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

文档序号:31406266发布日期:2022-09-03 06:56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

1.本发明涉及红树植物造林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


背景技术:

2.红树林以高存贮碳、强促淤滩地和高效抵御台风大浪著称于世。但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已导致全球红树林面积出现大规模损失,构成沿海红树林潮滩侵蚀重大风险。世界海岸国家和地区针对红树林损失现状,从政策、理论及技术各层面开展红树林恢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我国更是先后多次颁发相关文件以强化对红树林修复的重视与以实际行动进行红树林营造及其潮滩恢复。
3.近期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即在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其中,广东5500公顷、海南2000公顷、广西1000公顷、福建350公顷及浙江200公顷。同时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其中广东2500公顷、广西3500公顷、海南3200公顷及福建550公顷。然而,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红树林营造和修复的定植效果进展并不明显,目前红树林营造或修复成功率达到30%就很不容易。
4.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需求,一些国家级的大型工程项目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红树林地,因此需要对成、壮年红树植物和人工移植。这些成壮年红树植物有的树龄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有高大乔木如海榄、海漆等,也有具有中心干的灌木状小乔木如白骨壤、秋茄等,还有的灌丛如桐花树等影响红树植物大树移栽成活率的最关键问题在于根系受伤。红树植物的根系不同于陆地上的大多数植物,其根系内充满海绵组织,起到贮藏氧气供淹水时呼吸的作用。并且,由于其根系的特殊海绵组织结构,致使受伤后不容易产生愈伤组织涨潮淹水时海绵组织吸水,氧气被排出而导致移植成活率低。还有些红树植物具的呼吸根(如白骨壤),因呼吸根被破坏而导致移植时成活率低。因此,如何保存根系尽可能免受伤害,或受伤后不继续向上腐烂而维持较高的贮氧能力是提高红树植物大树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但现有技术中的设计对于根系的保护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影响了红树植物的成活率。
5.例如专利文献cn101185411a公开了一种红树植物成株移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成株选择;(2)移植时间:春季或秋季;(3)成株修整:锯掉红树植物上部分枝,只保留主要枝干;锯口平滑,涂上沥青;(4)根部处理:挖掘时保留整个根部直径为0.8~1.2m,根系长度为20~30cm;(5)定植:起挖好的苗木及时栽植,树穴的直径比红树植物的根部直径大30~40cm;(6)养护管理:

用竹竿构建支架支撑植株;

构建遮阴网;

在红树植物顶部和底部各置放一个水罐,罐中灌满海水,用棉布缠绕树干,棉布的另一端置于罐中,棉布要避开出芽的部位,但该方法根部一次性挖掘,根部没有根系的更新,大大降低了移植的成活率。
6.再例如专利文献cn102613046a公开了一种天然红树植物大苗移植造林方法,从天然苗木标准、苗木土球规格、运输处理措施、移植造林季节和时间、促根生长素使用、挖穴定植和管护措施等红树林造林关键环节出发,但该方法仍然存在根部没有根系的更新导致移
植成活率低的缺陷,且不具有普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
8.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s1:在待移植植物的左侧、右侧分别进行挖沟断根处理,在断根处刮平涂抹沥青,并在所述待移植植物的左侧沟、右侧沟分别固定第一模板、第三模板,并同时修剪待移植植物的左侧、右侧对应的枝叶;
10.s2:用沙土填平所述待移植植物的左侧沟、右侧沟,并养护第一时间段;
11.s3:在待移植植物前侧、后侧分别进行挖沟断根处理,并在断根处刮平涂抹沥青,并在所述待移植植物的前侧沟、后侧沟分别固定第二模板、第四模板,并同时修剪待移植植物的前侧、后侧对应的枝叶;
12.s4:用沙土填平所述待移植植物的前侧沟、后侧沟,并养护第二时间段;
13.s5:将左侧沟、右侧沟、前侧沟、后侧沟中的沙土挖出并随着下挖的进行对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围成的方框进行绑扎;
14.s6:当下挖深度到达各模板的下方时插入第五模板使得五个模板共同形成箱式结构;
15.s7:将底部具有箱式结构的待移植植物搬运至种植潮滩抽出五个模板后定植。
16.优选地,所述箱式结构俯视时呈正方形结构,所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的底端面均在一个平面内。
17.优选地,所述第一时间段取值为6个月~18个月;
18.所述第二时间段取值为6个月~18个月。
19.优选地,在所述待移植植物各侧挖沟位置距离树干中心的距离为树干干径的5~10倍。
20.优选地,所述待移植植物各侧挖沟的宽度为0.3~0.5m,挖沟的深度为0.5~1.5m。
21.优选地,挖沟时被挖伤的根系满足直径大于1cm时进行伤口刮平并在表面涂沥青;
22.对根系中空或有海绵组织的根系将空洞塞住并在根系表面涂沥青处理。
23.优选地,围成的方框进行绑扎时沿上下方向进行一道或间隔布置的多道进行捆扎。
24.优选地,当下挖深度到达各模板的下方时,从所述待移植植物的一侧向树下掏空,同时用第五模板从底部掏空面插入,待第五模板全部插入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的下方后,用绳绑扎结实使得五块模板形成牢固的箱式结构。
25.优选地,在搬运所述待移植植物时,短距离运输采用船只运输,用吊机把经打包好箱式结构土球的待移植植物装船,运输至定植点;中长距离运输采用货车堆放运输,其中,运输时应将所述待移植植物放倒,树尖朝后,采用层层堆放的布置方式。
26.优选地,在定植时呈团簇状结构布置且使得相邻的团簇之间形成低洼的潮沟进而使得所述潮沟能够引导潮水流入或流出。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8.1、本发明通过分阶段的进行模板设置和根系生长保护,采取措施促进根系更新,从根本上保证了红树林大树移栽成功概率,且同时对地上枝叶疏剪,减少水分蒸腾,促进新梢萌发,是成年大树焕发生机的重要措施,通用性好,解决了红树植物大树移栽不成功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移植的成功率。
29.2、本发明选择适宜定植地,减少潮浪冲刷,缩短浸淹水时长,是红树植物大树移栽成功的又一重要方面。
30.3、本发明采用箱式带土球包装,前期准备促进了根系更新,起苗、搬运与定植过程中对根系扰动最少,减少根系受损,以确保定植后保持活力,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移栽成活率。
31.4、本发明提前两年对根系、枝叶修剪,并对剪口过大的根系进行防腐处理,把根系损伤降到最低水平;对枝叶的修剪疏剪,可对应减少蒸腾压力,避免因根系受伤吸水能力下降、植株水分供应不上导致的植株枯萎死亡。经修剪后两年的养护,使植株焕发生机,增强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
32.5、本发明定植时不需要挖定植穴,直接选择适宜高程潮滩聚集式堆放后,在缝隙中填充沙土,并通过植株堆放与缝隙填沙改造潮滩地形,顺势形成潮沟。该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成本,保持了红树林根系原生长环境。通过潮起潮落交换营养盐,有利于后期形成自然式红树林片林,符合自然规律。
附图说明
3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34.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断根沟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中红树植物定植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中红树植物定植后团簇状结构布置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9.实施例1:
4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适用于成、壮年红树植物的人工移植,这些成壮年红树植物有的树龄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有高大乔木如海榄、海漆等,也有具有中心干的灌木状小乔木如白骨壤、秋茄等,还有的灌丛如桐花树等,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41.s1:在待移植植物的左侧、右侧分别进行挖沟断根处理,此处的断根是在挖沟时根系延伸到沟内影响后序模板的固定时进行断根,在断根处刮平涂抹沥青,并在待移植植物的左侧沟、右侧沟内分别固定第一模板、第三模板,使得第一模板、第三模板分别能够在待
移植植物的左侧、右侧形成支撑,为后续移植做准备,并同时修剪待移植植物的左侧、右侧对应的枝叶,对地上枝叶疏剪,减少水分蒸腾,促进新梢萌发,是成年大树焕发生机的重要措施;
42.s2:用沙土填平待移植植物的左侧沟、右侧沟,并养护第一时间段,第一时间段取值为6个月~18个月,优选12个月,保护根系,采取措施促进根系更新,是红树林大树移栽成功的关键,在养护的第一时间段内,被断根的根系从断根末端朝向树干的方向上逐渐会长出新的根系,为大树后序汲取营养提供根系基础;
43.s3:在待移植植物前侧、后侧分别进行挖沟断根处理,并在断根处刮平涂抹沥青,并在待移植植物的前侧沟、后侧沟分别固定第二模板、第四模板,并同时修剪待移植植物的前侧、后侧对应的枝叶;
44.s4:用沙土填平待移植植物的前侧沟、后侧沟,并养护第二时间段,第二时间段取值为6个月~18个月,优选12个月,有利于待移植植物前侧、后侧方向被断根的部位生产出新的根系,为大树后序移植过程中汲取营养提供根系基础;
45.需要注意的是,在待移植植物各侧挖沟位置距离树干中心的距离优选为树干干径的5~10倍。待移植植物各侧挖沟的宽度为0.3~0.5m,挖沟的深度为0.5~1.5m。挖沟时被挖伤的根系满足直径大于1cm时进行伤口刮平并在表面涂沥青,对根系中空或有海绵组织的根系将空洞塞住并在根系表面涂沥青处理,以保证根系的安全处理。
46.s5:将左侧沟、右侧沟、前侧沟、后侧沟中的沙土挖出并随着下挖的进行对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围成的方框进行绑扎;围成的方框进行绑扎时沿上下方向进行一道或间隔布置的多道进行捆扎,以增加捆扎后的牢固性。
47.s6:当下挖深度到达各模板的下方时插入第五模板使得五个模板共同形成箱式结构;箱式结构俯视时呈正方形结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的底端面均在一个平面内。在具体操作时,当下挖深度到达各模板的下方时,从待移植植物的一侧向树下掏空,同时用第五模板从底部掏空面插入,待第五模板全部插入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的下方后,用绳绑扎结实使得五块模板形成牢固的箱式结构,箱式结构外形整体优选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
48.s7:将底部具有箱式结构的待移植植物搬运至种植潮滩抽出五个模板后定植。在搬运待移植植物时,短距离运输采用船只运输,用吊机把经打包好箱式结构带土球的待移植植物装船,运输至定植点;中长距离运输采用货车堆放运输,其中,运输时应将待移植植物放倒,树尖朝后,采用层层堆放的布置方式。此处的短距离运输可理解为小于10km,中长距离运输为大于或等于10km。
49.在定植时呈团簇状结构布置且使得相邻的团簇之间形成低洼的潮沟进而使得潮沟能够引导潮水流入或流出,使得团簇状结构布置的红树林借助潮沟内流入流出的潮水聚集能量,因此类似的团簇状结构布置并以潮沟隔开的结构布置使得潮沟类似于人体的血管,因此,整个潮沟在种植区域类似网络状布置。本发明定植时不需要挖定植穴,直接选择适宜高程潮滩聚集式堆放后,在相邻的两个红树植物缝隙中填充沙土,并通过植株堆放与缝隙填沙改造潮滩地形,顺势形成潮沟。该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成本,保持了红树林根系原生长环境。通过潮起潮落交换营养盐,有利于后期形成自然式红树林片林,符合自然规律
50.实施例2:
51.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优选例。
5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红树林大树的移植方法,主要从根系保护、枝叶疏剪与定植地块选择三方面来提高大树移栽成活率。本实施例从前期准备到移栽成功,分三年实施。
53.枝叶修剪:在计划取苗前两年,对红树植物左侧、右侧的枝叶进行修剪。修剪时,首先要求剪除枯老枝、病虫枝。然后,对主枝疏剪1/3,回缩1/3,具体地回缩修剪保留原枝长约1/2,部分瘦弱枝应重剪,仅保留原枝5~10cm长,所保留主枝上疏叶1/3。经养护一年后(取苗前一年),再按同样方法对前侧、后侧枝条进行修剪。
54.根系保护:在计划取苗前两年,对红树植物左侧、右侧面开挖深沟断根处理,如图2所示,开沟中心位置离主干距离为干径的5倍,如0.5m,开沟宽度0.4m,深度约1m。开沟时如挖伤直径大于1cm的根系,应把伤口刮平,表面涂一层沥青;对根系中空或有海绵组织的根系,应塞住空洞,表面涂沥青处理。然后在沟内近植物一侧用模板隔离,再在沟内填沙土,如此养护管理一年后(取苗前一年),能够时断根部位朝向树干方向侧生长新的根系。对红树植物前侧、后侧分别进行如上述同样的开深沟断根处理,再养护一年,后可以启苗。
55.定植地块选择:移栽定植地块宜选择在避风的、水动力相对较弱的内港湾中高潮滩或高高潮滩(定植后潮水最高涨到植株根颈部位),不宜种植在中、低潮滩(不应淹没植株)。
56.起苗与运输管理:把成壮年红树植物大树起苗装入运输工具,是一件较为繁琐的工作,其关键技术点在于带土球打包。经过枝叶修剪、根系保护等处理等前期养护准备工作,已对植株枝叶与根系进行了修改更新。起苗与运输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好新发出的枝梢与根系不受到损坏,做到轻拿轻放,避免运输过程中对根枝叶的再次伤害。
57.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第四模板形成箱式带土球打包根系。沿前两年断根所开挖深沟,从四面开挖所填入的沙土,需要注意的是,开挖是须从四面同时开挖,不要扰动预先布置的隔离模板。当开挖深度达0.3m左右时,用绳在约0.2m处进行第一道绑扎,绑扎是扎紧,使各个模板内植株周边所带土球不致于松散。接着继续深挖,在0.5m处进行第二道绑扎。开挖到底后,在0.8m处进行第三道绑扎。当挖至模板底部时继续下挖,并从待移植植物的一侧向树下掏空,同时用另一块事先准备好的1.1
×
1.1m的第五模板从底部掏空面插入,以防根系周围沙土松散脱落。第五模板全部插入树下土球托底后,用绳绑扎结实,至此,箱式带土球打包完成。
58.进一步地,进行搬运,短距离运输直接用船只运输,用吊机把经打包好箱式土球的红树林大树装船,运输至定植点。中长距离可用货车堆放运输,远距离运输时应放倒,树尖朝后,可层层堆放。
59.定植:直接在拟种植潮滩依地形紧密摆放(箱式土球紧靠)成团簇状(多棵聚集摆放在一起)即可,如图3、图4所示,抽出底部第五模板与四周的四个模板,再就近从较低洼处取沙填充土球间空隙,把一个团簇覆土成龟背形。相邻的两个团簇间低洼处因取土所成的低地连通成潮沟,如图4所示。
60.养护管理:初期养护主要关注水动力对所定植区域泥沙的冲刷情况,如冲刷过于严重,应在迎浪面采取消浪相应措施,减少对区域冲刷。观察人为潮沟的涨落水情况,涨潮时水流能否顺利进入潮滩,落潮时排水是否流畅。发现受阻现象,及时疏通。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2.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