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9386发布日期:2022-08-24 11:5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播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2.稻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胚比约为颖果长的1/4。
3.在对水稻品种进行大量应用种植前,其生产种子的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需要事先对水稻种子开展大量的品种选育工作,对育种材料进行试验筛选,而在对水稻育种材料进行育秧播种时,水稻育种单位常通过传统的播撒方式进行播种,虽然动作简单,也比较快速,但是在进行播种的过程,很容易造成不同种子间产生混杂,降低了播种质量,而影响后续的水稻品种选育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播种工作也会显得十分的劳累,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解决现有的水稻育种单位常通过传统的播撒方式进行播种,虽然动作简单,也比较快速,但是在进行播种的过程,很容易造成不同种子间产生混杂,降低了播种质量,而影响后续的水稻品种选育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播种工作也会显得十分的劳累,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包括育秧框架,所述育秧框架上水平设置有第一分隔连接杆,所述第一分隔连接杆与所述育秧框架卡合连接,所述育秧框架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分隔连接杆,所述育秧框架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卡槽,所述第二分隔连接杆嵌合在所述安装卡槽内,所述第二分隔连接杆上设置有用于土壤保湿的秧苗分开组件,所述第二分隔连接杆的侧边设置有两个正压板;
7.所述秧苗分开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分隔连接杆中部的转动内腔,所述转动内腔的内部设置有中部转动套,所述中部转动套的中部插设有驱动连接杆,所述驱动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内腔内壁相连。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穿出所述转动内腔内壁延伸至所述第二分隔连接杆的端部,所述驱动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握把。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育秧框架的侧边设置有外侧连接块,所述外侧连接块的中部被所述驱动连接杆的端部穿出。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侧连接块上活动插设有对所述驱动连接杆进行固定的固定插杆,所述转动内腔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个转动凹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部转动套的侧边设置有分隔遮挡板,所述分隔遮挡板的侧边设置有分隔遮挡网。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分隔遮挡板与所述分隔遮挡网之间通过铰接相连,所述分隔遮挡板和所述分隔遮挡网的端部通过螺纹插设的连接插杆固定相连。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待播种的区域上放置育秧框架,通过育秧框架上设置的第一分隔连接杆和第二分隔连接杆,通过对育秧框架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许多小网格,网格间形成隔离带,从而避免在进行播撒种子时,造成不同种子间的相互混杂,用户再通过正压板对洒在网格中的水稻种子进行按压,从而将土壤表面的种子按压进土壤内,统一覆土,快速完成播种工作,进而也避免了传统播种因不同种子混杂而导致的大量重复工作的展开,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用户的水稻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结构主视剖面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图1中驱动连接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图1中固定插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20.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21.1、育秧框架;2、第一分隔连接杆;3、第二分隔连接杆;4、安装卡槽;5、秧苗分开组件;6、正压板;
22.501、转动内腔;502、中部转动套;503、驱动连接杆;504、转动握把;505、外侧连接块;506、固定插杆;507、转动凹槽;508、分隔遮挡板;509、分隔遮挡网;510、连接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稻播种辅助工具,包括育秧框架1,育秧框架1上水平设置有第一分隔连接杆2,第一分隔连接杆2与育秧框架1卡合连接,育秧框架1上竖直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分隔连接杆3,育秧框架1上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卡槽4,第二分隔连接杆3嵌合在安装卡槽4内,第二分隔连接杆3上设置有用于土壤保湿的秧苗分开组件5,第二分隔连接杆3的侧边设置有两个正压板6。
2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现有的种子企业工作人员常通过传统的播撒方式进行播种,虽然动作简单,也比较快速,但是在进行播种的过程,很容易造成不同种子间产生混合,而影响后续的种子发芽率统计数据,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播种工作也会显得十分的劳累,大大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播种效率较低,不利于水稻的大量播种。
26.通过在待播种的土壤表层放置上育秧框架1,在育秧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分隔连接杆2和第二分隔连接杆3,第一分隔连接杆2和第二分隔连接杆3共同对育秧框架1的内部空间组成网格结构,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将播散到网格中的种子通过正压板6进行压到土壤中去,且一次实施能够对多个种子进行播种,避免播种过程中产生混合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用户需要反复操作的步骤,节约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用户播种的工作效率。
27.在对稻种进行播种后,为了防止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倒伏或前期播种的土壤水分快速蒸发流失,在通过对水稻进行播种完成后,还可通过将第二分隔连接杆3从育秧框架1上拆卸下来,将第二分隔连接杆3插设到土壤中,对种子出苗前进行覆盖防止水分过分流失,对种子出苗后进行分隔,方便用户移栽稻苗,从而辅助用户对于水稻的播种更加的方便。
28.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秧苗分开组件5包括开设在第二分隔连接杆3中部的转动内腔501,转动内腔501的内部设置有中部转动套502,中部转动套502的中部插设有驱动连接杆503,驱动连接杆503的一端与转动内腔501内壁相连,驱动连接杆503的另一端转动穿出转动内腔501内壁延伸至第二分隔连接杆3的端部,驱动连接杆503的端部设置有转动握把504,育秧框架1的侧边设置有外侧连接块505,外侧连接块505的中部被驱动连接杆503的端部穿出。
29.外侧连接块505上活动插设有对驱动连接杆503进行固定的固定插杆506,转动内腔501的内壁对称开设有两个转动凹槽507,中部转动套502的侧边设置有分隔遮挡板508,分隔遮挡板508的侧边设置有分隔遮挡网509,分隔遮挡板508与分隔遮挡网509之间通过铰接相连,分隔遮挡板508和分隔遮挡网509的端部通过螺纹插设的连接插杆510固定相连。
30.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通过将育秧框架1放置到待播种的土壤表层,框架1、第一分隔连接杆2、第二分隔连接杆3形成多个网格分隔,网格间形成隔离带,在网格中进行稻种播撒,通过正压板6对播撒在网格中的稻种进行按压,使得稻种被按压至土壤内,完成稻种分区域播种,防止了不同水稻种子的混杂,再通过转动转动握把504带动驱动连接杆503转动,使得设置在驱动连接杆503上的中部转动套502转动,从而带动与中部转动套502相连的分隔遮挡板508转动,用户再通过使用连接插杆510将分隔遮挡网509与分隔遮挡板508相连,使得被正压板6按压播种后的稻种土壤侧边区域,能够在分隔遮挡板508的遮挡而减少水分蒸发,在分隔遮挡网509的作用下能够在次对稻种进行抵触。
31.当稻种发芽生长时,用户通过将第二分隔连接杆3上的分隔遮挡板508和分隔遮挡网509相连的挡板竖起,将第二分隔连接杆3埋在土壤中,通过分隔遮挡板508和分隔遮挡网509共同组成的隔离板对每个区间的稻苗进行分隔,从而使得稻种在播撒时就将种子进行分隔,在种子发芽成苗时也可以进行分隔开来,防止稻苗混乱生长。
32.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