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66187发布日期:2022-02-08 03:3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蟾蜍人工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


背景技术:

2.上面提及的蟾蜍的典型的例子如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是重要的药用基原,例如采用蟾蜍、蟾皮、蟾干的复合制剂治疗肺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又如可应用于诸如六神丸、麝香保心丸、梅花点舌丸、蛇药、蟾酥丸、蟾酥镇痛膏、蟾酥注射液、复方蟾皮胶囊等上百种中成药中,在中医临床治疗上应用十分广泛。
3.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包括蟾蜍在内的两栖野生物种的数量不断减少,加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路网分割等因素,致使蟾蜍即前述的中华蟾蜍的繁殖、生存、生长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再加上犹如雪上加霜的滥捕,使该宝贵的生物资源趋于枯竭。鉴于前述,中华蟾蜍在我国不少地区成为了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有科研价值)保护动物,并且蟾蜍的人工养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4.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人工养殖蟾蜍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207118494u(一种蟾蜍卵孵化及蝌蚪培育网箱)、cn211482524u(一种用蟾蜍养殖的防护装置)、cn210610748u(蟾蜍立体养殖装置)和cn210841214u(蟾蜍立体养殖器的振动食台),等等。
5.由于并非限于例举的上述专利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满足自然环境下的大面积养殖使用的要求,因而养殖量、养殖产生的经济效益等等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因养殖成本如投入劳动力成本大以及蟾蜍成活率低而无法获利;二是在蝌蚪围网繁育区域与幼蟾蜍登陆区域,即在蝌蚪演变为幼蟾蜍后,也即自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后,幼蟾蜍上岸并在防逃逸围网内经一周左右吃到人工投喂的饵料后,发育会迅速加快,为了进行后续的分级养殖,通常由养殖者凭借肉眼观察体态的大、中、小进行鉴别,但是这种分级方式具盲目性,具体而言,只有按幼蟾蜍自身的体质自我即自动分级才是科学而合理的。然而若要满足幼蟾蜍体制自动分级要求,那么必须由合理的设施保障,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前述因素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满足室外围养要求以及满足幼蟾蜍自主分级要求并且结构简单的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
7.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包括一内围网和一外围网,内围网由内围网左网片、内围网右网片以及内围网后网片围合成前侧面形成有一内围网敞口的

字形构造,外围网包括外围网左网片、外围网右网片和外围网前网片,外围网左网片的后端与内围网左网片的前端左侧面衔接,外围网右网片的后端与内围网右网片的前端的右侧面衔接,外围网前网片连结在外围网左网片与外围网右网片的前端
之间,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该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内围网敞口的前方与所述外围网前网片的后方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外围网左网片与外围网右网片的相向一侧之间。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使用状态下所述内围网的后端的区域构成为蟾蜍蝌蚪繁育区,而内围网的前端的区域构成为幼蟾蜍登陆区,该幼蟾蜍登陆区与所述的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相通。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包括第一分级网片ⅰ、第二分级网片ⅱ和第三分级网片ⅲ,该第一分级网片ⅰ、第二分级网片ⅱ和第三分级网片ⅲ以自后向前的间隔状态连接在所述外围网左网片与外围网右网片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第二分级网片ⅱ的高度大于第一分级网片ⅰ的高度,而第三分级网片ⅲ大于第二分级网片ⅱ的高度,所述外围网左网片、外围网右网片以及外围网前网片的高度相同并且高于所述第三分级网片ⅲ的高度;第一分级网片ⅰ的后侧的区域构成为幼蟾蜍登陆接应区,所述幼蟾蜍登陆区与该幼蟾蜍登陆接应区相通,第一分级网片ⅰ与第二分级网片ⅱ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自动分级区域ⅰ,第二分级网片ⅱ与第三分级网片ⅲ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自动分级区域ⅱ,第三分级网片ⅲ与外围网前网片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三自动分级区域ⅲ。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围网由间隔分布并且纵向设置的内围网立柱支撑并绷紧,所述的外围网由间隔分布并且同样纵向设置的外围网立柱支撑并绷紧。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围网的外围网左网片的后端以垂直于外围网左网片的状态向右延伸有一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该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与所述内围网的内围网左网片的前端左侧面连接,在所述外围网的外围网右网片的后端以垂直于外围网右网片的状态向左延伸有一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该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与所述内围网的内围网右网片的前端右侧面连接。
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围网以及外围网 的网孔的大小为20-60目;并且内围网以及外围网为窗纱网,所述外围网左网片、外围网右网片以及外围网前网片的高度为50cm。
13.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外围网左网片、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外围网右网片、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以及外围网前网片的上沿各以水平状态设置有一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并且该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朝向外围网的内侧罩出1.6-2cm。
14.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为塑料片或铝箔。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分级网片ⅰ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该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朝向所述第二分级网片ⅱ的方向罩出,在第二分级网片ⅱ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该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朝向所述第三分级网片ⅲ的方向罩出,在第三分级网片ⅲ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该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朝向所述外围
网前网片的方向罩出;所述第一分级网片ⅰ的高度为20cm,所述第二分级网片ⅱ的高度为30cm,所述第三分级网片ⅲ的高度为40cm。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以及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的宽度为1.6-2cm并且为塑料片或铝箔;所述第一分级网片ⅰ、第二分级网片ⅱ以及第三分级网片ⅲ为20-60目的窗纱网。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长处在于:由于采用了内围网以及与内围网相配合的外围网,因而有助于满足室外围养要求;由于在对应于内围网敞口的前方与外围网前网片的后方之间的位置设置了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因而能依据幼蟾蜍自身的体能从幼蟾蜍登陆接应区依次翻越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的结构体系的第一分级网片ⅰ、第二分级网片ⅱ和第三分级网片ⅲ,满足依据体能强弱翻越程度实现自我分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19.图2为图1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1.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依据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2.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内围网1和一外围网2,内围网1由内围网左网片11、内围网右网片12以及内围网后网片13围合成前侧面形成有一内围网敞口14的

字形构造,外围网2包括外围网左网片21、外围网右网片22和外围网前网片23,外围网左网片21的后端与内围网左网片11的前端左侧面衔接,外围网右网片22的后端与内围网右网片12的前端的右侧面衔接,外围网前网片23连结在外围网左网片21与外围网右网片22的前端之间。
2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幼蟾蜍体质自动分级装置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3,该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3在对应于前述内围网敞口14的前方与前述外围网前网片23的后方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外围网左网片21与外围网右网片22的相向一侧之间。
24.在使用状态下前述内围网1的后端即后方的区域构成为蟾蜍蝌蚪繁育区4,而内围网1的前端的区域构成为幼蟾蜍登陆区5,该幼蟾蜍登陆区5与前述的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3相通。
25.前述幼蟾蜍自动分级网片机构3包括第一分级网片ⅰ31、第二分级网片ⅱ32和第三分级网片ⅲ33,该第一分级网片ⅰ31、第二分级网片ⅱ32和第三分级网片ⅲ33以自后向前的间隔状态连接在前述外围网左网片21与外围网右网片22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第二分级网
片ⅱ32的高度大于第一分级网片ⅰ31的高度,而第三分级网片ⅲ33大于第二分级网片ⅱ32的高度,前述外围网左网片21、外围网右网片22以及外围网前网片23的高度相同并且高于前述第三分级网片ⅲ33的高度;第一分级网片ⅰ31的后侧的区域构成为幼蟾蜍登陆接应区311(也可称“幼蟾蜍登陆过渡区”),前述幼蟾蜍登陆区5与该幼蟾蜍登陆接应区311相通,第一分级网片ⅰ31与第二分级网片ⅱ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一自动分级区域ⅰ312,第二分级网片ⅱ32与第三分级网片ⅲ3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自动分级区域ⅱ321,第三分级网片ⅲ33与外围网前网片2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三自动分级区域ⅲ331。
26.由图1所示,前述的内围网1由间隔分布并且纵向设置的内围网立柱15支撑并绷紧,前述的外围网2由间隔分布并且同样纵向设置的外围网立柱24支撑并绷紧。
27.在前述外围网2的外围网左网片21的后端以垂直于外围网左网片21的状态向右延伸有一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211,该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211与前述内围网1的内围网左网片21的前端左侧面连接(即“衔接”),在前述外围网2的外围网右网片22的后端以垂直于外围网右网片22的状态向左延伸有一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221,该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221与前述内围网1的内围网右网片12的前端右侧面连接(即“衔接”)。
28.前述的内围网1以及外围网2 的网孔的大小为20-60目,较好地为30-50目,最好为40目,本实施例选择40目,并且内围网1以及外围网2为窗纱网,前述外围网左网片21、外围网右网片22以及外围网前网片23的高度为50cm。
29.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外围网左网片21、外围网左网片折展网片211、外围网右网片22、外围网右网片折展网片221以及外围网前网片23的上沿各以水平状态设置有一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25,并且该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25朝向外围网2的内侧优选罩出1.6-2cm,较好地为1.7-1.9cm,最好为1.8cm,本实施例选择1.8cm。
30.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外围网蟾蜍防翻越挡片25为塑料片,但是也可以使用铝箔。
31.在前述第一分级网片ⅰ31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313,该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313朝向前述第二分级网片ⅱ32的方向罩出,在第二分级网片ⅱ32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322,该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322朝向前述第三分级网片ⅲ33的方向罩出,在第三分级网片ⅲ33的长度方向的上沿以水平状态设置有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332,该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332朝向前述外围网前网片23的方向罩出;前述第一分级网片ⅰ31的高度为20cm,前述第二分级网片ⅱ32的高度为30cm,前述第三分级网片ⅲ33的高度为40cm。
32.前述第一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ⅰ313、第二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ⅱ322以及第三分级网片幼蟾蜍防返回挡片ⅲ332的宽度优选为1.6-2cm,最好为1.8cm,本实施例选择1.8cm,并且采用塑料片,但是也可以使用铝箔;前述第一分级网片ⅰ31、第二分级网片ⅱ32以及第三分级网片
ꢀⅲ
33优选为20-60目的窗纱网,较好地为30-50目的窗纱网,最好为40目的窗纱网,本实施例采用40目的窗纱网。
33.当蝌蚪自蟾蜍蝌蚪繁育区4变为幼蟾蜍后,便登陆至幼蟾蜍登陆区5,由于该幼蟾蜍登陆区5与前述幼蟾蜍登陆接应区311相通,因而幼蟾蜍经喂养后,体能或称体质强的幼蟾蜍会纷纷爬网从幼蟾蜍登陆接应区311翻越至第一自动分级区域ⅰ312(通过饵料诱惑,以下同),再依次进入第二自动分级区域ⅱ321和第三自动分级区域ⅲ331,从而实现体质即体
能自动分级,以便进行后续的分级养殖。
3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