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

文档序号:28667424发布日期:2022-01-26 21:4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条件下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羽化及收集等相关研究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水稻螟虫的防治措施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而随着各类化学药剂的使用,螟虫对各类药剂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效果显著降低。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一步减少越冬代虫源和严重为害世代的虫源,近年来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螟虫的生物防治方法被普遍应用推广,寄生蜂是稻田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能调节水稻害虫种群动态,并对害虫的危害起持续控制作用,因此,对稻田螟虫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情况的调查研究就尤为重要了,但是,如何高效快速的收集螟虫卵的寄生性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难点,被寄生的螟虫卵存在单寄生和重寄生现象,卵寄生性天敌的发育和羽化时间存在差异,并且卵寄生性天敌的个体较小,不易捕捉。因此,及时的快速的有效的收集卵寄生性天敌是鉴定稻田螟虫卵寄生蜂的种类和自然寄生情况的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有鉴于此,本使用新型提供了针对现有螟虫卵寄生性天敌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其主要优点是:可及时有效快速简便的收集初羽化的卵寄生性天敌;以获得大量羽化时间整齐一致的卵寄生蜂的收集装置;能够提高饲养的成活率,以及提高收集寄生蜂的成功率;使用可靠,不会对寄生蜂造成伤害,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收集效率高,能快速实现收集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包括饲养组件、收集组件和布罩,所述饲养组件顶部中心套接有收集组件,所述饲养组件上覆盖包裹有布罩。
6.其中,所述饲养组件包括饲养罐、套接管口和防虫网。所述饲养罐为透明的两端封闭的空心柱体结构,所述饲养罐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固定有套接管口;所述套接管口为中空柱体结构,且所述套接管口内部通过通孔与饲养罐内部贯通;所述收集组件套设在套接管口上。所述饲养罐的一侧开设有天窗,所述天窗上覆盖有防虫网,所述饲养罐底端内壁设有滤纸。通过使用透明的饲养罐,使饲养罐透光良好,通过在饲养罐的上开设天窗,使饲养罐透气良好,通过使用湿润的滤纸,使饲养罐保持湿度,通过保证饲养罐的透光性、透气性以及湿度,使饲养组件能够为卵寄生性天敌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而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该饲养组件饲养被寄生的螟虫卵的成活率,同时,给卵寄生性天敌提供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的舒适环境,提高羽化的寄生蜂健康状况,从而
提高收集的寄生蜂活力更强,为收集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样本,通过在天窗上设置防虫网,防止羽化的寄生蜂逃跑,进而避免造成损失,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防虫网,能够避免外界昆虫对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造成伤害,进而进一步提高饲养的成活率,通过在饲养罐内设置湿润滤纸,能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进而保证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的正常发育;
7.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收集管和盖塞,所述收集管为透明的塑料圆柱管,且所述收集管的顶端封闭,所述收集管底部设有开口,所述收集管通过底部开口套设在套接管口上,且收集管内部通过套接管口与饲养罐内部贯通,所述收集管靠近底部的外侧壁连接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远离收集管的一端系有盖塞,所述盖塞的截面大小与收集管底部开口截面大小相适配,通过将收集管设置为透明结构,使收集管透光性良好,进而能保持收集管内光线充足,使羽化的寄生蜂顺利进入收集管内,通过设置套接管口,使收集管与饲养罐的连接贯通,为收集寄生蜂提供便利,同时,也避免收集管与饲养罐对接不严密,造成寄生蜂的逃走,同时,也方便更换收集组件,进一步提高收集寄生蜂的效率,通过设置盖塞,方便对收集后的寄生蜂进行转运,通过使用连接线将收集管和盖塞连接,避免盖塞丢失,同时,也方便在收集寄生蜂后,迅速用盖塞将收集管堵住;
8.所述布罩为圆柱型结构,且所述布罩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布罩通过底部开口套设在饲养罐上,且所述布罩完全覆盖包裹饲养罐,所述布罩顶部中心开设有圆孔,套接管口贯穿圆孔,通过使用布罩将饲养罐罩住,使饲养罐内光线变暗,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羽化的寄生蜂会向没有布罩覆盖的装置迁移,为快速高效的收集到寄生蜂提供便利,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同时,通过利用光线使羽化的寄生蜂进行迁移,避免了对寄生蜂造成伤害,对寄生蜂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同时,通过保护寄生蜂不被驱动伤害,减少后期筛选的麻烦,提高收集后研究工作的效率,通过将布罩设置为黑色的,进一步降低饲养罐内的亮度,进而使羽化后的寄生蜂能更加完全的以及快速的进行迁移。
9.优选的,饲养罐的高为4.0cm,饲养罐上端直径为6.8cm,饲养罐的下端直径为5.5cm,通过固定尺寸的饲养罐,方便控制饲养密度,从而使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的饲养更加科学规范。
10.优选的,天窗的长度为3.5cm,天窗的宽度为2.5cm,防虫网的尺寸大小与天窗的尺寸大小相适配,防虫网的筛孔尺寸为60目,通过设置固定尺寸的天窗,使天窗与饲养罐之间的比列更加协调,能够更加科学的为饲养罐内提供充足的空气,通过将防虫网的尺寸设置为60目,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透气性,同时,也能够防止寄生蜂飞出。
11.优选的,套接管口的高度为1.5cm,套接管口横截面的直径为0.6cm,套接管口截面直径的大小与通孔截面直径的大小相适配,通过将套接管口的直径设置为0.6cm,能够更好的控制寄生蜂的迁移。
12.优选的,收集管横截面的直径为0.8cm,收集管的高度为5.0cm,通过控制收集管的高度以及直径,使收集管能够以套接管口配合的更加紧密以及能够更好的为寄生蜂提供充足的转运空间。
13.优选的,布罩的横截面直径为7.0cm,布罩的高度为4.0cm,圆孔的直径为1.0cm。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通过使用透明的饲
养罐,使饲养罐透光良好,通过在饲养罐的上开设天窗,使饲养罐透气良好,通过保证饲养罐的透光性以及透气性,使饲养组件能够为卵寄生性天敌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而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该饲养组件提高饲养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的成活率,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同时,通过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羽化的寄生蜂健康状况,从而提高收集的寄生蜂活力更强,为收集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样本,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通过在天窗上设置防虫网,防止羽化的寄生蜂逃逸,进而避免造成损失,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防虫网,能够避免外界昆虫对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造成伤害,进而进一步提高饲养的成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通过在饲养罐内设置湿润滤纸,能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进而保证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的正常发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寄生蜂饲养的健康状况,通过使用该收集装置,能及时有效快速简便的收集初羽化的卵寄生性天敌,以获得大量羽化时间整齐一致的卵寄生蜂。
16.(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通过使用布罩将饲养罐罩住,使饲养罐内光线变暗,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羽化的寄生蜂会向没有布罩覆盖的装置迁移,为快速高效的收集到寄生蜂提供便利,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同时,通过利用光线使羽化的寄生蜂进行迁移,避免了对寄生蜂造成伤害,对寄生蜂起到一种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保护寄生蜂不被驱动伤害,从而增加了收集后的研究的便利性,减少后期筛选的麻烦,提高收集后研究工作的效率,通过将布罩设置为黑色的,进一步降低饲养罐内的亮度,进而使羽化后的寄生蜂能更加完全的以及快速的进行迁移,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
17.(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通过将收集管设置为透明结构,使收集管透光性良好,进而能保持收集管内光线充足,使羽化的寄生蜂顺利进入收集管内,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通过设置套接管口,使收集管与饲养罐的连接贯通,为收集寄生蜂提供便利,同时,也避免收集管与饲养罐对接不严密,造成寄生蜂的逃走,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方便更换收集组件,进一步提高收集寄生蜂的效率,通过设置盖塞,方便对收集后的寄生蜂进行转运,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使用连接线将收集管和盖塞连接,避免盖塞丢失,同时,也方便在收集寄生蜂后,迅速用盖塞将收集管堵住。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布罩与收集组件配合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饲养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饲养罐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饲养罐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组价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饲养组件;101、饲养罐;102、通孔;103、天窗;104、套接管口;105、防虫网;106、滤纸;2、收集组件;201、收集管;202、连接线;203、盖塞;3、布罩;301、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7.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螟虫卵寄生性天敌室内收集装置,包括饲养组件1、收集组件2和布罩3,饲养组件1顶部中心套接有收集组件2,饲养组件1上覆盖包裹有布罩3;
28.其中,饲养组件1包括饲养罐101、套接管口104和防虫网105,饲养罐101为透明的两端封闭的空心柱体结构,饲养罐10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102,通孔102固定有套接管口104,套接管口104为中空柱体结构,且套接管口104内部通过通孔102与饲养罐101内部贯通,收集组件2套设在套接管口104上,饲养罐101的一侧开设有天窗103,天窗103上覆盖有防虫网105,饲养罐101底端内壁设有滤纸106,通过使用使用透明的饲养罐101,使饲养罐101透光良好,通过在饲养罐101的上开设天窗103,使饲养罐101透气良好,通过保证饲养罐101的透光性以及透气性,使饲养组件1能够为卵寄生性天敌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而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该饲养组件1饲养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的成活率,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同时,通过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羽化的寄生蜂健康状况,从而提高收集的寄生蜂活力更强,为收集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样本,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通过在天窗103上设置防虫网105,防止羽化的寄生蜂逃逸,进而避免造成损失,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防虫网105,能够避免外界昆虫对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造成伤害,进而进一步提高饲养的成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通过在饲养罐101内设置湿润滤纸106,能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进而保证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的正常发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寄生蜂饲养的健康状况;
29.收集组件2包括收集管201和盖塞203,收集管201为透明的塑料圆柱管,且收集管201的顶端封闭,收集管201底部设有开口,收集管201通过底部开口套设在套接管口104上,且收集管201内部通过套接管口104与饲养罐101内部贯通,收集管201靠近底部的外侧壁连接有连接线202,连接线202远离收集管201的一端系有盖塞203,盖塞203的截面大小与收集管201底部开口截面大小相适配,通过将收集管201设置为透明结构,使收集管201透光性良好,进而能保持收集管201内光线充足,使羽化的寄生蜂顺利进入收集管201内,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通过设置套接管口104,使收集管201与饲养罐101的连接贯通,为收集寄生蜂提供便利,同时,也避免收集管201与饲养罐101对接不严密,造成寄生蜂的逃走,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方便更换收集组件2,进一步提高收集寄生蜂的效率,通过设置盖塞203,方便对收集后的寄生蜂进行转运,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使用连接线202将收集管201和盖塞203连接,避免盖塞203丢失,同时,也方便在收集寄生蜂后,迅速用盖塞203将收集管201堵住;
30.布罩3为圆柱型结构,且布罩3的底部设有开口,布罩3通过底部开口套设在饲养罐101上,且布罩3完全覆盖包裹饲养罐101,布罩3顶部中心开设有圆孔301,套接管口104贯穿圆孔301,通过使用布罩3将饲养罐101罩住,使饲养罐101内光线变暗,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羽化的寄生蜂会向没有布罩3覆盖的装置迁移,为快速高效的收集到寄生蜂提供便利,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同时,通过利用光线使羽化的寄生蜂进行迁移,避免了
对寄生蜂造成伤害,对寄生蜂起到一种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可靠性,同时,通过保护寄生蜂不被驱动伤害,从而增加了收集后的研究的便利性,减少后期筛选的麻烦,提高收集后研究工作的效率,通过将布罩3设置为黑色的,进一步降低饲养罐101内的亮度,进而使羽化后的寄生蜂能更加完全的以及快速的进行迁移,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
31.饲养罐101的高为4.0cm,饲养罐101上端直径为6.8cm,饲养罐101的下端直径为5.5cm,通过固定尺寸的饲养罐101,方便控制饲养密度,从而使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的饲养更加科学规范。
32.天窗103的长度为3.5cm,天窗103的宽度为2.5cm,防虫网105的尺寸大小与天窗103的尺寸大小相适配,防虫网105的筛孔尺寸为60目,通过设置固定尺寸的天窗103,使天窗103与饲养罐101之间的比列更加协调,能够更加科学的为饲养罐101内提供充足的空气,通过将防虫网105的尺寸设置为60目,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透气性,同时,也能够防止寄生蜂爬出。
33.套接管口104的高度为1.5cm,套接管口104横截面的直径为0.6cm,套接管口104截面直径的大小与通孔102截面直径的大小相适配,通过将套接管口104的直径设置为0.6cm,能够更好的控制寄生蜂的迁移,避免寄生蜂一涌而出。
34.收集管201横截面的直径为0.8cm,收集管201的高度为5.0cm,通过控制收集管201的高度以及直径,使收集管201能够以套接管口104配合的更加紧密以及能够更好的为寄生蜂提供充足的装运空间。
35.布罩3的横截面直径为7.0cm,布罩3的高度为4.0cm,圆孔301的直径为1.0cm。
36.在使用时,首先,将布罩3摘下,将带有螟虫卵块的水稻叶片放入饲养罐101内,对卵寄生性天敌进行饲养,通过使用使用透明的饲养罐101,使饲养罐101透光良好,通过在饲养罐101的上开设天窗103,使饲养罐101透气良好,通过保证饲养罐101的透光性以及透气性,使饲养组件1能够为卵寄生性天敌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而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该饲养组件1饲养螟虫卵寄生性天敌的成活率,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同时,通过使卵寄生性天敌正常生长发育以及羽化,提高羽化的寄生蜂健康状况,从而提高收集的寄生蜂活力更强,为收集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样本,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的使用效果,通过在天窗103上设置防虫网105,防止羽化的寄生蜂逃跑,进而避免造成损失,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防虫网105,能够避免外界昆虫对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造成伤害,进而进一步提高饲养的成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成功率,通过在饲养罐101内设置滤纸106,能保持饲养环境的湿润,进而保证饲养的卵寄生性天敌的正常发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寄生蜂饲养的健康状况,然后,饲养罐101内寄生蜂羽化后,在饲养组件1外部套设布罩3,使饲养罐101内保持暗黑环境,通过使用布罩3将饲养罐101罩住,使饲养罐101内光线变暗,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羽化的寄生蜂会向没有布罩3覆盖的装置迁移,为快速高效的收集到寄生蜂提供便利,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同时,通过利用光线使羽化的寄生蜂进行迁移,避免了对寄生蜂造成伤害,对寄生蜂起到一种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可靠性,同时,通过保护寄生蜂不被驱动伤害,从而增加了收集后的研究的便利性,减少后期筛选的麻烦,提高收集后研究工作的效率,通过将布罩3设置为黑色的,进一步降低饲养罐101内的亮度,进而使羽
化后的寄生蜂能更加完全的以及快速的进行迁移,从而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最后,羽化后的寄生蜂从饲养罐101内迁移,通过套接管口104进入收集管201内,等羽化后的寄生蜂从饲养罐101内迁移到收集管201内后,将收集管201从套接管口104上取下,并迅速用盖塞203将收集管201堵住,更换新的收集组件2继续收集寄生蜂,通过将收集管201设置为透明结构,使收集管201透光性良好,进而能保持收集管201内光线充足,使羽化的寄生蜂顺利进入收集管201内,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的效率,通过设置套接管口104,使收集管201与饲养罐101的连接贯通,为收集寄生蜂提供便利,同时,也避免收集管201与饲养罐101对接不严密,造成寄生蜂的逃逸,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收集装置使用可靠性,同时,也方便更换收集组件2,进一步提高收集寄生蜂的效率,通过设置盖塞203,方便对收集后的寄生蜂进行转运,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通过使用连接线202将收集管201和盖塞203连接,避免盖塞203丢失,同时,也方便在收集寄生蜂后,迅速用盖塞203将收集管201堵住。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