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84900发布日期:2022-10-22 00:06阅读:6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贝类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2.珍珠贝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用于养殖珍珠,在华南沿海有着较大规模的产业化人工养殖。珍珠贝为附着性贝类,依靠足分泌的足丝附着在附着基上生活。足丝是由足丝腺分泌从足丝孔伸出的强韧性纤维束,对于附着性贝类有重要意义。具体的,珍珠贝从浮游幼虫阶段向附着生活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变态期,在变态期间眼点幼虫利用足在附着基上爬行,并分泌足丝使身体固定在附着基上,才能完成从浮游生活向附着生活的转变;切断足丝的珍珠贝可以重新分泌足丝附着在新的附着基上生活。在珍珠贝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生活的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并附着在附着板上生长是幼虫完成变态向稚贝转变的标志,通常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并附着在附着板上需要3~5天的时间附着,但在人工育苗实际生产中,因幼虫不能及时分泌足丝而附着变态,幼虫附着变态率降低,常常发生幼虫密度好但采苗量较低的现象。在珍珠贝人工养殖过程中,育苗池中的贝苗长到壳长2~3mm时就要将贝苗从附着板上剥下来,贝苗从附着板上剥离时也就扯断了足丝,所以当扯断足丝的贝苗置于60~40目的网袋中养殖时,网袋中水流不畅,再加上放置密度高达2000~5000只/袋,贝苗因不能及时分泌足丝使其重新分散附着到网袋内部表面而堆积在一起,造成局部贝苗缺氧死亡,造成死亡率增加,可见,贝苗下海养殖时是珍珠贝整个养殖期间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环节。珍珠贝苗下海养殖后,随着贝苗的生长,需要进行数次分笼疏养,每次分笼均需切断珍珠贝的足丝,再重新装笼,装笼后的珍珠贝不能及时分泌足丝而堆在一起,也会造成珍珠贝的死亡。珍珠贝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并附着是珍珠贝人工育苗成功的关键,出池贝苗和分笼珍珠贝快速分泌足丝并重新均匀附着到养殖笼具上是提高珍珠贝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因此,促进珍珠贝足丝分泌的技术对珍珠贝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3.但目前没有促进珍珠贝足丝分泌的研究报道,仅有少数促进厚壳贻贝浮游幼虫附着的报道,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海参低聚肽、微生物被膜、乙醇和钾离子具有促进厚壳贻贝眼点幼虫附着的作用,但并没有说明其是否能促进厚壳贻贝幼虫,特别是贝苗和后续养殖阶段的厚壳贻贝分泌足丝;进一步地,其也没有公开海参低聚肽、微生物被膜、乙醇和钾离子对珍珠贝眼点幼虫的附着效果怎样,是否具有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促进珍珠贝足丝分泌的技术匮乏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该方法能显著提高珍珠贝的活力,并能有效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在珍珠贝养殖中的应用。
6.本发明的上述目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本发明保护一种利用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使用4
×
10-6
mg/l~30
×
10-6
mg/l浓度的乙醚海水溶液浸泡珍珠贝。
8.一般情况下,乙醚是一种吸入性麻醉剂,通过乙醚的挥发作用使人体吸入一定量的乙醚气体,从而达到麻醉效果,常用于医疗麻醉。对于水产动物而言,乙醚也是作为麻醉剂使用。但本发明创造性的将乙醚用于珍珠贝的养殖中,不仅能显著提高珍珠贝的活力,还能起到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作用。
9.优选地,所述珍珠贝包括大珠母贝、珠母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
10.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眼点幼虫、珍珠贝出池贝苗或分笼珍珠贝。
11.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眼点幼虫时,乙醚海水溶液的浓度为4
×
10-6
mg/l~30
×
10-6
mg/l。
12.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出池贝苗时,乙醚海水溶液的浓度为6
×
10-6
mg/l~30
×
10-6
mg/l。
13.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分笼珍珠贝时,乙醚海水溶液的浓度为12
×
10-6
mg/l~30
×
10-6
mg/l。
14.优选地,所述乙醚海水溶液处理珍珠贝眼点幼虫的时间为1~2天。
15.优选地,所述乙醚海水溶液处理珍珠贝出池贝苗的时间为8~12小时。
16.优选地,所述乙醚海水溶液处理分笼珍珠贝的时间为8~12小时。
17.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眼点幼虫时,乙醚促进珍珠贝眼点幼虫分泌足丝的应用方法为:当育苗池中的眼点幼虫比例达到50~70%时,投放附着板后立即投放乙醚使育苗水体乙醚浓度为4
×
10-6
mg/l~30
×
10-6
mg/l,不换水以保持乙醚浓度,1~2天所有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并完成附着。
18.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眼点幼虫时,乙醚的使用浓度为4
×
10-6
mg/l~6
×
10-6
mg/l。
19.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出池贝苗时,乙醚促进珍珠贝出池贝苗分泌足丝的应用方法为:在水泥池中加注海水,并施加乙醚使其浓度达到6
×
10-6
mg/l~30
×
10-6
mg/l;将装好出池贝苗的网袋吊在水泥池中暂养8~12小时,此时出池贝苗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在网袋内侧,即可置于海区养殖。
20.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珍珠贝出池贝苗时,乙醚的使用浓度为6
×
10-6
mg/l~8
×
10-6
mg/l。
21.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分笼珍珠贝时,乙醚促进分笼珍珠贝分泌足丝的应用方法为:在水泥池中加注海水,并施加12
×
10-6
mg/l~30
×
10-6
mg/l浓度的乙醚海水溶液;将装好分笼珍珠贝的贝笼吊在水泥池中暂养8~12小时,此时珍珠贝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在贝笼内侧,即可置于海区养殖。
22.优选地,所述珍珠贝为分笼珍珠贝时,乙醚的使用浓度为12
×
10-6
mg/l~14
×
10-6
mg/l。
23.本发明进一步保护上述方法在珍珠贝养殖中的应用。
2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发明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醚海水溶液刺激珍珠贝,能有效促进珍珠贝眼点幼虫、
珍珠贝出池贝苗和分笼珍珠贝分泌足丝,提高珍珠贝眼点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和出池贝苗与分笼珍珠贝的成活率,且操作方法简单,乙醚的价格便宜、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27.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28.实施例1乙醚促进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实施例。
29.实验方法:
30.在水泥池中按照传统操作进行马氏珠母贝进行人工育苗,选择发育同步性好的育苗池中的眼点幼虫为实验材料。当眼点幼虫比例达到70%左右时,将眼点幼虫连同海水一起分装于6个0.5m3的大塑料桶中,其中1个桶为对照组不施加乙醚,其它桶为试验组,分别施加分析纯的乙醚使各桶乙醚的浓度分别为10
×
10-6
mg/l、20
×
10-6
mg/l、30
×
10-6
mg/l、40
×
10-6
mg/l、50
×
10-6
mg/l。眼点幼虫的密度均为2.0个/ml。各桶分别投放40cm
×
40cm的黑色聚氯乙烯附着板20片;试验期为7天,期间不换水;充气、投饵、遮光等其他管理措施各桶保持一致;每天镜检附着板上幼虫的足丝分泌和变态生长情况。
31.试验结果:
32.1.分泌足丝并附着的时间:对照组眼点幼虫分泌足丝并完成附着时间为3.5天,其他各试验组均为1~2天;
33.2.附着密度:对照组14个/cm2,按照乙醚浓度从低到高各试验组分别为:26个/cm2、28个/cm2、25个/cm2、27个/cm2、27个/cm2;
34.3.变态率:对照组为80%;10
×
10-6
mg/l、20
×
10-6
mg/l、30
×
10-6
mg/l浓度乙醚试验组均为100%;40
×
10-6
mg/l、50
×
10-6
mg/l浓度乙醚试验组分别为80%、60%。
35.结论:10
×
10-6
mg/l~30
×
10-6
mg/l浓度范围的乙醚对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有明显的促进分泌足丝及附着变态的作用,且差异不大,说明30
×
10-6
mg/l以下的乙醚浓度即可达到理想的促进眼点幼虫分泌足丝的作用。
36.为了进一步确定乙醚促进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分泌足丝的最低浓度,再次进行低浓度梯度实验。
37.实验方法:试验组乙醚海水溶液的浓度梯度设置为2
×
10-6
mg/l、4
×
10-6
mg/l、6
×
10-6
mg/l、8
×
10-6
mg/l、10
×
10-6
mg/l,其他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38.结果显示:4
×
10-6
mg/l、6
×
10-6
mg/l、8
×
10-6
mg/l、10
×
10-6
mg/l试验组有着相同的促进分泌足丝及附着变态的作用。
39.通过上述实验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确定:4
×
10-6
mg/l~30
×
10-6
mg/l浓度范围的乙醚海水溶液对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有明显的促进分泌足丝及附着变态的作用。
40.考虑到使用成本和效果,在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生产上乙醚的使用浓度为4
×
10-6
mg/l~6
×
10-6
mg/l的。
41.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在马氏珠母贝育苗生产中的应用方法为:当育苗池中的眼点幼虫比例达到50%~70%时,投放附着板后立即投放乙醚使育苗水体乙醚浓度为4
×
10-6
mg/l~6
×
10-6
mg/l,不换水以保持乙醚浓度,1~2天所有眼点幼虫即可分泌足丝并完
成附着。
42.实施例2乙醚促进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分泌足丝实施例。
43.将壳长2~3mm的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装入60目网袋中,每袋装2000~3000只;将网袋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乙醚海水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44.结果显示:浸泡在乙醚海水溶液浓度为6
×
10-6
mg/l~30
×
10-6
mg/l海水中的出池贝苗8~12小时即可全部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到网袋内面,且足丝发达、附着牢固,未见死亡贝苗;对照组出池贝苗需要3天才能重新分泌足丝附着,附着不均匀,大部分集中附着在网袋的最低位置附近,且足丝不发达,并有30%左右的出池贝苗死亡。
45.考虑到使用成本及效果,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的乙醚使用浓度为6
×
10-6
mg/l~8
×
10-6
mg/l,浸泡时间为8~12小时。
46.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在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养殖时的应用方法为:在水泥池中加注海水,并施加6
×
10-6
mg/l~8
×
10-6
mg/l浓度的乙醚;将装好出池贝苗的网袋吊在水泥池中暂养8~12小时,此时出池贝苗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在网袋内侧,即可置于海区养殖。
47.实施例3乙醚促进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分泌足丝实施例。
48.将壳长3~6cm的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装入贝笼中,每笼装50~200只(壳长3~4cm珍珠贝每笼装200只,壳长4~5cm珍珠贝每笼装100只,壳长5~6cm珍珠贝每笼装50只);将贝笼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乙醚海水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分笼马氏珠母贝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49.结果显示:浸泡在乙醚浓度为12
×
10-6
mg/l~30
×
10-6
mg/l海水中的珍珠贝8~12小时即可全部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到贝笼内面,且足丝发达、附着牢固;对照组的分笼珍珠贝需要7~10天才能重新分泌足丝附着,附着不均匀,大部分集中附着在贝笼的底部,且足丝不发达。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笼珍珠贝置于海区养殖15天,此时珍珠贝生长已经恢复,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珍珠贝死亡率分别为1.2%和11.7%,表明乙醚处理可明显提高分笼珍珠贝成活率。
50.考虑到使用成本及效果,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的乙醚使用浓度为12
×
10-6
mg/l~14
×
10-6
mg/l,浸泡时间为8~12小时。
51.乙醚促进珍珠贝分泌足丝的方法在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养殖时的应用方法为:在水泥池中加注海水,并施加12
×
10-6
mg/l~14
×
10-6
mg/l浓度的乙醚;将装好分笼珍珠贝的贝笼吊在水泥池中8~12小时,此时珍珠贝重新分泌足丝并分散附着在贝笼内侧,即可置于海区养殖。
52.对比例1:乙醇促进马氏珠母贝附着的效果试验
53.1.促进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附着效果试验:
54.在水泥池中按照传统操作进行马氏珠母贝进行人工育苗,选择发育同步性好的育苗池中的眼点幼虫为实验材料。当眼点幼虫比例达到70%左右时,将眼点幼虫连同海水一起分装于6个0.5m3的大塑料桶中,其中1个桶为对照组不施加乙醇溶液,其它桶为试验组,分别施加分析纯的乙醇使各桶乙醇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2m、0.4m、0.6m、0.8m、1.0m。眼点幼虫的密度均为2.0个/ml。各桶分别投放40cm
×
40cm的黑色聚氯乙烯附着板20片;试验期
为7天,期间不换水;充气、投饵、遮光等其他管理措施各桶保持一致;每天镜检附着板上幼虫的足丝分泌和变态生长情况。
55.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乙醇溶液。
56.2.促进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附着效果试验:
57.将壳长2~3mm的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装入60目网袋中,每袋装2000~3000只;将网袋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乙醇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58.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乙醇溶液。
59.3.促进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附着效果试验:
60.将壳长3~6cm的分笼珍珠贝装入贝笼中,每笼装50~200只(壳长3~4cm珍珠贝每笼装200只,壳长4~5cm分笼珍珠贝每笼装100只,壳长5~6cm分笼珍珠贝每笼装50只);将贝笼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乙醇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61.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乙醇溶液。
62.结果显示:乙醇溶液没有促进马氏珠母贝分泌足丝的作用和促进附着的效果。
63.对比例2:氯化钾促进马氏珠母贝附着的效果试验
64.1.促进马氏珠母贝眼点幼虫附着效果试验:
65.在水泥池中按照传统操作进行马氏珠母贝进行人工育苗,选择发育同步性好的育苗池中的眼点幼虫为实验材料。当眼点幼虫比例达到70%左右时,将眼点幼虫连同海水一起分装于6个0.5m3的大塑料桶中,其中1个桶为对照组不施加氯化钾溶液,其它桶为试验组,分别施加浓度分别为0、0.2m、0.4m、0.6m、0.8m、1.0m的氯化钾溶液。眼点幼虫的密度均为2.0个/ml。各桶分别投放40cm
×
40cm的黑色聚氯乙烯附着板20片;试验期为7天,期间不换水;充气、投饵、遮光等其他管理措施各桶保持一致;每天镜检附着板上幼虫的足丝分泌和变态生长情况。
66.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氯化钾溶液。
67.2.促进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附着效果试验:
68.将壳长2~3mm的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装入60目网袋中,每袋装2000~3000只;将网袋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氯化钾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马氏珠母贝出池贝苗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69.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氯化钾溶液。
70.3.促进马氏珠母贝分笼珍珠贝附着效果试验:
71.将壳长3~6cm的分笼珍珠贝装入贝笼中,每笼装50~200只(壳长3~4cm分笼珍珠贝每笼装200只,壳长4~5cm分笼珍珠贝每笼装100只,壳长5~6cm分笼珍珠贝每笼装50只);将贝笼放置到装有不同浓度梯度氯化钾溶液的大塑料桶中(分组情况及实验方法参照实施例1),充气并投饵,观察分笼马氏珠母贝的足丝分泌与附着效果。
72.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将乙醚溶液换成氯化钾溶液。
73.结果显示:氯化钾溶液没有促进马氏珠母贝分泌足丝的作用和促进附着的效果。
74.通过试验,乙醚促进足丝分泌的作用在大珠母贝、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也有同样的效果。
75.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