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60439发布日期:2022-11-12 02:17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园林墙面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


背景技术:

2.园林墙面绿化是用绿色植物编植成的墙体,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生长环境的超强自适应能力,使自然界中栖息于平地上的植物永久地生长于垂直的建筑墙面,为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提供一种新型的有机生态材料。
3.现有的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缺乏可蓄水并利用蓄水灌溉的功能,且种植架不便移动,或存在移动时平稳性和缓冲性差,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其为可移动的绿植及鱼共同养殖的新颖装饰墙,不但可蓄存雨水,而且可利用蓄存的雨水进行灌溉,并且绿植装饰墙方便移动,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极好。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包括蓄水长缸和垂直墙体,所述垂直墙体的下端延伸至蓄水长缸内并与其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垂直墙体的上端侧壁上贯穿设有中空腔,所述垂直墙体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开口朝上的接雨口,所述接雨口的下端通过中空腔与蓄水长缸相连通,所述垂直墙体的两侧侧壁上均等间距固定连接有五个三角种植隔板,所述三角种植隔板内设有种植土,所述蓄水长缸上设有灌溉机构,所述灌溉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蓄水长缸的上端侧壁上的泵体,所述泵体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有软管,所述软管延伸至蓄水长缸内,所述泵体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连接管,所述竖直连接管的侧壁上等间距贯穿并固定连接有五个与三角种植隔板位置相对应的水平支管,所述水平支管设置在三角种植隔板的正上方,所述水平支管的下端侧壁上等间距贯穿并固定连接有多个微灌管,多个所述微灌管的侧壁上均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出水微口,多个所述微灌管的下端均通过堵头封闭并插入种植土内;
7.所述蓄水长缸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靠近蓄水长缸四个角处的上端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护角边,所述底板的四个角处的下端侧壁上均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下端侧壁上的支柱,所述支柱的下方设有圆台座,所述圆台座的上端侧壁上设有倒t形方槽,所述圆台座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倒t形方柱,所述倒t形方柱与倒t形方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支柱和倒t形方柱的下方侧壁上共同嵌设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下端延伸至倒t形方槽内并与其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圆台座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锁止万向轮,所述支柱的两侧侧壁上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折形架,所述折形架的末端转动连接有辅助轮,所述折形架与底板之间设有减震弹簧。
8.优选地,所述蓄水长缸的开口朝上设置,所述蓄水长缸一侧的侧壁上分别贯穿并固定连接有溢流管和排水管,所述溢流管设置在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溢流管和排水管上均设有阀门。
9.优选地,所述垂直墙体设置在蓄水长缸的轴心处,所述垂直墙体的下端侧壁上贯穿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中空腔相连通。
10.优选地,所述接雨口开口处的相对的侧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挡网。
11.优选地,所述三角种植隔板的下端侧壁上均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三角种植隔板的内壁上设有毛毡层。
12.优选地,所述底板的面积大小大于蓄水长缸的底面的面积大小,所述护角边均为直角折形板。
13.优选地,所述减震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板的下端侧壁和折形架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
14.优选地,所述垂直墙体、接雨口和多个三角种植隔板为一体成型。
15.优选地,所述底板和四个护角边为一体成型。
16.优选地,所述竖直连接管和水平支管均通过多个卡扣与垂直墙体的侧壁固定相连。
17.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通过设置蓄水长缸、垂直墙体和接雨口,接雨口和蓄水长缸均为开口朝上设置,均可直接接收雨水,雨水通过接雨口途经垂直墙体内的中空腔流入蓄水长缸内,垂直墙体用于绿植种植,蓄水长缸用于蓄存雨水,同时还可用于养殖鱼类,鱼类,为绿植及鱼共同养殖的新颖装饰墙。
19.2、通过设置垂直墙体、多个三角种植隔板、排水孔、毛毡层和种植土,可在垂直墙体两侧的三角种植隔板内的种植土中种植绿植,排水孔有利于灌溉时或下雨时排出多余的水,排水可不断汇聚到下方的蓄水长缸内,毛毡层具有一定的保温和储水作用,有利于绿植种植生长。
20.3、通过设置灌溉机构,当需要给绿植浇水灌溉时,控制启动泵体,泵体通过软管抽吸蓄水长缸内的蓄存雨水,并通过两个竖直连接管分别向多个水平支管泵入蓄存雨水,再通过微灌管上的出水微口流出,微灌管插入种植土内的部分出水微口可实现滴灌,直达绿植根部,灌溉效果好且水分流失少,微灌管露在种植土外的部分出水微口可实现喷淋灌溉。
21.4、通过设置底板和护角边,底板用于承载蓄水长缸及垂直墙体,护角边可起到保护蓄水长缸角的作用,避免蓄水长缸的四个角直接受到碰撞。
22.5、通过设置行走机构,绿植装饰墙方便移动,推动蓄水长缸及垂直墙体通过锁止万向轮移动时,支柱下的倒t形方柱通过缓冲弹簧与圆台座上的倒t形方槽弹性连接,使得倒t形方柱沿倒t形方槽微幅滑动,缓冲弹簧可吸收震动,起到缓冲的作用,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极好,与此同时,支柱和锁止万向轮两侧的折形架和辅助轮也可随之行走,折形架可通过转轴微幅偏转,在微幅偏转的过程中,由于减震弹簧的弹性作用,可起到进一步增强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的作用。
23.6、通过设置溢流管和排水管,溢流管具有在雨水过多时排出过多的雨水防止溢出的作用,排水管则用于清洗蓄水长缸时或更换蓄水长缸内的全部蓄存雨水时排出雨水。
24.7、通过设置连通口,使得通过接雨口流经中空腔的雨水可通过连通口直接流入蓄水长缸内,且避免垂直墙体将蓄水长缸分割成两部分,保证了蓄水长缸内鱼类养殖水域的整体性。
25.8、通过设置挡网,可起到格挡杂质的作用,避免杂质通过接雨口进入中空腔内造成堵塞的情况。
26.综上所述,本发明为可移动的绿植及鱼共同养殖的新颖装饰墙,不但可蓄存雨水,而且可利用蓄存的雨水进行灌溉,并且绿植装饰墙方便移动,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极好。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29.图3为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
30.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蓄水长缸、11溢流管、12排水管、2垂直墙体、21连通口、22中空腔、3接雨口、31挡网、4三角种植隔板、41排水孔、42毛毡层、43种植土、5灌溉机构、51泵体、52软管、53竖直连接管、54水平支管、55微灌管、56出水微口、6底板、61护角边、7行走机构、71支柱、72圆台座、73倒t形方槽、74倒t形方柱、75缓冲弹簧、76锁止万向轮、77折形架、78辅助轮、79减震弹簧、8过滤球、9浮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3.实施例一
34.参照图1-3,一种园林墙面绿化用植被生长种植架,包括蓄水长缸1和垂直墙体2,垂直墙体2的下端延伸至蓄水长缸1内并与其内壁固定连接,垂直墙体2的上端侧壁上贯穿设有中空腔22,垂直墙体2的上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开口朝上的接雨口3,接雨口3的下端通过中空腔22与蓄水长缸1相连通,蓄水长缸1为透明材质制成,通过设置蓄水长缸1、垂直墙体2和接雨口3,接雨口3和蓄水长缸1均为开口朝上设置,均可直接接收雨水,雨水通过接雨口3途经垂直墙体2内的中空腔22流入蓄水长缸1内,垂直墙体2用于绿植种植,蓄水长缸1用于蓄存雨水,同时还可用于养殖鱼类,鱼类,为绿植及鱼共同养殖的新颖装饰墙。
35.其中,垂直墙体2的两侧侧壁上均等间距固定连接有五个三角种植隔板4,三角种植隔板4的下端侧壁上均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排水孔41,三角种植隔板4的内壁上设有毛毡层42,三角种植隔板4内设有种植土43,通过设置垂直墙体2、多个三角种植隔板4、排水孔41、毛毡层42和种植土43,可在垂直墙体2两侧的三角种植隔板4内的种植土43中种植绿植,排水孔41有利于灌溉时或下雨时排出多余的水,排水可不断汇聚到下方的蓄水长缸1内,毛毡层42具有一定的保温和储水作用,有利于绿植种植生长。
36.其中,蓄水长缸1上设有灌溉机构5,灌溉机构5包括固定连接在蓄水长缸1的上端侧壁上的泵体51,泵体51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有软管52,软管52延伸至蓄水长缸1内,
泵体5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两根竖直连接管53,竖直连接管53的侧壁上等间距贯穿并固定连接有五个与三角种植隔板4位置相对应的水平支管54,水平支管54设置在三角种植隔板4的正上方,水平支管54的下端侧壁上等间距贯穿并固定连接有多个微灌管55,多个微灌管55的侧壁上均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出水微口56,多个微灌管55的下端均通过堵头封闭并插入种植土43内,通过设置灌溉机构5,当需要给绿植浇水灌溉时,控制启动泵体51,泵体51通过软管52抽吸蓄水长缸1内的蓄存雨水,并通过两个竖直连接管53分别向多个水平支管54泵入蓄存雨水,再通过微灌管55上的出水微口56流出,微灌管55插入种植土43内的部分出水微口56可实现滴灌,直达绿植根部,灌溉效果好且水分流失少,微灌管55露在种植土43外的部分出水微口56可实现喷淋灌溉。
37.其中,蓄水长缸1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底板6,底板6靠近蓄水长缸1四个角处的上端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护角边61,底板6的面积大小大于蓄水长缸1的底面的面积大小,护角边61均为直角折形板,通过设置底板6和护角边61,底板6用于承载蓄水长缸1及垂直墙体2,护角边61可起到保护蓄水长缸1角的作用,避免蓄水长缸1的四个角直接受到碰撞。
38.其中,底板6的四个角处的下端侧壁上均设有行走机构7,行走机构7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6的下端侧壁上的支柱71,支柱71的下方设有圆台座72,圆台座72的上端侧壁上设有倒t形方槽73,圆台座72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倒t形方柱74,倒t形方柱74与倒t形方槽73的内壁滑动连接,支柱71和倒t形方柱74的下方侧壁上共同嵌设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75,缓冲弹簧75的下端延伸至倒t形方槽73内并与其底壁固定连接,圆台座72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锁止万向轮76,支柱71的两侧侧壁上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折形架77,折形架77的末端转动连接有辅助轮78,折形架77与底板6之间设有减震弹簧79,减震弹簧7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底板6的下端侧壁和折形架77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行走机构7,绿植装饰墙方便移动,推动蓄水长缸1及垂直墙体2通过锁止万向轮76移动时,支柱71下的倒t形方柱74通过缓冲弹簧75与圆台座72上的倒t形方槽73弹性连接,使得倒t形方柱74沿倒t形方槽73微幅滑动,缓冲弹簧75可吸收震动,起到缓冲的作用,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极好,与此同时,支柱71和锁止万向轮76两侧的折形架77和辅助轮78也可随之行走,折形架77可通过转轴微幅偏转,在微幅偏转的过程中,由于减震弹簧79的弹性作用,可起到进一步增强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的作用。
39.其中,蓄水长缸1的开口朝上设置,蓄水长缸1一侧的侧壁上分别贯穿并固定连接有溢流管11和排水管12,溢流管11设置在排水管12的上方,溢流管11和排水管12上均设有阀门,通过设置溢流管11和排水管12,溢流管11具有在雨水过多时排出过多的雨水防止溢出的作用,排水管12则用于清洗蓄水长缸1时或更换蓄水长缸1内的全部蓄存雨水时排出雨水。
40.其中,垂直墙体2设置在蓄水长缸1的轴心处,垂直墙体2的下端侧壁上贯穿设有连通口21,连通口21与中空腔22相连通,通过设置连通口21,使得通过接雨口3流经中空腔22的雨水可通过连通口21直接流入蓄水长缸1内,且避免垂直墙体2将蓄水长缸1分割成两部分,保证了蓄水长缸1内鱼类养殖水域的整体性。
41.其中,接雨口3开口处的相对的侧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挡网31,通过设置挡网31,可起到格挡杂质的作用,避免杂质通过接雨口3进入中空腔22内造成堵塞的情况。
42.其中,垂直墙体2、接雨口3和多个三角种植隔板4为一体成型,底板6和四个护角边61为一体成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43.其中,竖直连接管53和水平支管54均通过多个卡扣与垂直墙体2的侧壁固定相连。
44.本发明为绿植及鱼共同养殖的新颖装饰墙,使用时,可直接朝蓄水长缸1内注入适量的水,并在蓄水长缸1内养殖鱼类,在垂直墙体2两侧的三角种植隔板4内的种植土43中种植绿植。
45.在下雨时,接雨口3和蓄水长缸1均可直接接收雨水,挡网31可起到格挡杂质的作用,避免杂质通过接雨口3进入中空腔22内造成堵塞的情况,雨水通过接雨口3途经垂直墙体2内的中空腔22流入蓄水长缸1内,蓄水长缸1用于蓄存雨水。
46.在晴天或绿植需要灌溉时,泵体51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控制启动泵体51,泵体51通过软管52抽吸蓄水长缸1内的蓄存雨水,并通过两个竖直连接管53分别向多个水平支管54泵入蓄存雨水,再通过微灌管55上的出水微口56流出,微灌管55插入种植土43内的部分出水微口56可实现滴灌,直达绿植根部,灌溉效果好且水分流失少,微灌管55露在种植土43外的部分出水微口56可实现喷淋灌溉。
47.在移动时,底板6用于承载蓄水长缸1及垂直墙体2,护角边61可起到保护蓄水长缸1角的作用,避免蓄水长缸1的四个角直接受到碰撞,推动蓄水长缸1及垂直墙体2通过锁止万向轮76移动时,支柱71下的倒t形方柱74通过缓冲弹簧75与圆台座72上的倒t形方槽73弹性连接,使得倒t形方柱74沿倒t形方槽73微幅滑动,缓冲弹簧75可吸收震动,起到缓冲的作用,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极好,与此同时,支柱71和锁止万向轮76两侧的折形架77和辅助轮78也可随之行走,折形架77可通过转轴微幅偏转,在微幅偏转的过程中,由于减震弹簧79的弹性作用,可起到进一步增强移动时的平稳性和缓冲性的作用。
48.实施例二
49.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软管52远离泵体51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有过滤球8,过滤球8为中空球体,过滤球8的表面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过滤微孔,过滤球8可过滤蓄水长缸1内的蓄存雨水中的杂质,避免堵塞,软管52与过滤球8之间固定套设有浮板9,通过浮板9可使得软管52端部和过滤球8均可悬浮在蓄水长缸1内的蓄存雨水的表层,可避免抽出水底淤泥杂质。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