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35673发布日期:2022-12-06 18:42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拟饵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用的拟饵。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钓鱼时使用拟饵(lure:路亚)来进行拟饵钓鱼(lure fishing:路亚钓鱼),以此来取代使用与对象鱼相对应的饵来进行钓鱼。根据对象鱼和钓法等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拟饵,这种拟饵例如已知有模拟小鱼的形状的所谓的栓型饵(plug)类的拟饵。栓型饵类的拟饵例如适合钓黑鲈鱼等淡水鱼、海鲈鱼(sea bass)、黄条鰤等海鱼等捕食小鱼的对象鱼(所谓的肉食鱼),例如根据卷绕钓线时的动作、浮力、潜水深度(浮动范围)等的不同而区分使用。
3.这种拟饵一般主要具有: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二者通过经由接合面彼此贴合来构成模拟小鱼的拟饵体;和线框(wire frame),其被夹在第1拟饵体与第2拟饵体之间。线框例如是由不锈钢等防锈材料构成的金属线,其一部分被进行弯曲加工,据此例如作为用于连接渔线的渔线孔、用于连接钓钩的钓钩孔(hook eye)发挥作用。该线框在至少渔线孔和钓钩孔露出在外部的状态下被组装在拟饵体的内部。
4.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拟饵,该拟饵具有:拟饵体,其通过利用多个销将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组合而构成;和线框,其在向拟饵体的底面侧露出的状态下被组装于拟饵体,其一部分作为渔线孔和钓钩孔发挥作用。线框以卡合于销的方式进行组装,据此被适宜地保持于拟饵体。
5.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拟饵,该拟饵具有:拟饵体,其通过利用多个销将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组合而构成;配重承接部,其形成在第1拟饵体的接合面和第2拟饵体的接合面中的位于拟饵体的尾部(尾鳍部)的部分;和线框,其被组装于拟饵体,并且其一部分作为渔线孔和钓钩孔来发挥作用。线框以卡合于销的方式进行组装,据此被适宜地保持于拟饵体。并且,在线框上一体形成有嵌入配重承接部内的配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02582号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授权公报第318455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一般而言,在利用栓型饵类的拟饵的情况下,当鱼上钩(鱼咬钩)时,来自对象鱼的外力通过钓钩传递给钓钩孔,因此,钓钩孔易于猛烈碰撞拟饵体。此时,由于包括钓钩孔的线框被配置在第1拟饵体与第2拟饵体之间,因此在通过钓钩向钓钩孔传递大的外力的情况下,钓钩孔会瞬间或者持续猛烈碰撞拟饵体。据此,钓钩孔可能以使第1拟饵体的接合面和第2拟饵体的接合面裂开的方式将拟饵体分割为两部分。
[0008]
在这一点上,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拟饵也同样,位于拟饵体的尾部的钓钩孔嵌入在第1拟饵体的接合面和第2拟饵体的接合面上形成的承接槽内。因此,当来自对象鱼的外力施加于位于拟饵体的尾部的钓钩孔时,钓钩孔会猛烈碰撞以使2个接合面裂开。据此,拟饵体可能会分割为两部分。
[0009]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拟饵也同样,位于拟饵体的尾部的钓钩孔与配重一起嵌入在第1拟饵体的接合面和第2拟饵体的接合面形成的配重承接部内。因此,当来自对象鱼的外力施加于位于拟饵体的尾部的钓钩孔时,外力从钓钩孔通过配重传递到拟饵体内,因此,同样可能以使2个接合面裂开的方式将拟饵体分割为两部分。
[0010]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外力传递到包括孔的线材也能够抑制外力从线材向拟饵体传递的拟饵。[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
(1)本发明所涉及的拟饵是一种钓鱼用的拟饵,具有中空的拟饵体、线材和缓冲部件,其中,所述拟饵体由具有第1接合面的第1拟饵体和具有贴合于所述第1接合面的第2接合面的第2拟饵体构成,所述线材具有能连接渔线或者钓钩的孔,且被一体地组装于所述拟饵体;所述缓冲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拟饵体与所述线材之间,所述线材在所述孔露出(暴露)到所述拟饵体的外部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缓冲部件被夹持在所述第1拟饵体与所述第2拟饵体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缓冲部件进行移动,所述缓冲部件以与所述第1拟饵体和所述第2拟饵体双方接触的方式来配置。
[0012]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拟饵,具有孔的线材通过以与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双方接触的方式来配置的缓冲部件被夹持在第1拟饵体与第2拟饵体之间。因此,能够利用缓冲部件防止线材与拟饵体(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直接接触。因此,例如当鱼上钩时,即使外力从对象鱼传递给孔而使线材相对于拟饵体和缓冲部件移动,也能够防止线材直接碰撞拟饵体。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如现有技术那样由于线材猛烈碰撞拟饵体而使拟饵体以由第1接合面和第2接合面裂开的方式被分割开的不良情况。即,能够通过缓冲部件来缓和以及分散从线材向拟饵体传递的外力(来自对象鱼的外力)。因此,能够抑制外力集中向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传递,因此能够实现不易发生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分离的拟饵体开裂等。因此,能够实现品质长期稳定的拟饵。
[0013]
另外,由于线材能够相对于缓冲部件移动,因此能够以允许线材相对于缓冲部件晃动的状态来组合线材。因此,能够确保包括孔的线材的自由度,例如当鱼上钩时,能够使线材根据对象鱼的活动而进行位移。因此,能够实现对象鱼不易脱钩的拟饵。
[0014]
(2)也可以为,所述缓冲部件具有第1缓冲部和第2缓冲部,所述第1缓冲部和所述第2缓冲部以隔着所述线材相向的方式来配置,所述线材被配置在所述第1缓冲部与所述第2缓冲部之间。
[0015]
在该情况下,第1缓冲部和第2缓冲部以隔着线材彼此相向的方式来配置,因此,即使线材由于来自对象鱼的外力而相对于缓冲部件进行移动,也使线材易于与第1缓冲部和第2缓冲部接触。因此,易于利用第1缓冲部和第2缓冲部来进一步防止线材直接碰撞拟饵体。
[0016]
(3)也可以为,所述缓冲部件具有连接所述第1缓冲部和所述第2缓冲部的连接部,
所述线材配置在被所述第1缓冲部、所述第2缓冲部和所述连接部包围的收容空间内。
[0017]
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在由第1缓冲部、第2缓冲部和连接部包围的收容空间内配置线材,因此能够以包围线材的方式来配置缓冲部件。因此,即使线材由于来自对象鱼的外力而相对于缓冲部件进行移动,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线材直接碰撞拟饵体。并且,能够通过第1缓冲部、第2缓冲部和连接部来构成作为一个零件的缓冲部件,因此,缓冲部件易于处理,并且例如能够高效地进行拟饵的组装作业等。
[0018]
(4)也可以为,在所述拟饵体上形成有外部连通孔,该外部连通孔以包围所述缓冲部件的方式形成,并且使所述孔从所述拟饵体的内部露出到外部,在所述外部连通孔的内表面形成有面向所述第1缓冲部的第1被接触面和面向所述第2缓冲部的第2被接触面,在所述第1缓冲部的外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1被接触面接触的第1接触面,在所述第2缓冲部的外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2被接触面接触的第2接触面。
[0019]
在该情况下,在使第1接触部与第1被接触面接触且使第2接触面与第2被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在外部连通孔的内侧配置缓冲部件,因此,能够使缓冲部件例如不发生位置偏移等而被适宜地组合于拟饵体。因此,例如不易发生缓冲部件相对于拟饵体转动等不良情况。因此,能够在使缓冲部件的姿势稳定的状态下在拟饵体与线材之间配置缓冲部件。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抑制线材直接碰撞拟饵体的作为缓冲部件的作用。
[0020]
(5)也可以为,所述拟饵体具有头部、腹部和尾部,所述缓冲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头部、所述腹部和所述尾部中的至少一方。
[0021]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使线材上的孔例如作为能够连接渔线的渔线孔、能够连接设置在拟饵体的腹部侧的钓钩(所谓的前钓钩)的钓钩孔、能够连接设置在拟饵体的尾部侧的钓钩(所谓的后钓钩)的钓钩孔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缓冲部件来抑制线材与拟饵体直接碰撞,由此能够缓和以及分散从线材向拟饵体传递的外力。
[0022]
(6)也可以为,所述线材在从所述头部经由所述腹部到所述尾部进行配置的状态下被夹持在所述第1拟饵体与所述第2拟饵体之间。
[0023]
在该情况下,线材在拟饵体的内部从头部经由腹部到尾部进行配置,因此能够通过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大范围地夹持线材,由此能够将线材牢固地组装于拟饵体。
[0024]
(7)也可以为,所述缓冲部件被固定于所述拟饵体。
[0025]
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例如通过粘结、熔合等被固定于拟饵体,因此,例如能够防止缓冲部件意外地相对于拟饵体滑动或者旋转等而使缓冲部件的姿势发生变化、或缓冲部件从拟饵体脱落等不良情况。
[0026]
(8)也可以为,在所述拟饵体的内部设置有摆动部,该摆动部以相对于所述拟饵体可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拟饵体,且具有反射来自外部的光的反射体,所述拟饵体被设定为,能够从外部来视觉确认由所述反射体反射的光。
[0027]
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由通过渔线进行的动作等来使设置在拟饵体的内部的摆动部例如以振动的方式进行摆动。因此,能够改变由反射体反射的光(反射光)的状态,由此能够改变光的视觉呈现方式。因此,能够宛如拟饵正在发光那样使对象鱼视觉确认拟饵。据此,能够使拟饵有效地引诱对象鱼,由此易于提高拟饵钓到对象鱼的中鱼率。
[0028]
(9)也可以为,所述摆动部通过弹性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拟饵体,且相对于所述拟饵体振动。
[0029]
在该情况下,通过弹性部件将摆动部安装在拟饵体的内部,因此,例如即使在通过渔线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水或潮汐的运动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摆动部保持可动的状态而不是立即停止。因此,能够持续地进行对对象鱼的引诱,由此易于提高中鱼率。
[0030]
(10)也可以为,在所述拟饵体的内部设置有配重部和施力部件,其中,所述配重部可相对于所述拟饵体移动,所述施力部件伴随着所述配重部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弹性恢复变形而对所述配重部施力,所述配重部至少在抛投(cast)拟饵时以使所述施力部件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进行移动。
[0031]
在该情况下,通过抛投拟饵使拟饵体飞行,设置在拟饵体的内部的配重部通过惯性一边使施力部件发生弹性变形一边在拟饵体内移动。另外,在飞行的后半阶段,伴随着拟饵体的速度下降,能够通过施力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使配重部恢复移动到原来的位置。这样,能够使配重部按照抛投拟饵时作用于拟饵体的加速度、速度等而适宜地移动,因此能够适宜地改变拟饵整体的重心位置。因此,能够根据飞行状况将拟饵体的飞行姿势保持在最优的姿势,由此能够延长飞行距离。因此,即使用轻的力进行投掷,也能够高效地使拟饵飞得较远,由此能够实现易于使用的拟饵。发明效果
[0032]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拟饵,即使由于鱼上钩等使外力传递到包括孔的线材,也能够缓和以及分散从线材向拟饵体传递的外力,由此能够抑制外力向拟饵体传递。
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图,是拟饵的外观图。图2是图1所示的拟饵的俯视图。图3是从尾部侧观察图1所示的拟饵的后视图。图4是从第1接合面侧观察构成图1所示的拟饵的拟饵体的第1拟饵体的侧视图。图5是放大图4所示的缓冲部件的周边的立体图。图6是图4的a-a纵剖视图。图7是图4的b-b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从第1接合面侧观察构成拟饵的第1拟饵体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配重部移动到拟饵体的尾部侧的状态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60:拟饵;2:第1拟饵体;3:第2拟饵体;4:拟饵体;5:孔;6:线材;7:缓冲部件;10:头部(head);11:尾部(tail);12:腹部;15:第1接合面;16:第2接合面;32:后方连通孔(外部连通孔);32a:第1被接触面;32b:第2被接触面;50:第1缓冲部;50a:第1接触面;51:第2缓冲部;51a:第2接触面;52:连接部;55:收容空间;71:配重部;72:螺旋弹簧(施力部件);82:螺旋弹簧(弹性部件);81:摆动部;84:反射膜(反射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第1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拟饵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拟饵为模拟沙丁鱼等小鱼的形状的海钓用的海钓拟饵(salt lure),以作为表水拟饵(topwate lure)等来使用的铅笔(pencil bait)型的拟饵为例进行说明。
[0035]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拟饵(钓鱼用拟饵)1具有:拟饵体4,其通过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组合而构成;线材6,其被组合于拟饵体4,具有多个孔5;和缓冲部件7,其被设置在拟饵体4与线材6之间。另外,在图1以外的各附图中省略后述的渔线l、前钓钩8、后钓钩9的图示。
[0036]
拟饵体4为模拟小鱼的形状的外形形状,被连接于从未图示的钓竿放出的渔线(钓线)l。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拟饵体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1,并且将与前后方向l1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拟饵体的宽度方向)l2。并且,在前后方向l1上,将从拟饵体4朝向渔线l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
[0037]
(拟饵体)如图1~图3所示,拟饵体4呈模拟作为鱼饵的小鱼的形状的外形形状,前部侧为头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10,后部侧为尾部(本发明所涉及的尾部)11。拟饵体4中的位于头部10与尾部11之间的下侧部分为腹部(腹鳍部)12,上侧部分为背部(背鳍部)13。
[0038]
拟饵体4的材质并不限定为特定的材质,例如能够采用abs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硬质泡沫材料等高浮力材料等。并且,拟饵体4无需由所谓的硬质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弹性体等所谓的软质材料形成。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拟饵体4的外表面实施各种涂装、表面处理等。
[0039]
本实施方式的拟饵体4通过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从左右方向l2组合而构成。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形成为,外形形状彼此左右对称。如图2和图3所示,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以通过拟饵体4的左右方向l2的中央且平行于前后方向l1及上下方向的假想面(假想垂直面)v为分界面而组装成一体。即,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以假想面v为所谓的组合面而连接为一体。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以从后方观察拟饵体4的视点来定义左右时,将位于右侧(rh)的一分割拟饵体作为第1拟饵体2,将位于左侧(lh)的另一分割拟饵体作为第2拟饵体3。
[0041]
如图2~图4所示,第1拟饵体2具有第1接合面15,该第1接合面15沿着假想面v且面向作为第2拟饵体3侧的左侧(lh),并且沿着第1拟饵体2的外形形状而形成。同样,第2拟饵体3具有第2接合面16,该第2接合面16沿着假想面v且面向作为第1拟饵体2侧的右侧(rh),并且沿第2拟饵体3的外形形状形成。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彼此面对齐的状态下被组合为一体。
[0042]
对第1拟饵体2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如之前叙述的那样,在第1拟饵体2上以沿该第1拟饵体2的外形形状的方式形成有第1接合面15。即,第1接合面15沿第1拟饵体2的头部10、腹部12、尾部11和背部13连续地形成。据此,在从左侧(lh)观察第1拟饵体2的侧视图中,在第1拟饵体2的内侧形成由第1接合面15包围的中空腔20。
[0043]
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位于头部10侧的第1肋21和位于尾部11侧的第2肋22在前后方向l1上划分出3个中空腔20。第1肋21和第2肋22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为纵向长,并且以
上端部和下端部一体连接于第1接合面15的方式形成。
[0044]
另外,中空腔20中的位于比第1肋21靠前方侧的中空腔20被作为前方中空腔23,位于比第2肋22靠后方的中空腔20被作为后方中空腔24,位于第1肋21与第2肋22之间的中空腔20被作为中央中空腔25。在图示的例子,中央中空腔25形成为,其内容积比前方中空腔23和后方中空腔24大。
[00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第1肋21和第2肋22划分出3个中空腔2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肋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形成有3个以上。据此,例如也可以划分出2个或者4个以上中空腔20。但是,第1肋21和第2肋22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具有第1肋21和第2肋22。
[0046]
第2拟饵体3与上述的第1拟饵体2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并且,如图1~图3所示,如之前叙述的那样,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彼此面对齐的状态下被组合为一体,据此构成拟饵体4。另外,当组合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时,例如能够采用利用多个销的销结合、利用粘结剂的粘结固定等各种接合方法。并且,拟饵体4的内部为具有前方中空腔23、后方中空腔24和中央中空腔25的中空构造。
[0047]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拟饵体4上,如图4所示,形成有多个用于使在线材6上形成的多个孔5分别露出到外部的外部连通孔。具体而言,在拟饵体4的头部10形成有沿前后方向l1贯穿该拟饵体4的前方连通孔30。前方连通孔30以位于拟饵体4的最前方部并且沿前后方向l1贯穿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的方式形成,连通外部和前方中空腔23内。
[0048]
并且,在拟饵体4中的相当于模拟小鱼的形状的颚部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拟饵体4的颚部连通孔31。颚部连通孔31以位于前方连通孔30与第1肋21之间并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的方式形成,连通外部和前方中空腔23内。
[0049]
并且,在拟饵体4的尾部1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l1贯穿该拟饵体4的后方连通孔(本发明所涉及的外部连通孔)32。后方连通孔32以位于拟饵体4的最后方部并且沿前后方向l1贯穿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的方式形成,连通外部和后方中空腔24内。
[0050]
并且,在拟饵体4的腹部12,沿前后方向l1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第1腹部连通孔33和第2腹部连通孔34。第1腹部连通孔33和第2腹部连通孔34以分别连通于第1线材槽35和第2线材槽36内的方式形成,其中所述第1线材槽35和所述第2线材槽36形成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中的位于腹部12的部分。
[0051]
第1线材槽35和第2线材槽36是用于承接线材6的收装槽,形成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中的位于腹部12的部分。具体而言,第1线材槽35被配置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中的位于颚部连通孔31与第1腹部连通孔33之间的部分,并且以连通于颚部连通孔31内和第1腹部连通孔33内的方式沿腹部12形成。第2线材槽36被配置在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中的位于第2腹部连通孔34与后方中空腔24之间的部分,并且以连通于第2腹部连通孔34内和后方中空腔24内的方式沿腹部12形成。
[0052]
(线材)线材6通过对不锈钢等具有防锈性的金属线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形成有能连接
渔线l或者钓钩的多个孔5。多个孔5通过线材6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形或者半圆形状而构成。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材6通过对1条长形的金属线进行折弯加工,在具有4个孔5的状态下以沿前后方向l1延伸的方式形成。线材6通过在4个孔5露出在拟饵体4的外部的状态下一部分被收装在第1线材槽35内和第2线材槽36内而被组合于拟饵体4。据此,线材6以从头部10经腹部12配置至尾部11的状态被夹持在第1拟饵体2与第2拟饵体3之间。
[0053]
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孔5中的通过前方连通孔30而在拟饵体4的前方侧露出的孔5作为用于连接来自钓竿的渔线l的渔线孔40发挥作用。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图示出将渔线l直接连接于渔线孔40的情况,但例如也可以使用转环等连接部件将渔线l连接于渔线孔40。
[0054]
多个孔5中的通过颚部连通孔31而在拟饵体4的腹部12侧露出的孔5作为用于连接前钓钩8的前钓钩孔41发挥作用。同样,多个孔5中的通过第1腹部连通孔33和第2腹部连通孔34而在拟饵体4的腹部12侧露出的孔5作为用于连接前钓钩8的前钓钩孔42发挥作用。并且,多个孔5中的通过后方连通孔32而在拟饵体4的后方侧露出的孔5作为用于连接后钓钩9的后钓钩孔43发挥作用。
[0055]
如图4所示,线材6的端部中的位于前方的第1端部6a被收装在前方中空腔23内,被卡止于未图示的卡止部等。线材6的端部中的位于后方的第2端部6b被收装在后方中空腔24内,且被卡止于未图示的卡止部等。这样,线材6以以下状态被夹持在第1拟饵体2与第2拟饵体3之间:包括第1端部6a的线材前方部45被配置在前方中空腔23内,包括第2端部6b的线材后方部46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内,且线材中间部47被收装在第1线材槽35内和第2线材槽36内。
[0056]
在此,对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内的线材后方部46详细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线材后方部46形成为,从第2线材槽36内经后方中空腔24内从后方连通孔32向拟饵体4的后方突出后,折弯成圆形,再通过后方连通孔32进入后方中空腔24内。
[0057]
将这样构成的线材后方部46中的从第2线材槽36内经由后方中空腔24内再从后方连通孔32向拟饵体4的后方延伸的部分称为第1线材部46a。并且,在拟饵体4的后方形成为圆形的部分作为之前所述的后钓钩孔43来发挥作用。因此,后钓钩孔43以与第1线材部46a连续的方式形成。并且,将以与后钓钩孔43连续的方式形成且通过后方连通孔32进入后方中空腔24内的部分称为第2线材部46b。
[0058]
在后方中空腔24内,第1线材部46a和第2线材部46b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来配置,且以沿前后方向l1延伸的方式来配置。另外,第2线材部46b的端部相当于之前叙述的第2端部6b。
[0059]
(缓冲部件)如图4和图5所示,缓冲部件7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内,以位于线材后方部46和拟饵体4之间的方式来设置。如图4~图7所示,缓冲部件7形成为纵剖面呈c形状,具有:第1缓冲部50及第2缓冲部51,二者以隔着第1线材部46a和第2线材部46b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方式来配置;和连接部52,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第1缓冲部50和第2缓冲部51,并且缓冲部件7以与第1拟饵体2及
第2拟饵体3双方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内。
[0060]
第1缓冲部50被配置在第1线材部46a的下方,并且以沿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l1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据此,第1缓冲部50跨第1线材部46a的全长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与第1线材部46a之间。因此,第1缓冲部50防止第1线材部46a与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直接接触。
[0061]
另外,第1缓冲部50与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相接触或者接近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尤其是,后方连通孔32的下表面被作为面对第1缓冲部50的第1被接触面32a。第1被接触面32a分别形成于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并且形成为中间隔着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而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平坦面状。另外,第1被接触面32a构成后方中空腔2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
[0062]
与此相对,第1缓冲部50中的与第1被接触面32a相向的部分被作为与第1被接触面32a接触的第1接触面50a。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接触面50a从上方与第1被接触面32a面接触。
[0063]
第2缓冲部51被配置在第2线材部46b的上方,并且以沿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l1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据此,第2缓冲部51跨第2线材部46b的全长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与第2线材部46b之间。因此,第2缓冲部51防止第2线材部46b与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0064]
另外,第2缓冲部51与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相接触或者接近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尤其是,后方连通孔32的上表面被作为面对第2缓冲部51的第2被接触面32b。第2被接触面32b分别形成于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并且形成为中间隔着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而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平坦面状。另外,第2被接触面32b构成后方中空腔2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0065]
与此相对,第2缓冲部51中的与第2被接触面32b相向的部分被作为与第2被接触面32b接触的第2接触面51a。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接触面51a从下方与第2被接触面32b面接触。
[0066]
连接部52被配置在第1线材部46a和第2线材部46b的右侧(rh),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第1缓冲部50的右端部和第2缓冲部51的右端部的壁状。连接部52以沿前后方向l1延伸的方式形成,且以跨全长连接第1缓冲部50的右端部和第2缓冲部51的右端部彼此的方式形成。据此,缓冲部件7整体形成为纵剖面呈c形状,左侧(lh)开口。另外,连接部52与在第1拟饵体2侧形成的后方中空腔24的侧面相接触或者接近在第1拟饵体2侧形成的后方中空腔24的侧面。
[0067]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缓冲部件7在被配置在后方中空腔24内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拟饵体4。具体而言,缓冲部件7在至少第1接触面50a与第1被接触面32a接触且第2接触面51a与第2被接触面32b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粘结或融合等被固定于拟饵体4。
[0068]
另外,上述的缓冲部件7的材料并不特别地限定,优选为比拟饵体4(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软质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合成树脂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等)、橡胶材料等。此时,也可以考虑耐腐蚀性、耐水性、耐摩耗性等来选择缓冲部件7的材料。另外,在为合成树脂制的缓冲部件7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合成树脂材料含有碳纤维等增强纤维。
[0069]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缓冲部件7被配置在拟饵体4的后方中空腔24内,因此,线材后方部46通过缓冲部件7被夹在第1拟饵体2与第2拟饵体3之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线材后方部46通过在左侧(lh)开口的开口部被压入缓冲部件7的内侧,在使后钓钩孔43露出在拟饵体4的后方的状态下配置在被第1缓冲部50、第2缓冲部51和连接部52包围的收容空间55内。据此,线材后方部46处于被第1缓冲部50、第2缓冲部51和连接部52包围的状态,通过缓冲部件7被夹在第1拟饵体2与第2拟饵体3之间。
[0070]
尤其是,如图6和图7所示,第1线材部46a和第2线材部46b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在第1缓冲部50与第2缓冲部51之间的状态来配置。因此,通过第1缓冲部50来防止第1线材部46a从上方直接碰撞第1接合面15与第2接合面16的分界面。同样,通过第2缓冲部51来防止第2线材部46b从下方直接碰撞第1接合面15与第2接合面16的分界面。
[0071]
另外,线材后方部46以可相对于缓冲部件7移动的方式被收装在缓冲部件7的内侧。据此,线材后方部46以被允许相对于缓冲部件7晃动(自由度)的状态被组装在缓冲部件7的内侧。
[0072]
(拟饵的作用)接着,对利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拟饵1进行钓鱼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进行投掷,如图1所示,将拟饵1与渔线l一起投入水中(海中等)。投入后,通过渔线l使拟饵1进行移动(动作),由此例如能够在水面或水中等使拟饵1摆动,由此能够引诱对象鱼。据此,能够使对象鱼咬住拟饵1,由此能够使前钓钩8和后钓钩9中的至少任一方钩住对象鱼。
[0073]
在此,在对象鱼钩在后钓钩9上的情况下,大的外力从对象鱼向后钓钩孔43传递,因此,线材6相对于拟饵体4和缓冲部件7进行移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如图5~图7所示,包括后钓钩孔43的线材后方部46通过缓冲部件7被夹在第1拟饵体2与第2拟饵体3之间,因此也能够防止线材后方部46直接碰撞拟饵体4。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如现有技术那样由于线材后方部46猛烈碰撞拟饵体4而使拟饵体4以由第1接合面15和第2接合面16裂开的方式被分割开的不良情况。即,能够通过缓冲部件7来缓和以及分散从线材后方部46向拟饵体4传递的外力(来自对象鱼的外力)。
[0074]
因此,能够抑制外力集中向第1接合面15与第2接合面16之间传递,因此,能够实现不易于发生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分离的拟饵体4开裂等。因此,能够实现品质长期稳定的拟饵1。
[0075]
据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拟饵1,即使由于对象鱼咬钩而使外力经由后钓钩孔43传递到线材后方部46,也能够利用缓冲部件7来缓和以及分散从线材后方部46向拟饵体4传递的外力。因此,能够抑制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分离的拟饵体4开裂等。
[0076]
另外,线材后方部46能够相对于缓冲部件7进行移动,由此确保包括后钓钩孔43的线材6的自由度,因此,能够使线材后方部46对应于咬住后钓钩9的对象鱼的活动而进行位移。因此,能够实现对象鱼不易脱钩的拟饵1。
[0077]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7所示,缓冲部件7的第1缓冲部50及第2缓冲部51以隔着第1线材部46a和第2线材部46b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方式来配置。因此,即使线材后方部46由于来自对象鱼的外力而相对于缓冲部件7在上下方向活动,也能够使线材后方部46与第1缓冲部50及第2缓冲部51接触。因此,能够利用第1缓冲部50和第2缓冲部51防
止线材后方部46直接碰撞第1接合面15与第2接合面16的分界部分。
[0078]
并且,线材后方部46被配置在被第1缓冲部50、第2缓冲部51和连接部52包围的收容空间55内,因此,即使线材后方部46由于来自对象鱼的外力而相对于缓冲部件7例如在左右方向l2上移动,线材后方部46也能够不易直接碰撞拟饵体4。
[0079]
并且,缓冲部件7在第1缓冲部50的第1接触面50a与第1被接触面32a接触且第2缓冲部51的第2接触面51a与第2被接触面32b接触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后方连通孔32的内侧。因此,能够使缓冲部件7例如不发生位置偏移等而被适宜地组合于拟饵体4,由此不易发生缓冲部件7相对于拟饵体4转动等不良情况。因此,能够在使缓冲部件7的姿势稳定的状态下在拟饵体4与线材6的线材后方部46之间配置缓冲部件7。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抑制线材后方部46直接碰撞拟饵体4的作为缓冲部件7的作用。
[0080]
并且,缓冲部件7被固定于拟饵体4(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因此,例如能够防止缓冲部件7意外地相对于拟饵体4滑动或者旋转等而使缓冲部件7的姿势发生变化、或缓冲部件7从拟饵体4脱落等不良情况。
[0081]
(第2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拟饵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中央中空腔25内内置有重心移动机构和反射机构。
[0082]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拟饵60具有被设置在拟饵体4的内部的重心移动机构70和反射机构80。重心移动机构70和反射机构80被设置在中央中空腔25内。具体而言,在中央中空腔25内设置有:纵向长的第1划分肋61,其位于第1肋21与第2肋22之间且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前后划分中央中空腔25内;和横向长的第2划分肋62,其从第1划分肋61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并且上下划分中央中空腔25内。据此,中央中空腔25内被划分为位于拟饵体4的头部10侧及背部13侧的第1中央中空腔63、和位于拟饵体4的尾部11侧及腹部12侧的第2中央中空腔64。重心移动机构70被配置在第2中央中空腔64内,反射机构80被配置在第1中央中空腔63内。
[0083]
(重心移动机构)重心移动机构70具有:配重部71,其能够相对于拟饵体4沿前后方向l1移动;螺旋弹簧(本发明所涉及的施力部件)72,其伴随着配重部71的移动而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通过弹性恢复变形而对配重部71施力;导杆73,其是引导配重部71的移动的引导部件。
[0084]
导杆73以沿前后方向l1延伸的方式形成,且被配置在第1划分肋61与第2肋22之间。导杆73例如由金属线形成。金属线的材质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举出钢、不锈钢、铜合金、钛合金等。另外,也可以对导杆73的外表面实施各种表面处理来实现其与配重部71之间的摩擦力减轻等。
[0085]
配重部71例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l1上较长的圆柱状,且沿中心轴线形成有供导杆73贯插的贯插孔71a。据此,配重部71被引导以能够沿导杆73在前后方向l1上移动。另外,配重部7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状,也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为
棱柱状、球状等。另外,配重部71的材质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举出铅、铅合金、黄铜、钨、钨合金、钢、不锈钢等。此时,优选以配重部71的比重比拟饵体4的比重大的方式来选择材质。
[0086]
螺旋弹簧72以被配置在配重部71与第2肋22之间的方式被安装于导杆73。因此,通常时,配重部71通过螺旋弹簧72而位于前方侧(拟饵体4的头部10侧)。另外,螺旋弹簧72可以以压缩状态来配置,也可以以自然长度状态来配置。
[0087]
至少在抛投拟饵60时,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重心移动机构70通过配重部71利用惯性向后方侧(拟饵体4的尾部11侧)移动来改变拟饵60整体的重心。此时,配重部71一边使螺旋弹簧72发生弹性变形(压缩变形)一边进行移动。
[0088]
(反射机构)反射机构80具有摆动部81,该摆动部81被配置在第1中央中空腔63内,以可相对于拟饵体4移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拟饵体4。摆动部81通过被安装在第1中央中空腔63内的螺旋弹簧82而被安装于拟饵体4。摆动部8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l1延伸的板片状。摆动部81的上端部为在前后方向l1上整体鼓出的膨出部。膨出部的内侧为沿前后方向l1贯穿摆动部81且组装有螺旋弹簧82的安装孔81a。据此,摆动部81以通过螺旋弹簧82吊挂的状态被配置在第1中央中空腔63内。
[0089]
在摆动部81的下端部内置有配重83。据此,摆动部81能够通过配重83的惯性等大幅摆动。另外,配重83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具有配重83。
[0090]
在摆动部81的外表面形成有反射来自外部的光的反射膜(本发明所涉及的反射体)84。反射膜84能反射光即可,例如能够举出具有光泽的金属反射膜、由荧光涂料构成的荧光膜、利用棱镜效应来反射光的全息膜等。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使附图易于观察,用点状的阴影来图示反射膜84。另外,也可以通过着色或添加条纹来形成反射膜84。
[009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拟饵体4(第1拟饵体2和第2拟饵体3)中至少包围形成有反射膜84的摆动部81的部分(主要为背部13侧)具有使光(紫外线)通过的程度的透明性。据此,能够使光通过拟饵体4射入反射膜84,并且能够使由反射膜84反射的光向拟饵体4的外部射出。
[0092]
(拟饵的作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拟饵60,也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还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0093]
即,当通过抛投拟饵60使拟饵体4飞行时,以与连接于渔线l的头部10相反的尾部11为前头来进行飞行。因此,如图9所示,重心移动机构70的配重部71由于惯性,一边使螺旋弹簧72发生弹性变形一边向尾部11侧移动。因此,在飞行的初始阶段,能够通过配重部71的移动使拟饵60整体的重心从头部10侧向尾部11侧移动(位移)。据此,能够在使拟饵60的姿势稳定的状态下以尾部11侧为前头来使拟饵60快速飞行,由此能够延长飞行距离。并且,在抛投拟饵时,能够通过配重部71的移动对拟饵60有效地施加离心力。据此也能够延长拟饵60的飞行距离。
[0094]
并且,在飞行的后半阶段,拟饵60的速度由于空气阻力等而下降,受到负加速度的作用。因此,利用螺旋弹簧72的弹性恢复力使配重部71向头部10侧移动,如图8所示,能够恢复移动到原始的位置。据此,能够使拟饵60整体的重心位置向头部10侧移动,飞行中的拟饵
60的姿势能够保持尾部11侧不易向下方下降的姿势。因此,在飞行的后半阶段也能够延长拟饵60的飞行距离。
[0095]
这样,抛投拟饵时,能够按照作用于拟饵体4的加速度、速度等来使配重部71适宜地移动,因此能够适宜地改变拟饵60整体的重心位置。因此,能够按照飞行状况来将拟饵体4的飞行姿势保持在最优的姿势,由此能够延长飞行距离。因此,即使用轻的力进行投掷,也能够高效地使拟饵60飞得较远,由此能够实现易于使用的拟饵60。
[0096]
另外,拟饵60落水时,由于落水的冲击,配重部71瞬间向尾部11侧移动,使螺旋弹簧72发生弹性变形。然而,能够利用螺旋弹簧72的弹性恢复力,在落水后使配重部71迅速返回到头部10侧。据此,能够迅速使拟饵60的姿势稳定,由此能够通过渔线l立即使拟饵60进行动作。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拟饵60对对象鱼的引诱,由此能够提高落水后的中鱼率(hit rate)。
[0097]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拟饵60具有反射机构80,因此能够对对象鱼进行进一步的引诱。即,能够由通过渔线l进行的动作等来使摆动部81例如以振动的方式进行摆动,因此能够改变由反射体反射的光(反射光)的状态。因此,能够改变光的视觉呈现方式,能够宛如拟饵60正在发光那样使对象鱼视觉确认拟饵60。据此,能够有效地用拟饵60引诱对象鱼,由此能够提高拟饵60钓到对象鱼的中鱼率。
[0098]
尤其是,由于通过螺旋弹簧82以吊挂的方式来安装摆动部81,因此,例如即使在通过渔线l进行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水或潮汐的运动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摆动部81保持可动(振动)的状态,而不是立即停止。因此,能够持续进行对对象鱼的引诱,由此能够提高中鱼率。
[0099]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螺旋弹簧82以吊挂的方式来安装摆动部81,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利用销、环、吊杆等将摆动部81以可相对于拟饵体4可动的方式安装于拟饵体4。
[0100]
并且,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将拟饵体4的内部例如设定为真空等,使其相对于大气压为负压。在该情况下,通过拟饵体4的内部的负压化使摆动部81不易受到空气阻力,因此,例如能够使摆动部81高效地振动,并且易于长时间振动。据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对象鱼进行引诱。
[0101]
并且,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以在拟饵体4的内部组装有重心移动机构70和反射机构80双方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无需具有双方,也可以构成为仅组装任一方的结构。
[0102]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拟饵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示例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没有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在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中例如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实质上相同、同等范围内的技术方案等。
[0103]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铅笔型拟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例如在拟饵体的颚部具有唇部的所谓的米诺型拟饵。并且,也可以在拟饵体的背部附加背鳍等。
[0104]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在拟饵体的尾部侧设置有缓冲部件的结构为例进
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在头部侧或腹部侧设置缓冲部件。在该情况下,例如即使在大的外力施加于渔线孔或前钓钩孔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缓冲部件来抑制线材直接碰撞拟饵体,能够缓和及分散从线材传递给拟饵体的外力。
[0105]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线材在从拟饵体的头部经由腹部到尾部连续地配置的状态下被夹持在第1拟饵体与第2拟饵体之间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分别对拟饵体的头部、腹部、尾部单独地安装具有孔的线材。但是,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以从拟饵体的头部经由腹部到尾部连续地配置的方式来构成线材,能够通过第1拟饵体和第2拟饵体大范围夹持线材,由此能够将线材牢固地组装于拟饵体。
[0106]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缓冲部、第2缓冲部和连接部以截面呈c形状的方式来构成缓冲部件,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具有第1缓冲部和第2缓冲部的缓冲部件。但是,在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第1缓冲部、第2缓冲部和连接部来构成缓冲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将缓冲部件作为一个零件一部分进行处理,因此例如能够高效地进行拟饵的组装作业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