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00894发布日期:2022-12-10 05:2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马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是指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


背景技术:

2.海马是中国水产经济中重要的高价值海水鱼类,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巨大,因此海马进入产业化养殖,以满足市场需求。海马的养殖过程中,在幼苗期需要投喂活的卤虫,桡足类、糠虾等饵料,待其长到10cm后需要投喂冰冻的糠虾。在海马进食的过程中并非集中一次进食,而是同一饲养池的海马分批进食,因此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连续投喂。此外,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饲养规模也逐渐增大,如果单纯通过人工进行投喂,其工作量大,人力投入多,并且不能保证可以每个饲养池的连续投喂,导致海马品质差异。
3.因此,设计一款均匀连续且自动投喂,以提高海马生长速度、减小品质差异,同时减少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的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该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包括
7.投饵桶,所述投饵桶的底端向外设置有连通其内外两侧的出料口;
8.分流机构,所述分流机构包含内置容纳腔的圆盘状的中转容器,所述中转容器低于所述投饵桶的出料口所处水平线设置,并横向设置于多个饲养池的中心位置上,所述中转容器按周向分布有诸多连通容纳腔的分料孔、以及一个通料孔;
9.联通机构,所述联通机构包含连接所述投饵桶的出料口的主流管、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转容器的分料孔的分流管,所述主流管未连接于所述出料口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中转容器的通料孔上,且所述主流管上装置有主流阀,所述分流管未连接于所述分料孔的一端分别连接到各个相应的饲养池,且所述分流管上分别装置有相应的分流阀。
10.所述投饵桶的顶端设置有连通其内外两侧的进料口,所述投饵桶在进料口处通过进水管和进水阀连接外界水箱。
11.所述通料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分料孔的孔径,所述主流管的管径大于所述分流管的管径。
12.所述主流阀安装于所述主流管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侧,所述分流阀安装于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中转容器的一侧。
13.所述投喂装置包含用于清除所述投饵桶和分流机构淤污的滤污机构,所述滤污机构包含分别设置于所述中转容器上下面端,并远离所述通料孔的第一排污口和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一排污口通过第一排污管、第一排污阀和回液泵连接所述投饵桶,且所述第一排污管的进料端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滤网件,所述第二排污口通过第二排污管和第二排污阀
连接外界的废水箱。
14.所述投喂装置还包含标识机构,所述标识机构包含可拆卸安装于所述中转容器的分料孔处的第一标签板,和安装于各个饲养池的第二标签板,所述饲养池的第二标签板与其相连通的分料孔的第一标签板的标识相对应。
15.所述投喂装置还包含充气混料机构,所述充气混料机构包含多个分布设置于所述投饵桶内底部四周的充气石,所述充气石分别通过相应的输气软管和气阀连接到装置于外界的气泵。
1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分流机构和联通机构,统一集中控制各个饲养池的饵料投喂,即可实现连续投喂、随时投喂或针对性单独投喂,也可以同时投喂多个饲养池,从而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人力投入和投喂工作量;利用圆盘状的中转容器调控和均衡不同位置饲养池所连接管道的流通压力,均匀控制饵料投喂量,确保养殖质量,减小品质差异。
18.2)本实用新型增设用于清除投饵桶和分流机构淤污的滤污机构,包含设置在中转容器的排污口和排污管道,可将投饵桶、主流管和中转容器中残留的饵料排出,减少污染和浪费;通过在中转容器处增设回流投饵桶的管道、滤网件等,一方面可有效的将积累的饵料进行收集,减少浪费,又能减少清洗所需的水资源,进而减少成本。
19.3)本实用新型将分布在各个饲养池的控制部件集中设置在中转容器,并利用标识机构中一一对应的第一标签板和第二标签板,将连通的阀门和饲养池清晰准确对应,利于操作人员快速便捷且灵活的进行调节控制,进一步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
20.4)本实用新型的投饵桶内通过进水管加水,可灵活地调整投饵桶内饵料的浓度,利于统一控制投喂的饵料浓度,确保饲养的标准化;通过充气石可保证活饵的活力,并能混合均匀饵料,确保投放的饵料浓度。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分流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24.图3为饲养池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扩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
步详细描述:
28.参考图1-4,海马养殖自动投喂装置,包括
29.投饵桶1,所述投饵桶1的底端向外设置有连通其内外两侧的出料口101;投饵桶1可根据车间内饲养池3的数量来确定大小,10~16个24m2的饲养池3可选容量半吨的桶;利用投饵桶1统一调配饵料浓度,确保喂养条件均衡;
30.分流机构,所述分流机构包含内置容纳腔的圆盘状的中转容器2,所述中转容器2低于所述投饵桶1的出料口101所处水平线设置,并横向设置于多个饲养池3的中心位置上,所述中转容器2按周向分布有诸多连通容纳腔的分料孔201、以及一个通料孔202;利用中转容器2调控和均衡不同位置饲养池3所连接管道的流通压力,从而确保流通到各个饲养池3内的饵料浓度达到均匀,又利于灵活调节饵料投放量和流速;
31.联通机构,所述联通机构包含连接所述投饵桶1的出料口101的主流管4、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转容器2的分料孔201的分流管5,所述主流管4未连接于所述出料口101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中转容器2的通料孔202上,且所述主流管4上装置有主流阀6,所述分流管5未连接于所述分料孔201的一端分别连接到各个相应的饲养池3,且所述分流管5上分别装置有相应的分流阀7。
32.所述投饵桶1的顶端设置有连通其内外两侧的进料口102,所述投饵桶1在进料口102处通过进水管8和进水阀9连接外界水箱;通过进水管8加水,可灵活的调整投饵桶1内饵料的浓度,利于统一控制投喂的饵料浓度,确保饲养的标准化。
33.所述通料孔202的孔径大于所述分料孔201的孔径,所述主流管4的管径大于所述分流管5的管径。
34.所述主流阀6安装于所述主流管4靠近所述出料口101的一侧,所述分流阀7安装于所述分流管5靠近所述中转容器2的一侧,便于操作人员集中操作。
35.所述投喂装置包含用于清除所述投饵桶1和分流机构淤污的滤污机构,所述滤污机构包含分别设置于所述中转容器2上下面端,并远离所述通料孔202的第一排污口10和第二排污口11,所述第一排污口10通过第一排污管12、第一排污阀13和回液泵14连接所述投饵桶1,且所述第一排污管12的进料端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滤网件15,第一排污口10处连通设置有外螺纹管,滤网件1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内螺纹管,所述滤网件15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排污口10的外螺纹管,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到第一排污管12;所述第二排污口11通过第二排污管16和第二排污阀17连接外界的废水箱;通过在中转容器2处增设回流投饵桶1的管道、滤网件15等,一方面可有效地将积累的饵料进行收集,减少浪费,又能减少清洗所需的水资源,进而减少成本。
36.所述投喂装置还包含标识机构,所述标识机构包含可拆卸安装于所述中转容器2的分料孔201处的第一标签板18,和安装于各个饲养池3的第二标签板19,所述饲养池3的第二标签板19与其相连通的分料孔201的第一标签板18的标识相对应;通过一一对应的标识,利于操作人员快速便捷且灵活的进行调节控制,进一步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
37.所述投喂装置还包含充气混料机构,所述充气混料机构包含多个分布设置于所述投饵桶1内底部四周的充气石20,所述充气石20分别通过相应的输气软管21和气阀22连接到装置于外界的气泵;通过充气石20可保证活饵的活力,并能混合均匀饵料,确保投放的饵
料浓度。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