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

文档序号:34287177发布日期:2023-05-27 19:4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具体涉及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1、目前广泛使用的营养育苗杯或育苗袋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塑料容器(塑料薄膜、硬塑料杯)、纸质育苗杯、泥容器、无纺布育苗杯。塑料类育苗杯主要是由聚酯类塑料和聚氯乙烯制成,这种材质的育苗杯透气性较差,另外有难降解等污染环境问题。纸质育苗杯也经化学合成,且育苗时间不能太长,长时间生产上容易破,且价格贵;泥质容器一般用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无纺布育苗袋是当前认为最好的育苗材料,无纺布育苗杯为用聚丙烯制成的无纺布制备而成,其原料来源广泛,致使其不能像化学合成的降解材料一样提供具体的的品信息,对其降解反应的研究难度大大增加,降解产物不明确,反应过程及条件难以确定,所以对无纺布降解功能的怀疑和担忧一直存在,更有人认为无纺布还不如塑料袋[谢博识.无纺布还不如塑料袋[j].新知客,2009(11):96-97.]。生产中调查发现,用无纺布的轻基质育苗袋造林的第5年时,调查发现无纺布育苗袋仍然没有分解。由此可见,当前使用的育苗袋的加工,基本上都经过化学合成,不可避免的使用化学合成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问题。泥容器虽然采用天然的材料,容易降解,但是其使用成本很贵。另外,无纺布育苗袋的主要原料为聚丙烯,这种聚合物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油工业又是当今典型的高碳能行业之一,不利于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寻找一种价廉、容易降解且纯天然的材料来制备育苗袋的材料迫在眉睫。

2、箬竹(学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一般为绿色,竿下部者较窄,竿上部者稍宽,小枝2-4叶;叶鞘紧密抱竿,无叶耳;叶截形;箬竹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贴伏的短柔毛或无毛,叶缘生有细锯齿。箬竹叶片多用以衬垫茶篓或用于各种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现有技术没有关于箬竹叶制作成育苗袋的报道。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目的是针对目前育苗袋存在使用化学原料,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或价格昂贵的问题,提供一种纯天然能100%自然降解,价格便宜,且降解过程能生成植物生长所需要养分的降解育苗袋及制作方法。

2、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包括通过加工的箬竹叶缠绕胶黏制成的育苗筒、通过灌底材料制成的灌底及通过填充材料制成的填充材料层,所述育苗筒一端设置有灌底,所述育苗筒的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育苗筒的内腔中设置有填充材料层。

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采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材料,无污染,尤其是箬竹叶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在12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育苗材料;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中各材料降解后为天然肥料,达到再次利用。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所述育苗筒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均设置有防水防腐材料层。

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防水防腐材料层,可以延长育苗筒的使用寿命至1年,满足不同育苗的使用需求。

7、进一步,所述育苗袋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均匀的设置有固定育苗袋的孔座。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按照预定的直径制作长方形的底座,可以使底座长为50㎝,宽为25㎝,将育苗袋放于底座的孔座中,用于固定育苗袋,底座可以垒放2-3层,便于育苗袋的包装。

9、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步骤1:箬竹叶的初加工:将箬竹叶修剪成距形,沸水煮15-25分钟荫干,得到加工的箬竹叶;

11、步骤2:粘贴成育苗筒:以转筒为模具,控制转筒转动将加工的箬竹叶缠绕在转筒上形成雏形育苗筒,当雏形育苗筒达到转筒的长度时,喷出生物质胶黏剂来粘合加工的箬竹叶的缠绕的结合处,其中结合处的长度为0.5-1.5㎝,后推出转筒,得到育苗筒;

12、步骤3:灌底:在步骤2得到的育苗筒的一端采用灌底材料进行灌底,使育苗筒的一端封闭,得到育苗袋;

13、步骤4,将步骤3得到一端封闭的育苗筒内填装填充材料得到填充材料层,即得到育苗袋。

14、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制作的工艺简单,便于快速的加工育苗筒。

15、进一步,若育苗周期在8个月以上,需要在步骤1得到的加工的箬竹叶表面上进行喷防水防腐材料形成防水防腐材料层,所述防水防腐材料包括柿漆或桐油。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水防腐材料层具有延缓箬竹叶降解性能,延长育苗袋的使用寿命为15个月。

17、进一步,步骤4中所述填充材料包括磷矿粉、钾矿粉、炼油完后的山苍子果、木屑及黄泥,所述磷矿粉和钾矿粉混合物:炼油完后的山苍子果:木屑:黄泥的质量比为(0.5~1.5):(5.5~6.5):(11.5~12.5):(13.5~14.5),所述磷矿粉和钾矿粉混合物中磷矿粉:钾矿粉质量比为(0~1):(0~1)。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填充材料使用炼油完后的山苍子果,有杀菌的效果,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山苍子果为小颗粒,体积较大,内空,使得育苗袋重量轻,方便造林时挑运上山,还增加了山苍子果炼油后的二次利用。且有较高的养分,能迅速促进苗木“开奶”,扦插育苗成活率高,种子育苗出苗率高,苗木发根发芽后生长发育好。

19、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生物质胶黏剂包括豆胶、蛋白胶和淀粉胶中一种或几种。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生物质胶黏剂便于其降解。

21、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灌底材料包括质量比为1:(8~9)灌底加固材料及灌底填充材料;所述灌底加固材料包括马尾松干松针叶和黄泥,所述马尾松干松针叶和黄泥的质量比为1:(8~10);所述灌底填充材料包括羊粪、牛粪中的一种或二种。

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马尾松干松针叶和黄泥的灌底加固材料,及采用包括羊粪、牛粪中的一种或二种的灌底填充材料,各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在12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且灌底材料有粘性,有巩固育苗袋的作用,又有有机肥,使种子发芽后能快速生长,促进造林后育苗迅速生长。

23、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转筒为上宽下窄圆锥形转筒,所述转筒的直径为3.8~10.8㎝。

2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转筒模具,便于本发明的育苗袋的快速的制备。

2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述所述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应用,将所述的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用于林业育苗。



技术特征:

1.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加工的箬竹叶缠绕胶黏制成的育苗筒(1)、通过灌底(2)材料制成的灌底(2)及通过填充材料制成的填充材料层(3),所述育苗筒(1)一端设置有灌底(2),所述育苗筒(1)的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育苗筒(1)的内腔中设置有填充材料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筒(1)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均设置有防水防腐材料层(5)。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袋还包括底座(4),所述底座(4)上均匀的设置有固定育苗袋的孔座。

4.基于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育苗周期在8个月以上,需要在步骤1得到的加工的箬竹叶表面上进行喷防水防腐材料形成防水防腐材料层(5),所述防水防腐材料包括柿漆或桐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填充材料包括磷矿粉和钾矿粉混合物、炼油完后的山苍子果、木屑及黄泥,所述磷矿粉和钾矿粉混合物:炼油完后的山苍子果:木屑:黄泥的质量比为(0.5~1.5):(5.5~6.5):(11.5~12.5):(13.5~14.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生物质胶黏剂包括豆胶、蛋白胶和淀粉胶中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灌底(2)材料包括质量比为1:(8~9)灌底(2)加固材料及灌底(2)填充材料;所述灌底(2)加固材料包括马尾松干松针叶和黄泥,所述马尾松干松针叶和黄泥的质量比为1:(8~10);所述灌底(2)填充材料包括羊粪、牛粪中的一种或二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转筒为上宽下窄圆锥形转筒,所述转筒的直径为3.8~10.8㎝。

10.一种如1至3任一项所述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用于林业育苗。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制作方法及应用,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包括通过加工的箬竹叶缠绕胶黏制成的育苗筒、通过灌底材料制成的灌底及通过填充材料制成的填充材料层,所述育苗筒一端设置有灌底,所述育苗筒的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育苗筒的内腔中设置有填充材料层。本发明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采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材料,无污染,尤其是箬竹叶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在12个月后可以完全降解,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育苗材料;纯天然完全降解育苗袋中各材料降解后为天然肥料,达到再次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马姜明,阳桂平,蒋紫艳,刘艳,刘世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师范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