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6784发布日期:2022-09-21 10:58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2.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是我国常见的四大淡水经济养殖虾类之一,因其色泽鲜艳、味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形成了独特的小龙虾饮食文化,创造了地域性品牌,如“潜江小龙虾”、“盱眙小龙虾”等。
3.目前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时,雌虾产下的幼虾与成熟虾(大虾)养殖在同一个养殖层区,因小龙虾具有易斗的特性,幼虾不易存活,此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打捞出幼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提高了养殖成本;另外,克氏原螯虾养殖一般采用稻田、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养殖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养殖密度不容易控制,易受自然不可控因素影响,产量不稳定;并且,养殖克氏原螯虾最主要的问题为污染物的处理问题,水中的污染物一般为养殖过程中的尚未被消耗的饵料、克氏原螯虾排放物等组成,主要成分为氨、磷、硫,而要解决此问题往往需要大量换水来缓解有害物质引起的伤害,但换水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虾的应激等反应,造成熟虾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率。同时,大量养殖废水的排出,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及浪费,无形增加了养殖成本。此外,目前在小龙虾养殖时,在池塘中仅仅养殖小龙虾,使得养殖生态系统链单一,导致系统不稳定,易发生病害。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需打捞出幼虾,即可使幼虾和成熟虾共同养殖在同一个水体中;且养殖水体可重复循环利用,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以及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采用生态共生原理分级集约化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需打捞出幼虾,即可使幼虾和成熟虾共同养殖在同一个水体中;且养殖水体可重复循环利用,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以及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养殖生态收益的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包括:
8.支撑座;
9.养殖箱,所述养殖箱底端与所述支撑座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养殖箱内部设有水生植物养殖层,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将所述养殖箱内部上下分隔为成熟虾养殖区和幼虾养殖区,所述养殖箱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幼虾养殖区开设有小龙虾回收门;
10.第一养殖围网,所述第一养殖围网位于所述成熟虾养殖区且铺设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的上表面;
11.幼虾分离管,所述幼虾分离管为多个,且均嵌固在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上,所述幼虾分离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养殖围网的网孔下方,另一端向下穿过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
12.幼虾饵料投放管,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固定在所述养殖箱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和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并向下伸入至所述幼虾养殖区。
13.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在成熟虾养殖区内的第一养殖围网中养殖小龙虾,当小龙虾养殖成熟后,成熟虾孵化幼虾,幼虾通过幼虾分离管爬入到幼虾养殖区,从而实现成熟虾和幼虾的自动分层、分开养殖,从而无需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打捞幼虾以实现成熟虾和幼虾的分离,省时省力,降低了人力和养殖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幼虾的成活率。并且当打捞成熟虾时,只需回收拉拢第一养殖围网即可实现成熟虾的快速打捞;当下层的小龙虾养殖成熟需要打捞时,打开小龙虾回收门,将养殖箱内的水放空,然后使用工具将小龙虾从小龙虾回收门掏出即可;此外,水生植物养殖层可种植水草,便于为处于第一养殖围网中的小龙虾提供庇护场所,减小因小龙虾易斗而减产的问题,并且种植的水草还可以作为小龙虾的饵料,节约饵料成本。并且该系统便于人工养殖,减少季节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小龙虾的养殖产量。
14.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上安装有多个加热补光灯。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加热补光灯可对水生植物养殖层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提供适当的光照和温度的环境条件,保证水生植物可全年生长延长水生植物的生产周期。
16.进一步的,所述幼虾养殖区内靠近所述幼虾分离管的另一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养殖围网,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上方为所述幼虾养殖区,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下方为水生动物养殖区,所述幼虾饵料投放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养殖围网的上方,所述养殖箱的侧箱壁上对应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开设有水生动物回收门,水生动物饵料投放管固定在所述养殖箱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养殖围网、所述水生植物养殖层、所述幼虾养殖区、所述第二养殖围网并向下伸入至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在养殖小龙虾的同时还可养殖水生动物,使得该养殖箱的生态系统链多样化,实现生态复合养殖,保证系统稳定性,减小小龙虾病害的发生,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质量以及提高养殖生态收益;并且回收幼虾养殖区的小龙虾时,打开小龙虾回收门,回收收拢第二养殖围网即可将小龙虾进行快速回收打捞;当回收水生动物养殖区的水生动物时,打开水生动物回收门,泄水收集即可。
18.进一步的,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内设置有增氧机。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可对养殖箱内的小龙虾和水生动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养殖箱的含氧量,提高小龙虾和水生动物的寿命。
2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顶端固定有净化水箱,所述净化水箱与所述养殖箱之间共用箱壁,所述养殖箱内位于所述水生动物养殖区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净化水箱连通,所述净化水箱内设有代谢物处理装置,所述净化水箱内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用于给所述养殖箱供水的回水管。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水泵将养殖箱内的污水经过排污管抽吸到净化水箱中,经过代谢物处理装置的处理,第二水泵将净化水箱内的水经过回水管再次排放到养殖箱内,从而实现了养殖水体重复循环利用的功能,大大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的问题。
22.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置于所述养殖箱外部,所述排污管上设有可拆装的过滤网,所述排污管上位于所述过滤网的两侧均设有开关阀。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过滤网可对养殖箱内进入到净化水箱的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进行初级过滤,提高净水效果;并且,过滤网采用可拆卸式,便于过滤网的清洗和更换,当拆装过滤网时,需要将过滤网两侧的两个开关阀关闭,以避免养殖箱和净化水箱内的水外泄。
24.进一步的,所述代谢物处理装置包括:网状包裹外壳,所述网状包裹外壳固定在所述净化水箱的内箱壁上或通过吊绳吊挂在所述净化水箱的箱口上的横梁上,所述网状包裹外壳内包裹有污水处理材料。
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网状包裹外壳内包裹的污水处理材料可对净化水箱内水中的硝酸盐、硫化物、(氨、氮)等废弃物进行生物处理,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保证进入到养殖箱内的水为较干净的水。
26.进一步的,所述网状包裹外壳为过滤纸或织物或网状过滤网。
2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为铁架或钢架或支撑板。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支撑座,2-养殖箱,201-成熟虾养殖区,202-幼虾养殖区,203-水生动物养殖区,3-水生植物养殖层,4-小龙虾回收门,5-第一养殖围网,6-幼虾分离管,7-幼虾饵料投放管,8-加热补光灯,9-增氧机,10-第二养殖围网,11-净化水箱,12-箱壁,13-第一水泵,14-排污管,15-代谢物处理装置、151-网状包裹外壳,152-吊绳,153-污水处理材料,16-第二水泵,17-回水管,18-过滤网,19-开关阀,20-水生动物回收门,21-水生动物饵料投放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集约化复合生态共生分级养殖系统,包括:
33.支撑座1,支撑座1为铁架或钢架或支撑板,其为直径1.6m,高1m的圆桶;
34.养殖箱2,养殖箱2底端与支撑座1顶端固定连接,养殖箱2内部设有水生植物养殖层3,水生植物养殖层3将养殖箱2内部上下分隔为成熟虾养殖区201和幼虾养殖区202,养殖箱2的侧箱壁上对应幼虾养殖区202开设有小龙虾回收门4;在该实施例中,水生植物养殖层3由树脂作为主要框架,框架内部空间由砾石、活性炭、蛭石、珍珠岩组成的土壤填充,可种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
35.第一养殖围网5,第一养殖围网5位于成熟虾养殖区201且铺设在水生植物养殖层3的上表面;
36.幼虾分离管6,幼虾分离管6为多个,且均嵌固在水生植物养殖层3上,幼虾分离管6的一端位于第一养殖围网5的网孔下方,另一端向下穿过水生植物养殖层3伸入至幼虾养殖区202;
37.幼虾饵料投放管7,幼虾饵料投放管7固定在养殖箱2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第一养殖围网5和水生植物养殖层3并向下伸入至幼虾养殖区202。
38.水生植物养殖层3上安装有多个加热补光灯8。
39.幼虾养殖区202内靠近幼虾分离管6的另一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养殖围网10,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上方为幼虾养殖区202,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下方为水生动物养殖区203,幼虾饵料投放管7一端位于第二养殖围网10的上方,养殖箱2的侧箱壁上对应水生动物养殖区203开设有水生动物回收门20,水生动物饵料投放管21固定在养殖箱2的内箱壁上,且其一端穿过第一养殖围网5、水生植物养殖层3、幼虾养殖区202、第二养殖围网10并向下伸入至水生动物养殖区203。生动物养殖区203内可养殖有青鳉、泥鳅、淡水贝类、鱼类等水生动物。
40.水生动物养殖区203内设置有增氧机9,以提高系统的供氧量,保证小龙虾和水生动物有充足的氧气生存。
41.支撑座1顶端固定有净化水箱11,净化水箱11与养殖箱2之间共用箱壁12,养殖箱2内位于水生动物养殖区203设有第一水泵13,第一水泵13的出水口连接有排污管14,排污管14与净化水箱11连通,净化水箱11内设有代谢物处理装置15,净化水箱11内设置有第二水泵16,第二水泵16的出水口连接用于给养殖箱2供水的回水管17。
42.排污管14置于养殖箱2外部,排污管14上设有可拆装的过滤网18(过滤网可拆装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排污管14上位于过滤网18的两侧均设有开关阀19。
43.代谢物处理装置15包括:网状包裹外壳151,网状包裹外壳151固定在净化水箱11的内箱壁上或通过吊绳152吊挂在净化水箱11的箱口上的横梁上,网状包裹外壳151内包裹有污水处理材料153。
44.污水处理材料153为微生物过滤粉、填充保护介质、激活反应介质、实时释放介质的复合物。
45.其中,微生物过滤粉主要的组分为好氧菌、兼氧菌、厌氧菌,活化填充物质(激活反应介质)的主要组分为脱脂牛奶、乳糖、酵母提取液、蛋白胨、麦芽糖、葡萄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填充保护介质的主要组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淀粉和大豆蛋白,实时释放介质主要的组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虫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变性淀粉,微生物过滤粉与活化填充物质(激活反应介质)的比例为1:1~10000,微生物过滤粉和活化填充物质主要置于实时释放介质上,实时释放介质的厚度与预期要过滤的时间有
关(厚度范围为1~1000um)。
46.网状包裹外壳151为过滤纸或织物或网状过滤网。
47.本系统基于生态位的理念将养殖水体划分四个空间区域,即由上至下依次为成熟虾养殖区、水生植物养殖区、幼虾养殖区、水生动物养殖区,从而达到系统内部和谐共生而不相危害的效果。并且该系统具有完备过滤净化设施,可实现养殖水体重复循环利用,同时配备保温、增氧功能可全年养殖,减少季节性影响,提高养殖品种的产量。
48.本发明提供了以下几个实施例:
49.实例应用1:
50.克氏原螯虾的种虾养殖密度为20~25个/m2,雌雄比为3:1,水生植物种植物为伊乐藻,由于此养殖系统具有分层结构,因此可根据养殖区域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克氏原螯虾养殖区的管理方法为每日投喂两次,投喂量为其种虾体重2~3%,投喂饲料可全池泼洒,并根据其生产的目的不同添加不同饲料。水生植物养殖层内由于采用光、温等措施可全年进行生长,主要控制伊乐藻的密度,即适当减少其种植密度,减少伊乐藻对养殖水体的耗氧量。幼虾分离管的直径在10mm以下,饲料的蛋白含量≥45%,每日投放一次,克氏原螯虾的幼虾规格大于10mm以上,粒径1.6mm专用饲料饲养,饲养量为3.00~2.25g/m2,水生植物种植为水花生。
51.水生动物养殖为鳗鱼,在放养鳗鱼前在幼虾养殖区先投放红虫,鳗鱼苗的放养密度为100g/m2,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为鳗鱼体重的4~6%,全天开启增氧机,早晚错峰启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每隔2d清理过滤网,由于养殖为种虾养殖期较长,污水处理材料中的微生物过滤粉与活化填充物质的比例为1:1000,实时释放介质的厚度为1000um,微生物过滤粉主要由好氧菌、兼氧菌、厌氧菌组成;活化填充物质主要由脱脂牛奶、乳糖、酵母提取液、蛋白胨、麦芽糖、葡萄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组成;填充保护介质主要由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淀粉和大豆蛋白等组成;实时释放介质主要由羧甲基纤维素钠、虫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变性淀粉组成;网状包裹外壳为织物。
52.收获成虾可由第一养殖围网打捞上层的小龙虾,由第二养殖围网打捞下层的小龙虾,鳗鱼的打捞打开水生动物回收门,可泄水收集商品鳗鱼。
53.实例应用2:
54.克氏原螯虾的种虾养殖密度为11~25个/m2,雌雄比为3:1,水生植物种植物为伊乐藻,由于此养殖系统具有分层结构,因此可根据养殖区域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克氏原螯虾养殖区的管理方法为每日投喂两次,投喂量为其种虾体重2~3%,投喂饲料可全池泼洒,并根据其生产的目的不同添加不同饲料。水生植物养殖层内由于采用光、温等措施可全年进行生长,主要控制伊乐藻的密度,即适当减少其种植密度,减少伊乐藻对养殖水体的耗氧量。幼虾分离管的直径在30mm以下,每天喂粒径为2.4mm分早晚投喂,水生动物养殖为泥鳅,放养密度为0.75g/m2~1.05g/m2,投喂量每早、晚各一次,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5%。全天开启增氧机,早晚错峰启动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每隔2d清理过滤网。污水处理材料中的微生物过滤粉与活化填充物质的比例为1:100,实时释放介质的厚度为200um,微生物过滤粉主要由好氧菌、兼氧菌、厌氧菌组成;活化填充物质主要由脱脂牛奶、乳糖、酵母提取液、蛋白胨、麦芽糖、葡萄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组成;填充保护介质的主要组成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淀粉和大豆蛋白等;实时释放介质主要由羧甲基纤维
素钠、虫胶、海藻酸钠、麦芽糖糊精、变性淀粉组成,网状包裹外壳为织物。
5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5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