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68100发布日期:2022-11-05 01:24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花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花盆,特别是一种花草苗木种植用的花盆。


背景技术:

2.室内的空气流动性较小,在室内的盆栽经常出现因为花盆底部缺少氧气而烂根的现象,烂根现象是造成盆栽枯萎的主要原因。例如公开号为cn210782189u,专利名称为“植物种植容器”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由于其通常放置在室内桌面,其前后左右四周没有通气孔,导致通气性不佳的问题,影响植物生长。此外,现有技术还存在不方便观察花盆中的水位,以及支撑结构固定不可靠,花盆不小心碰倒后容易弄脏台面或地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通气性好、易种活、方便观察水位、支撑结构固定可靠、泥土不易倒出的花盆。
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花盆,包括花盆本体,花盆本体上部具有开口,花盆本体中间设置有支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花盆本体正面和/或后面设置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与支撑结构内部连通,支撑结构包括连成一体的支撑顶板、支撑外环(支撑外架)和支撑内环(支撑内架),支撑外环上设置有透气孔。本技术通过花盆本体正面和/或后面设置有通风结构,将空气引入花盆本体中的支撑结构内,再通过支撑结构侧面的透气孔流通至花盆本体下部植物容易烂根的位置,从而提高花盆透气性和植物成活率。
5.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前通风通道、后通风通道、前延伸管、后延伸管,所述前通风通道连通前延伸管,前延伸管顶部设置有一个低位开口;所述后通风通道连通后延伸管,后延伸管紧贴前延伸管,后延伸管顶部设置有一个高位开口,高位开口高于低位开口且两者朝向相反,支撑结构罩住前延伸管和后延伸管,支撑顶板的底面紧贴前延伸管和后延伸管,前延伸管紧贴支撑外环,后延伸管紧贴支撑内环。该设计使得空气可从前通风通道流经前延伸管、低位开口、支撑内环一圈,再流经高位开口、后延伸管、后通风通道流出。或者从后通风通道进风,再从前通风通道流出。前延伸管、后延伸管和支撑结构的紧贴还可以防止支撑结构前后移动。
6.本技术所述花盆本体的外壳呈倒置的梯形,所述外壳内壁设置有支撑凸台,支撑凸台的高度和支撑结构的高度相同,支撑凸台外径与花盆本体底部外径相同。花盆本体在叠放运输时,支撑凸台可分担上方花盆对支撑结构的压力,防止支撑结构被压坏。
7.本技术花盆本体外壳正面设置有水位显示片,水位显示片内侧设置有若干条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有一种遇水变色材料,水位显示片采用透明材料,凹槽水平设置,方便观察花盆中的水位。
8.所述遇水变色材料包括过氧化钠、无水硫酸铜、无水氯化钴等。当花盆本体内有水时,可以通过观看某个凹槽内的遇水变色材料有无变色来大致判断水位的高度。
9.所述支撑外环、支撑内环的底部均设置有大小相同且前后对应配置的缺口,所述支撑结构通过缺口卡在前通风通道、后通风通道上,防止支撑结构左右移动。
10.本技术所述通风结构包括通风观察口和支撑结构开口,花盆本体正面设置有通风观察口,支撑结构横截面为正方形,支撑结构正面设有一支撑结构开口,通风观察口与支撑结构开口连通。由于支撑结构开口连通花盆本体的通风观察口,通风观察口连通花盆外的空气,空气可以吹入到支撑结构内并经支撑结构上的透气孔扩散至其外部周边,强化了花盆的透气性,同时通风观察口使得种植者容易看到支撑结构内水量的多少。
11.所述花盆本体通风观察口两侧内壁分别设置有固定柱,固定柱紧贴支撑结构开口外侧,支撑结构的三个角(除了支撑结构开口所在那个角以外的三个角)和支撑结构开口紧贴花盆本体内壁,可防止支撑结构前后左右移动。固定柱可防止支撑结构旋转。
12.本技术所述透气孔呈由内向外张开的喇叭状,防止泥土掉到支撑结构内,利于支撑结构内的空气向外扩散。
13.所述支撑内环设置有缝隙,所述缝隙相对于支撑内环前后方向中心线对称配置,缝隙从支撑内环顶部延伸到支撑内环的中下部,有利于支撑内环侧面土壤的透气度。
14.本技术还设置有盖子,盖子采用圆环盖,圆环盖的中间为圆环开口,圆环盖外边缘设置有外螺纹,花盆本体内壁顶部设置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植株穿过圆环开口并种植完成后,外螺纹旋入花盆本体上面的内螺纹。当花盆本体不小心被碰倒时,圆环盖会把泥土挡在花盆本体内,能防止花盆本体不小心碰倒后泥土弄脏地面,让盆栽种植变得干净。
15.本技术所述支撑结构横截面可以是圆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其某一面或者某几面设置支撑结构开口进行通气。
16.本技术所述花盆本体和支撑结构适合采用使用寿命长的陶瓷材料或玻璃或金属材料制成,使用寿命容易延长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17.本技术所述花盆本体横截面为椭圆形、圆形或方形等形状,支撑结构采用与花盆本体相适应的结构形状。
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气性好、易种活、方便观察水位、支撑结构固定可靠、泥土不易倒出等。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正面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
21.图3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正面示意图。
23.图5是图4的左视示意图。
24.图6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本技术以正面的前方为前,正面的后方为后,相
对于图2而言,即右侧为前,左侧为后。
26.实施例1: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花盆包括花盆本体1,花盆本体1上部具有开口,其结构特征在于:所述花盆本体1下部设置有一个前通风通道2和一个后通风通道3,所述前通风通道2与前延伸管5连通,前延伸管5向上延伸,前延伸管5顶部的左边(参见图1 )设置有一个排水用的低位开口51;所述后通风通道3与后延伸管6连通,后延伸管6向上延伸并且紧贴前延伸管5,后延伸管6顶部的右边设置有一个高位开口61(相对于低位开口51要高一点)。当水分浇过多时,花盆中的水漫上来,由于低位开口51低于高位开口61,水会从低位开口51流进前延伸管5而不会从高位开口61流进后通风通道3,防止水从后通风通道3流出弄脏花盆后面的地板或桌面,并且水从前通风通道2流出更容易看到水浇多了。由于前延伸管5和后延伸管6的位置相对靠近前面,如果看到水从前通风通道2流出,把花盆本体1向后倾斜,水容易被后面更高位置的土壤吸收,能快速吸收一部分的水量。前通风通道2和后通风通道3底部可设置底板。当水分浇过多时,多余的水分经前延伸管5(花盆平放时)或后延伸管6(花盆倾斜向后,使得高位开口61低于低位开口51时)流出时,可通过通风通道和底板导出花盆外,防止花盆底部积水。
27.花盆本体1内设置有支撑结构7,支撑结构7包括支撑顶板71、支撑外环72和支撑内环73,支撑结构7横截面为圆环形,立体结构为中空圆柱体;由于花盆底部边缘空气难以流通,一般烂根现象主要发生在花盆底部边缘。支撑外环72的环形结构以及前通风通道2、一个后通风通道3的设置能让空气容易扩散到花盆底部边缘,能防止花盆底部边缘烂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支撑结构7的中间是一个容易被盆土或植株压弯的位置,支撑内环73提高了支撑结构7中间的支撑力,防止了支撑结构7被压弯或压坏,利于种植重量大的大植株植物。
28.支撑结构7罩住前延伸管5和后延伸管6,所述支撑顶板71的底面紧贴前延伸管5和后延伸管6,前延伸管5紧贴支撑外环72,后延伸管6紧贴支撑内环73,作用是防止前延伸管5左边的低位开口51与后延伸管6右边的高位开口61空气直接互流,空气可从前通风通道2经前延伸管5、低位开口51围绕支撑内环73一圈,再流经高位开口61、延伸管6至后通风通道3,或者反过来从后通风通道3进,前通风通道2出。当有风吹时,无论是吹向前通风通道2或后通风通道3,都会流经支撑结构7内。前延伸管5、后延伸管6和支撑结构7的紧贴还可以防止支撑结构7前后移动。
29.本技术所述花盆本体1外壳10可以朝上朝外倾斜(即截面呈倒置的梯形),花盆本体1外壳10内壁设置有支撑凸台9,支撑凸台9的高度和支撑结构7的高度相同,支撑凸台9外径与花盆本体1底部外径相同,以便任意相同规格的花盆本体可以从上方重叠摆放在下一个花盆本体的支撑凸台9上。这样若干个花盆本体1在叠放运输时,支撑凸台9可分担重叠摆放的上方花盆对支撑结构7的压力,防止支撑结构7被压坏。
30.本技术所述外壳10内壁(即花盆本体1内壁)顶部设置有内螺纹101,能让盖子4的外螺纹43旋入内螺纹101。
31.本技术所述花盆本体1正面外壳10下部设置有水位显示片102,水位显示片102内侧设置有多条凹槽103,每个凹槽103内设置有一种遇水变色材料104。水位显示片102的材料为透明材料,以便可以看到其内侧的每个凹槽的颜色,所述凹槽103水平设置,所述遇水
变色材料104为现有技术,例如过氧化钠、无水硫酸铜、无水氯化钴等。当花盆本体1内有水时,可以通过观看那个凹槽103内的遇水变色材料104有变色来判断水位的大致高度。
32.本技术所述支撑结构7的支撑外环72上设置有透气孔74,透气孔74从内向外喇叭形(即透气孔74内侧小外侧大)张开,作用是防止泥土掉到支撑结构7内,利于支撑结构7内的空气向外扩散。
33.支撑内环73上设置有缝隙75,缝隙75从支撑内环73顶部延伸到支撑内环73的中下部,所述缝隙75相对于支撑内环73前后方向中心线对称配置,利于支撑内环73两侧土壤的透气度。
34.所述支撑外环72、支撑内环73的底部均设置有大小相同且分别前后对应配置的缺口76,所述支撑结构7通过缺口76卡在前通风通道2、后通风通道3上,可防止支撑结构7左右移动。
35.本技术所述外壳10顶部设置有盖子4,盖子4采用圆环盖41,圆环盖41的中间为圆环开口42,圆环盖41外边缘为外螺纹43。植株穿过圆环开口42并种植完成后,外螺纹43旋入外壳10上面的内螺纹101。当花盆本体1不小心被碰倒时,圆环盖41会把泥土挡在花盆本体1内,能防止花盆本体1不小心碰倒后泥土弄脏地面,让盆栽种植变得干净。
36.实施例2:参见图4~图6,本技术实施例2花盆包括花盆本体11,花盆本体11上部具有开口, 花盆本体11内也设置有支撑结构8,支撑结构8包括支撑顶板81、支撑外环82和支撑内环83,支撑外环82上设置有透气孔84,透气孔84从内向外喇叭形张开,防止泥土掉到支撑结构8内,有利于支撑结构8内的空气向外流通。支撑内环83上设置有缝隙85,缝隙85有利于支撑内环83旁边土壤的透气度。
37.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包括通风方式、固定方式和水量观察方式不同:所述花盆本体11正面设置有通风观察口12,其支撑结构8横截面为正方形,支撑结构8正面还设置有一支撑结构开口86,所述支撑结构开口86与通风观察口12连通,通风观察口12连通花盆外的空气,因此空气容易吹入或扩散到支撑结构8内,并且容易看到支撑结构8内水量的多少。
38.花盆本体11通风观察口12两侧内壁分别设置有固定柱13,固定柱13紧贴支撑结构开口86外侧,支撑结构8的三个角和一个支撑结构开口86紧贴花盆本体1底部内壁(参见图6),可防止支撑结构8前后左右移动。固定柱13可防止支撑结构8旋转。
3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通风观察口12、固定柱13、支撑结构开口86还可以在花盆的正面、后面对称配置,进一步提高通气性和支撑结构8的相对稳定性。另外,实施例2顶部也可以设置中间开孔的盖子(图上未示出),盖子可拆卸式(例如卡接或螺纹连接)安装在花盆本体11顶部,防止花盆侧翻时泥土倒出来。
40.由于本实施例2花盆本体11和支撑结构8的结构相对简单,制造所使用的材料比市面上的花盆更少,所以制造成本低。
41.本技术所述支撑结构7横截面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圆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其某一面设置支撑结构开口进行通气。有支撑内环73的支撑结构7优点是透气度高、支撑力度大。没有支撑内环73的支撑结构7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4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气性好、易种活、方便观察水位、
支撑结构固定可靠、泥土不易倒出、支撑结构不易损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