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77839发布日期:2022-05-11 12:20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鱼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钩,更加详细地涉及一种为了减少挂底且使得鱼难以从鱼钩脱离而制造出来的鱼钩。


背景技术:

2.根据对象鱼种,鱼钩具备各种大小及形态,并且根据缠在鱼线的鱼钩的个数,还分为单钩、双钩和三钩。
3.通常,常用的钩子是单钩,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
4.在鱼钩1的一侧端部形成有用于捆绑钓鱼线的钩眼2,一般的钩眼2为供钓鱼线插入的贯通孔形态,或为了使得绑着的钓鱼线不脱离鱼钩而使得钩腰3的端部具有扁平的形态。
5.在鱼钩的另一侧端部形成有钩尖4和倒刺5,钩尖4为了要穿透鱼肉而被加工成尖尖的样子,倒刺5为了防止脱离穿透的钩尖4而凸出地形成。
6.钩眼2和钩尖4之间大概形成j字形状。
7.从钩眼2向下方的部分称为钩腰3,钩尖4和钩腰3之间弯曲的部分称为腰弯6。
8.双钩和三钩由两个、三个如上所述的单钩以一体的形式形成或以绑着的形态构成,双钩和三钩的钩子形成为相对位置固定的形状。
9.双钩和三钩常用于假饵钓鱼或飞鱼钓鱼。
10.在鱼钩插有鱼饵,若借助于铅坠沉到江或海的底层,则鱼钩根据浪潮或钓鱼者的意图沿着底层移动。这时,经常发生鱼钩的钩尖被水中的岩石或水草勾住的挂底现象。
11.问题在于,当发生如上所述的挂底现象时,鱼钩会受损或绑在鱼钩的钓鱼线会断裂。
12.另外,鱼钩通过用钩尖穿透并进入吞食鱼饵的鱼的嘴或嘴周围实现钩住后,借助于倒刺防止脱离。
13.另外,鱼被鱼钩钩住是通过鱼吞食鱼饵后逃跑的动作,或者在吞食鱼饵时钓鱼者的提竿来实现的,但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完成提竿鱼就无法被钓上来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14.【先行技术文献】
15.【专利文献】
16.(专利文献0001)kr10-0437579b1,2004.06.30.,图12
17.(专利文献0002)kr10-1723768b1,2017.04.06.,图2


技术实现要素: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鱼钩,其目的在于可减少挂底现象,确保鱼被鱼钩钩住。
19.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鱼钩,其特征在于,包括:
20.弯曲部,其以两端部侧平行或交叉的形式得到弯曲加工;
21.第一钩及第二钩,其以从弯曲部的两端部延长的形式形成,以弯曲部为中心各钩的钩尖比钩腰更靠外侧的第一形态为基本形态,可借助于弯曲部或各个钩腰的弹性变形变形为两钩重叠的第二形态;
22.挂接部,其以凸出的形式形成于第一钩或第二钩,使得保持鱼钩的第二形态,当施加外力时,挂接就会解除。
23.优选地,挂接部由第一构、第二钩中一个以上的倒刺形成。
24.优选地,第一构、第二钩中的一个倒刺以挂接在第二钩、第一钩的倒刺或第二钩、第一钩的钩腰的形式形成。
25.优选地,还包括可调节弯曲部的弹性的弹性调节装置。
26.优选地,挂接部包括凸出部,其以使得钩可相互挂接在第一钩、第二钩中一个以上的钩腰的形式凸出形成。
27.优选地,当从下侧看的时候,两鱼钩形成的角度在10度到50度之间。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减少挂底现象,确保鱼被鱼钩钩住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现有单钩形态的鱼钩的立体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鱼钩的正面图。
31.图3是图2的鱼钩的仰视图。
32.图4是示出图2的鱼钩的第二形态的正面图。
33.图5是图4的鱼钩的仰视图。
34.图6是示出图2的鱼钩的又一个第二形态的正面图。
35.图7是图6的鱼钩的仰视图。
36.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鱼钩的正面图。
37.图9是图8的鱼钩的仰视图。
38.图10是示出图8鱼钩的第二形态的正面图。
39.图11是图10鱼钩的仰视图。
40.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鱼钩的第二形态的仰视图。
41.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鱼钩的正面图。
42.图14是图13的鱼钩的仰视图。
43.图15是图13的鱼钩的第二形态的正面图。
44.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鱼钩的正面图。
45.标号说明
46.1:鱼钩
47.2:钩眼
48.3、31、32:钩腰
49.4、41、42:钩尖
50.5、51、52:倒刺
51.6、61、62:腰弯
52.70:弯曲部
53.80:挂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根据其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55.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鱼钩。
56.第一实施例鱼钩以弯曲部70为中心,在两侧下端配置有第一钩ⅰ、第二钩ⅱ。弯曲部70以两端部侧平行的形式弯曲加工而成。
57.第一钩ⅰ、第二钩ⅱ以从弯曲部70的两端部延长的形式形成,以弯曲部70为中心各钩的钩尖41、42比钩腰31、32更加靠近外侧,像这样的形态被称为“第一形态”。
58.第一实施例钩子根据弯曲部70及各钩腰31、32的弹性变形,如图4所示,可变形为各钩重叠的“第二形态”。从第一形态到第二形态的变形可通过用手施加的外力等实现。“第二形态”是指第一钩、第二钩重叠的形态,不限于图4的形态。
59.第二形态可借助于挂接部保持其形态。第一实施例鱼钩,如图3所示,各钩的倒刺51、52以各自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凸出的形式形成,如图5所示,各倒刺51、52挂接在另一钩子的钩腰32、31,以阻止两钩子弹性恢复(箭头方向)到第一形态。
60.根据第二形态,钩尖41、42不会凸出于两鱼钩的外面或使得凸出量最小化,因此大幅度减少了挂底现象。
61.另外,当鱼咬到鱼饵时,借助于鱼嘴里狭窄的空间,再次往鱼钩重叠的方向挤压的同时,挂接部得到解除,借助于弯曲部的弹性,鱼钩恢复到第一形态,这时钩尖刺进鱼的嘴里,从而钩住鱼。
62.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公开的鱼钩也能以通过钩尖插入鱼饵的形态来使用,设置为类似假饵的人造饵躯干的一部分。另外,与钓鱼线或人造饵的连接借助于弯曲部70来实现。
6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鱼钩,如图6及图7所示,两钩的倒刺相互起到挂接部的作用,由此可形成两钩重叠的第二形态。
64.此时钩尖也不会凸出在两鱼钩的外面或使得凸出量最小化,因此大幅减少挂底现象,鱼钩借助于弯曲部70的弹性恢复到第一形态并钩住鱼,这与以图5的第二形态为例进行说明的相同。
65.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鱼钩的第一形态。
66.与第一实施例钩子相比较,两者都以弯曲部70为中心在两侧下端配置有第一钩ⅰ、第二钩ⅱ,差异在于,弯曲部70的两端部侧以相互交叉的形式得到弯曲加工。
67.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钩ⅰ、第二钩ⅱ也以从弯曲部70的两端部延长的形式形成,以弯曲部70为中心各钩的钩尖41、42比钩腰31、32更加靠近外侧。
68.同样,第二实施例鱼钩,如图9所示,各钩的倒刺51、52以各自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凸出的形式形成,施加外力后可变形为如图10所示的第二形态。
69.如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形态仰视图,即,图11所示,各倒刺51、52都挂接在另一钩子的钩腰32、31上,以阻止两钩弹性恢复(箭头方向)到第一形态。
70.第二实施例钩子的钩尖也不会凸出在两鱼钩的外面或使得凸出量最小化,因此大幅减少挂底现象,当鱼咬到鱼饵时,挂接部就会解除,根据弯曲部70的弹性,鱼钩恢复到第
一形态,从而钩住鱼。
71.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2所示。图5或图11的鱼钩几乎相互平行,虽然起到挂接部作用的倒刺的大小比第三实施例倒刺更大才能确保实现挂接,但在第三实施例中两钩呈一定的角度。从下侧看时,当两钩的腰弯61、62形成的角度θ达到10
°
~50
°
时,则更加确保钩腰挂接在倒刺上。
72.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钩子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侧钩腰32凸出形成有挂接部80。图13及图14示出第四实施例鱼钩的第一形态,图15示出第四实施例鱼钩的第二形态。
73.如上所述,借助于凸出形成的挂接部80挂接另一侧钩腰31后,可维持第二形态。
74.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出了在钩腰凸出形成的挂接部,但挂接部80也能以使得弯曲部的一部分向前凸出的形式弯曲加工而形成。
75.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鱼钩的第一形态的图。
76.第五实施例鱼钩的情况,弯曲部70形成褶皱状,并设置有对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间的变形所需的力量进行调节的弹性调节装置。通常,鱼钩的材质很硬,因此不容易变形。但是,如果像图16一样在弯曲部70形成褶皱,则第一形态、第二形态间容易发生转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