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风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5488发布日期:2022-08-06 05:1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风大棚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棚,具体涉及一种抗风大棚,属于大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现有的大棚四面均为垂直结构,该结构会阻挡风的正常流通,使得每次大台风过后都会将大棚吹垮。为了防止大棚被台风或大风吹垮,就要提前将覆盖在大棚上的膜割掉,这样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重新购置新的薄膜,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亟待设计一种抗风大棚。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抗风大棚,将大棚的四个面都设置呈弧形结构,卸风效果好;提高了大棚的抗风性能,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的抗风大棚,包括框架,及覆盖于框架外侧的保温膜;所述框架前后侧设置有进出口通道;所述框架包括基础框架和拱形顶架;所述基础框架覆盖区域呈矩形结构;还包括设置于基础框架四周的弧形导风结构,将大棚的四个面都设置呈弧形结构,能够起到卸风的作用,不管台风或大风从大棚的哪个方向吹来都可以等风顺势而走,这样台风或大风刮过来后,即使不将大棚外面的薄膜割掉也不会被吹垮,卸风效果好,提高了大棚的抗风性能,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所述弧形导风结构由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构成;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设置于基础框架左右两侧,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基础框架固定连接,在基础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第一导风组件,使得第一导风组件能够与拱形顶架组合,在大棚的轴向形成波浪形的卸风结构,并通过第一导风组件对基础框架左右侧面进行保护;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设置于基础框架前后两侧,且其由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组成;所述上导风件上端与拱形顶架固定连接,其下端与基础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下导风件上下两端分别与基础框架固定连接,在基础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一第二导风组件,且将第二导风组件的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进行组合,在大棚的径向形成波浪形的卸风结构,并通过第二导风组件对基础框架和拱形顶架的前后侧进行保护,提高大棚整体抗风性能。
5.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框架由上框架和下框架组成;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通过立柱连接;所述上框架由两上横梁和两上纵梁围设而成;两所述上纵梁分别向基础框架外侧延长,且上纵梁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上横梁连接;所述下框架由两下横梁和两下纵梁围设而成;两所述下横梁和两所述下纵梁分别向基础框架外侧延长,且下横梁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下纵梁连接,下纵梁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下横梁连接。
6.再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框架的上纵梁延伸长度小于下纵梁的延伸长度。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一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架上端与基础框架的上纵梁固定;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下纵梁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上导风件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二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二弧
形支撑架上端与拱形顶架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上横梁固定。
9.进一步地,所述下导风件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三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三弧形支撑架上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上横梁固定;所述第三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下横梁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衍生下横梁和衍生下纵梁端部通过弧形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基础框架顶部四角分别通过弧形结构的斜撑架与弧形连接件连接,且斜撑架下端位于弧形连接件中部。
11.进一步地,所述拱形顶架包括若干根设置于基础框架顶部,且沿基础框架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弧形架组成;相邻所述弧形架之间通过多根加强筋连接。
12.再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沿弧形架周向均匀分布。
1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位于进出口通道处的所述弧形架与基础框架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立柱和加强斜撑。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抗风大棚,将大棚的四个面都设置呈弧形结构,能够起到卸风的作用,不管台风或大风从大棚的哪个方向吹来都可以等风顺势而走,这样台风或大风刮过来后,即使不将大棚外面的薄膜割掉也不会被吹垮,卸风效果好,提高了大棚的抗风性能,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大棚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的各部件标注为:1-基础框架,11-立柱,12-上横梁,13-上纵梁,14-下横梁,15-下纵梁,2-拱形顶架,21-弧形架,3-第一导风组件,4-第二导风组件,41-上导风件,42-下导风件,5-衍生上横梁,6-衍生下纵梁,7-衍生下横梁,8-加强筋,9-加强立柱,10-加强斜撑,16-弧形连接件,17-斜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19.实施例1:
20.如图2和图3所示的抗风大棚,包括框架,及覆盖于框架外侧的保温膜;所述框架前后侧设置有进出口通道;所述框架包括基础框架1和拱形顶架2;所述基础框架1覆盖区域呈矩形结构;还包括设置于基础框架1四周的弧形导风结构,将大棚的四个面都设置呈弧形结构,能够起到卸风的作用,不管台风或大风从大棚的哪个方向吹来都可以等风顺势而走,这样台风或大风刮过来后,即使不将大棚外面的薄膜割掉也不会被吹垮,卸风效果好,提高了大棚的抗风性能,延长大棚的使用寿命;所述弧形导风结构由第一导风组件3和第二导风组件4构成;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设置于基础框架1左右两侧,且其上下两端分别与基础框架1固定连接,在基础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第一导风组件,使得第一导风组件能够与拱形顶架组合,在大棚的轴向形成波浪形的卸风结构,并通过第一导风组件对基础框架左右侧面进行保护;所述第二导风组件4设置于基础框架1前后两侧,且其由上导风件41和下导风件42组成;所述上导风件41上端与拱形顶架2固定连接,其下端与基础框架1固定连接;所
述下导风件42上下两端分别与基础框架1固定连接,在基础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一第二导风组件,且将第二导风组件的上导风件和下导风件进行组合,在大棚的径向形成波浪形的卸风结构,并通过第二导风组件对基础框架和拱形顶架的前后侧进行保护,提高大棚整体抗风性能。
21.所述基础框架1由上框架和下框架组成;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通过立柱11连接;所述上框架由两上横梁12和两上纵梁13围设而成;两所述上纵梁13分别向基础框架1外侧延长,且上纵梁13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上横梁5连接;所述下框架由两下横梁14和两下纵梁15围设而成;两所述下横梁14和两所述下纵梁15分别向基础框架1外侧延长,且下横梁14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下纵梁6连接,下纵梁15的延长端通过衍生下横梁7连接。
22.所述基础框架1的上纵梁13延伸长度小于下纵梁15的延伸长度。
23.所述第一导风组件3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一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架上端与基础框架的上纵梁固定;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下纵梁6固定。
24.所述上导风件41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二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二弧形支撑架上端与拱形顶架2固定;所述第二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上横梁5固定。
25.所述下导风件42由若干根等距分布的第三弧形支撑架组成;所述第三弧形支撑架上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上横梁5固定;所述第三弧形支撑架下端与基础框架的衍生下横梁7固定。
26.所述衍生下横梁7和衍生下纵梁6端部通过弧形连接件16固定连接;所述基础框架1顶部四角分别通过弧形结构的斜撑架17与弧形连接件16连接,且斜撑架17下端位于弧形连接件16中部。
27.所述拱形顶架2包括若干根设置于基础框架1顶部,且沿基础框架1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弧形架21组成;相邻所述弧形架21之间通过多根加强筋8连接。
28.所述加强筋8沿弧形架21周向均匀分布。
29.位于进出口通道处的所述弧形架21与基础框架1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立柱9和加强斜撑10。
30.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