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压式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6921发布日期:2023-03-31 22:0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旋压式绕线轮。


背景技术:

2.旋压式绕线轮中,已知在卷筒沿前后往复移动时的死点、即在卷筒配置于最前方的位置及卷筒配置于最后方的位置,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已知在钓线的放出时,在死点,钓线彼此接触,由此,产生噪音并且钓线的放出阻力变大。由此,飞行距离下降。因此,为了解决该死点的问题,提出使卷筒大口径化的技术、将卷筒的往复移动的行程延展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钓线的缠绕间距变细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06898号。
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000086。
5.现有技术中,若卷筒大口径化,则用于将钓线缠绕于卷筒的转子也大口径化。这里,为了确保允许该转子的旋转的空间,需要使从钓竿装配脚部至壳体部的距离变大。即,由于卷筒的大口径化,产生旋压式绕线轮大型化的问题。
6.此外,若将卷筒的往复移动的行程延展,则往复移动机构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大。因此,为了收纳该往复移动机构,需要使壳体部变大。即,由于卷筒的往复移动的行程量的增加,产生壳体部即旋压式绕线轮大型化的问题。
7.另一方面,与前述的技术比较,使钓线的缠绕间距变细的情况下,对于抑制旋压式绕线轮的大型化是有效的。但是,越欲使钓线的缠绕间距变细,越需要准备减速比大的减速机构那样的复杂的构造、槽间的壁厚较薄的蜗杆轴那样的难以制造的零件。即,产生旋压式绕线轮的构造变得复杂、旋压式绕线轮的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8.例如,作为将上述的减速比大的减速机构以简单的齿轮列构成的方式,考虑将齿轮由小模数构成。但是,将齿轮由小模数构成的情况下,需要考虑齿轮的强度的同时设计齿轮。因此,为了与钓线的粗细、卷筒的尺寸对应地设计适当的齿轮,需要进行多次试作,进行复杂的强度计算。
9.这样,用于解决死点的问题的现有技术有如上所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10.因此,本发明中,提出设计往复移动机构及卷筒上有用的基本构造。即,本发明中,设定设计往复移动机构及卷筒时的基准值,利用该基准值设计往复移动机构及卷筒。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压式绕线轮,前述旋压式绕线轮具有能够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的基本构造。
12.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卷筒轴、卷筒、行星齿轮、往复移动机构、中间齿轮。卷筒轴被相对于绕线轮主体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卷筒与卷筒轴连结。钓线缠绕于卷筒。行星齿轮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往复移动机构使卷筒轴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13.中间齿轮配置于行星齿轮及往复移动机构之间。中间齿轮将行星齿轮的旋转减速,向往复移动机构传递。卷筒轴的行程量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及中间齿轮的模数的值为60以上。
14.本旋压式绕线轮构成为,卷筒轴的行程量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及中间齿轮的模数的值为60以上。通过利用该结构设计往复移动机构及卷筒,能够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
15.本发明的其他方案的旋压式绕线轮中,优选地,卷筒轴的行程量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及中间齿轮的模数的值为150以下。
16.本发明的其他方案的旋压式绕线轮中,优选地,缠绕间距为1.0mm以下。
17.本发明的其他方案的旋压式绕线轮中,优选地,卷筒具有钓线缠绕于外周的线卷绕主体部、从线卷绕主体部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前凸缘。该情况下,前凸缘的外径不足60mm。
18.本发明的其他方案的旋压式绕线轮中,优选地中间齿轮具有第1中间齿轮和第2中间齿轮。第1中间齿轮的模数及第2中间齿轮的模数中的小的模数被作为中间齿轮的模数选择。
19.第1中间齿轮被设置成能够绕与卷筒轴平行的第1轴旋转。第1中间齿轮具有与行星齿轮啮合的第1大径齿轮、直径比第1大径齿轮小而与第1大径齿轮一体旋转的第1小径齿轮。
20.第2中间齿轮设置成能够绕与第1轴平行的第2轴旋转。第2中间齿轮具有与第1小径齿轮啮合的第2大径齿轮、直径比第2大径齿轮小而与第2大径齿轮一体旋转的第2小径齿轮。往复移动机构具有与第2小径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一体地旋转的蜗杆轴。
21.借助该结构,能够在使卷筒轴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减速的同时将钓线缠绕于卷筒,所以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
22.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旋压式绕线轮能够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24.图2是将旋压式绕线轮的侧罩及主体保护件卸下的侧视图。
25.图3是卷筒的侧视图。
26.图4是用于说明振荡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27.图5是用于说明减速机构的侧视图。
28.图6是用于说明为了增加钓线的缠绕量而使用的结构的侧视图。
29.图7是将本发明的旋压式绕线轮及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基本构造的各数值及抛投

卷线的综合评价在表中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1如图1所示,具备绕线轮主体3、手柄5、卷筒7、转子9。如图2所示,旋压式绕线轮1还具备手柄轴11、驱动齿轮13、卷筒轴15、行星齿
轮17、减速机构19、振荡机构21(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另外,图2是表示图1中表示的旋压式绕线轮1的侧罩1a及主体保护件1b被卸下的图。
31.如图1所示,手柄5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手柄5配置于绕线轮主体3的左侧的情况的例子。手柄5也可以配置于绕线轮主体3的右侧。手柄5装配于手柄轴11。
32.如图2所示,手柄轴11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驱动齿轮13被以能够与手柄轴11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11。驱动齿轮13与行星齿轮17啮合。
33.钓线缠绕于卷筒7。如图2所示,卷筒7构成为能够与卷筒轴15一同相对于绕线轮主体3沿前后方向移动。卷筒7与卷筒轴15连结。例如,卷筒7经由图中未示出的曳力机构与卷筒轴15的末端部连结。
34.卷筒7具有中心轴心x2。在卷筒7与卷筒轴15连结的状态下,卷筒7的中心轴心x2与后述的卷筒轴心x1同轴。
35.如图3所示,卷筒7具有线卷绕主体部7a、前凸缘7b、裙部7c。钓线被缠绕于线卷绕主体部7a的外周。线卷绕主体部7a形成为筒状。前凸缘7b从线卷绕主体部7a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前凸缘7b与线卷绕主体部7a一体地形成。前凸缘7b形成为圆板状。前凸缘7b具有外径r。前凸缘7b的外径r被前凸缘7b的外周面7b1定义。卷筒套环10配置于前凸缘7b的径向外侧(参照图2)。卷筒套环10覆盖前凸缘7b的外周面7b1。
36.裙部7c与线卷绕主体部7a的后端一体地形成。裙部7c具有后凸缘7c1和筒状部7c2。后凸缘7c1从线卷绕主体部7a的后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后凸缘7c1与线卷绕主体部7a一体地形成。后凸缘7c1形成为圆板状。筒状部7c2从后凸缘7c1的外周部向后方延伸。筒状部7c2与后凸缘7c1一体地形成。筒状部7c2形成为筒状。
37.如图2所示,卷筒轴15被相对于绕线轮主体3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卷筒轴15被插通于筒状的行星齿轮17的内周部。卷筒轴15通过振荡机构21的工作,相对于绕线轮主体3沿前后方向移动。
38.卷筒轴15具有卷筒轴心x1。前后方向及轴向是卷筒轴心x1延伸的方向。径向是从卷筒轴心x1离开的方向。周向及旋转方向是绕卷筒轴心x1的方向。
39.振荡机构21使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振荡机构21例如与手柄轴11的旋转联动地使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振荡机构21配置于绕线轮主体3的内部空间。
40.如图2及图4所示,振荡机构21具有蜗杆轴23、滑块25、蜗杆轴齿轮27(从动齿轮的一例)。蜗杆轴23为了使卷筒轴15及滑块25沿前后方向移动而旋转。蜗杆轴23被与卷筒轴15平行地配置。蜗杆轴23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蜗杆轴23具有旋转轴心w1。
41.蜗杆轴23具有轴主体23a和槽部23b。轴主体23a是沿一方向较长的轴部件。轴主体23a沿着旋转轴心w1延伸的轴向延伸。槽部23b设置于轴主体23a的外周面。后述的爪部件26卡合于槽部23b。
42.滑块25装配于卷筒轴15。例如,滑块25固定于卷筒轴15的后端。滑块25通过蜗杆轴23的旋转沿前后方向移动。
43.例如,如图4所示,爪部件26装配于滑块25。爪部件26被能够转动地装配于卷筒轴15及滑块25。爪部件26卡合于蜗杆轴23的槽部23b。由此,蜗杆轴23旋转时,爪部件26沿蜗杆轴23的槽部23b移动。由此,滑块25沿前后方向移动。
44.如图2及图4所示,蜗杆轴齿轮27装配于蜗杆轴23。例如,蜗杆轴齿轮27具有旋转轴心w2。蜗杆轴齿轮27以蜗杆轴齿轮27的旋转轴心w2与蜗杆轴23的旋转轴心w1同心的方式装配于蜗杆轴23。蜗杆轴齿轮27与蜗杆轴23一体地旋转。
45.如图4所示,蜗杆轴齿轮27具有齿轮主体27a和插通孔27b。齿轮主体27a形成为圆板状。齿轮主体27a与减速机构19的第2小径齿轮33b(后述)啮合。
46.插通孔27b设置于齿轮主体27a。例如,插通孔27b在蜗杆轴齿轮27的旋转轴心w2延伸的轴向上将齿轮主体27a贯通。蜗杆轴23插通于插通孔27b。该状态下,蜗杆轴23与蜗杆轴齿轮27一体地旋转。
47.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17形成为筒状。行星齿轮17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行星齿轮17配置于卷筒轴15的径向外侧。行星齿轮17相对于卷筒轴15旋转。行星齿轮17绕卷筒轴心x1旋转。
48.如图5所示,减速机构19将行星齿轮17的旋转减速,向振荡机构21传递。图5中,省略各齿轮的齿轮齿。在各齿轮彼此啮合的部分画有阴影线。
49.减速机构19配置于行星齿轮17及振荡机构21之间。例如,减速机构19配置于行星齿轮17及蜗杆轴齿轮27之间。减速机构19具有第1中间齿轮31和第2中间齿轮33。
50.第1中间齿轮31设置成能够绕与卷筒轴心x1平行的第1轴a1旋转。第1中间齿轮31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第1中间齿轮31具有第1模数m1。第1模数m1通过第1中间齿轮31的节圆的直径d1除以第1中间齿轮31的齿数z1来算出。该算出式被通过“m1=d1/z1”表示。图5中,表示第1中间齿轮31的齿数z1的引出线由双点虚线表示。
51.第1中间齿轮31具有第1大径齿轮31a和第1小径齿轮31b。第1大径齿轮31a与行星齿轮17啮合。第1大径齿轮31a的旋转轴心为第1轴a1。第1小径齿轮31b形成为直径比第1大径齿轮31a小。第1小径齿轮31b与第1大径齿轮31a一体地形成,与第1大径齿轮31a一体地旋转。第1小径齿轮31b的旋转轴心为第1轴a1。
52.第2中间齿轮33设置成能够绕与第1轴a1平行的第2轴a2旋转。第2中间齿轮33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3。第2中间齿轮33具有第2模数m2。第2模数m2通过第2中间齿轮33的节圆的直径d2除以第2中间齿轮33的齿数z2来算出。该算出式被通过“m2=d2/z2”表示。图5中,表示第2中间齿轮33的齿数z2的引出线由双点虚线表示。
53.第2中间齿轮33具有第2大径齿轮33a和第2小径齿轮33b。第2大径齿轮33a与第1小径齿轮31b啮合。第2大径齿轮33a的旋转轴心为第2轴a2。第2小径齿轮33b形成为直径比第2大径齿轮33a小。第2小径齿轮33b与第2大径齿轮33a一体地形成,与第2大径齿轮33a一体地旋转。第2小径齿轮33b的旋转轴心为第2轴a2。第2小径齿轮33b与蜗杆轴齿轮27啮合。
54.若手柄轴11由于手柄5的旋转操作而旋转,则驱动齿轮13旋转。驱动齿轮13的旋转被向行星齿轮17传递。行星齿轮17的旋转被经由上述的减速机构19向蜗杆轴齿轮27传递。蜗杆轴齿轮27的旋转被向蜗杆轴23传递。由于蜗杆轴23旋转,滑块25及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
55.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9用于将钓线缠绕于卷筒7。转子9配置于绕线轮主体3的前部。转子9构成为相对于绕线轮主体3能够旋转。转子9配置于行星齿轮17的径向外侧。转子9被装配成能够相对于行星齿轮17一体地旋转。
56.若手柄轴11由于手柄5的旋转操作而旋转,则驱动齿轮13旋转。驱动齿轮13的旋转
被向行星齿轮17传递。转子9与行星齿轮17的旋转联动地旋转。
57.具有上述的结构的旋压式绕线轮1如下所述地构成。图3及图6所示的前凸缘7b的外径r不足60mm。例如,前凸缘7b的外径r优选为35mm以上且不足60mm。前凸缘7b的外径r更优选为40mm以上且不足56mm。前凸缘7b的外径r被前凸缘7b的外周面7b1定义。
58.钓线的缠绕间距p为1.0mm以下。例如,钓线的缠绕间距p优选为0.4mm以上且1.0mm以下。更希望是,钓线的缠绕间距p优选为0.55mm以上0.90mm以下。钓线的缠绕间距p是在线卷绕主体部7a上彼此相邻的钓线的轴向间隔。
59.另外,线缠绕间距p根据振荡机构21的构造而并非恒定。因此,这里,平均线缠绕间距被作为线缠绕间距p使用。平均线缠绕间距是往复的行程距离(2s)除以卷筒7前后往复一次的期间转子9旋转的次数(n)的值(2s/n)。
60.通过卷筒轴15的行程量s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p与第1中间齿轮31的第1模数m1及第2中间齿轮33的第2模数m2中的小的模数m,除得的值(s/(p

m))为60以上。通过卷筒轴15的行程量s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p与第1中间齿轮31的第1模数m1及第2中间齿轮33的第2模数m2中的小的模数m,除得的值(s/(p

m))为150以下。这些关系通过关系式“60≤(s/(p

m))≤150”表示。
61.如图6所示,卷筒轴15的行程量s为卷筒轴15借助振荡机构2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量。卷筒轴15的行程量s优选为12mm以上且25mm以下。卷筒轴15的行程量s更优选为13mm以上23mm以下。
62.图7为,在采用本发明的旋压式绕线轮1(采用机型1及2)、通过改变采用机型1及2的规格而能够采用本发明的旋压式绕线轮1(比较机型3)及具有中间齿轮或相当于中间齿轮的齿轮的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以往机型1~3)中,将上述的各数值及抛投

卷线的综合评价在表中表示。
63.图7的“抛投

卷线的综合评价”将由多个试验者针对各旋压式绕线轮的“尺寸类型a、b、c”进行抛投和卷线(钓线缠绕)时的安静性

伸展感、缠绕的稳定性等通过配对比较试验法来感官评价,标注顺位。另外,“抛投

卷线的综合评价”的符号的字母表示尺寸类型,数值表示评价顺序。
64.例如,尺寸类型a中,采用机型1的综合评价a1与以往机型1的综合评价a2相比,评价高。尺寸类型b中,采用机型2的综合评价b1与以往机型2的综合评价b2相比,评价高。尺寸类型c中,比较机型3的综合评价c1与以往机型3的综合评价c2相比,评价高。这样,采用机型1、采用机型2及比较机型3的综合评价a1、b1、c1在各尺寸类型a、b、c中与以往机型的综合评价a2、b2、c2相比得到高评价。
65.上述的旋压式绕线轮1具有如下所述的特征。旋压式绕线轮1构成为,卷筒轴15的行程量s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p及中间齿轮31、33的模数m的值(s/(p

m))为60以上。通过利用该结构设计振荡机构21及卷筒7,能够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
66.旋压式绕线轮1中,卷筒轴15的行程量s除以钓线的缠绕间距p及中间齿轮31、33的模数m的值(s/(p

m))为150以下。旋压式绕线轮1中,缠绕间距p为1.0mm以下。旋压式绕线轮1中前凸缘7b的外径r不足60mm。旋压式绕线轮1具有第1中间齿轮31及第2中间齿轮33,所以能够在将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减速的同时将钓线缠绕于线卷绕主体部7a。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适当地解决以往的旋压式绕线轮具有的问题。
67.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旋压式绕线轮。
68.附图标记说明1旋压式绕线轮3绕线轮主体5手柄7卷筒7a线卷绕主体部7b前凸缘15卷筒轴17行星齿轮21振荡机构23蜗杆轴25滑块27蜗杆轴齿轮31第1中间齿轮31a第1大径齿轮31b第1小径齿轮33第2中间齿轮33a第2大径齿轮33b第2小径齿轮d1第1中间齿轮的节圆的直径d2第2中间齿轮的节圆的直径m模数m1第1中间齿轮的模数m2第2中间齿轮的模数p缠绕间距r前凸缘的外径s卷筒轴的行程量z1第1中间齿轮的齿数z2第2中间齿轮的齿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