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凤梨百合的叶片再生组培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90252发布日期:2023-03-08 10:2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凤梨百合的叶片再生组培繁殖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植物无性繁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凤梨百合的叶片再生组培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2.凤梨百合(eucomis autummalis),是百合科凤梨百合属多年生球茎草本,又称菠萝花、菠萝百合、彩凤兰。原产南非。小花密聚在花茎上,形成粗粗的花穗,花穗先端顶部的小叶苞片成放射状伸展。整体看花的形状犹如菠萝。花期长,从春季能开到夏季。花色也较丰富,有白色、黄色、粉色、淡绿以及复色等。凤梨百合,株高大约有40-60厘米,叶宽带形,大约有20-30厘米左右,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观花观叶植物,尤其可栽培于室内,作为家庭园艺观赏是品位很高的。其种球抗性极强、极耐热、耐寒度优于朱顶红。在园林中可广泛应用,具备绿化的功能,它可生长在公园内,也可作为城市绿化的较好的植物栽植在路边或广场上,可配置花带、花坛、花台、花镜等,用来美化环境,可做成鲜切花来美化室内环境,亦可作为插花、花篮、花环、花束的材料。对于水土保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可在山坡上种植,可保护山区有限的土壤不被流水冲走。
3.目前常见的凤梨百合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其无性繁殖主要有鳞片繁殖、籽球繁殖、珠芽繁殖和叶片扦插,但其繁殖周期长,繁殖数量有限;而有性繁殖时间长,种性易变,且我国国内栽培气候原因,果实很难成熟。申请公布号为cn11488569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凤梨百合规模化生产繁殖方法,其采用无性系扦插繁殖,使叶片具叶脉却无芽点的形态学下部叶片再生根系及球茎,但80日小球茎繁殖系数为2.03,繁殖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凤梨百合的叶片再生组培繁殖方法,可用于凤梨百合的大规模工厂化繁殖。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凤梨百合的叶片再生组培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以凤梨百合新鲜叶片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上,诱导出1cm以上的芽:步骤b:将步骤a诱导出的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至生根;步骤c:取步骤b长高至5cm以上的生根苗叶片,剪成1-2cm小段,接种于再生培养基中,培养30d分化出再生小芽;步骤d:将步骤c的再生苗转接步骤b所用生根培养基培养30d后进行炼苗,半开瓶炼苗2天,洗净培养基,种植于移栽基质中,环境保持湿度80%以上,温度20-30度之间;每天喷一次水,一周后进入正常管理,见干见湿浇水即可。
6.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步骤a中所述初代培养基为ms+1.5mg/l 6-ba+0.2mg/l naa+
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
7.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步骤b中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ms+墨汁+25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
8.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步骤c中所述再生培养基为ms+1.5mg/l 6-ba+0.2mg/l naa+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
9.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移栽基质由比例为5:2的泥炭和珍珠岩组成。
10.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以凤梨百合叶片为材料,经过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再生培养等试验过程,发现常规生长素iaa或iba对凤梨百合生根有抑制作用,采用1/2ms+墨汁+30g/l白糖+6g/l琼脂为生根培养基的生根率达100%且价格便宜,还发现叶片再生的增殖方式显著优于芽分孽芽的增殖方式,使本发明组培繁殖方法可用于凤梨百合的大规模工厂化繁殖。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初代培养时叶片诱导不定芽前期照片。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初代培养时叶片诱导出不定芽照片。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增殖培养基z1培养畸形芽照片。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生根培养基s4培养30天生根情况。
1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再生培养基z1培养30天增殖情况。
1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再生苗移栽30天生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下述实施例中的试验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18.实施例一1.1消毒灭菌试验材料:叶片采集凤梨百合新鲜叶片,流水冲洗10min后,沥干水分,用剪刀剪成约5
×
4cm的大小,然后于超净工作台中,使用75%酒精震荡摇晃灭菌1min,无菌水冲洗1遍后,再用2%(活性氯)次氯酸钠消毒灭菌8min后,无菌水冲洗5遍,滤纸吸干,剪去叶片边缘白化部分,分割成约2
×
2大小的片段备用。
19.1.2初代培养将1.1准备叶片平放于ms+1.5mg/l 6-ba+0.2mg/l naa+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的初代培养基上。培养20天、40天后观察。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显示:培养20d后,叶片边缘失绿,部分叶片整体呈现水渍状。培养40d后,未完全失绿叶片出现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统计其污染率达50%,主要为真菌污染,诱导率达22%。
20.1.3增殖培养将步骤1.2诱导出的芽接种于下列增殖培养基:
增殖培养基z1:ms+1.5mg/l 6-ba+0.2mg/l naa+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增殖培养基z2:ms+1.5mg/l 6-ba+0.01mg/l iba+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增殖培养基z3:ms+0.5mg/l 6-ba+0.01mg/l iba+30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
21.培养60天后观察。增殖培养基z1培养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3个培养基上均可增殖,但分孽芽较少,芽表现出畸形,增殖系数较低为2,增殖周期长达2个月。
22.1.4生根培养将步骤1.2所得的单芽接种于下列生根培养基上:生根培养基s0:1/2ms+1mg/l iba+25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生根培养基s1:1/2ms+0.1mg/l naa+25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生根培养基s2:1/2ms+0.1mg/l naa+0.2%活性炭+25g/l白糖+6g/l琼脂,ph值5.8-6.0。
23.培养20天后统计生根数。结果显示:s0处理20d生根,根数5根以上,细长;s1处理未生根;s2处理30d左右生根,根数3-6根,较粗。由此可见,生长素naa可能不适合诱导其生根培养,iba浓度较高可能抑制凤梨百合生根,且凤梨百合现阶段生根处理所需时间较长。
24.进一步设计试验生根培养基配方s3~s8,培养30天,结果如表1所示。
25.表1生根培养基s3~s8培养结果根培养基s3~s8培养结果结果表明:生根率最高的为s4,其次为s3,而添加生长素iaa或iba对凤梨百合生根有抑制作用;s3处理生根最早,但根系较细长;s4处理根系健壮(如图4所示),30d后统计其生根率达100%,因此以s4处理作为凤梨百合的生根配方较好,且墨汁价格便宜,相较于活性炭成本较低。
26.1.5叶片再生将步骤1.4生根培养50d的组培苗叶片作为材料,剪取生根苗叶片,剪成1-2cm的小段,正面朝上平铺于再生培养基上,30d后统计叶片诱导再生芽的诱导率,每个小段上的再生芽数和每株生根组培苗的增殖系数。
27.表2再生培养基z1~z4培养结果
结果显示:各处理下组培苗叶片再生的诱导率达到100%,再生芽数不同,以z1处理的再生芽数最多(如图5所示),1-2cm叶片小段30d再生芽平均达到3.75个,一株生根苗取2片成熟叶片,分别剪成五段,可接种10个叶片小段,其增殖系数可达37.5,具有极高的增殖系数。最终与增殖培养相比较,以组培苗叶片再生的增殖方式显著优于芽分孽芽的增殖方式。
28.1.6炼苗移栽再生苗转接生根培养基培养30d后进行炼苗,半开瓶炼苗2天,洗净培养基,种植于基质中,基质配比为泥炭:珍珠岩=5:2,保持环境湿度80%以上,温度20-30度之间;每天喷一次水,一周后进入正常管理,见干见湿浇水即可。移栽30d后结果如图6所示。
29.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非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当然可根据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内容,通过置换或改变的方式轻易做出其它的实施方式,故凡在本发明的原理上所作的变化和改进等,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