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蛋鸡养殖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24846发布日期:2022-04-16 20:0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蛋鸡养殖笼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蛋鸡养殖笼。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鸡场在进行养殖过程中,通常将鸡笼依次排列横向放置,在鸡笼的前端面设有喂食槽,目前对于鸡进行食物投喂的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手动进行饲料投喂作业,费时费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并且鸡在进食完成后,通常喂食槽内部会残留一些剩余饲料,若不能够及时将这些饲料进行清除,易使其发生板结,难以再将其对鸡进行投喂,从而导致饲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进行饲料投喂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对残余饲料进行收集,减少饲料的浪费的一种蛋鸡养殖笼。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蛋鸡养殖笼,包括支撑板、支柱、角形支架、料槽、两组转轴、两组辊子、电机、输送带、料斗、盖板、转杆、输送绞龙、投料管、收集斗、多组养殖箱和联动组件,多组支柱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下端面,料槽通过角形支架固定安装在支撑板前端面,两组转轴左右对称贯穿并转动安装在料槽上,两组辊子分别固定安装在两组转轴上,并且两组辊子通过输送带相互连接,电机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端面,并且电机与右部转轴的后端固定连接,料斗上设有异形固定杆,料斗通过异形固定杆固定安装在料槽的左上部,盖板盖装在料斗上,转杆上端贯穿并转动安装在盖板上,并且转杆上端与左部转轴的前端之间通过联动组件相互连接,转杆下端伸入至料斗的输出端处,并且转杆下端设有输送绞龙,收集斗通过投料管与料斗的左上部相互连通,多组养殖箱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端面,养殖箱的前端面设有开口,料槽处于开口下方;通过收集斗和投料管将饲料投放至料斗内部,然后启动电机,右部的转轴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转动,经左部的转轴和左部的辊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输送带能够进行转动,并且经联动组件的传动连接作用下,使转杆带动输送绞龙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对料斗内部的饲料进行排料,使饲料掉落至输送带上,然后输送带开始对饲料进行输送,从而能够自动进行饲料投喂作业,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
5.优选的,联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固定座、连接轴、第二链轮、链条、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第一链轮固定安装在左部转轴的前端,固定座固定安装在盖板上端面,连接轴贯穿并转动安装在固定座上,第二链轮与连接轴前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链轮与第一链轮之间通过链条相互连接,第一锥齿轮固定安装在连接轴的后端,第二锥齿轮固定安装在转杆上端,并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随着右部转轴的转动,经两组辊子和输送带的配合使用下,使左部的转轴带动第一链轮进行转动,并且在链条、第二链轮和连接轴的传动连接作用下,使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从而使转杆带动输送绞龙进行
转动,进而使装置的投料作业和输送作业同步进行工作,从而便于将饲料铺满在料槽内部,减少人工操作,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6.优选的,还包括多组粪便箱和多组把手,支撑板上端面均匀分布设有多组排粪槽,多组排粪槽分别处于多组养殖箱的正下方,多组粪便箱分别可拆卸滑动安装在多组排粪槽内,粪便箱前端面设有把手;通过设置排粪槽,并且在粪便箱的配合使用下,能够对鸡的粪便进行收集,并且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便于粪便箱将粪便取出,提高装置操作的便捷性。
7.优选的,还包括收集箱和挡板,料槽前端面的右部设有出料口,收集箱固定安装在料槽前端面,并且收集箱处于出料口处,挡板斜向固定安装在料槽内部,并且挡板的前端与出料口的右端面相互连接,挡板下端面与输送带相互接触;当鸡进食完成后,输送带继续对残余的饲料进行输送,并且在挡板的配合使用下,能够对输送带上的残余饲料进行刮除,同时能够将刮除下来的饲料沿着挡板并通过排料口进入至收集箱内部,从而能够对残余饲料进行收集,减少饲料的浪费。
8.优选的,还包括多组搅拌杆,多组搅拌杆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转杆上,并且搅拌杆处于料斗内部;通过设置搅拌杆,随着转杆的转动,能够对饲料进行搅拌,减少饲料在料斗内部发生板结而造成无法漏出的情况,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9.优选的,料斗上设有观察窗;通过设置观察窗,能够便于对料斗内部饲料的剩余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及时进行补料,提高装置的操作性。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首先通过收集斗和投料管将饲料投放至料斗内部,然后启动电机,右部的转轴在电机的驱动下进行转动,经左部的转轴和左部的辊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输送带能够进行转动,并且随着右部转轴的转动,经两组辊子和输送带的配合使用下,使左部的转轴带动第一链轮进行转动,并且在链条、第二链轮和连接轴的传动连接作用下,使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从而使转杆带动输送绞龙进行转动,进而开始对料斗内部的饲料进行排料,使饲料掉落至输送带上,然后输送带开始对饲料进行输送,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提高装置的工作效率,当鸡进食完成后,输送带继续对残余的饲料进行输送,并且在挡板的配合使用下,对输送带上的残余饲料进行刮除,同时能够将刮除下来的饲料沿着挡板并通过排料口进入至收集箱内部,从而能够对残余饲料进行收集,减少饲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测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轴测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轴测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轴测结构示意图;
15.附图中标记:1、支撑板;2、支柱;3、角形支架;4、料槽;5、转轴;6、辊子;7、电机;8、输送带;9、料斗;10、盖板;11、转杆;12、输送绞龙;13、投料管;14、收集斗;15、养殖箱;16、第一链轮;17、固定座;18、连接轴;19、第二链轮;20、链条;21、第一锥齿轮;22、第二锥齿轮;23、粪便箱;24、把手;25、收集箱;26、挡板;27、搅拌杆。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17.实施例1
18.如图1至图4所示,多组支柱2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下端面,料槽4通过角形支架3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前端面,两组转轴5左右对称贯穿并转动安装在料槽4上,两组辊子6分别固定安装在两组转轴5上,并且两组辊子6通过输送带8相互连接,电机7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上端面,并且电机7与右部转轴5的后端固定连接,料斗9右部设有观察窗,料斗9上设有异形固定杆,料斗9通过异形固定杆固定安装在料槽4的左上部,盖板10盖装在料斗9上,转杆11上端贯穿并转动安装在盖板10上,转杆11下端伸入至料斗9的输出端处,并且转杆11下端设有输送绞龙12,收集斗14通过投料管13与料斗9的左上部相互连通,多组养殖箱15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上端面,养殖箱15的前端面设有开口,料槽4处于开口下方,第一链轮16固定安装在左部转轴5的前端,固定座17固定安装在盖板10上端面,连接轴18贯穿并转动安装在固定座17上,第二链轮19与连接轴18前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二链轮19与第一链轮16之间通过链条20相互连接,第一锥齿轮21固定安装在连接轴18的后端,第二锥齿轮22固定安装在转杆11上端,并且第二锥齿轮22与第一锥齿轮21相互啮合,支撑板1上端面均匀分布设有多组排粪槽,多组排粪槽分别处于多组养殖箱15的正下方,多组粪便箱23分别可拆卸滑动安装在多组排粪槽内,粪便箱23前端面设有把手24,料槽4前端面的右部设有出料口,收集箱25固定安装在料槽4前端面,并且收集箱25处于出料口处,挡板26斜向固定安装在料槽4内部,并且挡板26的前端与出料口的右端面相互连接,挡板26下端面与输送带8相互接触,多组搅拌杆27均匀分布固定安装在转杆11上,并且搅拌杆27处于料斗9内部;首先通过收集斗14和投料管13将饲料投放至料斗9内部,然后启动电机7,右部的转轴5在电机7的驱动下进行转动,经左部的转轴5和左部的辊子6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输送带8能够进行转动,并且随着右部转轴5的转动,经两组辊子6和输送带8的配合使用下,使左部的转轴5带动第一链轮16进行转动,并且在链条20、第二链轮19和连接轴18的传动连接作用下,使第一锥齿轮21带动第二锥齿轮22进行转动,从而使转杆11带动输送绞龙12进行转动,进而开始对料斗9内部的饲料进行排料,使饲料掉落至输送带8上,然后输送带8开始对饲料进行输送,当鸡进食完成后,输送带8继续对残余的饲料进行输送,并且在挡板26的配合使用下,对输送带8上的残余饲料进行刮除,同时能够将刮除下来的饲料沿着挡板26并通过排料口进入至收集箱25内部,从而能够对残余饲料进行收集,鸡在活动时,将粪便排至粪便箱23内部,然后在把手24的配合使用下,将粪便箱23拉出,从而对粪便箱23内部收集的粪便进行处理即可,之后通过设置搅拌杆27,并随着转杆11的转动,能够对饲料进行搅拌,减少饲料在料斗9内部发生板结而造成无法漏出的情况,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并且通过设置观察窗,能够便于对料斗9内部饲料的剩余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及时进行补料。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蛋鸡养殖笼,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
20.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
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