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芋田蚜虫的组合物

文档序号:32029485发布日期:2022-11-03 01:0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芋田蚜虫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2.棉蚜属半翅目牙科,主要危害棉花、蔬菜、花卉和果树等,蔬菜上主要为害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豆科、伞形花科、百合科、苋科、天门冬科和天南星科等,尤其是瓜类蔬菜发生较为严重。
3.芋是天南星科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芋头、毛芋,世界各地广泛栽培。芋是棉蚜的寄主之一,以成蚜和若芽在芋叶背面以及嫩茎上刺吸为害。受害初期,叶片失绿变黄,皱缩畸形,嫩叶卷曲不展开,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萎焉及枯死,植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造成减产。另外,棉蚜排泄物的蜜露和脱下的蜕极易孳生霉菌,使作物光合作用减弱。
4.目前,对芋田蚜虫的防治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化学药剂具有见效快和防治效果好的优点,但同时化学药剂也存在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缺点,尤其是在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化学药剂的负面作用就更为突出。将不同农药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开发新型药剂的常用方法。农药品种复配后会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和增效作用。其中小标为增效作用的复配可以提高对靶标的防治效果,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和减轻环境污染。
5.双丙环虫酯是巴斯夫旗下一种新型杀虫剂,其通过干扰昆虫香草酸瞬时受体通道复合物的调控而发挥作用,从而干扰昆虫的取食和其他行为,最终导致昆虫饥饿而死,可以有效防治刺吸式害虫和吮吸式害虫,同时对环境友好,适用于害虫抗性管理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申请号cn202010876866.4,公开了一种螺甲螨酯和双丙环虫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并具体公开了螺甲螨酯和双丙环虫酯的质量比为10:1-1:5时,对防治农作物烟粉虱和蚜虫具有增效作用。
6.氰氟虫腙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主要通过害虫取食进入其体内发生胃毒杀死害虫,触杀作用小,无内吸作用,其对各龄期的靶标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害虫取食后进入虫体,阻断害虫神经元轴突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是钠离子不能通过轴突膜,进而抑制神经冲动使虫体过度的放松,麻痹,几小时后,害虫即停止取食,1-3d内死亡。
7.联苯肼酯是一种选择性叶面喷雾用的联苯肼类杀螨剂。联苯肼酯的作用机理为对螨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γ-氨基丁酸受体的独特作用。申请号cn201410811746.0,公开了一种含吡蚜酮和联苯肼酯的悬浮剂,并具体公开了吡蚜酮和联苯肼酯的质量比为15:1-1:15时,对防治菜蚜、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等害虫具有增效作用。
8.发明人通过室内试验发现,将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复配时对防治芋田棉蚜表现出增效作用。目前还未见有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芋田蚜虫的组合物,其可以提高对靶标的防治效
果,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和减轻环境污染。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11.一种防治芋田蚜虫的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复配而成,所述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的质量比1-150:150-1。
12.作为优选,所述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的质量比为1-50:19-1。
13.作为优选,所述双丙环虫酯与联苯肼酯的质量比为1-25:80-1。
14.作为优选,所述双丙环虫酯与联苯肼酯的质量比为1:7.5。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1)本发明组合物中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进行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对防治芋田棉蚜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芋田棉蚜的防治效果,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
17.(2)本发明组合物中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的杀虫机理不同,复配使用时,可以从不同的作用位点杀灭芋田棉蚜,有利于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可以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18.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19.实施例:双丙环虫酯复配的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20.1.试验对象:采自广西荔浦市芋田内的棉蚜,在实验室内用新鲜干净的芋叶片饲养,选择大小和活力基本一致的无翅成蚜为试验对象。
21.2.供试药剂
22.92.5%双丙环虫酯原药(巴斯夫欧洲公司)
23.96%氰氟虫腙原药(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
24.97%联苯肼酯原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25.将原药先用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单剂母液,再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设置多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均按等比方法设置6个梯度质量浓度,备用。
26.3.试验方法
27.采用浸叶法。将新鲜干净的芋叶裁剪成培养皿大小的圆形,用镊子夹取裁剪好的芋叶浸于待测药剂溶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置于含有浸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每个培养皿中的叶片上接入25头试验对象,用保鲜膜包裹整个培养皿并用封口膜封口,最后用昆虫针在保鲜膜上扎上小孔以保证试验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将培养皿置于温度(25
±
1)℃、湿度50-6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饲养观察,每个处理重复4次,并设只含有二甲基亚砜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处理后48h观察试虫的死亡情况,分别记录各处理的总虫数和死虫数,并以此计算出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
[0028][0029]
上式中:p
‑‑
死亡率,单位为%;k
‑‑
死亡虫数;n
‑‑
处理总虫数。
[0030][0031]
上式中:p1‑‑
校正死亡率,单位为%;p
t
‑‑
处理死亡率,单位为%;p0‑‑
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
[0032]
4.数据分析:用dps软件对各处理药剂浓度对数值和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处理药剂的lc
50
,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0033][0034]
上式中:ati
‑‑
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s
‑‑
标准药剂的lc
50
,单位为mg/l;m
‑‑
混剂的lc
50
,单位为mg/l。
[0035]
tti=tia×
pa+tib×
pb
[0036]
上式中:tti
‑‑
混剂的理论毒理指数;tia
‑‑
a药剂的毒力指数;pa
‑‑
a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tib
‑‑
b药剂的毒力指数;pb
‑‑
b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037][0038]
上式中:ctc
‑‑
共毒系数;ati
‑‑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
‑‑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039]
5.药效评价
[0040]
根据计算的共毒系数(ctc)评价药剂的增效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结果见表1-2。
[0041]
表1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复配对芋田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0042]
药剂名称及配比lc
50
(mg/l)atittictc双丙环虫酯7.45100.00
‑‑‑‑
氰氟虫腙4.11181.27
‑‑‑‑
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193.23230.65177.20130.16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152.58288.76176.19163.89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7.51.42524.65171.70305.55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53.13238.02167.72141.91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32.81265.12160.95164.73双丙环虫酯1:氰氟虫腙14.25175.29140.63124.65双丙环虫酯3:氰氟虫腙11.37543.80120.32451.97双丙环虫酯5:氰氟虫腙14.44167.79113.54147.78双丙环虫酯7.5:氰氟虫腙15.52134.96109.56123.19双丙环虫酯15:氰氟虫腙12.24332.59105.08316.51双丙环虫酯30:氰氟虫腙11.13659.29102.62642.45双丙环虫酯50:氰氟虫腙15.31140.30101.59138.10
[0043]
由表1可知,在1-50:19-1的质量比范围内,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复配后对芋田棉蚜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0044]
表2双丙环虫酯与联苯肼酯复配对芋田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0045]
药剂名称及配比lc
50
(mg/l)atittictc双丙环虫酯7.45100.00
‑‑‑‑
联苯肼酯17.0243.77
‑‑‑‑
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8010.0773.9844.47166.38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409.1281.6945.14180.95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307.42100.4045.59220.25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153.53211.0547.29446.32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7.51.09683.4950.391356.47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55.88126.7053.14238.41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37.17103.9157.83179.68双丙环虫酯1:联苯肼酯18.4987.7571.89122.07双丙环虫酯3:联苯肼酯16.67111.6985.94129.96双丙环虫酯5:联苯肼酯14.20177.3890.63195.72双丙环虫酯7.5:联苯肼酯15.81128.2393.38137.31双丙环虫酯15:联苯肼酯16.27118.8296.49123.15双丙环虫酯25:联苯肼酯14.76156.5197.84159.97
[0046]
由表2可知,在1-25:80-1的质量比范围内,双丙环虫酯与联苯肼酯复配后对芋田棉蚜的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尤其是质量比为1:7.5时,共毒系数达到了1356.47,增效作用尤其显著。
[0047]
综上所述,双丙环虫酯与氰氟虫腙或联苯肼酯进行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对防治芋田棉蚜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提高对芋田棉蚜的防治效果,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
[0048]
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改进,这些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