输至输出轴。
18.优选的,该卡接部的截面呈u型或至少部分呈c型或至少部分呈圆弧状。
19.优选的,该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壳体,所述防护装置罩住传送带,以限位传送带。
20.优选的,该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其配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园林设备,其特征在于,配置有上述的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
22.有益效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的离合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24.1)结构简单,安装好传送带后再安装防护装置,这样可避免传送带脱离。
25.2)输出轴上配置键槽,通过键固定输出轴,简化输出轴的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合装置连接传送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

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离合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键安装于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传递部件连接齿轮圈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传输组件与输出轴连接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如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34.本技术提出一种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该离合装置,包括:壳体及位于壳体内的传输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后有容置空间,传输组件位于容置空间内,第二壳体上相对的配置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第一壳体上配置有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后第一凹槽与第三凹槽组合以及第二凹槽与第四凹槽组合以分别构成输出孔,输出孔用以穿过输出轴。壳体上还安装有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罩住传送带,以限位传送带,防止其脱落。通过键固定输出轴,简化输出轴的连接结构,提高离合装置的可靠性
35.接下来请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园林设备用离合装置。
36.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该离合装置100,具有壳体,
38.该壳体上配置有连接部120,通过该连接部120以将离合装置100固定于设备(图未示)上,
39.从动轮组140,请用以连接传送带200(参见图1),
40.防护装置130,其具有连接端131,通过连接端131防护装置130安装于离合装置100
的壳体上,用以限位传送带200,防止其脱落,以及输出轴110。
41.该壳体上配置有输出口,该输出口用以穿过输出轴110。
42.该离合装置运行时,电机或引擎等将驱动力经传送带200传输至从动轮组
43.140,经从动轮组140传递至该离合装置100的传输机构(传输组件),将动力传输至输出轴110。输出轴110上安装有滚轮,进而带动园林设备移动。
44.接下来结合图3

10来详细的离合装置的内部结构。
45.该离合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壳体101及第二壳体102,
46.该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组合后有容置空间,传输组件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47.该第二壳体102上相对的配置有第一凹槽102a及第二凹槽102b,第一壳体101上配置有匹配第一凹槽102a及第二凹槽的凹槽(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该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组合后该凹槽组合以构成输出孔,用以穿过输出轴110。
48.第二壳体102的端部配置有定位孔102c,定位孔102c用以安装定位销(图未示),这样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可快速的组装。
49.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的连接处配置有密封圈,以防止容置空间内的油脂外漏。
50.传输组件,包括:第一传递部件150、第二传递部件104及第三传递部件105,
51.该第一传递部件150的一侧端凸出于壳体并连接从动轮组140,第一传递部件150上配置有第一齿151,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壳体102内部的底座102d上。
52.该第三传递部件105,套设于输出轴110上,其周向的外侧配置有第二齿105a,该第二齿105a与第一传递部件150的第一齿151啮合,该第三传递部件105的朝向第二传递部件104侧配置有第一卡接部105b,该第一卡接部105b用以与该第二传递部件104的第二卡接部104a匹配卡接。
53.该第二传递部件104的一侧端上配置有第二卡接部104a,及
54.该第二传递部件104,具有穿孔104d,该第二传递部件104通过穿孔104d套设于输出轴110上,该穿孔的周向上配置有至少一个槽104b,该槽104b用以卡接键111,键111安装于输出轴110上。
55.该输出轴110上配置有至少一个安装位(安装槽)112,该安装位用以嵌入键111。
56.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部件104的穿孔104d的周向上对称的配置有槽104b,两槽104b的中心连线穿过穿孔104d的圆心。
57.该键111包括,基部111a及卡接部111b,该基部111a嵌入输出轴110的安装位置(安装槽),卡接部111b用以与槽104b配合连接。以将第一传递部件150的传输动力传输至输出轴110。该卡接部111b的截面呈u型或c型或至少部分呈圆弧状。该卡接部111b的靠近基部111a侧向内凹陷。较佳的,基部111a及卡接部111b为一体成型。
58.传输组件与输出轴连接的爆炸示意如图10所示,
59.第一传递部件150、第二传递部件104及第三传递部件105,
60.第三传递部件105套设与输出轴110上,其周向的第二齿105a与第一传递部件150的第一齿151啮合,键111部分嵌入安装位112内。第二传递部件104套设于输出轴110上且配置成可沿输出轴110的轴向滑动,第二传递部件向第三传递部件105侧滑动/移动时,该第二传递部件104的一侧端的第二卡接部与第三传递部件105的第一卡接部卡接(卡接状态参见
图9)。此时以将第一传递部件150的传递的动力转换为方向并传递至输出轴。第二传递部件104的周向上设有卡槽104c。较佳的,触发部深入该卡槽104c内拨动使得第二传递部件104沿输出轴滑动(与键卡接配合或断开与键的卡接配合)。
61.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中,该穿孔的周向上相对的配置有槽104b。该槽104b的截面至少包括部分圆弧曲线。该槽104b的截面呈u型或c型。
62.该离合装置100上配置有调整模块160,第一壳体101上设有安装孔101a,通过连接件嵌入该安装孔101a以固定调整模块160。调整模块160的传输部通过孔101b深入容置空间内。传输部通过传输部嵌入卡槽104c,触发时拨动第二传递部件104使其沿输出轴110向第三传递部件105侧滑动,在滑动的同时键111的卡接部111b嵌入槽104b内,以将第一传递部件150的传输动力传输至输出轴110。撤销时借助调整模块160的弹性装置161(弹簧)的弹力作用,反向拨动使得断开传递部件104与输出轴110的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为一根轴,其上设有安装槽112,用以安装键111。
63.搭载上述的离合装置的园林设备可为手推割草机、骑乘式割草机等。
64.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如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