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文档序号:29572346发布日期:2022-04-09 04:1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1.本发明属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冀东滨海稻区是河北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年产水稻秸秆水稻秸秆数量约为70-80万吨,由于缺乏高效利用技术,多数被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土壤生态系统破坏,还造成大气污染。近年来,政府已严令禁止秸秆焚烧,大力提倡秸秆还田。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还田不合理,将大幅促进ch4排放,由此增加的温室效应将高于其固碳效应。该区域由于冬春季温度低,秸秆还田腐解慢,尤其秸秆自然腐解期与水稻返青、分蘖期重叠,严重抑制秧苗生长,这一问题成为影响秸秆还田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另外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肥料配比不合理,施肥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低,耕地质量下降,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对农田和大气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技术是目前该区域急需亟待的任务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还田时期、非栽培期水分管理、移栽时期、秸秆腐解过程中可以释放氮磷钾而对精准施肥的缜密地分析,构建了合理的冀东滨海稻区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方法,不仅推进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
5.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0cm~15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 5cm~10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
6.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isoptericola sp.)20份~50份、长柄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20份~50份、芬莱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inlayi)20份~50份、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 20份~50份,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0份~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10份~30份;
7.s2、第二年5月初进行旋耕,5月中旬耙地并施用450kg/hm2~ 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在插秧前5天~7天,在水层为5cm~ 7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
8.s3、于5月中下旬,选择高度为10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
×
16cm;
9.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 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10.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11.优选地,s1中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
12.优选地,s1中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18t/hm2~25t/hm2,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30l/hm2~45l/hm2。
13.优选地,s1中所述翻耕的深度为10cm~15cm。
14.优选地,s2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15.优选地,s2耙地时水层以50%~60%土垡露出为宜。
16.优选地,s2中所述除草剂为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和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所述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的用药量为90毫升/亩~100毫升/亩;所述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用药量为15克/亩~20克/亩。
17.优选地,s2中所述插前封闭处理的方法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
18.优选地,s5中喷施农药为:
19.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 /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20.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 /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21.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22.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23.所述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 12.5%;所述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10%。
2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5.本发明通过对还田时期、非栽培期水分管理、移栽时期、秸秆腐解过程中可以释放氮磷钾而对精准施肥的缜密地分析,构建了合理的冀东滨海稻区固碳减排、减肥增效方法,不仅推进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不同处理下秸秆残留率。
2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曹妃甸区2016-2020年的温度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29.实施例1
30.本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 (39
°
17’40”n-118
°
27’22”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供试水稻品种为滨稻18。
31.本实施例为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为:
32.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0月底(2020年10月30 日),将水稻用收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0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5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10cm;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25t/hm2,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45l/hm2;
33.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 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
34.s2、第二年5月初(5月5日)进行旋耕,5月中旬(5月12日)耙地并施用60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耙地时水层以50%土垡露出为宜,在插秧前5天,在水层为5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35.所述除草剂为用药量为90毫升/亩的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和用药量为15克/亩的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
36.s3、于5月中旬(5月19日),选择高度为10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
×
16cm;
37.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 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38.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 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39.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 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40.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41.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42.所述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 12.5%;所述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 10%。
43.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并设置对照,ck为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设为 t1-t3,t1
为ht20(本实施例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作用下秸秆还田,t2 为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用下秸秆还田,t3为未施用腐熟剂还田。非栽培期适量灌水,5月21日移栽,栽培期间肥料施用方案为:ck秸秆不还田处理采用常规施肥,t1-t3采用化肥减施方案(表1),底肥一次性施入,蘖肥分三次追施,第一次97.5kg/hm2,后两次分别为112.5kg/hm2,穗肥待到小穗长到0.3-0.5cm时施用。农药及水分管理措施同常规。小区面积为744m2(18.6
×
40m)。分蘖期每隔10天测定一次ch4和n2o的排放量,收获期测定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44.表1化肥减施方案
[0045][0046]
表2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
[0047]
项目产量(kg/667m2)有机质含量(g/kg)ck768.24
±
23.15ab18.63
±
3.15ct1785.59
±
15.78a25.67
±
2.15at2742.73
±
21.88bc21.75
±
3.53bt3723.65
±
19.01c21.12
±
3.85b
[0048]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面各表同。
[0049]
表3分蘖期ch4和n2o累计排放量
[0050]
项目ch4kg/han2okg/hack207.96
±
5.18a0.3
±
0.04at179.31
±
5.44d0.13
±
0.02bt288.6
±
2.58d0.2
±
0.08abt3115.3
±
6.92c0.2
±
0.06ab
[0051]
应用该方法后,与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比较,不仅实现了化肥减施,而且实现了稻田固碳减排、水稻产量和效益增加(表2,3),土壤有机含量提高了13.36%-37.79%,分蘖期ch4和n2o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1.86%和56.67%;按照稻谷价格2.6元/kg计算,在化肥减量26.5%基础上,施用自本实施例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水稻亩增产2.26%,亩节本增收131.12元。
[0052]
实施例2
[0053]
本实验于2020年-2021年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四农场进行。试验地0-20cm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全盐含量为1.39g/kg,ph值为7.51,有机质18.56g/kg,速效磷20.13g/kg。速效钾255.12mg/kg,速效氮为78.81mg/kg。
[0054]
本实施例为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该方法为:
[0055]
s1、秋季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第一年11月上旬(2020年11月1 日),将水稻用收
割机收获,稻茬的留茬高度为15cm,将秸秆粉碎成长度为8cm,全量还田,得到还田秸秆,在还田秸秆上撒施水稻秸秆腐熟菌剂,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15cm;非栽培期灌水使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所述非栽培期指的是将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还田秸秆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所述还田秸秆的还田量为18t/hm2,所述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的撒施量为30l/hm2;
[0056]
所述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白蚁菌50份、长柄木霉50份、芬莱氏链霉菌50份、葡萄球菌20份,枯草芽孢杆菌10 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10份;
[0057]
s2、第二年5月初(5月8日)进行旋耕,5月中旬(5月15日)耙地并施用450kg/hm2的氮磷钾缓释肥作为基肥,耙地时水层以60%土垡露出为宜,在插秧前7天,在水层为7cm的条件下,用除草剂进行插前封闭处理,采用无人机喷施,喷幅为10m,飞行高度为2.5m,飞行速度为8m/s,药液雾化等级为550微米;所述氮磷钾缓释肥中n的质量分数为25%,p2o5的质量分数为9%,k2o的质量分数为11%;
[0058]
所述除草剂为用药量为100毫升/亩的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和用药量为20克/亩的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的混合物;所述40%噁草
·
丙草胺微乳剂中丙草胺的质量分数为30%,噁草酮的质量分数为10%;
[0059]
s3、于5月下旬(5月23日),选择高度为10cm~15cm、叶片黄绿色、根系白发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移栽密度为每株面积为30cm
×
16cm;
[0060]
s4、在移栽后每隔7天追肥3次,第1次追施97.5kg/hm2的尿素,第 2~3次均追施112.5kg/hm2的尿素;
[0061]
s5、在水稻病虫害发生前,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在拔节期喷施用量为 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0062]
孕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40克/亩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克、7.5ml/亩的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0克/ 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0063]
抽穗期喷施20ml/亩的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60克/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0064]
乳熟期喷施25ml/亩的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60ml/亩的30%三环唑悬浮剂和20克/亩的25%吡蚜酮悬浮剂;
[0065]
所述25%唑醚
·
戌唑醇悬浮剂中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 12.5%;所述20%烯肟
·
戊唑醇悬浮剂中烯肟菌胺和戊唑醇的质量分数均为 10%。
[0066]
水稻平均亩产量为802kg/亩,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6.74g/kg。
[0067]
实施例3
[0068]
本实施例为对冀东滨海稻区机收稻固碳减排、减肥增效的方法确立的试验:
[0069]
研究区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区滨海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一农试验田(n39
°ꢀ
16’31”,e118
°
27’5.14”)进行,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四季寒暖干湿分明等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1.4℃,蒸发量平均为1969mm,年降水量为635.9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0-20cm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全盐含量为1.26g/kg,ph值为7.65,有机质17.94g/kg,全氮1.13g/kg,速效磷19.90mg/kg。速效钾242.32mg/kg,速效氮为73.11mg/kg。
[0070]
该区域为单季稻种植,供试材料为滨稻18,生育期170-175天,采用插秧栽培方式,
插秧密度为30
×
16cm。供试腐熟剂3种,分别为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nfk)。
[0071]
(一)试验一:非栽培期水分管理、还田时期和移栽时期选择试验
[0072]
本试验设置水稻收获后还田d1和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冻后还田d2。均采用三裂式裂区试验,还田与菌剂施用情况为主因素a,包含4个水平,a1~ a4分别为施用ht20还田、施用nfk还田、未施菌剂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非栽培期水分管理(非栽培期指的是还田秸秆、菌剂和稻茬一起进行翻耕后到旋耕前的时间)为副因素b,包含2个水平,b1不灌,b2灌水,让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状态,并非大水漫灌。移植时期为副副因素c,包含3 个水平,c1早植(约5月15日),c2常规(5月22日),c3晚植(5月 29日),其余栽培期间肥料、农药及水分管理措施同常规。主区面积为166m2,副区面积为83m2,再裂区面积为25m2,重复3次。移栽后第7天调查株高及每穴基本苗,每小区挂牌调查10穴,后每7天调查一次株高及每穴分蘖数,直到停止分蘖为止,记录水稻有效穗数。
[0073]
结果与分析
[0074]
1、不同还田时期和非栽培期灌水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的影响
[0075]
表4可以看出,还田时期对水稻最高分蘖数、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显著影响,秋季还田d1显著高于春季还田。非栽培期灌水对最高分蘖数有显著影响,灌水处理b2的最高分蘖数高于不灌水处理,但是对有效穗数、成穗率和分蘖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秋季为最佳还田时期,水源充足的地区在非栽培期可以适当灌水,切忌大水漫灌。
[0076]
表4不同还田时期与非栽培期不同水分管理下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0077][0078]
2、不同移栽时期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的影响
[0079]
不同移栽时期对最高分蘖数、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影响(表5),最高分孽数上表现为c1>c2>c3,分蘖速度表现为c3>c1> c2,有效穗数表现为c2>c1>c3,成穗率表现为c3>c2>c1。总体分析来看,c2为比较合适的移栽时期。
[0080]
表5不同移栽时期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0081][0082]
3、配施不同菌剂还田对水稻分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0083]
施用不同菌剂还田对水稻最高分蘖、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影响(表6)。a1处理下最高分蘖、分蘖速度、有效穗数和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最高分蘖数表现为a1>a4>a2>a3,分蘖速度表现为a1 >a4>a2>a3,有效穗数表现为a1>a2>a4>a3,成穗率表现为a1>a2 >a4>a3。可见,菌剂a1的效果最好。
[0084]
表6不同菌剂作用下还田水稻分蘖及成穗率
[0085][0086]
综上可以看出,施用ht20秋季还田,水源充足地区可在还田翻耕后给与适当灌水,然后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进行秧苗移栽对水稻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有较大提高。
[0087]
(二)试验二:精准施肥方案确定
[0088]
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 (39
°
17’40”n-118
°
27’22”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
[0089]
供试水稻品种为滨稻18。尿素(n含量46%)、45%美丹利(n含量25%, p2o5含量9%,k2o含量11%)、硫酸钾(k2o含量50%)、50%硅谷缓释肥 (n含量25%,p2o5含量10%,k2o含量15%)。
[0090]
于2020年11月开始,2021年5月21日移栽,2021年10月结束。前茬作物为水稻,并在收获季节将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喷洒于秸秆后进行翻耕还田处理,翻耕深度10-15cm,并灌水使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
[0091]
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4个处理(详见表7),常规施肥t1,主要模拟农户习惯施肥;减量施肥t2,减施化肥17.42%,减施氮肥6.45%;减量施肥t3,减施肥料26.51%,减施氮肥20.28%;减量施肥t4,减施肥料 34.90%,减施氮肥26.09%。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田间管理与常规管理一致。
[0092]
表7施肥方案
[0093][0094][0095]
结果与分析
[0096]
1、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0097]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表8所示,各处理
组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处理组的有效穗数为 16.11,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比t1和t2和t4分别提高了8.19%、12.89%、 9.93%,显著高于t2处理组。t3处理组的结实率为94.72%,显著高于常规施肥t1处理组,相比t1提高了1.23%,t2和t4的结实率分别为94.14%和 94.52%,与其它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t2处理组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最高为339.12,分别高于其它三个组10.5%、3.7%、5.6%。t3处理组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其它三个处理组。四个不同处理的水稻千粒重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均表现在32g左右。
[0098]
表8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构成因子的影响
[0099]
处理有效穗数/个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t114.89
±
0.02ab306.89
±
3.64c93.57
±
0.42b31.72
±
1.02at214.27
±
0.15b339.12
±
5.02a94.14
±
0.27ab32.30
±
0.25at316.11
±
0.29a327.02
±
4.59b94.72
±
0.77a32.18
±
0.14at414.51
±
0.51ab321.05
±
11.18b94.52
±
0.61ab32.04
±
0.27a
[0100]
2、对水稻产量影响
[0101]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常规施肥t1处理组的水稻产量为9353kg/hm2,减量施肥t2、t3、t4三个处理组水稻最终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t1处理组,分别为9951kg/hm2、10953kg/hm2、10110kg/hm2,分别增产了6.39%、17.11%、 8.09%。减量施肥t3处理组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同时也高于减量施肥t2 和t4处理组。
[0102]
(三)试验三:秸秆还田后腐解规律研究
[0103]
盆栽试验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综合试验站(39
°
17

40

n-118
ꢀ°
27

22

e)进行,试验站海拔2.5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季节型近海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4℃,年降水量为635.9mm,集中在7-8月份。土壤类型为盐渍型滨海粘壤土,多年种植水稻。
[0104]
水稻品种为滨稻18,生育期170天,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选育。水稻秸秆为当地上一季未发病水稻秸秆,含有氮(n)0.68%、磷(p2o5) 0.13%和钾(k2o)1.34%,c/n为67,水稻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成5cm左右。腐熟剂分别为ht20(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 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和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市购)。
[010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
[0106]
(1)秸秆直接还田
‑‑
ck;
[0107]
(2)秸秆还田配水稻秸秆实施例1中的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ht20)
ꢀ‑‑
jh;
[0108]
(3)秸秆还田配施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jf;
[0109]
为模拟田间生产环境,建立盆栽试验微区,每个微区规格为600cm(长)
ꢀ×
200cm(宽)
×
60cm(深),其中摆满塑料桶(规格56
×
58cm),桶四周及底部扎孔保证土壤的透气与水分的流出,桶与桶之间的缝隙用土填满,每个处理安排在一个微区中,防止微区之间相互污染,降低试验误差,3个微区为3次重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尼龙网袋规格为长
×
宽=50cm
×
45cm,孔径为0.178mm,以隔离土壤。每袋装水稻秸秆262g(按10500kg/hm2秸秆全量还田计算)。各处理于2019年11月25日施入土壤深耕,2020年5月 28日移栽水稻秧苗,每盆5穴,每穴5株。各处理锄草、灌溉、病虫害等生产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于2020年10月10
日收获水稻。
[0110]
分别于还田后180、210、225、240、255、265和295天采集秸秆样品, 7个采样时间正对应于水稻移栽期(2020年5月28日),分蘖期(2020年6 月15日),拔节期(2020年6月28日),孕穗期(2020年7月25日),抽穗期(2020年8月5日),乳熟期(2020年8月20日),成熟期(2020 年10月8日)。每次各取5盆,秸秆腐解样品于65℃下烘干至恒重,计算水稻秸秆残留率。质量残留率和养分残留率计算公式为:
[0111]
质量残留率(%)=m
t
/m0,
[0112]
式中m0为秸秆腐解前的初始质量;
[0113]mt
为分解t时秸秆腐解后剩余质量。
[0114]
结果与分析
[0115]
各处理秸秆质量残留率均随腐解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表现出前期腐解快,后期逐渐缓慢的特征,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图1)。可以看出,施用 ht20(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白蚁菌20份、长柄木霉20份、芬莱氏链霉菌20份、葡萄球菌50份,枯草芽孢杆菌30份和胶胨样芽孢杆菌30份) 的处理在0-180天内,质量残留率快速下降,为快速腐解期,180-225天内,质量残留率缓慢下降,为腐解缓慢期,225-295天,质量残留率基本没有变化,为腐解停滞期。对照处理在0-240天内属于快速腐解期,240-255天为腐解缓慢期,255-295天为腐解停滞期。农富康秸秆还田腐熟剂处理在0-225天内为腐解快速期,225-240天为腐解缓慢期,240-295天为腐解停滞期。可见,施用水稻秸秆还田腐熟菌剂还田处理可以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将秸秆快速腐解期提前至移栽前完成,移栽后进入腐解缓慢期,降低了由于快速腐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水稻秧苗的危害,与对照和其他腐熟剂比较比较,可以提前 45-60天进入腐解缓慢期。
[0116]
由图2可以看出,曹妃甸区2016-2020年的气温变化,结合不同处理的秸秆残留率可知,秋季配施ht20还田处理,在还田后180天内,也就是在第二年5月份即完成快速腐解期,期间的平均温度为6.14℃,其余处理在还田后225-240天内,也就是7-8月份才完成快速腐解,期间平均温度为12.65℃,因此可推断出ht20在较低温度下(6℃左右)即可启动,通过微生物活动加速秸秆腐解。秋季还田要好于春季还田,从曹妃甸近几年气温来看,11月份平均温度在5.5℃,12-1月份两个月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2月份温度开始上升至零度以上,3月份平均气温7℃,如果水稻收获后,大概11月份配施 ht20还田,当时温度在5℃左右,微生物还能启动,对秸秆腐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经过三个月的冻融,到3月份温度上升,微生物又开始活动,在封冻前腐解的基础上,秸秆开始加速腐解,相对春季还田来说有一个启动
‑ꢀ
休眠-再启动的过程,因此,秋季还田更利于春季还田。
[011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