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77992发布日期:2022-06-11 02:4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背景技术:

2.秸秆还田是指将不宜直接做饲料的秸秆,如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等,将其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一方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杜绝因直接焚烧秸秆而造成的大气污染。
3.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等,其中直接还田的方式方便、快捷,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还田方式。直接还田即是指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翻入土壤内。直接还田后,由于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会消耗土壤的氮素等养分,造成作物与细菌对氮的竞争。为了保证还田效果,通常会在直接还田的同时,施加氮、磷等肥料。
4.现有技术中,施加肥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用还田装置将秸秆还田,随后再施肥,相当于是两道工序,这种方式无疑比较复杂、效率较低;另一种方式是在还田装置上设置施肥的机构,秸秆还田的同时,将肥料施入土地里。现有的施肥机构通常包括肥料仓,肥料仓下端设置下料口,开始还田时,将下料口打开,随着还田装置向前作业运行,肥料也逐渐施入土地里。
5.现有的下料口是直接在水平的肥料仓底部开的长方形垂直通槽,在实际操作中,发明人发现一个矛盾点:如果将槽开得较窄,那么肥料容易堵塞,只有在还田装置作业时遇到大的抖动,肥料才可以下落、施入土地里,但如果抖动小,肥料就很难下落,导致肥料难以施入土地里或因土况的不均而引起施肥严重不均,有些土地能施入肥料,而有些不能;而如果将槽开得较宽,那肥料又会难以控制地、成堆地施入土地里,导致施肥过量。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秸秆粉碎还田装置,以降低现有技术中还田装置在还田的同时施肥的难度。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下端设有粉碎机构、施肥机构和旋耕机构,所述施肥机构包括设置于主体上的料仓,所述粉碎机构、施肥机构和旋耕机构沿主体行进方向从前至后依次设置;
8.所述料仓的底部包括两块倾斜的底板,一块底板朝向主体行进方向的前侧倾斜,为活动板,一块底板朝向主体行进方向的后侧倾斜,为固定板;
9.所述固定板与料仓的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贯穿料仓的前侧壁并与料仓的前侧壁滑动连接,活动板向下滑动可使其底侧面与固定板的上表面紧贴,活动板向上滑动可使其底侧面与固定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倾斜的下料口。
10.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粉碎机构用于在前方粉碎秸秆,施肥机构用于向土地里施入肥料,旋耕机构用于将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拌混匀还田。
11.经过发明人的多次分析及实验尝试发现,现有技术中直接在水平的肥料仓底部开
的长方形垂直通槽,当槽开得较窄,就会堵塞,主要是因为垂直通槽上端的物料会从360
°
的方向挤向垂直通槽,导致拥堵,而且即将进入垂直通槽的肥料会受到各个方向的挤压,形成平衡,从而很难落入垂直通槽中,进而施入土地里。如果堵塞的肥料因为还田装置的大抖动向下掉落,腾出空间,又会有360
°
方向的肥料蜂拥去抢占这个空间,导致如上述所述的拥堵,从而造成施肥难度大。
12.本技术方案中,两块底板为倾斜状,且一块底板固定、另一块底板可上下滑动,活动板向上滑动可形成下料口,活动板向下滑动可关闭下料口,从而避免肥料继续下落。由于活动板向下滑动时,即下料口关闭时,活动板的底侧面与固定板的上表面紧贴,因此,当活动板向上滑动形成下料口时,下料口是倾斜的。发明人发现,肥料通过这样的倾斜的下料口下落时,发生堵塞的几率会大大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垂直通槽而言,肥料不会同时从360
°
的方向挤向下料口,而更多的肥料会先到达固定板的上表面,随后沿着该上表面向下滑动落入下料口中,即同时争取下料口空间的肥料较少,堵塞的几率就小。同理,下料口中的肥料下落腾出空间后,上方的肥料也不会从360
°
方向蜂拥去抢占该空间。
13.因此,本实用新型还田装置的施肥机构堵塞的几率大大降低,在还田施肥时,不用过多考虑因堵塞而局限下料口的宽度,只需要根据施肥量来调整即可。退一步,采用本方案即便有一点堵塞的趋势,通过还田装置作业时本身的抖动也可以缓解,保证施肥的连续性。
14.另外,本技术方案中,粉碎机构、施肥机构和旋耕机构沿主体行进方向从前至后依次设置,即施肥机构位于粉碎机构的后侧,且下料口的下端朝向粉碎机构,如此肥料下落时会落至粉碎机构上,粉碎机构在粉碎秸秆转动时,会对肥料进行一定程度地分散,并在秸秆粉碎的过程中与秸秆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便于后期秸秆的腐熟,保证还田效果。
15.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还田装置施肥时不易堵塞,施肥难度小,且整个装置的还田效果好。
16.进一步,固定板位于活动板底侧的下侧设有筛板,筛板上设有若干筛孔。
17.有益效果:肥料通过下料孔后会在筛板上向下滚动,在此过程中会逐渐下落,施入至土地里,如此实现对肥料一定程度的分散,利于施肥均匀。
18.进一步,活动板向下滑动与固定板紧贴时,固定板与活动板底侧面紧贴的部分亦设有若干筛孔。
19.有益效果:即下料孔的下侧亦设有若干筛孔,如此下料孔内的肥料还可以通过该筛孔下落至土地里,增加下料孔内的出口,释放压力,进一步减少堵塞几率。
20.进一步,筛板与固定板一体成型。
21.有益效果:保证筛板与固定板之间的平滑过渡,便于肥料的向下滚动,且如此设置制备简单。
22.进一步,料仓的前侧壁外侧设有用于锁紧活动板的锁紧机构。
23.有益效果:还田装置在作业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抖动,锁紧机构可避免活动板在抖动过程中向下滑落。
24.进一步,锁紧机构包括固定在料仓上的两块锁紧片,活动板位于两块锁紧片之间,两块锁紧片之间位于活动板的两侧均设有锁紧螺栓。
25.有益效果:锁紧螺栓拧紧即可实现两块锁紧片对活动板的夹紧。
26.进一步,两块锁紧片相向的一侧均设有橡胶层。
27.有益效果:橡胶层可以增加锁紧片对活动板的锁紧力。
28.进一步,料仓的前侧壁设有供活动板贯穿的通道,通道的内壁亦设有橡胶层。
29.有益效果:橡胶层一方面可以封闭通道的缝隙,避免小颗粒肥料漏出,另一方面避免活动板与通道的内壁直接摩擦,减少磨损。
30.进一步,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料仓的后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
31.有益效果:固定板悬空,且需要承受肥料的重力,加强筋可以增加固定板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料口封闭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料口形成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4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5为图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8.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体1、后侧壁2、固定板3、前侧壁4、旋耕机构5、加强筋6、粉碎机构7、活动板8、橡胶层9、锁紧片10、耳板11、筛孔12、下料口13。
39.本实施例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主体1,主体1下端沿主体1的行进方向从前至后依次设有粉碎机构7、施肥机构和旋耕机构5,此处的从前至后对应于附图即为从右至左。 其中主体1包括了还田装置的一些基本部件,如行走机构、动力机构、操作机构以及用户的操作空间等,这些均为现有技术,不是本方案的重点内容,在此不赘述。粉碎机构7用于对秸秆粉碎,旋耕机构5用于将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拌混匀还田,这也是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262912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所述的定刀、定刀轴等相关内容,即可用于本方案的粉碎机构7,而旋耕刀轴、旋耕刀柄、旋耕刀片等相关内容,即可用于本方案的旋耕机构5,因此在此也不作赘述。
40.施肥机构包括设置于主体1上的料仓,料仓为长方体状,包括前侧壁4、后侧壁2、左侧壁和右侧壁。料仓的底部包括两块倾斜的底板,一块底板朝向主体1行进方向的前侧倾斜,即朝向附图中的右侧倾斜,此为活动板8;另一块底板朝向主体1行进方向的后侧倾斜,即朝向附图中的左侧倾斜,此为固定板3。
41.固定板3与料仓的后侧壁2焊接固定,且固定板3的下表面与料仓的后侧壁2之间焊接有加强筋6,以增加固定板3的支撑强度。料仓的前侧壁4上开有供活动板8贯穿的通道,活动板8通过该通道与料仓的前侧壁4滑动配合,通道的内壁设有橡胶层9,以此避免料仓内的小颗粒肥料漏出,而且该橡胶层9可以避免活动板8与通道直接摩擦。活动板8向下滑动,即向附图中的左下方滑动,可使得活动板8的底侧面与固定板3的上表面紧贴,如图3所示,从而封闭料仓;活动板8向上滑动即向附图中的右上方滑动,活动板8的底侧面与固定板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倾斜的下料口13,如图5所示,供肥料通过。
42.本实施例中,固定板3位于活动板8底侧的下侧设有与固定板3一体成型的筛板,筛
板以及活动板8向下滑动与固定板3紧贴时,固定板3与活动板8底侧面紧贴的部分,均设有若干筛孔12。
43.另外,料仓的前侧壁4外侧还设有锁紧机构,用于锁紧活动板8,实现对活动板8的固定。如图4所示,该锁紧机构包括两块锁紧片10,两块锁紧片10均为软质的钢片,两块锁紧片10的两端均分别焊接在两个耳板11上,两个耳板11焊接在料仓前侧壁4上。两块锁紧片10平行设置,且两者相向的一侧均设有橡胶层9。活动板8位于两块锁紧片10之间,两块锁紧片10之间位于活动板8的两侧均设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拧紧可以使得两块锁紧片10从上下表面两个方向抱紧活动板8,从而将活动板8锁紧。
44.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还田装置开始作业时,拧松锁紧螺栓,根据需要施肥的量向上滑动活动板8至合适的位置,再拧紧螺栓以将活动板8锁紧,随后即可启动还田装置,开始作业。还田装置作业过程中,肥料会从固定板3的上表面与活动板8的底侧面之间的下料口13向下滚动,最终施入土地里。而且在此过程中,部分肥料会通过筛孔12率先下落,一方面降低拥堵,另一方面对肥料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另外,最终滚动至筛板端部的肥料会下落至粉碎机构7上,随着粉碎机构7粉碎秸秆时的转动,肥料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有利于施肥均匀,保证还田效果。
45.还田作业结束后,拧松锁紧螺栓,向下滑动活动板8,使得活动板8的底侧面与固定板3的上表面紧贴,下料口封闭,再拧紧锁紧螺栓,将活动板8锁紧,从而关闭下料口13,避免肥料继续下落。
46.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