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红树林害虫诱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47828发布日期:2022-04-07 07:5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红树林害虫诱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红树林害虫防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红树林害虫诱捕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地带,主要以红树植物为主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因其生长于海岸潮间地带,故其害虫相对较多,比如蛀梢的卷蛾和螟蛾,以及蛀干的木蠹蛾和天牛等以及红树林天敌团水虱等;蛀梢的卷蛾和螟蛾,以及蛀干的木蠹蛾和天牛等成虫及其幼虫一般藏于红树树干或枝条,水淹树干后一般部分会出来,而部分也会继续在树干里继续生存,团水虱是一种钻孔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足目的蛀木生物,体长一般约10毫米左右,主要靠滤食悬浮在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和细菌为生。团水虱雌虫所产的幼虫可同时在母体穿凿的木头洞穴中继续穿凿,形成新的孔或通过寻找到新的红树继续危害。同时,由于母体对其保护周密,团水虱的子一代成活率极高,而且繁殖期长,所以对红树林的危害极大。我国多地多次曾发生过有孔团水虱造成红树林大面积死亡的事件。当前也发现有部分用于红树林害虫捕捉的装置,如诱虫灯等,但基于红树林环境较为特殊,风浪大等特点,很多现有装置容易因为倾倒而出现捕捉失效,或没办法将被捕捉的害虫继续困在装置内,害虫进出自如,而从当前来看国内关于红树林害虫捕捉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在红树林的害虫防控捕捉上一直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对红树林害虫诱捕效果好、抗风浪及倾倒能力强的适用于红树林的诱捕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进一步的,包括笼体和上盖;所述笼体包括内笼和外笼;所述内笼和外笼之间纵向间隔设有若干隔网纵板,进而构成入口纵槽和置木外纵槽;所述入口纵槽和所述置木外纵槽相间分布;在所述内笼上且对应所述入口纵槽处还设有内隔网板,所述内隔网板上间隔开设有若干呈上下分布的内入口;所述外笼上对应所述置木外纵槽设有外笼网板。
6.进一步的,在所述外笼上且对应所述内入口设有入口隔网板;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入口隔网板之间设有外入口;所述外入口的顶部和所述内入口的底部各设有水平隔网板;所述入口隔网板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有外浮门板;所述内隔网板上可转动连接有内浮门板;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都分布在所述入口纵槽内,且所述内浮门板的顶部分布在所述外浮门板的顶部上方。
7.进一步的,所述水平隔网板的外下侧设有限位斜杆,用于对所述外浮门板进行限位。
8.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隔网板的上部内侧设有水平支撑杆,用于对所述外浮门板进
行支撑。
9.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上部设有中空密封塑料桶,所述中空密封塑料桶的下部设有一圈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上开设有若干上紧孔;通过所述上紧孔采用绳索或金属丝将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笼体的上端。
10.进一步的,所述笼体的下部还结合有中空塑料下桶,所述中空塑料下桶的下端结合有外水槽。
11.进一步的,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为中空塑料板,其整体密度小于水,能漂浮于水面。
12.进一步的,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的两侧体表为光滑面板;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为金属薄板,所述外浮门板的顶部结合有第一浮瓢,所述内浮门板的中上部设有第二浮瓢;所述第一浮瓢和所述第二浮瓢为中空塑料瓢或泡沫塑料。
13.进一步的,所述笼体的顶部,位于所述内笼和外笼之间还设有顶部网板,则所述内笼的内侧则构成置木内纵槽。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中空密封塑料桶和中空塑料下桶不仅防止沉入或陷入水底,同时结合设有外水槽,当置于水体后,外水槽内盛有水体,在外水槽内的水体作用下能够提高本装置在水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提高抗风浪和倾倒能力,同时,在水位下降后或退潮后,外水槽内的水还保持住,进而也提高整个装置的抗风浪和倾倒能力。
16.(2)协同设有的外浮门板和内浮门板结构及分布方式,能够在本装置倾斜、倾倒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内入口和外入口之间的关闭状态,防止团水虱等害虫进入后逃出。
17.(3)采用本装置实现对团水虱等害虫的高效诱捕,且沿着本装置360度设有若干入口纵槽以及在入口纵槽的纵向都设有众多入口,显著提高诱捕效果,通过引诱钻蛀的害虫转移到诱木(红树木料)上或在诱木上产卵,且只要害虫自入口进入即使装置内的红木料都钻孔甚至腐烂后,成虫的害虫都无法逃出,消除害虫效果明显。
18.(4)通过设有置木内纵槽提高害虫的吸纳容量,通过设有置木外纵槽能够显著提高对害虫的吸引能力。
19.(5)所述内浮门板的顶部分布在所述外浮门板的顶部上方,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正对实际中海水水位下降后,内浮门板和所述外浮门板都下翻,而内浮门板能够一直盖于外浮门板上面,而形成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入口纵槽和置木外纵槽处去掉外浮门板和内浮门板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入口纵槽和置木外纵槽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入口纵槽和置木外纵槽处去掉内浮门板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入口纵槽处去掉隔网纵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入口纵槽处的局部侧视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红树林害虫诱捕的装置,包括笼体和上盖;所述笼体包括内笼2和外笼1;所述内笼2和外笼1之间纵向间隔设有若干隔网纵板,包括左隔网纵板1-1和右隔网纵板1-2,左隔网纵板1-1和右隔网纵板1-2依次相间分布,进而构成入口纵槽6和置木外纵槽4;所述入口纵槽6和所述置木外纵槽4相间分布,沿笼体360度分布有若干个;在所述内笼2上且对应所述入口纵槽6处还设有内隔网板1-4,所述内隔网板1-4上间隔开设有若干呈上下分布的内入口6-1;在所述外笼1上且对应所述内入口6-1设有入口隔网板1-5,即入口隔网板1-5正对内入口6-1分布,构成该处的外围;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入口隔网板1-5之间设有外入口1-5-4,即害虫从外入口1-5-4进入,然后通过内入口6-1进入笼体内;所述外入口1-5-4的顶部和所述内入口6-1的底部各设有水平隔网板5;所述入口隔网板1-5的最上端的一根杆子1-5-4可转动连接有外浮门板13;所述内隔网板1-4的最下端的一根杆子1-4-1可转动连接有内浮门板16;所述外浮门板13和所述内浮门板16都分布在所述入口纵槽内,且所述内浮门板16的顶部分布在所述外浮门板13的顶部上方,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在水位;所述外笼1上对应所述置木外纵槽4设有外笼网板4-1。所述水平隔网板5的外下侧设有限位斜杆5-1,用于对所述外浮门板进行限位,防止其外翻过度且确保其分布在内浮门板以下。所述入口隔网板1-5的上部的一根杆1-5-2上其内侧设有水平支撑杆1-5-3,用于对所述外浮门板进行支撑。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为中空塑料板,其整体密度小于水,能漂浮于水面。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为金属薄板,所述外浮门板的顶部结合有第一浮瓢14,所述内浮门板的中上部设有第二浮瓢18;所述第一浮瓢和所述第二浮瓢为中空塑料瓢或泡沫塑料。本实施例的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的两侧分别各通过一个小圆环15和小圆环17套到杆上而可转动分布。在使用时,依靠浮力而翻起,然后当团水虱等害虫触碰到外浮门板13时,则外浮门板13下陷,而内浮门板16依然依靠浮力翻起在高位,进而形成开口,害虫继续向内移动,则外浮门板13下陷更多,直至受到水平支撑杆1-5-3的支撑,而外浮门板13实际只需要下陷一部分即可满足害虫进入内入口6-1,最终接触红树木料。所述外浮门板和所述内浮门板的两侧体表为光滑面板,以防止害虫攀爬;所述上盖的上部设有中空密封塑料桶7,所述中空密封塑料桶7的下部设有一圈连接环8,所述连接环8上开设有若干上紧孔8-1;通过所述上紧孔8-1采用绳索或金属丝将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笼体的上端。所述笼体的下部还结合有中空塑料下桶9,所述中空塑料下桶9的下端结合有外水槽11,即构成环形水槽体10,所述环形水槽体10下部开设有排水孔和塞子,用于排水。所述笼体的顶部,位于所述内笼2和外笼1之间还设有顶部网板1-3,则所述内笼2的内侧则构成置木内纵槽3。
28.使用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红树林害虫诱捕的装置进行红树林害虫防控的应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9.(1)将红树木料置于所述置木内纵槽和所述置木外纵槽内;
30.(2)将所述笼体和所述上盖进行连接固定;
31.(3)将本装置置于红树林的水域内,外水槽内进水后即快速下沉,而依靠本装置设有的中空密封塑料桶和中空塑料下桶防止沉入或陷入水底;
32.(4)使用绳索将本装置绑在周边的林木上;
33.(5)定期清理所述红树木料。
34.所述红树木料为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林木的枝干或废木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