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式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8347发布日期:2022-11-11 20:0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辊式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将辊捆向农田放出的辊式打捆机,更详细而言,涉及在放出辊捆时使辊捆向斜后方放出的辊式打捆机。


背景技术:

2.一般来说,自行式辊式打捆机构成为设置有:收割玉米、稻子等的收割部;将由该收割部收割的作物切碎的切碎部;及由该切碎的作物成形圆柱状的辊捆的辊成形室等。而且,在该辊成形室成形辊捆后,打开辊成形室的后部腔室,将辊捆载置于抛掷器并向农田放出。
3.但是,在这样的一般的辊式打捆机中,如图9所示,由于使辊捆9向辊式打捆机1的正后方的方向放出,因此在相邻的下一个作业区域进行收割作业等的情况下,有可能与已经放置于农田的辊捆9接触。
4.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辊捆向作为作业完成的区域的方向的斜后方放出的辊式打捆机。
5.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该辊式打捆机通过设置固定于机体的相同高度位置且后端侧的高度分别不同的左右的引导件10、11,形成向左右方向的倾斜面,沿着该倾斜面使辊捆9向斜后方放出。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使辊捆9放出到远离接下来进行作业的区域的场所,因此机体不会与农田的辊捆9接触。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454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10.但是,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产生如下的问题。
11.即,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将引导件10、11朝向后方下部用螺栓固定,因此在具有凹凸的农田中移动的情况下,引导件10、11的后端部分有可能与农田接触。另外,由于引导件10、11以倾斜的状态固定,因此在从辊成形室放出辊捆9时,辊捆9的滚动产生势头,辊捆9的旋转速度变大,作物从侧面等洒落。
12.另外,在图8的结构中,通过抬高一侧的引导件11的后端部分,形成向左右方向的倾斜面,但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放出辊捆9时,会从引导件11的后端部分的较高的位置落下。因此,由于该落下引起的冲击,使辊捆9产生变形,或作物发生洒落。
1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式打捆机,在从辊成形室放出辊捆时,能够使辊捆向离开相邻的下一个作业区域的斜后方小心地放出。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5.即,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辊式打捆机,具备:机体,在农田中移
动;辊成形室,设置于该机体,由被切碎的作物成形辊捆;及抛掷器,以能够从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使后部向下方倾动的方式设置,载置从所述辊成形室放出的辊捆并使该辊捆在农田上滚动,所述辊式打捆机设置有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在使所述抛掷器从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使后部向下方倾动时,改变该抛掷器的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位置而使该抛掷器在横向上倾斜。
16.如果这样构成,则在放出辊捆时,通过水平状态的抛掷器降低放出速度,然后在使辊捆滚动时,通过辊捆的重量,改变抛掷器的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而使其向左右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辊捆向斜后方放出。
17.另外,在这样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抛掷器构成为具备载置辊捆的左右部分的左侧支撑部和右侧支撑部,所述倾斜机构构成为,使所述左侧支撑部或右侧支撑部转动的支点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设置,在初始状态下,使横跨所述左侧支撑部和右侧支撑部的平面成为水平状态。
18.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左侧支撑部和右侧支撑部的前方侧的转动的支点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设置,因此在使抛掷器倾动时,能够改变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位置,能够使辊捆向斜后方放出。
19.而且,所述抛掷器构成为设置有:左侧支撑部及右侧支撑部,载置辊捆的左右部分;及轴,在左右方向上连结该左侧支撑部及右侧支撑部的前端部,并且所述倾斜机构构成为具备:左右的转动支点,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错开地设置;及臂,连结所述转动支点和所述轴的端部,在初始状态下,所述倾斜机构使横跨所述左侧支撑部和右侧支撑部的平面成为水平状态,并经由所述转动支点使抛掷器的后部向下部倾动。
20.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利用轴支撑左侧支撑部和右侧支撑部,因此在载置重的辊捆时,能够利用由轴支撑的左侧支撑部、右侧支撑部支撑辊捆的重量。
21.另外,所述左右的转动支点中的一个转动支点设置于前方下部,并且另一个转动支点设置于后方上部,所述臂设置为在初始状态下使所述轴成为水平状态。
22.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转动支点设置于不仅在前后而且在上下也错开的位置,因此在使抛掷器倾动时,能够使其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地倾斜。
23.另外,设置有后方连结部,该后方连结部在倾斜方向上连结所述左侧支撑部及右侧支撑部的后端部分。
24.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使辊捆通过后方连结部之上而放出。
25.另外,所述转动支点由球窝接头构成。
26.如果这样构成,则即使在前后上下错开的位置设置转动支点而使其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与轴连结的左侧支撑部、右侧支撑部向后方下部倾动。
27.实用新型效果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放出辊捆时,利用水平状态的抛掷器降低放出速度,然后在使辊捆滚动时,通过辊捆的重量,改变抛掷器的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而使其向左右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辊捆向斜后方向农田放出。
附图说明
29.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辊式打捆机的概略图。
30.图2是表示该方式的抛掷器和倾动机构的外观立体图。
31.图3是该方式的抛掷器的俯视图。
32.图4是表示关闭该方式的后部腔室的状态的图。
33.图5是表示使该方式的后部腔室开放的状态的图。
34.图6是表示使该方式的抛掷器从初始状态倾动的状态的图。
35.图7是表示使其他方式的抛掷器从初始状态倾动的状态的图。
36.图8是现有例的在倾斜方向上表示辊捆的图。
37.图9是表示将辊捆向正后方和斜后方放出的情况的比较的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
辊式打捆机
[0040]2···
收割部
[0041]3···
切碎部
[0042]4···
斜道
[0043]5···
料斗
[0044]6···
辊成形室
[0045]
61
···
传送带
[0046]
62
···
回转构件
[0047]
63
···
网抽出部
[0048]
64
···
后部腔室
[0049]
65
···
长孔
[0050]
66
···

[0051]7···
抛掷器
[0052]
71
···
左侧支撑部
[0053]
72
···
右侧支撑部
[0054]
73
···

[0055]
74
···
后部连结部
[0056]8···
倾动机构
[0057]
81
···
左侧转动支点
[0058]
82
···
右侧转动支点
[0059]
83
···
左侧臂
[0060]
84
···
右侧臂
[0061]
85
···
弹簧
[0062]9···
辊捆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4]
本实施方式的辊式打捆机1能够一边在农田中自行一边进行作物的收割到辊捆9的成形,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有收割部2、切碎部3、辊成形室6、抛掷器7等。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将辊式打捆机1前进的方向设为前方侧,将其相反方
向设为“后方”,将朝向行进方向的左侧设为“左侧”,将右侧设为“右侧”进行说明。
[0065]
首先,收割部2设置于机体1a的前方侧,构成为使左右的圆盘割刀相互向内旋转而收割作物后,将该收割的作物导入到各个圆盘割刀之间。
[0066]
切碎部3能够将这样收割的作物切碎,能够用固定刀和旋转刀将沿长度方向导入的作物切碎。这样,被切碎的作物经由斜道4被吹起,向设置于机体1a的上部的料斗5放出。
[0067]
放出到该料斗5的作物落下到设置于机体1a的内部的传送带61上,并从此处搬入到辊成形室6中。
[0068]
辊成形室6由通过传送带61搬入的作物成形圆柱状的辊捆9,使设置于内侧的回转构件62以圆周状回转,由此,使作物自转而形成辊捆9。在这样形成的辊捆9上,能够从网抽出部63抽出网,并卷绕在辊捆9上而放出。
[0069]
通过使辊成形室6的后部腔室64开放(图5的状态),这样卷绕有网的辊捆9朝向机体1a的后方被放出。在放出该辊捆9时,将辊捆9载置在保持为水平状态的抛掷器7之上(图6的上图),在该状态下,通过辊捆9的自重,使抛掷器7向后方下部倾动(图6下图),从而使辊捆9放出到农田中。
[0070]
对于这样构成的抛掷器7的倾动机构8,使用图2、图3、图6的原理图进行说明。
[0071]
如图2、图3所示,该抛掷器7具备:管状的左侧支撑部71及右侧支撑部72,支撑辊捆9(在图中省略)的左右部分;轴73,在该左侧支撑部71及右侧支撑部72的前端侧横跨左右方向而连结;及后部连结部74,在左侧支撑部71及右侧支撑部72的后端侧横跨左右方向而连结,构成为在俯视时呈大致u字形状。如图4、图5所示,该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的前端部分在初始状态下设置在相同高度位置、相同前后位置,另外,如图3所示,后端部分使右侧支撑部72的后端侧稍位于前方,使该后端部分和左侧支撑部71的后端部分在倾斜方向上由后部连结部74连结。
[0072]
如图3所示,这样构成的抛掷器7中的轴73的左侧端部以从左侧转动支点81向机体1a的前方弯曲的方式与左侧臂83连结。另一方面,轴73的右侧端部经由右侧臂84而与设置于比所述左侧转动支点81靠前方下部处的右侧转动支点82连结。该右侧臂84从右侧转动支点82朝向机体1a的后方设置,绕过机体1a而向前方折回设置,由此将轴73保持为水平状态。
[0073]
该抛掷器7在初始状态下由弹簧85(参照图2、图3)支撑,以使横跨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的平面成为水平面状,由此,在从辊成形室6放出辊捆9时,暂时由该平面接受辊捆9,降低放出速度。
[0074]
此外,在这样设置抛掷器7的情况下,如果将抛掷器7设置在接近辊成形室6的放出部分的较高位置,则在放出辊捆9时,能够减少由台阶引起的冲击,但若这样将抛掷器7设置于上侧,则会与后部腔室64干涉。因此,如图4所示,在后部腔室64关闭的状态下,使抛掷器7的左侧转动支点81和右侧转动支点82分别下降而使抛掷器7整体下降,如图5所示,通过使后部腔室64开放,使左侧转动支点81和右侧转动支点82上升相同的距离。在这样使抛掷器7升降的情况下,首先,在机体1a的侧方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65,在该长孔65中安装左侧转动支点81、右侧转动支点82。然后,利用杆66等将与左侧转动支点81、右侧转动支点82连结的右侧臂83和后部腔室64的侧面上方部分连结,使后部腔室64开放,从而使抛掷器7整体上升。
[0075]
接下来,使用图6的原理图等对使用这样构成的抛掷器7从辊成形室6放出辊捆9时
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6]
在将辊捆9从辊成形室6放出时,使后部腔室64开放。于是,随着该开放,设置于后部腔室64的侧面的杆66被向上方拉拽,随之,抛掷器7的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沿着长孔65上升。
[0077]
然后,通过使后部腔室64全开,将辊捆9放出到抛掷器7上。此时,横跨抛掷器7的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的平面成为水平状态,暂时在该水平面上接受辊捆而使放出速度降低。
[0078]
当这样将辊捆9载置于抛掷器7上时,抛掷器7克服弹簧85的力而逐渐向后方下部倾斜。
[0079]
此时,如图6的下图所示,抛掷器7的左侧支撑部71以左侧转动支点81为中心倾斜,另一方面,右侧支撑部72以右侧转动支点82为中心倾斜。由此,在相同位置,左侧支撑部71比右侧支撑部72高,在左右方向上也能够形成倾斜面。另外,在此,由于将右侧转动支点82设置于前方下部,另外,将左侧转动支点81设置于后方上部,由此以连结各个转动支点的倾斜的直线为转动轴,使抛掷器7向斜后方转动,能够使横跨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的平面更大地倾斜。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向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使辊捆9向右斜后方放出。
[0080]
此外,在这样使辊捆9放出时,在设置于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的后端侧的后部连结部74也载置有辊捆9的状态下使辊捆9滚动。
[0081]
然后,如图9的下侧所示的辊式打捆机1那样,将这样沿着倾斜面放出的辊捆9向已经完成作业的区域即斜后方放出,利用弹簧85的力使抛掷器7复位,返回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
[0082]
<第二实施方式>
[008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呈大致u字形状的抛掷器7,并且将左右的转动支点在前后上下错开地设置,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使辊捆向斜后方放出。
[0084]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图7中,右侧支撑部72可转动地支撑在设置于机体1a前方侧的右侧转动支点82上,左侧支撑部71可转动地设置于左侧转动支点81,该左侧转动支点81设置于与右侧转动支点82相同的高度位置且与机体1a后方侧相同的高度位置。这些右侧支撑部72、左侧支撑部71分别独立地倾动,通过弹簧85的力,在初始状态下保持水平状态。
[0085]
在这样的状况下,当从辊成形室6放出辊捆9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水平状态的抛掷器7上载置辊捆9,因此,暂时降低放出速度。
[0086]
然后,在抛掷器7上载置辊捆9后,通过辊捆9的自重使左侧支撑部71和右侧支撑部72倾动。
[0087]
此时,由于右侧支撑部72的右侧转动支点82设置于前方侧,因此在抛掷器7的倾动时,如图7的下图所示,右侧支撑部72比左侧支撑部71低。由此,通过左右的高度的不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倾斜面,如图9的下侧所示的辊式打捆机1那样,能够使辊捆9向斜后方放出。
[0088]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辊式打捆机1具备机体1a、辊成形室6及抛掷器7而成,机体1a在农田中移动,辊成形室6设置于该机体1a,由被切碎的作物成形辊捆9,抛掷器7从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向后方下部可倾动地设置,载置从所述辊成形室6放出的辊捆9并使辊捆9在农田上滚动,辊式打捆机1设置有倾斜机构8,倾斜机构8在使所述抛掷器7从初始状态的
水平状态向后下方倾动时,改变该抛掷器7的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位置而使该抛掷器7也在横向上倾斜,因此通过水平状态的抛掷器7降低辊捆9的放出速度,然后,在使辊捆9滚动时,通过载置于抛掷器7时的重量,以使抛掷器7的前方侧的左右的高度不同的方式使其倾动,从而能够使辊捆9向斜后方放出。
[0089]
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0090]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割部2,使用一对圆盘割刀收割作物,利用斜道4将其吹起并用料斗5回收,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收割部2收割作物。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由收割部2收割作物的结构,但也可以适用于拾取已切碎而放置于农田的作物来成形辊捆9的辊式打捆机1。
[009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抛掷器7,设置了管状的左侧支撑部71、右侧支撑部72,但也可以由板状的板构成抛掷器7,使设置于该板的前端侧的左右方向的轴73的左侧转动支点81和右侧转动支点82的位置前后错开,从而改变前方侧的高度位置。
[0092]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合后部腔室64的开闭而使抛掷器7升降,但也可以不使抛掷器7升降而固定高度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