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95664发布日期:2022-11-15 23:2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属于农业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在农村使用农业机械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走精品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走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3.锄地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必经步骤,对农作物的生长起非常重要的增产作用。为了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部分科研学者致力于锄地设备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如:申请号cn201620653345.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锄地机,实现了电动锄地,相比与人工锄地,提高了锄地效率,但需要操作者手护方向把手作业,速度有限,不适用于大规模农田锄地,且锄地深浅无法调整,难以适用于不同作物、不同时期的锄地要求,同时只有锄地功能,无法实现施肥、锄地、培土的一体化操作;再如:申请号cn201920423373.8 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锄地轮及包含它的锄地机,此专利为本技术实用新型人早期的研发成果,通过对锄地轮结构的改进,提高了锄地效率,但也存在锄地深浅无法调整的问题,也无法实现施肥、锄地、培土的一体化操作,同时锄地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克服现有设备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实现了施肥、锄地、培土的有效结合,锄地深浅可调,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有了显著提升,适于现代大规模农田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实现了施肥、锄地、培土的有效结合,锄地深浅、培土深浅均可调,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有了显著提升,适于现代大规模农田作业。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纵向连接杆、锄地组件、锄地支撑组件、肥料斗和培土组件;
7.第一支撑横杆和第二支撑横杆平行设置,纵向连接杆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横杆、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横杆;
8.锄地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锄地装置,每个锄地装置均包括锄地轮、连接耳、保护罩和减震器;锄地轮外侧中心设有垂直连接的转动轴,连接耳一端与转动轴通过轴承连接、另一端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锄地轮位于第一支撑横杆下方;保护罩设在锄地轮顶部、且与锄地轮之间留有间隔,保护罩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杆,保护罩通过连接杆连接在连接耳上;减震器一端连接连接杆、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横杆;
9.锄地支撑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装置,每个支撑装置均包括第一调节杆、滚轮和滚轮连接件,第一调节杆为高度可调的结构,第一调节杆的顶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一调节杆的底部连接滚轮连接件,滚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滚轮连接件上,滚轮位于第一支撑横杆下方;
10.肥料斗底部为从上到下渐缩的喇叭状,肥料斗的最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连接有出料软管,出料口上安装有控制阀;肥料斗底部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安装支脚,肥料斗通过安装支脚位置可调地安装在第二支撑横杆上,且肥料斗位于第二支撑横杆上方;
11.培土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培土装置,每个培土装置均包括第二调节杆和两个培土盘,第二调节杆为高度可调的结构,第二调节杆的顶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培土盘为锅盖结构,两个培土盘凹面相背、且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调节杆的底部,两个培土盘之间的间距可调;
12.将第一支撑横杆到第二支撑横杆的方向定义为从前到后的方向,两个支撑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前方,两个培土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后方。
13.上述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和纵向连接杆用于各部件的支撑和连接。
14.上述两个锄地装置之间的间距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拢距的要求等调整。保护罩的设置,可以防止锄地轮旋转时是的扬尘和砂石的飞出,安全环保。减震器的设置在遇到硬土块、石头等坚硬的东西时,起到缓冲的效果,减震器可采用现有市售的电动车用或机动车用的减震器等。
15.将锄地轮上位于两个锄地装置之间的一侧定义为内侧(也即两个锄地轮相向的一侧),另一侧定义为外侧;保护罩的内外也类似,两个保护罩相向一侧为内侧,相背一侧为外侧。
16.上述滚轮用于锄地时的高度支撑,可确保锄地的稳定性,滚轮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的高度进行调节,通过滚轮高度的调节可实现锄地深度的调整。
17.上述肥料斗的集装,实现了锄地追肥的同时进行,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可根据需要控制肥料斗上控制阀的开关及开合程度,实现对追肥速度的控制,控制阀直接购买现有市售的粉料、粒料放料阀即可,本技术对其结构及安装没有特别改进,因此不再赘述。
18.上述培土盘高度可调,可根据作业需要灵活调节。
19.本技术的位置可调结构,可通过卡箍结构或设置多个安装孔等方式实现。
20.上述两个支撑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前方,两个培土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后方,作业时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向前前进,可将肥料斗上的出料软管伸向保护罩前侧,这样洒出的肥料便可通过锄地翻到土壤中,同时在锄地完成的同时也完成培土,实现了施肥、锄地、培土的一体化操作。
21.上述装置可同时实现锄地、培土和追肥,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只运行部分功能,如锄地 +撒肥料+培土、锄地+培土、锄地等。当不需要追肥时,关闭肥料斗上的控制阀即可;当无需培土时,调节第二调节杆的高度,使得培土盘离开地面即可。
22.为了方便拆装、调节,锄地装置的连接耳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一调节杆的顶部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二调节杆的顶部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
23.上述肥料斗底部渐缩为两个相对的出料口,每个出料口上均连接有出料软管,且每个出料口上安装有控制阀。两个出料口的出料软管对应两个锄地装置。
24.为了提高追肥的稳定性,靠近锄地支撑组件一侧的保护罩上设有进料口,也即进料口设在保护罩的前侧,肥料斗上的出料软管一端连接肥料斗的出料口、另一端连接保护罩上的进料口。这样肥料可在锄地的时候卷到土里。
25.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上述肥料斗顶部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活动连接的盖体,盖体上设有透气孔;肥料斗底部的安装支脚底部焊接有安装支撑角钢,安装支撑角钢通过卡箍的结构安装在第二支撑横杆上。
26.为了提高支撑的稳定性,纵向连接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纵向连接杆平行设置。
27.为了提高锄地效率,锄地轮包括两个支撑盘和六片以上的锄地刃片;两个支撑盘均为圆形、且大小相等相对设置;锄地刃片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刀刃端,锄地刃片连接端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盘周边,锄地刃片与支撑盘切面(两个支撑盘与锄地刃片连接点切线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12~20
°
,这样既方便锄地,又能确保锄地刃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锄地刃片的刀刃端超出支撑盘,超出的高度需要满足锄地的最大深度要求,所有的锄地刃片结构均相同、相互平行、且沿两个支撑盘周边均布;锄地刃片的刀刃端呈锯齿状;培土盘的周边为锯齿状,同一培土装置两个培土盘之间夹角为130~160
°
。锄地刃片刀刃端的长度、宽度等可制作为不同大小的系列产品,以适于不同的作物。
28.为了方便调节,上述锄地支撑组件,支撑装置的第一调节杆包括过渡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一螺杆和固定件;
29.过渡件一端(通过卡箍结构)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另一端连接第一杆体侧壁;
30.第一杆体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杆体位于第一杆体内侧、且第二杆体的底部从第一杆体底部穿出,第二杆体的底部连接滚轮连接件,滚轮连接件为开口向下的u字形,滚轮两侧中心均设有连接轴,滚轮连接件底部两侧分别与滚轮两侧的连接轴转动连接,也即滚轮是可相对滚轮连接件旋转的;
31.第二杆体上方的第一杆体内侧设有调节块,第一螺杆底部穿过调节块通过轴承或弹簧连接第二杆体的顶部,第一螺杆与调节块之间为螺纹配合,第一螺杆顶部从第一杆体顶部穿出、且设有第一把手;这样旋转第一把手,即可带动第二杆体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滚轮上下移动,实现锄地深度的调节。
32.第一杆体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孔,固定件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把手,第二螺杆一端连接第二把手、另一端穿过第一螺纹孔伸入第一杆体内侧,第二螺杆与第一螺纹孔之间螺纹配合;旋转第二把手至第二螺杆与第二杆体侧壁相抵时、第二杆体高度固定;旋转第二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杆体侧壁脱离时、第二杆体高度可调,旋转第一把手实现第二杆体高度的调整,进而实现滚轮高度的调整。可在第二螺杆伸入第一杆体内的一端设置这边,防止第二螺杆脱落,折边与第二杆体侧壁相匹配,也即二者相抵时、可无缝贴合。
33.为了方便调节和使用,上述培土组件中,第二调节杆包括过渡杆、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一横杆、第三螺杆和锁定件,
34.过渡杆一端(通过卡箍结构)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另一端连接第一纵杆侧壁;
35.第一纵杆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纵杆位于第一纵杆内侧、且第二纵杆的底部从第一纵杆底部穿出,第一横杆的中点垂直连接在第二纵杆的底部,两个培土盘的中心均设有通过轴承连接的连接轴,两个培土盘的连接轴分别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纵杆两侧的第一横杆上;两个培土盘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36.第二纵杆上方的第一纵杆内侧设有调节块,第三螺杆底部穿过调节块通过轴承或
弹簧连接第二纵杆的顶部,第三螺杆与调节块之间为螺纹配合,第三螺杆顶部从第一纵杆顶部穿出、且设有第三把手;这样旋转第三把手,即可带动第二纵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培土盘上下移动。
37.第一纵杆侧壁上设有第二螺纹孔,锁定件包括第四螺杆和第四把手,第四螺杆一端连接第四把手、另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伸入第一纵杆内侧,第四螺杆与第二螺纹孔之间螺纹配合;旋转第四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相抵时、第二纵杆高度固定;旋转第四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脱离时、第二纵杆高度可调,旋转第三把手实现第二纵杆高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培土盘高度的调整。
38.作为其中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案,第二纵杆两侧的第一横杆上均设有两个以上的安装孔,便于培土盘位置的调整,培土盘的连接轴上设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有垂直设置的安装螺杆,安装螺杆穿过第一横杆上的其中一个安装孔并通过螺母固定;第四螺杆伸入第一纵杆内侧的一端端部周边设有折边,一方面可防止第四螺杆脱离第一纵杆,另一方面可增大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相抵时的接触面积。其中折边与第二纵杆侧壁相匹配,也即二者相抵时、可无缝贴合。可根据需选择培土盘在第一横杆上的安装孔,进而实现培土盘间距及位置的调整。
39.上述装置可配合(大型)拖拉机,实现大规模农田作业。
40.本实用新型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与拖拉机的配合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实现方案,为了更好地配合拖拉机,提高效率,上述装置还包括连接架、传动杆和十字万向节传动轴;
41.连接架包括连接横杆和两条支腿,两条支腿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两条支腿相对设置在连接横杆的两端,两条支腿的顶部与连接横杆连接,两条支腿的底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连接横杆中央位置通过液压油缸连接到拖拉机上,两条支腿的底部分别通过承接杆与拖拉机转动连接,各承接杆同时通过液压油缸与拖拉机连接,承接杆的一端与拖拉机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支腿的底部转动连接;承接杆有两根,分别对应两条支腿;
42.传动杆的两端通过安装轴承连接在两个连接耳上;
43.十字万向节传动轴一端由拖拉机的后传动(后桥)驱动转动、另一端通过支撑轴承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支撑轴承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的连接位置可调;十字万向节传动轴依次通过链条结构和齿轮结构将动力传输给传动杆,传动杆通过设在连接耳内侧的链条结构、齿轮结构或传动带结构将动力传输给锄地轮的转动轴、带动锄地轮转动。
44.上述结构可通过各液压油缸可将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抬起。液压油缸的结构及控制等,均直接参照现有技术即可,本技术只是将液压油缸作为一个部件用到本技术,对液压油缸的结构及控制等并没有特别改进。
45.十字万向节传动轴采购拖拉机用传动轴(万向节十字轴)。
46.为了方便拆装调节,支撑轴承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
47.本技术可在拖拉机卡上安装导航,这样锄地轨迹更加精准,避免伤苗。
48.上述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属于新型农用锄地机械,具有多种功能,推动了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49.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50.本实用新型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1.1)可同时进行锄地、施肥、培土等操作,集成化高,结构紧凑、合理、稳定,适于玉米,葵花,甜菜等作物;
52.2)锄地和培土的深浅可调,使锄地机的适应性也得到更好的提升,摆脱了传统锄地机仅能适用于大棚、果园、菜园的局限性,更适用于有机旱作农区大田作物中耕使用;
53.3)可以配合大型拖拉机,工作效率高,成本低,适合现代大规模农田锄地;
54.4)具有除草、保水、增产等效果,符合旱作农业,可以避免打除草剂,符合绿色农业;
55.5)本实用新型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颠覆了传统锄地机械,在总结现有市场主流锄地机械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旱作农区及旱作作物,历经多年试验、总结、改进,逐步形成成熟、可靠的结构,提供了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和市场化的新型农用锄地机械。
附图说明
56.图1为本实用新型锄地轮结构示意图;
57.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58.图3为本实用新型肥料斗结构示意图;
59.图4为本实用新型培土装置构示意图;
6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调节杆(或第二调节杆)调节原理图;
61.图6为本实用新型锄地组件、锄地支撑组件和培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2.图7为本实用新型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3.图中,1为第一支撑横杆,2为第二支撑横杆,3为纵向连接杆,4为锄地组件,41 为锄地轮,411为支撑盘,412为锄地刃片,413为转动轴,42为连接耳,43为保护罩, 44为减震器,5为锄地支撑组件,51为第一调节杆,511为过渡件,512为第一杆体,513 为第二杆体,514为第一螺杆,515为固定件,516为调节块,517为第一把手,52为滚轮,53为滚轮连接件,6为肥料斗,61为出料口,62为出料软管,63为控制阀,64为安装支脚,65为安装支撑角钢,7为培土组件,71为第二调节杆,72为培土盘,73为第三把手,74为过渡杆,8为连接架,9为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65.本技术上下、左右、水平、竖直等方位词,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相对方位或位置关系,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绝对限制。
66.实施例1
67.如图7所示,一种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纵向连接杆、锄地组件、锄地支撑组件、肥料斗和培土组件;
68.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横杆和第二支撑横杆平行设置,纵向连接杆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横杆、另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横杆;
69.锄地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锄地装置,每个锄地装置均包括锄地轮、连接耳、保护罩和减震器;锄地轮外侧中心设有垂直连接的转动轴,连接耳一端与转动
轴通过轴承连接、另一端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锄地轮位于第一支撑横杆下方;保护罩设在锄地轮顶部、且与锄地轮之间留有间隔,保护罩的外侧壁上设有连接杆,保护罩通过连接杆连接在连接耳上;减震器一端连接连接杆、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横杆;
70.锄地支撑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装置,如图2所示,每个支撑装置均包括第一调节杆、滚轮和滚轮连接件,第一调节杆为高度可调的结构,第一调节杆的顶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一调节杆的底部连接滚轮连接件,滚轮可旋转地安装在滚轮连接件上,滚轮位于第一支撑横杆下方;
71.如图3所示,肥料斗底部为从上到下渐缩的喇叭状,肥料斗的最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上连接有出料软管,出料口上安装有控制阀;肥料斗底部两侧设有相对设置的安装支脚,肥料斗通过安装支脚位置可调地安装在第二支撑横杆上,且肥料斗位于第二支撑横杆上方;
72.培土组件包括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培土装置,如图4所示,每个培土装置均包括第二调节杆和两个培土盘,第二调节杆为高度可调的结构,第二调节杆的顶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培土盘为锅盖结构,两个培土盘凹面相背、且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调节杆的底部,两个培土盘之间的间距可调,培土盘位于第二支撑横杆下方;
73.将第一支撑横杆到第二支撑横杆的方向定义为从前到后的方向,两个支撑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前方,两个培土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后方。
74.上述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和纵向连接杆用于各部件的支撑和连接。上述两个锄地装置之间的间距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拢距的要求等调整。保护罩的设置,可以防止锄地轮旋转时是的扬尘和砂石的飞出,安全环保。减震器的设置在遇到硬土块、石头等坚硬的东西时,起到缓冲的效果,减震器可采用现有市售的电动车用或机动车用的减震器等。滚轮用于锄地时的高度支撑,可确保锄地的稳定性,滚轮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的高度进行调节,通过滚轮高度的调节可实现锄地深度的调整。肥料斗的集装,实现了锄地追肥的同时进行,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可根据需要控制肥料斗上控制阀的开关及开合程度,实现对追肥速度的控制。培土盘高度可调,可根据作业需要灵活调节。
75.上述两个支撑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前方,两个培土装置分别位于两个锄地装置的后方,作业时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向前前进,可将肥料斗上的出料软管伸向保护罩前侧,这样洒出的肥料便可通过锄地翻到土壤中,同时在锄地完成的同时也完成培土,实现了施肥、锄地、培土的一体化操作。
76.实施例2
7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拆装、调节,锄地装置的连接耳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一调节杆的顶部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第二调节杆的顶部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
78.实施例3
79.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如图3所示,肥料斗底部渐缩为两个相对的出料口,每个出料口上均连接有出料软管,且每个出料口上安装有控制阀。两个出料口的出料软管对应两个锄地装置。如图7所示,为了提高追肥的稳定性,靠近锄地支撑组件一侧的保护罩上设有进料口,也即进料口设在保护罩的前侧,肥料斗上的出料软管一端连接肥料斗的出料口、另一端连接保护罩上的进料口。这样肥料可在锄地的时候卷到土里。肥料
斗顶部设有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活动连接的盖体,盖体上设有透气孔;肥料斗底部的安装支脚底部焊接有安装支撑角钢,安装支撑角钢通过卡箍的结构安装在第二支撑横杆上。为了提高支撑的稳定性,纵向连接杆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纵向连接杆平行设置。
80.实施例4
81.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提高锄地效率,如图1所示,锄地轮包括两个支撑盘和8片锄地刃片;两个支撑盘均为圆形、且大小相等相对设置;锄地刃片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刀刃端,锄地刃片连接端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盘周边,锄地刃片与支撑盘切面(两个支撑盘与锄地刃片连接点切线所在的面)之间的夹角为15
°
,这样既方便锄地,又能确保锄地刃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锄地刃片的刀刃端超出支撑盘,超出的高度需要满足锄地的最大深度要求,所有的锄地刃片结构均相同、相互平行、且沿两个支撑盘周边均布;锄地刃片的刀刃端呈锯齿状;培土盘的周边为锯齿状,同一培土装置两个培土盘之间夹角为150
°
。锄地刃片刀刃端的长度、宽度等可制作为不同大小的系列产品,以适于不同的作物。
82.实施例5
83.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调节,上述锄地支撑组件中,支撑装置的第一调节杆包括过渡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一螺杆和固定件;过渡件一端(通过卡箍结构)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另一端连接第一杆体侧壁;第一杆体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杆体位于第一杆体内侧、且第二杆体的底部从第一杆体底部穿出,第二杆体的底部连接滚轮连接件,滚轮连接件为开口向下的u字形,滚轮两侧中心均设有连接轴,滚轮连接件底部两侧分别与滚轮两侧的连接轴转动连接,也即滚轮是可相对滚轮连接件旋转的;第二杆体上方的第一杆体内侧设有调节块,第一螺杆底部穿过调节块通过轴承或弹簧连接第二杆体的顶部,第一螺杆与调节块之间为螺纹配合,第一螺杆顶部从第一杆体顶部穿出、且设有第一把手;这样旋转第一把手,即可带动第二杆体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滚轮上下移动,实现锄地深度的调节。第一杆体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孔,固定件包括第二螺杆和第二把手,第二螺杆一端连接第二把手、另一端穿过第一螺纹孔伸入第一杆体内侧,第二螺杆与第一螺纹孔之间螺纹配合;旋转第二把手至第二螺杆与第二杆体侧壁相抵时、第二杆体高度固定;旋转第二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杆体侧壁脱离时、第二杆体高度可调,旋转第一把手实现第二杆体高度的调整,进而实现滚轮高度的调整。
84.实施例6
85.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调节和使用,上述培土组件中,第二调节杆包括过渡杆、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一横杆、第三螺杆和锁定件,过渡杆一端(通过卡箍结构)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支撑横杆上、另一端连接第一纵杆侧壁;第一纵杆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纵杆位于第一纵杆内侧、且第二纵杆的底部从第一纵杆底部穿出,第一横杆的中点垂直连接在第二纵杆的底部,两个培土盘的中心均设有通过轴承连接的连接轴,两个培土盘的连接轴分别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纵杆两侧的第一横杆上;第二纵杆上方的第一纵杆内侧设有调节块,第三螺杆底部穿过调节块通过轴承或弹簧连接第二纵杆的顶部,第三螺杆与调节块之间为螺纹配合,第三螺杆顶部从第一纵杆顶部穿出、且设有第三把手;这样旋转第三把手,即可带动第二纵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培土盘上下移动。第一纵杆侧壁上设有第二螺纹孔,锁定件包括第四螺杆和第四把手,第四螺杆一端连接第四把
手、另一端穿过第二螺纹孔伸入第一纵杆内侧,第四螺杆与第二螺纹孔之间螺纹配合;旋转第四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相抵时、第二纵杆高度固定;旋转第四把手至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脱离时、第二纵杆高度可调,旋转第三把手实现第二纵杆高度的调整,进而实现培土盘高度的调整。具体原理参照图5。
86.实施例7
8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如图4所示,第二纵杆两侧的第一横杆上分别设有3个安装孔(共6个,当然也可是8个、10个等),便于培土盘位置的调整,培土盘的连接轴上设有安装块,安装块上设有垂直设置的安装螺杆,安装螺杆穿过第一横杆上的其中一个安装孔并通过螺母固定;第四螺杆伸入第一纵杆内侧的一端端部周边设有折边,一方面可防止第四螺杆脱离第一纵杆,另一方面可增大第四螺杆与第二纵杆侧壁相抵时的接触面积。其中折边与第二纵杆侧壁相匹配,也即二者相抵时、可无缝贴合。可根据需选择培土盘在第一横杆上的安装孔,进而实现培土盘间距及位置的调整。
88.实施例8
89.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更好地配合拖拉机,上述装置还包括连接架、传动杆和十字万向节传动轴;
90.连接架包括连接横杆和两条支腿,两条支腿结构相同、大小相等,两条支腿相对设置在连接横杆的两端,两条支腿的顶部与连接横杆连接,两条支腿的底部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连接横杆中央位置通过液压油缸连接到拖拉机上,两条支腿的底部分别通过承接杆与拖拉机转动连接,各承接杆同时通过液压油缸与拖拉机连接,承接杆的一端与拖拉机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支腿的底部转动连接;承接杆有两根,分别对应两条支腿;
91.传动杆的两端通过安装轴承连接在两个连接耳上;
92.十字万向节传动轴一端由拖拉机的后传动(后桥)驱动转动、另一端通过支撑轴承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支撑轴承通过卡箍结构连接在第一支撑横杆上,支撑轴承在第一支撑横杆上的连接位置可调;十字万向节传动轴依次通过链条结构和齿轮结构将动力传输给传动杆,传动杆通过设在连接耳内侧的链条结构、齿轮结构或传动带结构将动力传输给锄地轮的转动轴、带动锄地轮转动。
93.上述结构可通过各液压油缸(共3个)可将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抬起。液压油缸的结构及控制等,均直接参照现有技术即可,本技术只是将液压油缸作为一个部件用到本技术,对液压油缸的结构及控制等并没有特别改进。
94.在上述拖拉机卡上安装导航,这样锄地轨迹更加精准,避免伤苗。
95.上述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属于新型农用锄地机械,具有多种功能,安全可靠,使用该锄地机械(配合东风农机504型轮式拖拉机,装有司南导航)进行中耕,锄地轮转速 540转/min和730转/min,以730转/min为主,遇到硬物等降为540转/min,每天锄地120 亩左右,消耗柴油30~45l/天,无伤苗。
96.对比例1:
97.将锄地、施肥、培土三者分步骤进行,一人一天锄8分(0.8亩),需要同时找到150 人左右,才能达到本技术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一天的量,且将锄地、施肥、培土分步骤进行,则需要至少3倍的人工,也即450人,相比与本技术的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成本显著提高;且实践中很难找到这么多技术人员,分步操作,很容易错过农时,进而影响产量。
98.经过2年对玉米、葵花和甜菜的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相比于锄地、施肥、培土三者分步骤进行,采用施肥锄地培土一体装置产量增加了10~20%,究其原因,实用新型人认为,一方面减少了操作减少了伤苗,另一方面,本技术通过锄地将肥料翻在土壤中,提高了肥料的均匀性,在锄地的同时完成了培土,提高了均匀性和保水性;第三方面,可及时完成锄地、施肥和培土,减少了水分、养分等的流失,且不会错过农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