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841044发布日期:2023-01-06 20:49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申请型涉及设施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间套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振兴农业农村战略计划的实施,以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规划正在全国各地被实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农业作物产量的增加以及耕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研究显示,通过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下,利用合理的间作或套作模式可保护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设施栽培模式,90年代中期进入发展高潮。到目前为止,我国设施农业体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现有的设施种植模式还是以简易栽培管理为主,调控环境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且种植户多以散户为主,主要还是凭借以前露天栽培的经验管理大棚,许多设施栽培产地出现不同程度肥力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
4.云南省宾川县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7.9℃,年降雨量559.4mm,为省内各地平均降水量最少,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干热河谷,更适宜于葡萄的生长。2021年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102万公顷,挂果1.064万公顷,总产量44万吨,总产值43.12 亿元,发展势头很好,并以设施栽培为主。不过,前期调研发现,宾川设施葡萄产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逐渐处于不合理水平,且连续种植加速了土壤肥力质量的下降和土壤退化如酸化、板结及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或部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申请提供一种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在设施栽培的葡萄收获后开始进行番茄等不同类型蔬菜套作种植及应用,以错开葡萄和蔬菜的生长期和根系生长范围,待蔬菜成熟后采集不同套种蔬菜处理样地土壤并分析比较套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变化,筛选出优势套种蔬菜,可对当前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套种蔬菜用于改良土壤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提供了一种经济、安全改良设施葡萄产地土壤兼顾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模式,以及针对设施产地退化土壤的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
6.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在育种基质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粉、丙氨酸并混匀,再将温水处理后的番茄种子播种于育种基质中;
8.s2、以单行葡萄藤为单位,待葡萄果实成熟后期在其两侧的行间开设小坑,待s1中番茄种子发芽后移栽至小坑内覆土后进行滴灌处理;
9.s3、在套种完成后,定期清除土地上杂草。
10.进一步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粉、丙氨酸的添加量为:在1kg 育种基质
中加入1g枯草芽孢杆菌、2g黄腐酸钾粉、1g丙氨酸。
11.进一步的,所述温水的温度为50-60℃。
12.进一步的,所述小坑距葡萄藤的距离为80cm,小坑与小坑之间的距离为 40cm。
13.进一步的,所述育种基质的配方为:蛭石30%,草炭70%。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申请。
15.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16.(1)本发明对当前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套种蔬菜用于改良土壤的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并提供一种经济、安全改良设施葡萄产地土壤的技术模式,科学全面地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能改良设施条件下的问题土壤,而且还能间接促进葡萄和套种蔬菜对土壤上层中积累的大量养分离子的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葡萄、蔬菜产量及品质。
17.(2)本发明配置的育种机制能促进番茄种苗植株和根系生长,减少生长前期番茄根腐病的发病率,增强与葡萄的套种效果,提高套种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和图2为本发明申请实施例的设施葡萄套种番茄生产模式;
19.图3为本发明申请对比例中的设施葡萄套种花菜生产模式;
20.图4为本发明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申请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申请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2.在本发明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申请。在本发明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申请设施葡萄套种番茄改良土壤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24.s1、在育种基质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粉、丙氨酸并混匀,再将温水处理后的番茄种子播种于育种基质中;
25.s2、以单行葡萄藤为单位,待葡萄果实成熟后期在其两侧行间开设小坑,待s1中番茄种子发芽后移栽至小坑内覆土后进行滴灌处理;
26.s3、在套种完成后,定期清除土地上杂草。
27.在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粉、丙氨酸的添加量为:在1kg育种基质中加入1g枯草芽孢杆菌、2g黄腐酸钾粉、 1g丙氨酸。
28.在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水的温度为50-60℃。
29.在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小坑距葡萄藤的距离为80cm,小坑与小坑
之间的距离为40cm。
30.在本发明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育种基质的配方为:蛭石30%,草炭70%。
31.为更清楚起见,下面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2.实施例:
33.本实施例在宾川县乔甸镇设施大棚内套种番茄
34.s1、在1kg育种基质中加入1g枯草芽孢杆菌、2g黄腐酸钾粉、1g丙氨酸并混匀,所述育种基质的配方为:蛭石30%,草炭70%;再将50℃温水处理后的番茄种子播种于育种基质中;
35.s2、以单行葡萄藤为单位,待葡萄果实成熟收获后在其两侧行间80cm 处开设小坑,待s1中番茄种子发芽后移栽至小坑内覆土后进行滴灌处理;
36.s3、在套种完成后,定期清除土地上杂草。
37.该设施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38.表1乔甸镇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
[0039][0040][0041]
由表1可知,套种番茄明显提升了该产地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大幅降低了土壤电导率。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明显大于对比例,分析认为与该种套种模式中番茄的生长期较花菜要长,且番茄根系发达在土壤中分布广而深,但又错开了葡萄的主要根系范围,对土壤的作用时间延长,因而吸收走了积累在土壤上层的多余盐分离子,导致土壤电导率下降幅度较大,缓解了设施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程度和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
[0042]
对比例1
[0043]
本对比例在宾川县金牛镇设施大棚内套种青花菜,种植过程细节与实施例基本一致。
[0044]
该设施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如表2所示。
[0045]
表2金牛镇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
[0046]
[0047]
对比例2
[0048]
本对比例在宾川县大营镇设施大棚内套种松花菜,种植过程细节与实施例基本一致。该设施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如表3所示。
[0049]
表3大营镇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
[0050][0051]
对比例3
[0052]
本对比例在宾川县鸡足山镇设施大棚内套种松花菜,种植过程细节与实施例一致。该设施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如表4所示。
[0053]
表4鸡足山镇葡萄产地土壤理化性质
[0054][0055]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